A. 印度佛教石窟的簡介
南亞次大陸佛教文化和藝術的主要遺跡之一。鑿石開窟約開始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7~8世紀逐漸衰微。除印度比哈爾邦巴拉巴爾山區態察有一埋握組最早的石窟群外﹐主要分布於溫迪亞山脈和德干高原一帶彎閉慶﹐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爾利﹑納西克﹑阿旃陀等。在千餘年發展過程中﹐大致可分為早期佛教石窟(前3~公元3世紀)和笈多王朝時期石窟(4~7世紀)兩大時期。
B. 古印度的遺址或文物有什麼
阿旃陀(Ajanta)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是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著平原。古跡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的保存下來。在12世紀前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C. 源於印度的石窟窟型有什麼
支提窟、毗訶羅窟
印度石窟的建築形制可分為「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兩種。「支提窟」是藏舍利的塔,其特點是窟平面呈狹長的馬蹄形,窟內環繞四壁雕刻列柱,分前後兩個空間,前者是「禮堂」,後部為圓形天井,即穹窿井,也稱之為藻井。「毗訶羅窟」是僧徒居住、修道和講學、集會的地方。
石窟傳到中國後,它逐漸消失,其作為僧舍的作用已被宏偉的廟宇所代替。不過,「支提窟」在莫高窟得到傳承與發展,我國古代藝術匠師們把木構建築和石窟巧妙結合起來,著重發展了窟檐和甬廊。窟檐利於保護洞窟,甬廊便於窟與窟之間的溝通。
D. 印度的著名建築有哪些
印度的著名建築有:
1、泰姬陵: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位於印度孟加拉灣附近的科納拉克,離加爾各達400公里。神廟由13世紀的羯陵伽國王那羅辛訶·提婆建造,是婆羅門教的聖地之一。太陽神神廟表現太陽神蘇利耶駕駛戰車的形象。24個車輪飾有字元圖案,6匹馬拉著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