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網友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發達
我們知道,印度比較能拿得出手的,是其所謂的「民主」體制。印度精英很多都認為印度比中國要發達得多,這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是印度長期的偏面宣傳,媒體總是黑中國,很少正面報道中國;第二是印度的精英很少來中國,不了解中國的現狀。
印度和中國都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浴火重生的,印度因擺脫英國殖民而獨立,而中國戰勝了國內外強大敵人,贏得了新中國的建立。印度因為有幾百年的殖民歷史,其工業體系發中國發達,經濟總量也高於中國。而中國因為長期戰亂和被列強榨取巨額戰爭賠款,國力已經非常虛弱。
因為中國底子太薄,加上帝國主義封鎖,中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產現工業化和國防自給,長期的抽農補工雖然使中國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起來了,但是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卻長期得不到改善,可以說中國的工業化是以中國農民的忍辱負重換來的。根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的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製造業所有門類的國家,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佔領了世界市場,一方面中國可以實現高度自給!
改革開放以後,憑著中國前三十年的積累和農業包產到戶所培植起的巨大 市場,中國取得了飛速發展。而印度卻因為土地的私有,農民反對徵用土地而大大限制了工業化,導致印度至今都沒有辦法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基礎設施改善的成效也不顯著,印度現在國防裝備主要靠進口,發達的主要是軟體代工和化工,其他工業和服務業都欠發達。印度本來可以依靠與中國相鄰的有利條件,利用中國的資金和技術實現工業化,但是由於印度對1962年戰敗不肯釋懷,所以對中國採取了敵對政策,限制了人家也限制了自己。
2. 印度人大多貧困,為何據調查他們的幸福指數卻挺高
印度這個國家不僅不算大,而且還很貧困,本來國家就不算發達,領導人和全國上下還堅持多子多福,國土面積只有我們國家的不到三分之一,人口數量就已經和我們持平了,這種惡性的循環下,印度的經濟水平只可能會越來越差,“貧困”當然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印度人民幸福指數高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關系,他們認為今生受的苦是為了來生的幸福做准備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發展的不好,國家經濟水平,個人收入水平不高,但是印度的民眾還喜滋滋的覺得自己很幸福的原由。
3. 印度基礎設施差,人民幸福指數卻還挺高,為什麼
就正如我國在七八十年代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是一窮二白,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數還是較高的。現在生活雖然富裕了,可是很多人卻感覺不到幸福,甚至還十分懷念那個時代。
人的幸福指數從來都不是由物質來衡量的,只要精神上能夠獲得滿足就會覺得幸福。盡管在外人的眼中,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後,經濟實力較弱,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可是印度人因為精神上有了歸宿,很懂得知足而樂並自得其樂,於是其生活中滿滿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4. 卡達為何演變成為了印度富人的家鄉
其實出現像現在的這個狀況,其實最主要還是由於卡達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要想深入去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一下卡達是位於什麼樣的地方,根據地圖上顯示,我們可以看卡達它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君主立憲制度的酋長國家。
說到這里,其實大家都應該可以知道了,沙烏地阿拉伯他們的國家來說,主要支柱產業其實就是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的話是屬於他們的財富,所以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相當高的,所擁有的人均財富也是相當高的。
綜合以上,我們就應該可以了解到卡達的經濟來源主要就是石油和天然氣,這些資源造就了它的經濟和財富,同時也正是由於這些資源的存在,使她的國家存在著非常多的富人,也讓讓他吸引了更多的印度富人,最後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印度富人的家鄉。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回答了,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沒有沒有寫其他的看法的,或者是你認為卡達為什麼會演變成印度富人的家鄉呢?
5. 印度人大多窮困,但為何幸福指數還那麼高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幸福與金錢無關,與心靈相連」,也就是有錢並不一定幸福,關鍵是心靈的滿足。這個觀點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在現在物質經濟中,物質必然成為主導因素。因此,越富裕的國家,應該越幸福,如中東石油富國,還有北歐國家等。但是這個放在印度身上卻正好驗證,印度人大多數那是窮困潦倒,但是印度的幸福指數為何還那麼高呢?主要是三點原因。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但是GDP只有我國的零頭還不到,因此,人均GDP是我國的六分之一。整個印度人均GDP才1000多美元,跟很多非洲最不發達國家一個水平,甚至還低於他們。光是看這數據,印度那是窮到了極點啊,而且在印度很多大城市也確實如此,如孟買,一半以上的人住在貧民窟裡面。
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的幸福指數調查來看,印度幸福指數非常高,比我國高太多了,甚至高過發達國家。90%的印度人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印度人,而不願意做其他國家人,因為他們認為印度人最好,最幸福。
而且我們看到印度街頭,大量無家可歸的人,貧困的人們和孩子,他們臉上大多那也是笑容,說明確實快樂了。這個跟我們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我們可能認為印度人這么窮,那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仍恰恰相反,活的很好。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是三點。
第一,宗教因素。
印度大多數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跟佛教,跟基督教、 *** 教的差別是,強調「苦修」,認為吃苦那是上天的恩賜,那是幸福,只有受苦多了才能進入天堂,才能在來生有更好的待遇。所以我們看到為何印度有那麼多的苦行僧,為何有那麼多人吃苦臉上還帶著笑容。因為這從他們內心來看,這不是苦,這是在修行,因此,不會覺得痛苦,反而是輕鬆快樂。
第二,做到了公平。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窮沒關系,大家都窮,而且社會公平,這也沒關系。而因此這一點做的很好,對於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人做到了社會的公平,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留下來的所謂民主的制度,在印度,人人平等,不因任何條件實行歧視。
比如說,殘疾人佔比8%,那麼在公務員,社會工作方面,必須預留8%的職位給他們。而且印度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有權利干任何事。在面臨的所有的抉擇的時候,給予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印度族群復雜,幾乎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黨派,都有自己的通道,所以就像我國40多年前那樣,大家窮,但是都窮,都很開心。
第三,沒有壓力。
印度雖然窮,但是從英國人那裡繼承了兩樣好東西,那就是免費的醫療和均等化的教育。解決了最大的兩個問題,印度實行免費醫療,窮人再窮也看得起病,到公立醫院基本不花錢,而且葯價因為有仿製葯也是很便宜,所以印度人看病無壓力。
在教育方面,印度90%以上的學生都上公立學校,而印度每年拿出GDP的4%投入教育,使得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費用都非常低。即使大學也基本花不了幾個錢,而且針對窮人基本還能免掉。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沒有不安全感,沒有啥壓力。所以,印度人雖然窮,但是覺得自己活的幸福,並不苦。
6. 印度為什麼貧富差距這么大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人將其概括為發展原因、體制原因和制度原因三個方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和社會進步,必然會出現經濟收入增長快慢的問題。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是先富和後富的關系。也有人認為,印度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促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有學者舉例說,在金融領域市場化的初級階段,許多人依靠投資金融產品一舉躋身富裕階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誰與市場化過程能保持著同步的關系,誰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來。總之,只要發展市場經濟,就可能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還有學者認為,印度稅收制度不健全,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限高」措施,而基礎階層缺乏必要的「兜底」條款,同樣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7.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
印度學生:「中國比印度差很遠!」
表面上看,中國比印度先進富裕,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兩項指標都是印度的兩倍,人口比印度只多出約12%,按說中國要比印度富裕。但真實情況確相反,從我在中國生活的兩年半的所見所聞,真實的中國人比印度人生活艱難的多、苦的多。
印度農民沒有苛捐雜稅。印度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和中國差不多,但印度農民自給自足,國家根本不從農業上提取稅收,也不象中國地方有那麼多官員要養活,盡管印度的農業技術比中國落後,這主要是印度農民懶造成的,要是印度農民有中國農民這么能吃苦,印度農村肯定要比中國富裕,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農民,有最高的農業單產,但中國農民被壓迫的太深,稅賦太重,以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來說,印農民比中國農民輕松的多。
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動自由。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要暫住證,印度不需要,也沒有因為暫住證被關押被打死的情況。印度人可以在總統府的對面要飯,也可以在象中國長安街一樣繁華的地段搭棚生活,根本沒有人以影響市容而象趕鴨子一樣到處趕。印度也沒有象中國一樣到處打砸攤主的城管,也不會因為三輪車影響政府形象而被取締。在印度,只要你能在某個地方找到謀生的門路,沒有人管你,而在中國就嚴格的多,官員們關心對外形象重於關心百姓生活。
印度人的工資水平高於中國。中國有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勞動成本比印度低的多。以電視機為例,此次美國對中國實行反傾銷,就是以印度的電視機價格為參考的。印度的原材料及其它成本不會比中國高,唯一高的是勞動力成本,而中國電視機價格低就是因為勞動力工資低。在中國的很多工廠里工作的中國工人的收入比印度產業工人工資低的多。一些合資企業到中國開工廠並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中國人最能吃苦、工資最低。這些外國工廠在印度根本開不起來,因為印度人要的工資這些老闆給不起,印度人也沒有中國人牛馬般能吃苦耐勞的精神。
中國相對高的GDP沒有讓人民得到實惠。中國的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人民難以從中得到實惠。以汽車為例,中國連鄉鎮村的官員都可以坐上進口高檔轎車,僅此一項每年就消耗了中國GDP總值很大的一部分。而印度這種情況是絕對沒有的。除國家用於外事活動外,印度政府官員都坐印度自產的「總理」牌轎車,印度象國防部這樣的強力機關連空調都沒有,而中國所有的政府衙門都是富麗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員公款吃掉的錢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印度很少。這些都是民眾的錢,所以中國雖然GDP是印度的兩倍,但人民肯定享受不到實惠。況且,中國的GDP在剔除水分後的真實數字是多少,大概沒人能說清楚。印度沒有那麼多大蓋帽。在中國大蓋帽滿天飛,「九項大蓋帽管一頂破草帽」是中國特色。這些大蓋帽都是沖著人民來的,每頂大蓋帽都是人民的負擔。印度沒有這么多大蓋帽,即使你戴著大蓋帽也不能向人民亂收費。中國人光養這些大蓋帽就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誰也不清楚中國人要花多少錢來養他們。一些大蓋帽領導貪了太多的錢以後卷輔蓋走人跑到國外去。據中國自己報道,近年來捲款外逃的官員有好幾百人,這些人帶走的財富估計可以供養幾千萬兒童上學。
印度沒有官員終身制。印度上至總統下至部門,在任是官員,享受國家的各種待遇,但下來後和平民一樣。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只要進了官場,除非因腐敗被抓起來,否則國家要養一輩子,直到死為止。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的官員總數和法國總人口差不多,這還不包括鄉村及編外的官員。而中國的國民總值比法國還低,從這一點上看,中國人的負擔比印度大的多。
印度沒有中國普遍存在的爛尾樓。在中國城市隨處可見爛尾樓,這些爛尾樓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十億,要統計中國的爛尾樓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資金存入爛尾樓里多登天還難。可以說每幢爛尾樓都是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每幢爛尾樓都是人民的血汗錢,在中國不知有多少人民的血汗投入了這個黑窟隆,這種現象在印度很少見,這也是中國特色。
總體上看,中國的GDP雖然是印度的兩倍,但中國被要養活比印度多數倍的官員隊伍、要養活無數的公車和公車司機和修理費、要喂飽中國官員龐大的將軍肚、要裝滿外逃官員的行李箱、要養活無數的大蓋帽,中國的那點GDP余錢肯定不多,用於人民福利的錢不會比印度多。
------------------摘自印度留學生感悟
8. 報道說印度是貧富差距嚴重的國家,那他們的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們對於印度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臟亂差上,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印度的富人階級是非常的富有的。他們的富人階層的財產可能還要超過中國,但是貧民的生活水平可能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差不多。
綜上所述,印度的貧富差距就相當於中國現在和改革前的比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窮人特別窮,缺衣少食。富人即使是用富可敵國都沒法概括。
9. 印度為什麼水旱災害嚴重,農業卻很發達
你的認識可能有誤嘍,事實上印度的農業相對中國而言,那是相當地不發達呢,具體理由如下:
1、印度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全年都是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2、因為印度70%左右的人口都是農村人,有略高於5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以2011年的數據顯示,從1980年以來,以1999年至2000年價格為基準的農業產值的五年移動平均值從未超過4%的增速。只是在最近兩年,其增長速度才脫離了90年代早期以來一種相當穩定的下降趨勢。
3、下面援引一篇印度《印度商業在線》2011年12月18日文章。
原題:中國的農業經驗值得印度決策者學習
全球食品安全和食品價格上漲與印中這兩個亞洲大國的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經濟高速增長和收入水平上升已令民眾對高營養和高熱量的攝入增加,這進一步加大對兩國農業的壓力。
對比印中兩國,盡管中國耕地面積比印度少,灌溉地面積與印度相當,但中國的糧食產量是印度的兩倍。兩國都面臨周期性乾旱和洪水。印度一直在忙著應對河流相關工程的環境影響問題,政府關於淡水儲量和可持續問題的政策一直受到決策緩慢的拖累及環保人士的反對。而中國已啟動許多大型水利工程,比如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
印中每年都進行糧食儲備,印度約為5000萬到6000萬噸,中國約是1.5億噸到1.8億噸。由於巨大的糧食儲備,食品系統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不大,這幫助中國在艱難時期遏制了食品通脹。就糧食儲備基礎設施而言,中國有能力儲備2億噸小麥和大米,而印度的儲備能力只有8700萬噸。
兩國農業政策的目標都是實現自給自足和食品安全。中國通過使用高產種子、化肥和殺蟲劑來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在糧食消費滯漲和水果、蔬菜、奶及奶製品、肉類消費量日益增長的推動下,中國還把焦點放在經濟作物上,北京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大力投資農業研發,尤其是培育高產量稻種。
盡管印中在一些政策上具有相同點,但在農業市場、補貼及合作融資制度上有明顯差別。印度是土地私有制,中國是集體所有制。中國政府對農民直接補貼,印度是間接補貼。與印度相比,中國具有成熟完備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貨市場,有更嚴厲的政策限制將耕地轉作非農業使用。與印度不同,中國制定最高限價來把食品通脹的影響降到最小。
印度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貿易有限,2011年農產品出口250億美元,進口80億美元。中國則擁有自由的農業進口政策,是全球商品最大進口國之一,2010年農產品進口650億美元,出口300億美元,農貿價值是印度的3倍多。中國的農業貿易赤字在增加,但通過製造業和電子商品出口得到平衡。這令中國能夠將食品通漲維持在6%以下,印度則超過10%。▲【作者沙魯巴·巴特,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