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處理中印經貿關系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印雙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夠,除近年來少數互訪過的官員、商人、學者外,兩國廣大民眾對對方的國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較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印度人擔心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合作會影響印度的安全,對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另外,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也對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印貿易合作水平雖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國盈餘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對華貿易出現赤字由2005年的八億美元順差變為逆差41.2億美元。進入2007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
印度媒體曾專門撰文建議印方採取措施,積極尋求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以縮減正在擴大的印方逆差。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源於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從進出口結構分析,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製品、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纖維及紡織製品。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這種進出口結構使得印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有限,也容易產生貿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
印度保守的市場准入政策也在客觀上阻止了中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首先,盡管印度已經推行了很多年經濟改革,但其內向型經濟特質十分明顯,整體的對外開放度並不高。其次,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的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製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高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商品的進入,阻礙了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國內投資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㈡ 6月印度出口再次增長48.3%,說明了什麼
6月份,印度出口再次增長48.3%,主要原因有三個:
1,美國通脹壓力加大,美國急需要對外輸出美國超發的紙美元,同時用紙美元購買國外實物商品,來壓低美國國內的通脹率。因此,印度得以抓住機會擴大對美出口!
2,目前,印度面臨著巨額債務即將到期的麻煩。因此,印度急需擴大出口,來換取盡可能多的外匯,用於償還印度的到期債務,維護印度的國家信用。
3,印度目前的失業率很高,因此印度企業,能招募到足夠的超低薪勞工。
印度企業利用超低薪勞工的優勢,有效的對沖了,全球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生產成本壓力。因此,印度企業都願意接受來自美國的訂單,加大生產力度,擴大對美出口!
印度二季度的貿易出口數據十分亮眼。根據印度公布的最6月貿易數據顯示,雖然受疫情影響,6月的出口出現激增,今年6月印度出口額達到325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48.3%。
對於出口激增的原因,根據印度工商部的分析,是主要受石油產品、化學品、皮革、寶石和珠寶產品的推動。
出口出現激增一方面,全球經濟回暖,各國之間對商品的需求量增大,尤其是美國在持續加大對印度的進口。
另一方面是因為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而且去年受疫情影響印度出口額很低,在低出口基數的對比下,同期相對數據比較漂亮。
其實數據比起今年5月的69.35%和4月195.7%,6月的增速已經逐漸放緩。目前印度並未從根本上控制疫情,未來疫情還存在反復的風險,也還是會對印度的經濟和出口帶來壓力。
現在國外很多國家經濟上都強勁反彈,但並不是說疫情得到控制,而是他們已經不在乎疫情了,反正疫苗慢慢打,接種率隨著時間提高。主要是他們的經濟已經承受不了長期的停滯,不進行生產,人會餓死。就業在某種程度上比抗疫重要。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專注熱點,凈化心靈!先看印度上個月進出口的具體數據:出口325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48.3;進口418.7億元,貿易逆差93.7億元。
大家請注意:印度上個月貿易逆差,是逆差!我現在也終於明白,印度為何今年二季度出口訊猛增長了!
第一當然是基數效應!去年因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下滑,所謂的同比增長,也就是和去年的六月相比!
第二,美元大放水。美國超發的貨幣肯定要拿去購買商品,不然就要面臨高通脹的風險。我們中國為何不願做「接盤俠」?主要還是貿易順差太多,我們現在不想持有太多的美元外匯儲備!
第三,發展本國經濟。數據顯示,與5月份類似,6月份印度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明顯!其中,大米、海產品和地毯等出口增長尤為搶眼。
印度本是個「飢餓」的國家,本國國民自己都吃不飽,糧食還要出口,你說奇不奇葩呢?
好了,就說這么多,還望喜歡呦!
印度六月份的出口高增長,反應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點、物品價格的定價主要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而出口、進口商品的多少,也是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印度這次的出口高增長主要取決於,美國等國家對印度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第二點、去年全世界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影響,很多國家也都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防止疫情的大肆傳播,無論是出口貿易還是進口貿易都受到了很多的影響,今年隨著疫情有所好轉,全球的進出口貿易有所好轉,而六月份的對比數據也是相對於去年來說的,而去年的出口量實在太低了,所以,印度在六月份的出口貿易增長率才會如此之高。
第三點、印度這次出口的商品除了以往的石油,還有珠寶、寶石、化學用品還有動物的皮革用品,這些商品的增加也反映出全球對於新冠病毒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世界貿易正在逐步的恢復正常。
以上就是我個人分析的原因,不足之處還請補充、指正,謝謝啦!
印度出口之所以出現大幅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具體來看:
1、上個月,印度寶石和珠寶、石油產品、化學品和皮革出口激增;
2、有利的基數效應(去年印度出口額太少)。
最終,在上述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印度出口上個月再次出現48.3%的增速,不過比5 月的69.35%和4 月的195.7%的增速有所放緩。
對此,印度評級機構ICRA 首席經濟學家——納亞爾(Aditi Nayar)分析評論稱,與大多數高頻指標顯示的環比復甦一致:上個月,印度非石油、非黃金的進口項增加,反映出印度需求隨著逐步解鎖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回升。
此外,這位經濟學家還表示,印度非石油出口的急劇增加令人鼓舞,因為這反映了印度許多貿易夥伴的疫苗驅動經濟活動復甦以及商品出口價格的上漲。
最後,納亞爾表示,隨著今年5-6 月的出口激增和黃金進口相對疲軟,最終,在今年2季度,印度總貿易逆差降到了過去三個季度低點——310 億美元,不過,納亞爾也預計,在2季度,印度經常賬戶將恢復到小幅順差。
㈢ 印度殖民經濟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紀末16世紀初。1600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按著荷蘭、法國也先後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發了印英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傳統棉紡織品憑借織工的技藝、低廉的工資行銷歐洲,帶回了源源不斷的金銀。但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很快扭轉了局勢,擊敗了印度本土棉紗布匹,造成了印度傳統紡織業的破產、印度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徹底淪為一個原材料出口國。殖民者在通過地主作為中間人向農民征稅的扎明達爾(Zamindar)制度不但沒有提供合適的激勵,還造就了大批揮霍財富的地主,印度農業水平方面日益滯後。出口經濟以茶、麻加工為代表的主要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英國資本家手中,產品也出口英國。印度本土資本則重建了新式的棉紡織業,鐵路網也快速擴張,但二者都高度依賴英國進口的機器、技術;工業對機械製造業的需求沒能催發近代印度本土機械工業的萌芽。
㈣ 1994-2019年印度商品出口總額
2200億美元。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激滾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該國家1994到2019年出口的商品總額為2200億美元,相當於印度的每位居民約240美元,出口商品為礦物燃料、寶石、機械、有機化學品、敏槐車輛、制葯、電氣機械和設備、橋鉛友鋼鐵等。
㈤ 求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47~1956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布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巨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農業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1956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按1970~1971年價格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
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956~1966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設備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印度政府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5億盧比。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1958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1966年的131.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966~1984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28%。
四、第四階段:
1985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政府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1991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㈥ 印度存在大量飢餓人口,為何還要出口大米,成為第一大米出口國
一個國家的出口量大,往往是由於本國生產的該物品過多。不僅能夠滿足需求,甚至超出需求很多,才對外出口。但是有的國家卻並非如此,就好比印度。在2017-2018年度,印度大米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270萬噸,同比大增18%甚至還呈現增長趨勢,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然而印度又卻是全世界飢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那麼為什麼人民都吃不飽飯,還要這樣大量出口大米呢?
真希望印度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回顧一下自己本國的經濟,而不是盲目地向國外出口便宜的農作物來獲取更好的物資,我們相信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變化,才能改變國家的狀況,使國家逐漸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