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軟各職位員工年收入有多少
目前微軟(Microsoft)全球約有12.3萬名員工,盡管在去年7月新上任的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執行微軟史上規模最大的裁員潮,共計1.8 萬人。但是,精簡後的微軟員工薪資報酬仍在科技業同行中是屬一屬二的高。
————————————
約10年前,在互聯網上運行的設備有超過90%是搭載Windows操作系統。但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的普及,整個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iOS和Android等操作系統讓搭載Windows的設備市佔率慘跌至15%。盡管如此,微軟在科技界仍佔一席之地,且它的員工薪酬也不比其他科技公司差。
目前微軟(Microsoft)全球約有12.3萬名員工,盡管在去年7月新上任的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執行微軟史上規模最大的裁員潮,共計1.8 萬人。但是,精簡後的微軟員工薪資報酬在科技業同行中仍屬不錯。
若以工程總監這個職務來看,在微軟的年薪是197,357美元,若加上紅利等津貼則達347,210美元。類似的工作在谷歌是272,370美元,若加上紅利等津貼是424,532美元;臉書的工程部經理(Engineering Manager)則為164,999美元,若加上紅利等津貼是380,861美元。
據《商業內幕》4月21日的信息,微軟已使萬名的早期員工成為百萬富豪。其援引求職網站Glassdoor的數據,整理出最高微軟薪資的一覽表,其中以為數眾多的總經理年薪酬最高,達45.7萬美元,第2名技術開發總監347,210美元緊跟在後。
由於員工數眾多、公司歷史較長,相較於其他年輕的科技巨擘,微軟的中高階經理人員特別多。盡管納德拉已為公司瘦身,但仍有為數眾多的總經理和中階主管。
以下就是微軟員工的年薪排名,但並不是所有的職位都在列表之中,如果在Glassdoor的評論未超過6則以上,就不被列入該排行。此外,薪資是依照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排序。
1. 總經理(General Manager)
年薪:$224,990(美元,下同)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457,382
2. 技術開發總監(Director of Development)
年薪:$207,111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432,961
3. 工程總監(Director of Engineering)
年薪:$197,357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347,210
4. 資深行銷總監(Senior Director Marketing)
年薪:$201,429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342,436
5. 資深總監(Senior Director)
年薪:$190,000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314,522
資深總監必須要有8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主要負責公司的策略方向。
6. 資深研究員(Senior Researcher)
年薪:$184,640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282,710
7. 首要團隊項目經理(Principal Group Program Manager)
年薪:$178,513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271,582
首要團隊項目經理主要負責管理公司內所有開發客戶所需的產品和軟體之項目團隊,該職位要求必須有5年以上負責軟體專案的經驗。
8. 業務營運總監(Director of Business Operations)
年薪:$175,642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268,639
9. 軟體架構師(Software Architect)
年薪:$182,959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262,286
軟體架構師主要負責設計大型及復雜的系統,包括產品藍圖。
10. 人力資源總監(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年薪:$176,008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237,934
11. 創意總監(Creative Director)
年薪:$183,980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194,190
創意總監負責產品的視覺效果、使用者介面、外觀以及感受。
12. 資深軟體開發工程師(Senior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年薪:$136,592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176,459
13. 客戶技術支持工程師(Escalation Engineer)
年薪:$112,721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148,099
客戶技術支持工程師較客戶服務工程師資深,他們協助客戶解決問題。
14. 軟體開發工程師 第一級(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1)
年薪:$102,036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114,585
15. 客戶服務工程師(Service engineer)
年薪:$105,908
總收入(含紅利、股票與其他補助):$113,310
⑵ win11是印度人開發的嗎
win11並非是印度人開發的,Windows 11是由微軟公司(Microsoft)開發的操作系統,應用於計算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只是目前微軟公司有不少印度員工。
Windows 11於2021年6月24日發布,2021年10月5日發行。Windows 11提供了許多創新功能,旨在支持當前的混合工作環境,側重於在靈活多變的全新體驗中提高最終用戶的工作效率。
微軟公司目前的CEO(截至2021年12月)薩提亞·納德拉是印度人,因此微軟公司有不少印度員工,但不存在Windows 11是印度人開發的說法。
Windows 11的發展歷程:
2021年5月25日,在微軟Build 2021開發者大會上,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透露,Windows將迎過去十年最重大的更新之一;將會在6月24日公布「下一代Windows」(Next generation of Windows)。
2021年6月24日,微軟正式推出Windows 11系統。這是微軟近6年來首次推出新的Windows操作系統。
2021年6月28日,微軟開始向Dev通道推送Windows 11預覽版。
2021年8月31日,微軟宣布Windows 11正式版於10月5日開始為符合條件的Windows 10設備推送升級。
2021年9月26日,微軟發文稱,Windows Update對Windows 11中的更新引擎進行了優化。當有更新可用時,Windows 11會將新軟體包與計算機上已有的軟體包進行比較,只從伺服器下載必要的部分,從而減少大約40%的更新大小。
2021年10月5日,微軟宣布Windows 11全面上市,適用於預裝Windows 11的新設備和符合條件的13億台Windows 10設備升級(分階段推出,時間因設備而異)。
⑶ 國外的中國程序員多嗎
多的,非常多。
先把程序員分成五個級別:低,中,高,頂級,大師(Linus這個級別)。
不管美國還是中國,低中程序員的比例大概都是超過80%,甚至90%的,這些程序員,不管中美,平均水平都差不多,說的不好聽一點,算是半體力活。
高級程序員,美國的比例是要高出來不少的,比如中國如果有5%,哪么美國可能有10%甚至15%,這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美國人更聰明或者別的,而是因為美國的軟體行業更基礎一些,有大量寫OS/Database的程序員,這些崗位能讓程序員幹得更久一些(很多產品都有20年甚至30年的歷史),比如到50/60歲,那麼有這么提高水平的機會,高級程序員的比例自然更高,整體來講,比國內也要高一些。還有就是美國這些軟體作者的回報高,有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
頂級程序員,這種就屬於比較少見的,像VUE作者等,這種沒辦法,國外的比例要高太多,原因也是和2類似。
大師級,這個中國和美國就完全沒法比了,我實在找不到中國有哪位可以和微軟的 David Cutler相比(還有很多類似的牛人,有興趣的可以去查IT名人堂,如VSC的Erich Gamma)。我都不說經濟原因等別的復雜內容了,就只說發展周期,美國搞了多少年計算機,中國才多少年。美國的行業規模有多大,希望中國以後也能有更多優秀的程序員。
⑷ 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體業比中國強
美國軟體的優勢首先是人才儲備的實力,美國的軟體人才是獨一無二的,數量最多,其次是印度,畢竟軟體外包業務需要有兩把刷子,而且沒有個三五年的時間是不行的,幾乎一半的美國科技簽證都是給了印度IT工程師的,擁有市值的十大美國科技公司幾乎擁有大量獲得H1B簽證的印度工程師,這證明了印度軟體要好得多,甚至連微軟和谷歌都是印度人。
如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盡管共享單車失敗了但還是養活了一些軟體人員),雲計算等等,這些應用需求推動了資本的後續資本並為大量的軟體人才提供了動力。印度正處在類似的飛躍期,情況大好。
⑸ 印度特別貧窮,但為什麼IT業這么發達
全球樂趣之王今天看到了這樣的消息:海航正急於出售IT外包服務提供商Wen Sihai,而印度已免費獲得了中國最大的IT外包公司。Pactera是中國最大的IT外包公司,業務覆蓋國內主要銀行,核心保險代理機構,BAT,兩家主要運營商以及該行業的其他主要公司,他們掌握了這些公司的主要業務信息系統和源代碼。關鍵信息,例如數據收集。
首先,印度的IT太嚴重了。總理尼赫魯(Nehru)積極發展重工業,根據教育政策制定了一項名為「科學與技術優先」的國家政策,並從物理,化學和數學領域的各個國家招募人才。
⑹ 印度人在軟體互聯網行業的地位,連老美都撼動不了
世界互聯網的牌桌上只有兩個大玩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阿里巴巴、Facebook、微軟等企業,服務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互聯網用戶
然而被稱為互聯網中心的美國矽谷,頭部公司的掌舵人竟然不是自命不凡的美國人,而是畫風與之差異很大的印度人,谷歌CEO桑德皮查伊已經成為印度人之光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GDP卻不爭氣的排在世界第七,位列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法國之後,但是即便如此,沒有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且國內市場被中美瓜分的印度,頭上卻一直頂著一頂閃閃發光的高帽子,"IT強國"
在矽谷碾壓以勤奮號稱的華裔精英,大多數中國的工程師止步中層,而印度裔卻很多進入高層,甚至是打工皇帝CEO,掌舵矽谷,讓人不免有些看不懂
印度在中國的名聲並不好,總是招嘲,大致形象是吃著五顏六色糊糊飯,出行乘坐掛票火車、基礎教育普及率極低,出了孟買都是村兒,連閱兵都像雜技表演的二哈形象
但不得不說,咖喱味兒的英語也是英語,印度人擅長交際,思辨活躍,這是公認的事實,受英國長期殖民的影響,他們似乎完全沒有亞洲人的含蓄,語言表達時豐富的手勢動作,抑揚頓挫的表情配合,性格上更加靠近歐美
通過一些印度電影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寶萊塢突如其來的歌舞風格有時候讓歐美人都拍案驚奇,"我擦,這也太TM歐美了吧"
低障礙的語言優勢,歐美范兒的性格,使得相比於中國人,印度人在美國有更好的種族認同感,可以更好的融入矽谷的氛圍中
關心大學排行榜的同學們應該了解,全球TOP100的大學大部分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占據,亞洲名校則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印度在教育上的成果乏善可陳
但有一個學校脫離於評價標准之外,就是印度最高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這所學校被稱為印度工程師的搖籃(在中國榮獲這個稱號的是藍翔技校)
印度理工學院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上也並不卓越,但其在印度國內的地位遠比清華在中國的地位高,畢竟清華身後有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等一眾高水平大學緊隨,清華並非獨步江湖,
而印度理工學院可以說是全國唯一的985,其他全是普通高校,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在等級劃分明顯的印度 社會 ,進入印度理工學院不只是進修知識,更是 社會 階層的躍層,是一個正真意義上高考決定命運的學校
印度理工學院在工科類專業上很強,特別是IT信息工程是世界互聯網的外包基地,美國主流的IT企業中都有印度裔的身影,在世界分工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上面彎滑這句話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戲言,吐槽程序員們寫代碼的不規范問題,缺少注釋和結構,5個程序員一起寫代碼,最後合在一起運行不了,且無法精準定位問題,5個人只能各自重新擼一遍,效率低下
而印度作為世界的IT外包工廠,體現了優秀的專業素養,整齊高效,配合順暢,無論是效率還是質量都是高水平的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人不會配合,看奧運會凡是個人賽的埋螞臘羽毛球,乒乓球等,單兵作戰中國都能問鼎,但是像足球,籃球等強配合的項目上,成績就沒有那麼耀眼了,正因為如此,女排精神才如此難能可貴,因為它體現的不僅是個人競技能力,個人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團隊協作能力
印度的協作是滲透到日常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印度飛餅的非工業化製作方法,街邊破舊的門面裡面幾個大漢分工明確
和面的將面和好後壓成面餅,甩餅的將面餅在空中翻騰甩成又薄又大的麵皮,烤餅的接過麵皮替換掉已經烤熟的成品,接力給負責售餅的打包收款,整條簡單的供應協作鏈平穩又高效
IT產業的開發要比飛餅的製作難度大得多,在這種信息密集的產業中,團隊協作能力是一定要比單兵作戰能力重要的多的能力,我們要追求的不只是極客文化,而是一群極客協作的文化
印度人更團結嗎?我想不是的,印度國內的種姓制度,多官方語言,宗教背景復雜,使得印度從來沒有形成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特別是思想上的統一
但物衡是,在矽谷不一樣,矽谷的印度工程師多是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而後又去美國名校進修的高材生,同屬印度精英階層,有類似的成長經歷
印度人在矽谷非常注重前輩對後輩的提攜,對新人工作機會的介紹等,矽谷有印度派的說法,2012年矽谷的人口數量中印度以只佔到了6%,但是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佔到了33.2%
印度裔在辦公室的擴張非常快,很多人反饋印度領導在人才招聘方面偏袒印度裔,甚至是明顯的放水,一個印度裔升為中層領導,很快他管轄的部門就會是一片咖喱色
在印度裔掌管的矽谷中,印度新人會比較自信,因為在IT工程師在印度是類似醫生,律師一樣,有 社會 地位提升作用的,國家也非常重視IT外包產業的發展,站穩高級勞動力市場老大的地位,即便在美國IT工程師也是高知高收入的圈層
而在我國,IT工程師一般稱之為程序員,甚至碼農,寫代碼的,是強壓力 社會 下"社畜"的代表,是996毒文化的踐行者,圈層畫像被描繪為格子衫+地中海+人字拖,被定義為高收入低情趣的人群,對整個從業人群的自信是一種打擊
中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全世界看來是成功的,在TIMES,USNEWS等世界著名的排行榜上中國大學連年走高,清華大學已經超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東京大學等亞洲名校成為亞洲第一的大學
中國的教育將專業分為工學、理學、經濟學等13個一級學科門類,人才教育高度專業化,使得在各行各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但人才能力的隔離使得跨界創新的能力被削弱,並且加重了對協作能力的要求,缺少專業管理人才的建設
所以國家開放雙學位,輔修專業等,為的就是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而印度的大學教育,大多數專業都有MBA課程,不僅培養專業工程師,更是培養技術型管理人才
所以矽谷的印度裔工程師,除了在技術人員角度思考問題外,還會在管理者角度思考問題,有良好的晉升路線,在競爭中的優勢明顯
在全世界范圍內,IT工程師在純技術領域的職業生涯都是很短暫的,如果在35歲之前沒有轉變到管理崗,基本上難逃辭退的宿命,印度的大學教育,在教育階段就為學生准備好了後路,這也是印度裔在矽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印度人在矽谷混的風生水起,但印度本土的互聯網環境非常惡劣,微軟、惠普、3M等著名企業都在這里設有分公司,大多數IT從業者都是外包服務,即便微軟谷歌的CEO全部是印度裔,但也只是高級白領
本土的市場基本上被美國和中國瓜分,缺乏自己的互聯網企業,很多專家的解讀是印度基礎建設差,識字率低等限制了互聯網的發展,但是從小米、三星、Facebook等外企在印度的成功來看,其網民基礎是能夠撐得起一個巨大市場的
從網民基礎到人才輸出兩個方面,印度都滿足成為互聯網強國的必要條件,眼下阻止IT人才外流,不要讓優秀的人才都跑去美國打工,從內需出發發展本國互聯網和軟體產業
相信未來印度這個大蛋糕除了是中美巨頭的必爭之地,更有可能滋生本土的互聯網巨頭,潛力無限不容小覷
⑺ 為什麼美國IT公司里高管有許多印度人,卻罕見華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萬河谷戰斗中受重傷、犧牲的英雄們,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在矽谷三巨頭中,除了蘋果,谷歌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裔。不僅在矽谷,全美500強企業里,有超過10個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業超過30%。
但是在互聯網產業高度發達的矽谷里,一位華裔CEO都沒有,高管也基本為零,大多是程序員和工程師。
在我們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懶惰好色、不講衛生,可在美國,他們為何普遍比我們踏實肯乾的中國人混得好?
同樣是「外來務工」,留在美國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這群人無論是家庭背景、人脈資源資源還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會 金字塔頂端。
而中國人去美國又分為兩個人群,一種是中國的最底層群體,一種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這部分群體,並不代表他們的背景就強,也有許多中國中產階層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這兩個人群,前者追求的是「養家糊口」,後者選擇的是「小富即安」。
這樣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圖心是極大的,並且是無路可退的。
為什麼說他們無路可退,這是由國情決定的。
2.國情
印度,一個被我們戲謔為「神一樣的國度」。在那裡,沒有能與矽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沒有能與美國比肩的創業環境,沒有能與美國一線城市比肩的居住環境。
但中國有。
金字塔頂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國,只能拼盡全力往上爬,他們一旦走出印度,就不會再想回到孟買、新德里生活,他們有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
而有著廣闊退路的中國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國人,多數會選擇回國去往北上廣深發展。
中國人沒有留在美國跟印度人一較高下,並不是因為編程技術、職場能力等方面慫了。
網路的李彥宏、高瓴的張磊、紅杉的沈南鵬、賽富的閻焱、IDG的熊曉鴿、搜狐的張朝陽、美團的王興、攜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寧等等,如果留在美國,一樣能打拚出一番成績。
3.美國的戒備心
中國是東方巨龍。
美國人對可能會威脅到他們國家霸權的中國,是有很強烈的戒備心的,並且始終想把「美國文化」凌駕於「中國文化」之上,防範中國人基本就是美國企業的共識。
而這種情況不會在印度人身上出現,美國人對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於原因,那就是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優秀。
2020年世界500強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國卻高達13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