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如何表示對別人的尊敬

印度如何表示對別人的尊敬

發布時間:2024-03-24 11:46:02

Ⅰ 印度人見面行握手禮,為何男子見到女子行合十禮

一、印度男子見到女子行合十禮的原因

因為印度的發展比較慢,所以他們的思想還是特別封建的,那麼男子和女子是不可以觸碰的,所以說更不能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所以見了男子之後要行握手禮,但是見了女子之後,為了禮貌所以就行合十禮這也是尊重女子的一種表現。


印度的一些習慣和我國的習慣是帶有不同的,那麼如果想要去印度。您的話就一定要先了解印度的風土民民情,因為這樣的話去了就會減少更多的不必要的麻煩,因為有時候我們的一個動作一句語言可能就會觸犯到當地人的底線,這樣的話不必要的爭吵可能就會引發。

Ⅱ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禮儀和禁忌嗎?如果你准備去印度,就讓我為您推薦印度的禮儀和禁忌文章,給您提供參考!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亞洲文明古國,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禮節。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是雙手合掌或舉手,口念一句「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大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

有時也相互擁護,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

如遇迎候嘉賓,則往往敬獻花環,並套掛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歡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個花環,這是印度人對你的尊敬。

你應馬上取下來,以此表示你的謙虛。

當被介紹時,習慣上都應握手,並在告辭時再次握手。

當一個男人被介紹給女士時,男的不可與之握手,而必須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禮」。

2、姓名稱呼與印度人交往,除非關系極好,否則不要以名字相稱,而應該稱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印度男子一般稱呼姓氏,女士一般稱呼名字

3、吸煙須知印度人特別是上年紀的老人和錫克教的人,討厭吸煙,不要在他們周圍或家裡吸煙或敬煙,更不要向婦女敬煙,幾乎印度婦女吸煙

4、交談忌諱與印度人談話,話題應以家庭、教育、電影、美術,美食和文化為好,應迴避:宗教斗爭、鄰國關系、工資、兩性等話題。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動作是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則是點頭。

這與我國習慣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們對於應邀的或突然來的客人都很熱情。

飯前飯後要洗手,在傳統的家庭或農村,客人一般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過之後再吃。

不同相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就餐時主人將為客人布菜,,千萬不要自取,不要拒絕敬給你的食物與飲料,吃不了的盤中食物不要給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帶一些禮物,否則會認為不禮貌的,禮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時鮮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萬壽菊等它們著象徵繁榮昌盛,不要用雞蛋花,那是葬禮用的。

禮物最好用黃色、紅色或綠色包裝,象徵幸福與快樂,不要用白色或黑色,這樣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說蛇;節日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

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

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

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錫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

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殺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好的保護。

並且,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

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

吃飯也只能用右手。

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亞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認為將蛇打死是觸犯神明的行為。

忌用浴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浴盆中的水不流動,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評價。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動物,被視為智慧、力量和忠誠的象徵

7、顏色的意義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

8、飲食風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

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

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別愛吃土豆(洋山芋),認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類、筍類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飲酒則很有限制。

喜喝茶,飲紅茶、咖啡、牛奶、涼水等比較普遍,故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

錫克教徒絕對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飯的習俗。

右手抓飯、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一般不備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見,切忌伸出左手與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許吃雞、鴨、魚。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

因此,進飯店就餐時,應根據菜譜點菜,不要輕易點食豬肉、牛肉。

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

喜愛的圖案是「敬牛」。

9、進入寺廟禁忌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

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2.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3.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4.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5.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習俗禮儀

風俗習慣:

印度有多種宗教,教徒對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誠,例如牛對印度教來說是神聖的動物,因此連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飲料,錫克教(sikhs)及襖教(parsees)之信徒不準抽煙,回教徒則不吃豬肉,在印度有授受關系時皆須用右手,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之時,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飲食。

對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禮,打招呼時只能以合掌頷首的方式(類似祈禱的姿勢),觀光客到印度須留意拜會的對方是信奉何種宗教,不可逾禮。若要參觀宗教的聖物、廟宇時須穿著深色服裝,並脫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婦女們要用燈照丈夫的臉,以表示照去邪氣,來年吉利。

小費:

飯店要加10%的服務費,故不須另付小費,若是較高級的飯店還須課7%的奢侈稅。於機場或車站委託搬運行李時,每件應於櫃台付1盧比小費,不必再付給服務員,搭乘計程車時通常多加車資的10%,但非必須。

印度餐桌禮儀:

1、就餐也要拿捏時間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時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點以後。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盡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2、印度人實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飯忌諱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諱的,那就是他們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絕對不得用來觸碰食物。印度人認為,左手是專門用來處理不潔之物的,因此吃飯時,他們的左小臂一般沿桌邊貼放,手垂放於桌面以下,或是乾脆把左手藏在隱蔽的地方。

4、用餐結束清洗右手

服務員會給客人用小碗端來洗手水,水裡漂著用於清潔的檸檬片和用於裝飾的花瓣,當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禮儀:

印度人習慣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沒關系,一般的餐廳都會配備刀叉。要注意吃東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為當地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

如果前往當地人家裡做客,吃東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盤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瑪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2、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3、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4、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5、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6、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7、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8、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9、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10、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關於印度的習俗禮儀的介紹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禮節儀式是合十禮,晚輩對長輩行禮是彎腰摸長輩的腳,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雙手合十禮或鞠躬禮時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關系,男人和婦人不能單獨談話。印度人用搖頭表示贊同,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極喜愛鮮花。他們尤其喜歡將花環戴在貴賓、新婚夫婦、過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環大小根據客人的身份決定,對一般客人花環到胸,對貴賓花環要過膝。

印度人以大米為主食,愛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對中國四川菜中的魚香類有興趣,而不喜歡喝中、西式菜湯,不吃木耳、筍、麵筋之類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對喝酒特別反感,他們認為這是違反宗教習慣的,印度人喜歡喝茶,喝茶方式頗奇特:把茶盛在盤子里,伸舌頭舔喝。

印度人特別講究衛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養的家庭,主婦做飯前要洗澡並換上干凈的衣服。廚房是神聖的地方,外人與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進去的。飯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婦女額部眉間都有一彩色「吉祥點」,吉祥點本來是表示婚嫁狀況的,現除此含義外,已成為婦女化妝美容的固定組成部分了。

Ⅲ 為什麼印度人打招呼要雙手合十

當前印度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這與印度人的信仰與宗教文化有著很淵源的關系。「合十」是佛家最常用的禮節,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弟子而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因此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那年北京鬧「薩斯」,「合十」一度成為部分北京市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因為避免了手的相互接觸。

「合十」並非佛教所創,它是古印度的一種禮法,佛教是沿用這種禮法,後來逐漸成為佛教的專用禮節。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毫無掩飾,最為真實的本來面目。

「合十」禮佛的來源,廣見於諸經論中,《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我們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佛教弟子在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一些心理學家注意到,當人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人馬上平和、安定並且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卻很有效。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弟子常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是可以讓我們達到端正儀容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佛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我們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合十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斗。雙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無爭斗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這是「貪」。又,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地傷人壞物,這是「痴」。現在,雙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痴」也。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庄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
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邊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擇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凈不二,凈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合十的〖動作解說〗: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對於金剛乘而言,則賦予「合十」更多的內涵。如我們可以觀想將左右兩手看作是金剛界與胎藏界,或者代表智慧與方便、或者代表禪定與智慧等,或將十指觀想為十波羅蜜等。

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與四種拳之說,共為各種印契(手印)之印母;十二合掌即:
(1)堅實心合掌∶兩手掌相合,十指齊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離。
(2)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略如堅實心合掌,惟兩掌內稍成虛圓狀。
(3)未敷蓮合掌∶又稱未敷蓮華合掌。略如虛心合掌,而掌內之空間更大,稍成穹隆狀。
(4)初割蓮合掌∶兩手相合,食指、中指、無名指略為散開。
(5)顯露合掌∶兩手相並向上,掌側面相著。
(6)持水合掌∶兩掌同時上仰,十指指端稍曲相合,如掬水狀。
(7)歸命合掌∶即『金剛合掌』,此亦為通常所說之合掌。即兩掌相合,十指指頭相叉,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8)反叉合掌∶兩掌掌背相合,右手在左手之上,十指頭相絞,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9)反背互相著合掌∶仰右手,覆左手,右手疊在左手上。
(10)橫拄指合掌∶二手掌相仰,二中指指頭相接仰,余指散仰。
(11)覆手向下合掌∶二手掌並覆,二中指指頭相接,二拇指相合。
(12)覆手合掌∶兩手掌雙覆,二拇指相並,十指頭皆向外。

嚴格說來,十二合掌中的顯露合掌、反叉合掌實非合掌。然或因兩掌相接,故亦名之為合掌。又,其中最常用的是歸命合掌、虛心合掌、未敷蓮合掌。

Ⅳ 印度人風俗習慣

印度文化習俗:
1、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

2、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3、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

4、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5、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

6、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7、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8、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9、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10、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

Ⅳ 印度男子見到女子後為什麼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

當前印度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這與印度人的信仰與宗教文化有著很淵源的關系。「合十」是佛家最常用的禮節,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禮佛的來源,廣見於諸經論中,《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我們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佛教弟子在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Ⅵ 印度見面禮節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戚春虧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森啟,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高神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Ⅶ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閱讀全文

與印度如何表示對別人的尊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is中國人質贖金多少 瀏覽:347
英國人後代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603
中國道路指什麼 瀏覽:252
伊朗什麼人種最多 瀏覽:774
中國人娶印尼老婆有什麼要求 瀏覽:330
印度為什麼拿中國當假想敵 瀏覽:583
英國人冬天為什麼穿這么少 瀏覽:321
美國用什麼手段制裁伊朗 瀏覽:671
越南青菜怎麼做好吃 瀏覽:320
印度椰子汁怎麼取 瀏覽:624
美元和伊朗什麼關系 瀏覽:827
越南人回國後怎麼辦 瀏覽:779
中秋吃月餅英國傳統糕點吃什麼 瀏覽:471
美國人改中國籍要多久 瀏覽:148
義大利轉接頭怎麼接 瀏覽:208
醫護人員去伊朗多少人 瀏覽:842
中國留學生如何學習社交 瀏覽:156
中國人在越南有多少人數 瀏覽:122
英國協和高中留學有什麼條件 瀏覽:601
印尼娃哈哈瓶是什麼塑料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