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聖女
聖女,顧名思義,她是神聖的,一生信奉著自己的信仰。或是擁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脈,她或是預知未來,或是具有與神交談的能力等等,然而,她註定只能獨只一人,一生是處女之身,不能生情,不能有欲。
目錄
釋義 聖女一般擁有的能力 仙劍的聖女 印度聖女
釋義
【釋義】: 1,指有聖德的女子。如「聖女貞德」等等。 2,常指將為後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個組織中的掌權者至親或繼承人,如楚留香傳奇中張潔潔母女。
聖女亦指擁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它的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
聖女一般擁有的能力
⒈能看見靈異事物,但並不能凈化靈異事物。 ⒉能夠解釋極為神秘的謎團,例如摸不著頭緒的夢。 ⒊聖女必須是處女。如果失身則受到嚴厲懲處並撤銷聖女資格甚至喪命,比如倚天屠龍記的黛綺絲。
⒋聖女只有少數擁有靈力,聖女本身也是某個組織或者一種精神的代表。有的聖女沒有靈力,但是卻有超能力。這些都是不一定的。可以肯定的是,聖女一定是有一定自衛能力的。
仙劍的聖女
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中,南詔國有一聖女,中年稱聖姑。她與女媧後人林青兒都履行著保護南詔國的責任。在仙一的16年前與蜀山弟子酒劍仙一夜情,生下一女孩取名阿奴。由於聖女不能成親,所以阿奴從小被南蠻三畏女將軍收養。由於拜月,酒劍仙與阿奴雙雙遇難,只剩下聖姑孤單一人度過此生。
印度聖女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
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然後與寺院僧侶或長老共度洞房火燭夜。
聖女一般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為寺院服務。然後就如同歐洲妓院老鴇的命運一樣,年老的聖女開始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在印度,「聖女」可不是個體面的稱呼。盡管人們對她們恭敬畏懼,磕頭碰地;但是,誰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當什麼角色。所謂「印度聖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運最為凄慘的苦孩子。但凡家裡有條件,誰肯把親閨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這話聽起來別扭,說到底,還是印度古老的文化傳統使然。
遵照傳統,「印度聖女」全部來自賤民家庭,她們剛剛進入青春期,就被迫賣身於寺院。人前,有個光鮮的「聖女」名字遮羞,背後,不過是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們免費的「性奴隸」。這種醜事兒瞞不了人,所以,走進寺院,向神靈獻身的少女,註定要出賣青春和肉體,也註定要過一輩子沒有婚姻的奇特生活。
印度古老的習俗,葬送了無辜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為艾滋病傳播,埋下了禍根。很顯然,「聖女」這種畸形角色,完全處於社會底層,既沒人關心,也沒人管理。除了充當僧侶的洩慾工具之外,她們還是艾滋病毒的活動流通站。印度社會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目前,印度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過500萬人,如果不加控制,每十年將新增300萬新患者。早在2003年,艾滋病就成為印度人口死亡最多的疾病。
雖說死神在前邊呲牙,印度風俗依然是要色不要命,各種各樣的「聖女」為了吃一口飽飯,不得不走上了通向寺院的道路,她們必須把青春獻給冥冥之中的神,將肉體投入那些僧侶們貪婪的懷抱。「聖女」不穿僧袍,日常生活也在自己家裡。只有寺院需要時,她們才無條件地報到。除了免費的性服務,其它的根本就用不著。「聖女」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酷似廟里的「應召女郎」。她們紅顏尚在時,定然是長老們的香餑餑,一旦年老色衰,便淪為榨乾汁水的甘蔗渣子。無論新老聖女如何算計,也跳不出命運的輪回。
㈡ 聖女又叫什麼
中文名
聖女
別名
聖姑
注音
shèng nǚ
其他
印度聖女
釋義
【釋義】:
1,指有聖德的女子。如「聖女貞德」等等。
2,常指將為後妃者﹐亦指女神。
3,是某個組織中的掌權者至親或繼承人,如楚留香傳奇中張潔潔母女。
4.在新時代,聖女不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具有魔幻色彩,她也可以放寬年齡界限,特指思想道德上的聖女,即終生不受紅塵羈絆,永遠虔誠。這種意義上的聖女,是高貴不可褻瀆的,與印度聖女無關。
5.聖女亦指擁有特殊能力的女孩,它的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
㈢ 印度「聖女」是怎麼回事她們為何要把身體獻給寺院僧侶
一個國家的現代文明如果發展得還不夠完善和成熟的話,那這個國家就會遺留下非常多落後文化的產物,並且很多惡俗的文化習俗還不能夠被完全根除。印度聖女就是這么一個存在,可以說是一種畸形和極度落後文化下的產物。印度聖女表面上看是一種宗教的儀式,其實就是變相供寺院的僧侶享樂。而且因為聖女都是來自貧困家庭,因此不得不被迫接受。
當然,聖女的選擇條件也較為嚴格。但是無非是對於身體上的要求,聖女身上不能出現一點瑕疵。事實上,印度政府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就宣布聖女制度是屬於非法的了。但是因為印度社會的文明發展還不夠成熟全面,而且宗教信仰留下的烙印實在過深,所以在一些灰色地帶,印度聖女依然存在。只是聖女們的際遇是非常悲慘的,她們在年老之後無依無靠,也被社會所歧視。
㈣ 特里莎修女的詳細介紹
1910年,特里薩修女生於馬其頓一個富裕的家庭。12歲時萌生了做修女的願望,18歲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27歲發終身誓願並升任女修道院院長。自38歲起,她開始了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為赤貧者、瀕死者、棄嬰、麻瘋病人服務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窮人比富人更需要尊嚴,窮人在價值的等級中至高無上。40歲時,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她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這位身材矮小、廣受愛戴的修女,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貧民區學校
1948年,38歲的特里薩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了羅瑞托修女穿著的藍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
特里薩修女是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展開工作的。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襤褸的臟孩子。有一天,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向特里薩修女要東西,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斷肢處還在流血。特里薩修女准備取葯給他包紮時,小孩卻說他想要吃的東西,邊說邊做出吃東西的樣子。此時她身上只有五個盧比,於是很抱歉地對小孩說:「我是個窮修女,我只能替你包紮傷口。」正准備幫他塗葯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葯品,叫著「這個給我」,便拄著拐棍向貧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薩修女緊跟著小孩跑進一個小窩棚,窩棚裡面漆黑一片,隱隱約約地可以看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個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滯,非常虛弱。她用孟加拉語與他們交談,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歲了,那個婦女是他的母親,患有結核病,窩棚里的另外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薩修女只能把她所帶的維生素丸給了他們,那婦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禮,並說:「這里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特里薩修女聽到這句話,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麼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
那一天,特里薩修女連續看望了許多家庭,獨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隨著她。巴布還請求特里薩修女第二天再來。
白天的經歷讓特里薩修女難以入睡,這些可憐的孩子們不但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怎麼辦?要從根本上解救這些孩子,莫過於讓他們掌握知識!於是,在貧民區里辦一所露天學校的想法,在特里薩修女的頭腦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塊大樹下面的空地上,特里薩修女宣布那裡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願意念書的就坐下來。經過她的耐心說服,巴布首先坐了下來,接著又坐下了四個孩子。特里薩修女饒有趣味的講課,漸漸地吸引了他們,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樹。等到第二天特里薩修女再次來到大樹下的時候,發現這里已經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帳篷,坐在裡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訴她,「這個棚子是大家幫著蓋的,我把朋友都找來上課了。」
就在這簡陋的「教室」里,特里薩修女除了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讀讀寫寫之外,還教他們衛生常識,比如刷牙、洗臉、洗澡等。她還親自帶孩子們到井邊,一個個教他們如何洗澡。貧民窟的婦女們將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地,她們也仿效特里薩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里薩修女在貧民窟辦露天學校的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星期後,來聽課的孩子達到了一百多人,後來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爾各答是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由於貧窮,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人世間少有的。繼興辦貧民學校之後,特里薩又和別的修女們一起,承擔了收養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纏身、先天殘疾的棄嬰的工作。
修女們不僅收養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還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見的棄嬰,有些窮人甚至還將自己養不起的孩子也送過來。棄嬰收養的數目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於是購買葯品、奶粉及糧食的經費就出現了經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發生這種短缺的時候,必定會有人送來金錢、食品、葯品、衣服等,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臨終關懷院
在印度之外,特里薩修女和她的同道們廣為人們所知,是在她們為垂死者的服務被報道後開始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喂哺營養不良的兒童,給窮人送米送飯之類的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在一個人口爆炸到讓人絕望的國度中,為一些即將要獻給死神的,只能再活幾小時或幾天的人建造家園,則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薩修女在這項工作上所顯示的那種精神——對任何苦命人的無條件的尊重。
記者邁克爾·左美士曾經介紹過特里薩修女在加爾各答的第一間臨終關懷院,他說:一天,有一個垂死的人躺在緊靠甘貝爾醫院外面的路上。特里薩修女試圖把他送進醫院,但是,當她拿著葯物從葯房跑回來時,那個人已經死了,躺在地下的他無一人問津。特里薩憤怒了,她說:「他們對貓,對狗,都比對自己的同類兄弟好。如果是他們自己心愛的寵物,他們絕對不會讓它們這樣死去!」
特里薩修女經常會遇上此類事情。有一天,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頭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的傷口周圍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特里薩替老婦人測量呼吸與脈搏,發現老婦人似乎還有一口氣,就趕緊把老婦人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得知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里薩修女態度堅決:「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作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迫於特里薩修女的義正辭嚴,醫院才對這個垂死的老婦人予以治療。
特里薩修女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因為,街頭上的死屍何止一具,每天早上在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收集屍體,就如同收集垃圾一樣。珍珠海貧民區的窮人們曾湊集錢財,為垂死的人蓋了一間等死屋,這僅僅是一間擺著兩張床的簡陋的屋子,卻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清心之家」。但這間等死屋很快就關門大吉了,這是由於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害怕聞到死亡的腐臭。
特里薩修女來到加爾各答市衛生部門,衛生部門的一位熱心的官員接待了她,並帶她來到加爾各答著名的卡里寺院,寺院答應免費借出供信徒朝拜後休息的一處地方,給她們使用。
找到了這個為貧困的病人提供休養的場所後,僅僅一天時間,修女們就將二十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
一天,在離垃圾堆幾米遠的地方,特里薩修女發現了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幾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紙一般的人皮包裹著的骷髏,但他還有一息殘存,而蛆蟲已經開始侵蝕他的肌膚了。特里薩修女把老人搬進一間蓋了蔭篷的大堂,喂他進食,清潔他凄涼的、黏滿便溺的身體,還從老人的傷口裡清除蛆蟲。
「你怎麼能夠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輕輕地喘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她輕輕地回答。
老人很自信地嘀咕著:「你不是這里的人。這里的人不會做你做的事。」在垂死之際,他努力使自己微笑:「你是應當受到贊美的。」
「不,」她以微笑回報:「應當受到贊美的是你,你不要贊美我。」
還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就過世了,臨死前拉著特里薩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正是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曾經讓無數被世俗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里,獲得尊嚴的補償。
麻瘋病康復中心
麻瘋病在民間又叫蠟燭病,因為患病後,人身體的某些部分會像被火燒熔的蠟燭,慢慢潰爛掉,直至最後死去。二十世紀中葉前後,這種病在印度十分猖獗,據當時估計,全印度大約有五百萬麻瘋病患者,僅加爾各答就有八萬之多。
整個社會對麻瘋病充滿恐懼:病人被家人遺棄,流落街頭或躲藏荒郊野外,或被困在山洞中;而一些健康的人見到麻瘋病人,也會趕緊躲避甚至會向他們扔石塊;警察見到了麻瘋病人,甚至持槍要他們抓去投入到集中營……
一天,市政府衛生部門的一位官員找到特里薩修女,希望她的「仁愛傳教修女會」能協助照顧那些因麻瘋病而病倒在街頭的患者,政府可提供一個適當的地方,以便把患者集中起來。年輕的修女們感到為難,因為修道院的工作已經很多,除了貧民區學校、兒童之家,還有臨終關懷院,如今要再添一所麻瘋病人康復中心,已經力不從心。但是,特里薩修女很痛快地答應了這位官員,因為對她而言,無私的仁愛就是天主,她想得更多的是可憐的麻瘋病人。
1969年,在加爾各答郊外一個叫第達加的地方,由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第一所治療麻瘋病的康復中心成立了。這是坐落在一塊緊靠鐵路路基的廢置的地皮上,用麻布袋、竹竿、鐵皮、瓦片等作為建築材料,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構築而成的小屋,小屋的屋頂部分搭蓋在露天排水渠的木樁上。
特里薩和修女們開始找尋那些被親友和家人趕出家門的麻瘋病患者,經常走進散發著惡臭的破屋,驅趕麻瘋病患者傷口上蠕動著的蛆蟲和在傷口上舔食的蒼蠅,為他們注射葯劑,包紮傷口,撫慰他們那顆受到傷害的心靈。
第達加麻瘋病康復中心開始服務的那天,特里薩修女特地用手撫摸每一位麻瘋病人的身體和手,以此來表示對每位病人的關懷。她親切地對大家說:「請振作起來,天主絕對沒有拋棄你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那些潰爛掉手指頭的婦女,失去了雙腿的老人,爛掉了耳朵的小孩……頓時感到一股暖流通過全身,增添了戰勝病痛的信心。
但是,對於每位麻瘋病患者來說,醫學上的奇跡並不能同時把他們額頭上的「麻瘋病」刺青刮掉,治癒出院後的患者仍遭到社會上的歧視,沒有人願意僱用他們。所以,病人為了繼續留在受保護的醫院內,不惜撕破結痂的傷口……
面對著麻瘋病康復者在回歸社會時出現的種種現實問題,仁愛傳教修女會創辦的這些康復中心開始安排痊癒後的病人參加的職業訓練——讓一些病人從事為自己紡織綳帶,製造自己的葯囊之類的簡單工作;也有一些人在麻瘋病康復中心內的木工工場、造鞋工場、磚窯和小農庄工作,用他們自己的勞動保障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耕作自己的稻田和麥田,使他們自給自足。特里薩修女還弄來了一台舊式印刷機,讓病人們用它印一些傳單和報紙,藉此重新投入生活並賺點錢。為了能讓病人們過上與正常人相同的生活,每逢到了聖誕節,特里薩修女總要安排他們參加子夜彌撒,還組織他們演出話劇,協助修女們派發聖誕禮品,參加午餐音樂會,等等。
總之,住進康復中心的麻瘋病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能享受到正常人的樂趣,都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們重新享有了正常人的尊嚴。
摘自《仁愛一生》屈雅君等編譯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特里薩修女的話: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
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特里薩修女
㈤ 印度「聖女」是怎麼回事她們為何要把身體獻給寺院僧侶
印度的「聖女」,就是貧困家庭把未成年的女孩子送到寺廟(有些像出家),作為交換條件,希望來世給家裡帶來好運的一種信仰和行動,完全是由於信仰所帶來的,無關愚昧和落後。她們的理念就是,這世奉獻,來世就可成為人上人,也可以換取富貴無雙的生活。
外來遊客對此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信仰,有人認為是一種陋習,對於這些作為聖女的孩子們來說,她們沒有文化,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只能是逆來順受,不管怎麼看都是一場悲劇,而這個悲劇還是其父母一手造成的。
可能作為她們的父母,還會有些許的榮耀感也說不定,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有時候真的很難理解,就像她們無法理解我們現在一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們雖然看不懂,在同情他們的同時,她們也在同情我們呢!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有的風俗,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希望她們能獲得自己期望的好運。
㈥ 印度的年輕少女會被稱為「聖女」,她們是不是真的過著和名字一樣光鮮的生活
聖女。聽到這個詞,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高貴?不染煙火?冰清玉潔?可望不可及?能與神靈對話?備受尊重和愛戴?這些關鍵詞,與今天要講的「聖女」全都無關。與她們有關的,是骯臟且悲慘,屈辱且絕望。
女孩頭戴黃花,身披紗麗,在樂聲中完成一重重儀式。大家都知道等待她的命運是什麼。這種命運的另一種名字,叫廟妓。網路里介紹印度聖女時,使用的描述是:性奴隸。因為,神明不會來洞房。替代神明行使丈夫權利的,就是寺中的僧侶。他們認為,與神的女人發生關系,就能更近地接近神明。自此,聖女走上了為僧侶獻身的道路。《雲端秘檔》告訴我們,這是印度的古老制度,也是他們的古老傳統。
㈦ 萬人敬仰的印度神秘 「聖女」背後生活的心酸,你知道多少
去過印度或者熟知印度歷史人文風情的同學都知道,在古老的印度,至今仍流傳著一向同樣古老的制度,那就是種族制度。受這種制度的影響,印度底層的女性,一直是被男人凌辱的對象。在如今的印度,除了有各種各樣的神棍喜歡對自己的女信徒動手動腳之外,在印度的寺廟中,至今也流傳著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古老傳統,那就是所謂的聖女制度……
印度陳舊的風俗,害了無辜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為艾滋病的傳達埋下了禍源。印度每年有1000多名少女成為聖女。她們大多來自窮人家庭。 很顯然,“聖女”這種變形人物,完全處於社會底層,既沒人關心,也沒人處理。她們在人世間幾乎一無所有,所謂婚姻和愛情,對她們而言簡直就是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侈侈品。換句話說,這些女孩子踏進寺廟的那一刻,她們悲慘的命運就已經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