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無有經濟危機吧
印度工業遠不如我國發達,不存在過剩的情況,本應不會有有經濟危機。
但是即便這么說,印度仍然從去年開始也陷入了經濟危機,股市暴跌,資金大量外逃,而當時印度政府應對十分無力,這也正直接導致了國大黨今年選舉慘敗。
㈡ 2014年印度和印尼的「雙I危機」是怎麼回事
摘要 您好,2014年印度和印尼的「雙I危機」也稱雙印危機,是指印尼和印度兩國在2014年先後出現了經濟危機的狀況,人們把這個事件稱為雙印危機事件,具體的事件是這樣的:
㈢ 在疫情下,印度哪些行業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實體業,因為疫情之下都會封城,街上人流不能多,所以實體店會遭到很大的沖擊。
㈣ 世衛稱印度疫情危機或遍布全球各地,我們該如何做好防疫措施
我們該如何做好防疫措施?具體如下:
一,避免扎堆避免聚會避免活動疫情如今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帶來了不少了影響,而如今疫情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印度,而在這些疫情面前我們要如何做好自己的防疫措施呢?首先就是要避免扎堆,避免聚會,避免活動。我們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如今的傳播速度極快,傳播范圍極廣,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要想做好防範首先自然是避免扎堆,避免聚會,避免活動,避免接觸自然病毒傳播的幾率就小,就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避免病毒的傳播。
綜上所述,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討論,歡迎關注提問!
㈤ 印度的疫情已經完全失控了,對中國的影響會有哪些
4月26日,印度創下歷史新高,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萬,這是連續第4天,是世界上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字。這種傳染病在印度的蔓延導致了許多醫院嚴重的醫療供應短缺和氧氣危機。與此同時,許多屍體火化“排隊”,因為在死亡人數大幅增加。在排了12個小時的隊之後,他們的親人把自己的屍體燒掉了。這種流行病在印度已經失去控制。人們高喊“莫迪下台”,並成為熱門話題。
不顧疾病風險堅持開展競選集會,一直在全國各地為莫迪舉行被允許的印度教節“大壺節”,由國內這一集會將吸引1億至1.5億印度教徒聚集在恆河赫爾德瓦爾,眾所周知,只要人們自己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大眾傳播事件,在五天內有236751人參加了此次集會的核酸檢測陽性,在印度加強大眾傳播的恐懼。印度已經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同時超越了美國,成為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其他國家能夠採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嚴防死守,對經印度入境的人員嚴格執行隔離,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本國的安全。
㈥ 印度都有哪些很厲害的事件呢
印度的摩托車行業真是無與倫比。首先,質量杠桿不錯。一輛摩托車能載十幾個人,不僅質量好。“雜技遊行”反映了這個著名家庭的固執。
說到摩托車質量好,我也是在網上看到的。製造摩托車的材料都是退役的航母。在一些國家,退役的航空母艦被拆毀或沉沒,印度被回收再利用。這種節儉的精神值得學習,所以摩托車的質量特別好,這就是摩托車被製造出來的原因。打架一定要開摩托車嗎?這是個問題。
印度的火車
此前,9月26日,印度總理莫迪在聯合國會議上高調宣布,在非典(SARS-CoV-2)全球肆虐的艱難背景下,印度制葯行業向全球150多個國家輸送了抗疫情葯物。同時,印度將利用其疫苗生產和運輸能力,幫助全人類克服疫情危機。
這句話引起了國際上的懷疑。有人指出,印度現已成為僅次於美的世界第二大疫情國家,再加上當地初級醫療系統落後,很可能成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現在印度威脅要拯救世界,這讓人哭笑不得。然而,盡管印度的疫情看似嚴重,但卻是貧窮落後的。但是這個國家是免費的。為了降低葯物使用成本,印度增加了葯物和疫苗的研發,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和出口國。世界上近60%的疫苗來自印度,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注射了印度生產的疫苗。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印度有44種疫苗通過了世衛組織的認證
印度人知道昂貴的進口葯品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所以也大量投資仿製進口葯品。它生產的仿製葯,功效堪比進口葯,葯價僅為同類進口葯的零頭甚至十分之一,堪稱名副其實的“世界葯房”。
據報道,印度仿製葯已出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半以上是發達國家。僅2019年,印度仿製葯出口額就達到191億美元,供應美國的仿製葯佔美國年需求量的40%以上。特別是,美國最近幾天購買的2900萬劑羥氯喹大部分來自印度。如果你看看印度,美國,只有119家獲得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認證的制葯廠,這表明印度的仿製葯製造業是多麼的樂觀。
第二,軟體行業名列前茅。
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相當嚴重,包括衣衫襤褸的窮人和富人。雖然有大量的文盲,但也有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英人。這些人使用英語,這是英,的一個殖民地,在學習歐美的軟體開發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目前,印度有許多世界知名的軟體公司,這些公司的培訓體系不僅為世界提供了大量優秀的軟體人才,也為印度儲備了大量類似的領軍人物,這些軟體在英非常優秀,構成了印度軟體外包產業最根本的推動力。
印度軟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自1991年以來,印度政府不僅免除了軟體業的所有稅費,還在銀行貸款方面享有優先權。同時,好的外包模式也是對其發展的推動。這些軟體公司會派工程師到國外為客戶定製開發,然後遠程安裝維護。這種外包模式很受國際客戶的歡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軟體外包產業發展迅速。從1990年開始,產值為1.9億美元,2008年達到520億美元。中國有43個城市擁有軟體服務外包業務,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和美佔總數的近90%,成為軟體外包行業的領頭羊。
第三,發射器突出。
雖然印度的軍事技術一直受到人們的批評,但它在固體燃料火箭製造技術方面處於世界前列。在GSLV-馬克火箭上,印度採用了直徑較大的捆綁式固體燃料助推器,使火箭具有較高的初速度和較高的安全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有這項技術。此外,據印度,官方披露,其新發射的國產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地面物體能見度為0.8米,性能遠超國內同類衛星。
除了高科技,印度人口也爆炸式增長,現在已經超過14億,很可能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的大量增加也為印度,提供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外資紛紛建廠。有取代我們成為世界製造中心的大趨勢,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㈦ 印度面臨的諸多經濟問題有哪些
(1)失業和貧困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但一直收效不大。印度的10億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還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億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貧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隨處可見。印度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迅速增長,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0億,比獨立初期翻了兩番,且還在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每年新增人口及新增勞動力都在1500萬人以上,這使印度經濟難以吸收不斷增加的勞動力,印度的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印度積存的失業人數為530萬,到1980年增加到2070萬,約占勞動力總數的8%。同時也使人均收入增加不多。由於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因此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很少。2002年,印度製造業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製造業有1.6億名從業人員。高速發展的印度IT產業約有100萬名從業人員,不足全部勞動力的1%,雖然其產值佔印度GDP的4%。失業一方面將擴大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隊伍,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解決就業問題的難度,從而繼續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化進程。(2)製造業發展滯後印度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2003年的特點是服務業還在高速增長,農業年景較好,有了3%-4%的增長,製造業開始有所增長,所以這一年經濟發展比較平衡,也更快一些。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對產業和投資的管制,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所以發展較快。雖然20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但是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3)投資環境欠佳印度投資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效率低下。印度政府機構辦事效率較低,世行報告顯示,在印度成立一家企業需要89天的時間,而中國則需41天。印度的勞動生產率也很低,雖然平均工資比中國低25%左右,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比中國低50%。2、能源不足。印度的電力狀況落後,平均缺電率超過10%,嚴重影響企業的贏利能力。加之資金短缺使印度在短期內難以大量進口石油和建更多的核電站,進一步制約了印度投資的增長。3、政局不穩。印度社會結構、財富分配、種姓制度、貧富分化等常常會引發政治不穩定,進而影響吸納國際資本。4、勞動法嚴格。印度是惟一一個解僱員工需要得到政府批準的國家,企業停業或關閉也受到嚴格限制,客觀上限制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5、環境受損。印度荒漠化程度較高,有1.43億公頃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蝕。現代工業發展和城市人口增加使河流污染和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更加嚴重,影響到經濟持續發展,而且危及人民生命安全。(4)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長期以來為解決資金問題,印度政府借諸赤字財政政策,1950年度到現在,幾乎年年有赤字。為彌補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借內外債,使得印度的債務增多,幾十年來內外債如滾雪球似地不斷擴大,利息成為印度政府最大的非生產性支出項目。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使物價指數反彈,造成通貨膨脹,對政府平衡預算增加了更大壓力。1990/1991年度財政開支失控,總赤字達到4333億盧比,竟佔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4%,這一時期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財政困難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十幾年來,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占國內總產值的比率一直超過5%。雖然近年來印度制定了《財政責任和預算管理法》,削減某些財政補貼,但財政狀況尚未根本好轉。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財政赤字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多次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警告。(5)基礎設施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關系密切,一個國家基礎設施不足就會成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興趣,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在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通訊不暢,電力供應不穩,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以交通為例,印度雖然有亞洲最龐大的鐵路網,但陳舊不堪,大部分是國家獨立以前殖民地時代建設的,很難實現現代化的運輸任務。印度目前還沒有一條國際標準的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所有的港口都出現擁堵情況,交通運輸極端落後
㈧ 印度對中國有哪些威脅
中國的一切威脅歸根結底都在美國身上。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三名要想當上第二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聯合第二打敗第一,另一個是聯合第一打敗第二。
所以只要中國排在第二,那麼全世界對中國都有威脅。
任何一個有志於提升自己國家地位的國家,都必須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在這個秩序已經基本成型的世界上,空間是有限的
這種發展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比如領土和海上交通線。也是政治上的,比如聯合國安理會的位置。還是經濟上的,比如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
因此每一個國家在向上爬升的過程中都必須從競爭對手那裡奪取必要的空間。在任何情況下,聯強敵弱都是最優的選擇,因此排在第二的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主要競爭對手。
讓我們把經濟問題掰開來說。
國際產業鏈條上不同的產業是分層級的。
最底下是資源型產業。中國是資源大國,但不是資源強國,因為國內的資源不夠用,中國每年出口的資源性產品只佔出口總量的一個零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中國是很依賴資源進口的,由於中國有錢而且需求龐大,將全世界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抬得很高,這對於所有的資源進口國都造成了巨大的競爭。特別是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個資源更加稀缺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站在工業化前夜,它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比中國更大的資源投入,但是它偏偏沒錢去跟中國搶資源。不要誤會了,印度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財大氣粗,印度的財政狀況在金磚國家中是最糟糕的,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差不多是印度的兩倍。所以說公平競爭搶資源,印度搶不過中國,沒資源就發展不起來,就更沒錢,然後更搶不過。只要中國自已不出問題,根本不用擔心印度。況且,印度自己到目前仍然是一個資源出口大國,其資源型產品出口額佔到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因為它國內的工業落後,消費不了那麼多資源,而且需要大量出口資源來換取外匯,平衡貿易。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是有錢搶資源的,只不過需求量不那麼大。但是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進口的國家,而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海上交通線不可避免的必須經過中國附近。因此日本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把中國徹底打垮,使中國不能或不敢威脅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要麼乾脆不要跟中國翻臉。當日本沒有能力做到第一條,又不情願第二條的時候,它就希望將美國拖下水,讓老大和老二干一仗,自己漁翁得利。當然,美國希望的是中日兩敗俱傷,而不是中美兩敗俱傷讓日本撿便宜。所以美日兩家跳來跳去的演戲,但要真跟中國干一仗,那就是傻子乾的事了。
第二層是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資源有限,也僅僅是夠吃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國由於國內糧食減產,需要在國際市場上突然收購5000萬噸糧食,那會發生什麼後果呢?我們知道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已經接近6億噸,5000萬噸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月的消費,而且對於中國的國庫來說這點錢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國際糧食市場來說,這一下就要捲走一半以上的交易量,那麼毫無疑問的國際糧食價格會出現暴漲。糧食價格暴漲的後果十分嚴重,美國這樣的糧食出口大國要笑了。但日本是糧食進口大國,不過他們有錢,為了穩定國內的糧食市場,日本不可避免的拿出大筆的錢,也到國際市場上捲走一筆,並且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這一來俄羅斯和印度可就真的要哭了,俄羅斯人口少,錢多,還能撐得住,但印度可就不好辦了。印度2011年糧食產量達到了2.53億噸,不到中國的一半,人均糧食消費量約200公斤。盡管大部分印度人是不吃肉的,這樣的糧食消費水平也就是比一個正常人類維持生命要稍微高一點而已。當然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中國人替印度遮掩,說人家信教,吃素,言下之意印度不需要生產那麼多糧食。但是難道吃素就不能吃得好一點嗎?難道印度人不希望自己吃得好一點?傻子都不信!在中國和尚都能吃得肥頭大耳,可見信教以及吃素不能成為飲食水平低下的理由。不過有意思的是,它在2012年還出口了價值86.7億美元的糧食,比上一年還上漲了69%,但考慮到2012年印度急劇惡化的國際收支情況,這種奇怪的現象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印度農業的極度落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而且它在這十幾年中糧食增產速度是小於人口增長速度的。2000年和2011年這兩個年份都是糧食豐收年,他們的糧食從2.35億噸增加到了2.53億噸,而人口卻從10.4億增加到12.4億。很明顯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連同餓著肚子出口口糧來換取外匯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續的。糧食危機這種事情絕不是危言聳聽,2006年~2008年之間曾經發生過一次世界糧食危機,當時作為世界大米出口大國的越南,國內大米價格曾經漲到15元人民幣一公斤。根據當時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曾經低到178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世界最低水平。而且印度在那幾年也被迫從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誰來養活印度」絕對會成為一個令人絕望的問題。
印度的農業必須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證國家發展的需要。然而印度的農業發展又會遇到一隻攔路虎: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由於印度的農業極其落後,吸納了極其龐大的勞動力。因此農業提高的過程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中國在三十多年內創造了超過5億人進城的盛況。而對於印度來說,這一隻極其龐大,但文化素質又極其低下的勞動力大軍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別無選擇的必須從中國嘴邊搶下這5億人的飯碗,但他們搶得下來嗎?
第三層次是初級工業產品。其中包括了工業原材料和日用消費品,這一層級的產品屬於必需品,廣泛用於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市場非常龐大。同時這一層級的門檻很低,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第一選擇,因此在這一層級參與競爭的國家很多,利潤也很薄。其中競爭力最強的不用說就是中國了,而且中國事實上目前佔領著這一層級,可以說只靠中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足以支撐全世界的消費,中國不讓出份額,其他國家就基本不可能在這一個層級獲得大的發展。由於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工業正在不斷上升,這種低利潤、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所以中國實際上正在逐漸退出這一層級。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維持較低的工資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維持較高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我們是可以把這些行業留在中國的,但是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了。況且,通過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可以更多的購買中國的高級工業產品,因為在高級工業產品的中下層級,第一大國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的逐漸退出既有被動成分也有主動成分。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行業能夠吸納龐大的勞動力,所以中國的退出是緩慢的,有步驟的。
日本實際上已經退出了大部分的這類行業,他們與我們在這里沒有大的競爭。
印度曾經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層級的翹楚,50年前印度紡織業曾經遠比中國強大。但到了2012年,印度紡織和服裝出口大約120億美元,而中國則是2400億美元。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起印度的軟體神話,但我們要知道,軟體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很小的,而且它能夠容納的勞動數量也是很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能夠超過印度全部出口總額的兩倍!印度作為一個站在工業化門檻上的國家,而且是一個人口與中國不相上下,青壯年更多而且勞動力素質比中國還要低一個檔次的國家,它的發展需要,不可避免的要求將中國在這一層級的統治地位完全接過來。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當然中國自己是不願意很快的讓出地位。別看中國目前正在逐漸退出,但實際上中國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當其他國家在發展類似的產業時,小規模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當產能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電力供應不夠,交通運輸能力不夠,配套產業力量不足,熟練勞動力不足等等問題。而中國的優勢恰恰就是印度的劣勢,在這些方面印度甚至不如東南亞。就目前來講,初級工業的轉移方向東南亞和拉美都比印度要優先,因為這些國家的基礎更好,而且可以就近獲得中國和美國龐大工業體系的便利支持。
那麼印度是否能夠迅速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印度需要巨量的資金,幾萬億甚至十萬億的美金。這可不是亂說的,看一下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投資規模就知道了。但是目前來說,印度缺乏投資吸引力,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東西,但主要在於政府的決策能力和魄力。有了錢就要有基礎設施,印度基礎設施差是出了名的,沒有基礎設施就不用奢談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初級工業本身又是資源消耗大戶,這就回到前面所說的搶資源的問題,這又反過來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有錢,有設施還不夠,還得有人。根據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網站轉載印度時報2008年7月6日的報道,印度還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在70年代時中小學教師就達到了500萬人,到2009年共擁有小學教師567萬人,初中教師352萬人。而印度在2010年初等教育(8年級以下)教師只有不到400萬人。可以說印度要趕上30年前中國的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整整這一代人都指望不上了,下一代人能不能趕得上都不好說。
第四層級,高級工業產品,包括工業機器設備和耐用消費品。這一類產品的消費對象是特定和有限的,中國的崛起過程已經使得這一市場獲得了成倍的擴張。這一層級有競爭力的國家就很少了。由於發達國家逐漸的產業空洞化,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製造業一直在整體性的衰退。中國在這一層級是個什麼地位呢?中國2012年出口的機電產品總額大約1.18萬億美元,佔到全部出口總額的57%,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中國三萬億的外匯儲備絕不是靠買襪子掙來的;其他國家,德國大約7000億,美國5700億,日本4800億,韓國2900億,法國2100億;而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俄羅斯只有127億,而進口卻高達1377億,工業強國的形象早已盪然無存,俄羅斯現在是一個靠賣資源換錢來進口工業產品的國家,他們出口70%以上是資源,進口70%以上是工業產品。
在這一層級當中,中國大而不強,優勢主要還是在中低檔次的產品上,而且遠達不到統治地位。在中國的上升通道中,中下層主要是擠壓韓國的空間,其他國家整體上已經無法與中國競爭。中上層主要是與日本搶奪空間,因為日本工業的衰退是比較明顯的,最近幾年工業品出口一直在下降;歐洲國家中德國太強,其他國家已經逐漸去工業化了。美國的份額也在逐漸向中國流動,最明顯的事實是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工業設備,美國造軍艦也要用到中國生產的吊車。
中國工業上升的過程附帶一個效果,那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准確的說是在發展初級工業的過程中大量依賴中國生產的機電設備。所以印度也很尷尬,不願意買中國的通信、電力、機械設備,但又不得不買。
印度機電和運輸類產品的出口額大約386億,基本上對中國不構成競爭力。而且在很長的時間,它的發展重點只能放在初級工業品上。
第五層級,裝備製造業,也就是製造機器所用的機器。這是真正的高科技。中國在這一層級只能說是有,遠遠談不上好。例如中國雖然已經是數控機床產量第一的國家,最高級的加工中心也能生產,但進口量還是遠遠大於出口量。在這一層級,中國在國際上基本沒有競爭力,還是要老老實實把基礎打好。印度基本上就不用提了。
綜合而言,中國和印度之間經濟上的競爭主要在資源和初級工業產品上,由於印度整個社會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它缺乏與中國競爭的實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構成威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高級工業產品上,日本工業的衰退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雙方仍存在很漫長的斗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