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種姓制度,曾在哪些國家普遍存在共有多少個等級
種姓制度曾經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存在。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四個等級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B. 印度那些低等姓氏人群,受人歧視,為何他們不反抗
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風俗,其中就比如說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相當大的國家,印度也有很多有錢人,比如還出了一個亞洲首富,但是他們那也有很多窮人,貧民窟的環境更是臟亂差,印度分為高種姓和低種姓,高種姓的人出身比較高貴,而像低種姓的人家從出生開始就被壓迫,奴隸的思想在他們那裡根深蒂固。
三、思想早就被腐朽化3000多年的種姓制度思想早就深深的印在了印度人腦海里,高種姓的人一般都是最受尊敬,干輕松的工作拿最高的工資,而低種姓的工作一般都是比較辛苦,工資還比較低,印度無論是財富還有精神文明,都出現了嚴重的分化,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反抗,他們只是在幻想,或許自己這輩子受過苦難,下輩子就可以投胎到高種姓家族。
C. 印度現在真的還存在種姓制度嗎
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在印度還是有種姓制度的影子存在。雖然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相關內容解釋: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
D. 印度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大概有多少人佔多少比例
婆羅門:5%左右。剎帝利:10%左右。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傳播經歷:
其實婆羅門教到中國後,隋以前並非曇花一現。來自婆羅門教的音樂、繪畫、雕塑、醫葯、天文、數術、占卜術、咒術等等,對中國文化起著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響混淆在一起,但還是能夠分得清的。
如石窟或寺廟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是源於婆羅門教,雖然後來是以佛教的名義出現,至於我們在《隋書·經籍志》中所見到的婆羅門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幾百年後的《宋史·藝文志》里,我們還可以發現諸如《婆羅門僧服仙茅方》一卷這樣的書籍的存在與流傳,證明婆羅門教還頑強地保持著它的一些特性。
婆羅門教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當時道教並未興起,婆羅門教深刻影響了道教的教義,道經中充斥著關於梵的論述,三清的形成也與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關,道教儀軌也有明顯的婆羅門色彩。《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由東晉後期葛巢甫所「造構」,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響,位於《道藏》之首的位置。
《度人經》中有明顯的外來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將之歸於佛教影響,實際並不確切。《度人經》的外來成分主要來自婆羅門教,如以大梵為主神,宇宙經歷劫運的演化圖景,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來自婆羅門教,或是從中引伸、訛變而成的。其中「大梵隱語」之類對諸天的贊頌之辭,譯自婆羅門經典,但經過了濃縮改寫。
E. 求教,印度的穆斯林有沒有種姓
有!
從世界范圍內宗教來看,伊斯蘭教可以說是最難同化和影響的,而且穆斯林生育率很高,因此,世界上的穆斯林人口不斷增長,很多地區明顯的穆斯林化了。而即使印巴分治後的印度,到現在依舊有2億的穆斯林人口,那麼這2億穆斯林人口在印度屬於什麼種姓呢?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
在世界有兩大頑固,第一個是穆斯林人的生育,千年未變,穆斯林生育一馬當先。整個穆斯林每個婦女平均生育8個孩子,因此,印巴分治時期,留在印度的幾千萬穆斯林,現在已經增長到接近2億,分布在印度北方邦、西孟加拉邦、克什米爾等地,佔比印度人口15%了。
第二個頑疾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這種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制度,存在了幾千年,到現在還依然是活力十足,也是世界頑強的。而這兩種頑疾放在一起,誰跟厲害呢?答案讓你無法相信,那就是穆斯林到了印度,也干不過種姓制度。也就是說,現在在印度的近2億穆斯林,其實也已經被融入了種姓制度了。
我們知道印度在雅利安時代就形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賤民五個等級的種姓制度。而這個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是維持印度統治的最根本制度。所以在歷史上入侵印度的外族統治者,最終也都接受,並且融入了種姓制度。
而其中穆斯林也不例外,穆斯林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等,統治長達600年時間,而按照穆斯林的脾氣,那是沖著穆斯林化印度來的。但是很可惜的是,穆斯林600年沒有將印度穆斯林化,反而自身被種姓制度化了。
因為作為穆斯林政權的上層,要想維護印度廣大的百姓的社會秩序,就必須種姓化。所以,在印度,2億穆斯林其實也融入了種姓制度了。在印度穆斯林,種姓制度分為兩大類,貴族的阿什拉夫和卑賤的非阿什拉夫。
阿什拉夫裡面分為四等,分別是賽義德、謝赫、帕坦和莫卧兒,賽義德被稱為先知的後裔,相當於剎帝利,屬於最高種姓。而其他三類都是征服過印度的穆斯林貴族姓氏,所以這四個等級屬於印度穆斯林的貴族等級,享有更多的權利和地位。在印度比較上層的商人,官員,教士和演員,基本上出自這個貴族種姓。
而貴族之外,還有非阿什拉夫,這個就相當於首陀羅和賤民,裡面分為阿吉拉夫和阿賈爾,前者是印度首陀羅改信伊斯蘭教的人,後者是印度賤民改信伊斯蘭教的人。
因此,印度伊斯蘭教分為6個等級,比印度教還多一個,堪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而穆斯林一向提倡的人人平等,兄弟姐妹,在印度種姓制度洗刷下,也不提了。真是不得不佩服種姓制度啊,連伊斯蘭教都能收服,真主安拉都能被改變,堪稱印度最牛的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