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終於輪到我了,我在印度常駐出差,大家有什麼要問的
聽說印度左手吃飯,右手拿來搽……
㈡ 給我們講講生活在印度是什麼體驗
我真的好白啊,他們怎麼能這么黑,如果我這么黑我會想不開的,一黑毀所有。
㈢ 我去了兩次印度,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在印度上個廁所有多
一個朋友即將啟程前往印度旅行,走前她一直憂心忡忡,在微信上詳細咨詢了我關於住宿、交通和餐飲等信息,最後拋給我一個問題:你在印度旅行的時候,都去哪上廁所?
說起在印度上廁所,一把辛酸淚。
作為一名遊客,在一些長途汽車站或火車站及大城市的旅遊景點附近,可以找到有專人看管的收費公廁,給看門人遞上10到20盧比就可以進去方便了。屋內是單獨隔開的小間,全為蹲坑。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印度人民如廁不用手紙,而是用水沖洗,所以一般廁所地面都會積滿了水。第一次去公廁的我,完全沒有經驗,穿著人字拖剛邁著大步走進去,就險些滑一跟頭。等我小心翼翼方便完,又小心翼翼用水裝滿旁邊的塑料小桶,倒進坑內,再打開門走出來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地上的臟水沒准兒就是人們沖廁所的時候濺出來的,想到這兒我感到有點惡心,趕緊提著褲子踮著腳尖跳了出去,旁邊的印度婦女對我怪異的舉止紛紛側目。
過了幾天,我坐著大巴到了一個小城鎮,下車後我四處尋覓廁所,只見專供男人使用的廁所——牆上貼有幾塊白色瓷磚,地上有幾個坑,再用水泥一抹一砌,把象徵著隱私的空間分隔開,就成了有印度特色的露天廁所了。男人們只要轉過身去就可以方便,完事兒之後神態自若的離開。
去年最火的印度電影之一,也是關於廁所問題的:《廁所,一個愛的故事》(IMDB7.5分),影片講述了一對印度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後步入甜蜜婚姻,新婚當晚,新娘賈耶發現丈夫家竟然沒有廁所。無法忍受戶外解手的她,向丈夫凱沙夫提出必須要有廁所,否則就離婚……
這個讓人聯想到異味且充滿魔幻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2012年,印度新娘安妮塔•納利不堪忍受戶外如廁的折磨,婚後第四天從丈夫家逃走,聲稱如果沒有一個獨立廁所,就不回家。一家慈善機構聞訊後,為她建了一個廁所,廁所啟用之日,她回到了家裡。
但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和她一樣幸運,有慈善機構出手相助。在野外如廁的過程中,很多婦女遭到來自異性的騷擾和侵犯。在印度北方邦格德拉村兩名年齡在14歲和15歲的少女在野外如廁時遭到多人強奸致死,隨後,女孩們的屍體被強奸犯掛在一棵芒果樹上;警方也給出了具體數字,每天接到10起強奸案報案,60%的案件發生在女性外出如廁時。比哈爾邦一名警官說,當地400多起強奸案就發生在女性外出如廁時。如果受害人家中有獨立廁所,這些悲劇就不會發生。
在遊客看不到的另一面,荒誕時刻上演著。
那麼在印度建個廁所真的就這么難嗎?是的,還真就這么難,原因有三:
首先,印度教對「潔凈」有著非常偏執的理念。
在印度,進寺廟必須脫鞋,進屋也必須拖鞋,因為鞋子踩滿了污穢,被視作不潔之物。而廁所一個裝著人類排泄物的地方,可要比鞋子臟上一百倍,這樣的地方印度教徒是不能允許出現在自己家裡的。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雖然早在1940年代已經明文廢除了,但是想從人們的心裡徹底根除卻沒那麼容易。在印度教徒們看來,打掃糞便是賤民的工作,一些高種姓的人們是絕對不會乾的,所以即使在家裡修了廁所,誰打掃、誰清理在我們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在印度也成了大問題。
澳大利亞作家SarahMacdonald曾經在《神牛》一書中提到,由於種姓制度,她不得不僱傭兩個傭人,賤民傭人負責打掃廁所,高種姓傭人打掃房間和其他區域,且堅決不踏入廁所一步。
印度人對廁所毫不妥協的態度,更使得建造廁所難上加難。
其次,野外如廁是放鬆、社交的好機會。
在鄉村地區,人們其實是非常排斥去廁所的,男女去野外如廁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印度男人喜歡去野外方便,主要是因為節約自家用水;隨時呼吸新鮮空氣;趁著上廁所的機會可以和哥們兒廝混,順便逃避老媽的叨叨。
發生了女性在野外如廁被強奸的悲劇後,一些大打貞操牌的公共機構呼籲如果家裡修了廁所,那麼女性就不會被強奸了。但其實野外如廁對於女性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究其原因,印度的女性地位一直及其低下,在一些偏僻保守的農村地區更是如此。女性不允許聚集在村頭閑聊或者討論社會問題及交換觀點,而結伴去野外如廁就給了她們片刻的喘息和放鬆。
最後,莫迪的「廁所行動」面臨很多挑戰。
早在2014年10月,為了紀念甘地誕辰145周年,印度總理莫迪發起了「干凈印度行動」,這一行動的核心目標就是在印度農村建造1200萬個廁所,預算高達200億美元,2019年之前徹底消除隨地大小便的陋習。它的口號是:有廁所,上廁所,安心廁所。
但是這個目標能否實現仍很難說。從目前來看,這場轟轟烈烈的「建廁所」運動不僅進度嚴重滯後,而且很多隻是「面子工程」——地方政府為了顯示政績,盲目建造了很多沒有連上排污系統或化糞池的「偽」公廁,而根本不管廁所是否能夠實際使用。這樣的公廁通常導致排泄物堆積,骯臟不堪,成為瘧疾等一些傳染疾病的溫床。
另一個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質量問題。很多廁所只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便荒廢了,都是因為豆腐渣工程或者設計比例出了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政府機構開設了建造培訓課程,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針對衛生系統的標准課程。
此外,修建廁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泥瓦匠,並不願意參與到課程培訓中,他們更願意通過實操或者學徒制學習,這也導致了修建的廁所質量層次不齊。
甚至在廁所建成之後,很多有著頑固思想的村民仍舊拒絕使用,這里有習慣原因,也有宗教因素,前期欠缺的宣傳工作也讓廁所能否最大化的使用打上了問號。
其實,不僅僅是戶外如廁,印度社會中的很多頑疾與惡習,都在短時間內難以根除。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說,這也表明了印度向現代文明靠攏中的困境,印度幾千年的傳統與文化是財富,但同時也是羈絆。
㈣ 電視劇西遊記那個 是誰什麼什麼留在我心邊 在印度的那幾集
搜李玲玉的「天竺少女」試試,或看《西遊記》第24集「天竺收玉兔」。
㈤ 我在印度尼西亞需要求助。
根據情況聯系相關部門。一般來說聯系就近的我國駐外使領館就行了。
㈥ 求分享《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拜謝!
(因此書,對這個神奇的國度,我似乎終於形成那麼些些初步印象了,不可思議。)
德里的味道:德里是一座各種異味大雜燴的都市,有燒焦的味道,有燒牛糞粑的泥土味,還有機場外大排檔里傳來的羅望子和酸橙的濃烈酸味。
帕哈崗吉:背包客聖地,靠近新德里火車站。印度女子裝束:真絲紗麗(喬其紗的要差一點)、串珠涼拖、爽身粉(讓皮膚看上去白皙一些)、棕櫚油。
嘟嘟車:三輪。
短尾猴:德里中心國防部大樓常見。
植物:粉紅色熱帶三角梅四處瘋長。
素食:印度人不吃牛肉,素食者居多。
檳榔卷(葉子包的):氣味沖,像口嚼煙草。印度民工、小店店主、送貨員都喜歡這個。
食品:炸土豆蘸羅望子醬。用樹葉包的扁豆糊。厚飛餅。
Gora:白人。印度方言對外國人的稱呼。
布卡:伊斯蘭教女子在公眾場合下穿的蒙住全身只露眼睛的長袍。
Pakol:羊毛卷邊帽。
Kurta庫爾塔:男、女都穿的一種寬松長衫。
Salwa kameez旁遮普服:印度女子常穿的三件套服飾(褲子、長衫、紗巾)
杜帕塔:披紗
藍嘎禮服:是隆重場合或舞台上才穿的,比紗麗更貴重。與紗麗不同的是,藍嘎禮服的上衣和裙子才是重點,所以衣裙往往有很多鑲嵌工藝,再配肩膀上搭的一條圍巾,價格也要貴上很多。
Puja普迦:早間祈禱儀式。
Sindoor:一種紅色的發粉,稱作發際紅,婚禮時由丈夫抹在妻子頭上,它是女人已婚的象徵。
獨居:印度女子出嫁前不會獨居,會引來非議。
同居:大逆不道。
嫁妝:早在50年前,嫁妝就被宣布為非法,但正如法律無法從印度文化中根除童婚和種姓歧視一樣,它對嫁妝也同樣無能為力。
印度女人節:是北方女人一年一度的節日,在這一天,女人們得為丈夫的幸福和健康祈禱,從日出到月亮升起期間不得進食,連水都不能喝。
醫療:在醫療保健方面,印度簡直就像19世紀的美國。在這里,赤腳醫生、放血師和僧侶都可以在社區充當全科醫生。
窩棚區:貧民窟的房東得付保護費給當地的政客,於是,政客便會保留這些窩棚區,以確保當地居民能給他們選票,保證他們官運亨通。如果有一天他們下台了,窩棚區就難保留。
望採納
㈦ 我在印度流量什麼計算
如果使用的是聯通後付費資費的手機卡,在印度上網的資費是5元/4MB,每日35元封頂,超出100MB降速。
如果還需使用撥打電話,具體資費如下:
接聽:2.86元/分鍾
·撥打漫遊地:2.86元/分鍾
· 撥打中國內地: 2.86元/分鍾
· 撥打港澳台:5.86元/分鍾
·撥打其它國家和地區:5.86元/分鍾
㈧ 《我在印度的701天》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我在印度的701天》郭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thSgmL-GUHBlV3lZR91RMg
書名:我在印度的701天
作者名:郭菲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3
頁數:356
內容介紹:
2014 年,筆者參加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外派漢語教師項目,於2014-2016學年在印度頂級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甘地分校擔任漢語教師,成為該大學第一位中國教師。兩年已至,印度朋友圈子中已積累起了富人老闆、學界精英,也有貧民窟里的底層民眾。作者面對面采訪了30 餘人,透過他們聽到了各種各樣的印度聲音。
作者介紹:
郭菲,男,四川樂山人,生於1981年8月,四川大學法律碩士,現就職於樂山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8月外派印度理工學院甘地分校從事漢語教育兩年,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天涯文學連載紀實文學《天竺一夢》,廣受關注,更名為《我的印度701天》出版。曾出版小說《蟻族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