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聖雄甘地」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受泰戈爾贊譽的「聖雄」(具有偉大靈魂的人),印度民眾心目中的「自由燈塔」——甘地無疑在印度民族解放事業中起到重要作用。
印度是一個深受宗教文化影響的國家,絕大多數印度人無論在情感還是思維模式上都充滿著宗教觀念。
作為一名虔誠的印度教教徒,寬容、堅忍、真誠的宗教思想深刻影響著甘地一生所執著追尋的「真理」道路。
甘地所堅守的「真理」正是堅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邪惡,以「仁愛」作為人生信條;推行「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義。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正是以印度教的神學和倫理觀為基礎,聯系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現實理想,喚起印度民眾在「堅持真理」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參與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能夠在印度取得成功與英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和甘地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作為近代世界最早跨入資本主義文明的國家,英國的民主政治較為完善,在對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統治中逐漸引進西方式民主政體的因素,推行言論自由、保障基本權利、擴大立法會議、吸納印度人參與政府管理。
甘地雖曾多次入獄,但都受到英國當局的文明對待,在監獄中並未受牢獄之苦和思想改造,仍然享受著基本權利。
作為具備現代民主意識、有寬容之心、有法律觀念的國家,英國對印度的民主統治方式才使「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備了成功的可能[5]。
「一影弱軀,一襲布衣」,甘地以苦行僧式的方式,廣泛接觸印度民眾,身先士卒;他不求名利,一生執著於為國家民族爭取獨立和自由。
甘地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印度民眾的追隨,成千上萬的印度民眾支持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義無反顧地追隨甘地走上爭取實現印度自治的道路。
歷史人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只有將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下考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主張,准確評析歷史人物的思想觀點。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正是立足於印度國情(英國寬容的殖民統治與印度傳統的宗教信仰)基礎上,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藉助宗教的傳統與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渴望,喚起民族凝聚力爭取印度自治,追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道路。
來源: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
② 印度「聖雄」甘地到底何許人也他為什麼享有崇高的聲譽
聖雄甘地簡介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
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
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
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
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
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
赴倫敦求學。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
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
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並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
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
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
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
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
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
種族歧視的斗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
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
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
反種族歧視斗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
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
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游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
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斗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
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
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
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
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
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
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
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斗爭形式。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
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
大黨的現實斗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
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斗爭進行全面反帝斗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
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
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
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
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
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 ...
甘地生平
他被人們稱作「巴普」,意思是父親,因為他是20世紀印度的國父。即使在印度從英國統治者手裡爭得獨立之前,很明顯甘地就已經是3億8千萬印度人爭取自治斗爭中的關鍵人物和領袖。
莫漢達斯•甘地於1869年生於印度,按照當地習俗,他在13歲時就結婚了。1888年9月,他19歲的時候乘船去了英國,學習三年後,當了一名律師。他一回到印度,就得到一個去南非的機會,到那裡去處理一個案子。這個經歷後來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
在這個時期,居住在南非的印度人受到南非白人的虐待,只有極少數人有選舉權。甘地在旅行時,由於堅持要坐在白人座位區,曾經先後兩次被人從一列火車和一輛郵車上扔了下去。這件不平等、不公正的事情使他大為震驚,於是他成立了一個組織,領導印度人為爭取平等權利而進行斗爭。很快地,他就成了這個組織的領袖。
20年裡,在為印度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中,甘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為報紙寫文章介紹社會主義,還創辦了一個叫《印度輿論》的雜志。他回到印度時,曾就南非局勢發表公開演說。後來南非又通過了一些法律,企圖給非白種人的生活造成困難。8歲以上的印度人,不管什麼時候全都必需攜帶通行證。印度人宣稱,這項「通行證法」是不公正的。有的人還當眾燒掉他們的通行證,許多人因此被捕入獄。另外一些人在警官殘暴地襲擊政治遊行時被殺害。最後,由於印度居民的騷亂,南非首領才不得不作出讓步。於是甘地贏得了第一次反對種族歧視的非暴力斗爭的勝利。
甘地於1915年返回印度,被譽為英雄。在隨後的32年中,他為人權而斗爭,為受僱主虐待的工人們的權利而斗爭。最後,他要求結束英國對印度的統治,要求國家的獨立。由於他的革命的觀點,他在監獄里度過了許多歲月。他有一種才能,能夠想方設法來闡述政治觀點。他鼓勵印度人自己生產棉布,拒絕購買英國布匹。他領導過一次去海濱的進軍,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他的隊伍,目的是為了到海邊去生產一點食鹽。在那個時候,只有英國政府有權銷售食鹽,而食鹽要征稅。於是甘地就鼓勵全國人民自己生產食鹽。在這個事件之後,有6萬印度人,包括甘地在內,被投入監獄。這次政治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印度人被允許生產和銷售食鹽了。
以後又進行了許多次別的斗爭。最後,1947年8月15日印度贏得了獨立,但是五個月後甘地卻被一個反對他的觀點的人刺殺,於1948年1月30日逝世。
甘地的信念
甘地遠不只是一個聰明的律師、優秀的演說家、堅定的人權戰士和政治領袖。他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政治領袖的典範。他寫過一本有關他早年生活的書,書的標題是「我體驗真理的故事」。奧秘就體現在這個標題中。他可以無拘束地談論他的失敗和他的困難。他犯了錯誤時,就自動承認錯誤。
首要的是,他拒絕從他的政治活動中獲取任何利益。在他回印度之前,他就決定要像窮人那樣生活,決不佔有財富。他在印度旅行時,坐的是硬座,從不預訂座位,而是跟農民和其它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裡,他拒絕乘坐人力車——一種由赤腳男人拉著的兩輪車。他吃得很簡單,從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後坐在紡車旁紡棉線。他認為從領袖到最窮的農民人人都應該准備乾重活。
他對所有宗教問題都感興趣,而不只是對印度的神。他讀過很多的書。每天傍晚六點鍾,他都暫停工作進行祈禱,甚至當他跟其它的世界領袖在一起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周總有一整天,他是在沉默之中度過的。在他的一生中,他總是設法獲得神靈的真諦。
甘地認為人們都應該能夠「像愛自己一樣愛世上最平凡的人」。甘地憎恨幾千年來使印度社會分裂成不同種姓的那種習俗,而他的目標就是要廢除這種習俗。他支持那些干收入最低的活的、屬於社會最貧困階層的人們。由於他的身體力行,所有印度人終於能夠自由地在村子裡同一口井中打水喝,到同一個寺廟去祈禱,甚至可以相互通婚。
甘地對於婦女平等的問題給予極大的重視。他最大的信念也許就在他所說的「真理的力量」這個印度習語中。如果存在一條不公正的法律,——在印度和南非的英國統治者曾經通過了許多這種法律——那麼,每個人都有責任拒絕服從這條法律,但不採取暴力手段。人們應該為了他們的信念而隨時准備進監獄,而不應該拿起武器去戰斗。
甘地的死給印度一個悼念的機會,讓人們表達他是怎樣成為全印度人民的「父親」的。幾百萬人觀看抬著他的屍體緩緩走過首都的送葬隊伍。還有成百萬的人觀看火葬儀式——根據印度的習俗,他的屍體被大火燒成灰燼。12天以後,又有幾百萬人沿鐵路線排成了長長的隊伍,一列慢速火車載著甘地的骨灰罐,送到584公里外河畔的一個地方。300萬人觀看這位偉人的骨灰緩緩地倒入褐色的江水中,骨灰將隨江水流入大海。
在他逝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對甘地作了如下的贊譽:「後代人也許難以相信,在這個人世間,曾經有這樣一個人走過。」說這個話的人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③ 為什麼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為「聖雄」和「國父」
他,矮小、瘦弱、膚色黝黑,腳穿簡便的涼鞋,身著土布圍褲,上身纏著一條粗糙的白布。你可能不會相信,他就是出身仕宦之家,曾留學英國,在印度被尊為「國父」、「聖雄」的甘地。
1947年8月,印度宣告獨立。但由於殖民主義者長期挑撥離間的結果,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教派沖突卻愈演愈烈。甘地試圖以絕食來平息這種兄弟相殘的屠殺,並且親往教派沖突最激烈的地區進行游說。甘地的做法引起印度教狂熱分子的仇視,認為他是「偏袒穆斯林」,於是在1848年1月30日將甘地刺殺。甘地一生反對暴力,自己卻死於暴力。甘地的死引起了印度廣大群眾的悲痛,200萬人參加了他的葬禮。在火葬場上,當火焰從柴堆升起時,許多人沖出人群,撲向火堆,要與之一同化為灰燼。甘地為爭取印度獨立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被尊為「國父」,他的生日被視為印度民族的節日,他的逝世日被宣布為「殉難者紀念日」。
④ 印度民眾紀念國父甘地逝世73周年,為何甘地被稱為國父
最近一條印度民眾紀念國父甘地逝世73周年,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那麼為什麼甘地會被稱為印度國父。因為甘地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著名的領導人,他倡導了非暴力合作,而是他被印度國民稱為印度國父,是因為他這一生中做了很大的貢獻,為民眾爭取利益,並且被多次被捕入獄。他一生都在反抗不良事件的發生,在1948年的一天甘地再去一個祈禱會上被一名狂熱分子槍殺享年79歲,並且在殺他之前,這個兇手還對甘地進行了三次鞠躬。
這同時也道出了甘地在民族解放運動中所做出的貢獻,而甘地所做出的這些行為也是為什麼印度民眾將它作為國父來紀念的原因,因為他的這種精神使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讓印度從此走上了獨立。他的這種能力讓印度人民敬愛他以及追寵他。他的精神也在影響著世界的各個地方,並且他也被世界人所尊重,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這種精神更是被人們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