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美食有什麼特點
印度菜強調食材新鮮,香料更是現磨的,烹調各種辣度的咖喱,極富層次感;大量拌入椰漿和酸奶,以增加醬汁的濃度與香味,也是其特色之一。
印度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馬薩拉等;菜餚的烹飪方式也相對簡單,有燒、烤、炒等幾種。食客點餐時,只需選擇食材、主要調料和烹飪方式,印度大廚絕對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製作出美味的菜餚。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腌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烤到一定火候,即雞肉的芬芳開始溢出而肉汁也未被烤乾時,吃起來十分美味可口。
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
印度還有一種「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著咖喱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印度的米飯用名為BASMATI的米做成,是一種世界聞名的米。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濃香,是由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
印度北方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到南方,就會覺得菜味很辣,這也是由於南北氣候的差異造成的。
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為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漂亮。
② 為什麼印度的有些食物都做成惡心的糊狀
據悉,在印度不管是吃路邊攤,還是去高檔酒店的餐廳,印度人總是特別擅長將各種食材做成黃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糊糊,還黏黏膩膩的形狀。先別說味道如何,光看這些「食物」的樣子,都已經讓人食慾大減,難道印度人做食物完全不講究「色香味俱全」的嗎?甚至連我們平常所熟悉的綠葉蔬菜,到了印度也會做成綠瑩瑩的糊糊,這叫人怎麼下得了口?不由讓人感慨印度人果然「另類」,從他們做的食物都能看得出來。然而,很多來印度旅遊的中國遊客卻對這里的「美食」欣賞不來,寧願選擇吃水果、餅干來充飢,也不願意吃當地的食物。
當然,在印度也有很多很美味的食物,就像是最傳統的套餐——塔利,擺盤類似韓國料理,因為在一個圓形的盤子中,每個小碟子里都裝有印度特色料理。話說如果你怕掉入印度重口料理的大坑中的話,那點這個絕對不會出錯!
③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瞧不起印度美食
大家每次說起印度都會想到兩個字「奇葩」,身上無時無刻透漏著神奇且神秘的色彩。印度人喜歡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塊等切碎後放在一起煮然後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塊,直至煮到糊狀的食物。
印度人吃的大都是這樣賣相的食物,並且是將這種糊糊澆到米飯上一起食用。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這種菜做成糊糊呢?
1.歷史彌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個倒賣香料的國家,從本國、中國或其他國家進口香料然後再賣給歐洲人獲得了大量利潤,很早就對香料有一種痴迷。這些香料觸動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時還具有許多好功效。然而將這些香料的味道發揮至極致的就是將食材煮至熟爛,再加入各種香料混合燉煮。許多人認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製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樣子,他們彷彿吃進去的就是各種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襯品。而把各類食材煮成糊糊,讓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靈魂,讓每一口進食都充滿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從香料進入他們的生活起,糊糊也進入了他們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歡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須用右手。在他們看來,右手是最干凈的,而左手是最臟的。所以他們進食時會用干凈的右手去觸碰食品,這如同時對神靈的敬畏,唯有親手觸摸食物,嗅聞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並且感受它的溫度,才能夠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實的感覺。使用刀叉,阻礙了食物傳達出快感。用手更利於菜品與米飯的混合,還能感受溫度,以免送入口中燙傷口舌。正是糊狀的食物滿足了他們在對神明和在觸感和味覺的上的追求。
3.氣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達22度以上。炎熱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鮮食物不利於長時間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沒有冰箱,所以將新鮮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於放置和儲存。另外,印度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種植的就是水稻。因為受到日照時間影響,位於赤道附近的印度種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夠達到兩熟或者三熟,生長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細又長,就是我們所稱的秈米。這種米飯煮熟之後沒有什麼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沒有那麼香甜軟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將食物製成粘稠的糊糊狀與米飯一同進食大大增加了米飯的香味和口感。同時糊糊也使鬆散的米飯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現狀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但是印度大米年產量較低,及時擁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長時間的日照時間。但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雨季短暫,極旱極澇頻發,糧 食收成受到影響。而其中十分之一用於出口。印度人口眾多,人口增長率高於中國,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嚴重影響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仍有超過兩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面積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數就達百萬。就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充足的環境下。將食物做成稀狀的糊糊更能節約成本,同時也能夠滿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印度人也成品嘗到美味的香料食物。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體現了民族的文化與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別樣的意味,耐人尋味。我們對此應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去感受他國的不一樣的文化風情與文化韻味。
④ 有人說登陸印度國土那一刻就能聞到咖喱味,這是為何
在登錄印度國土那一刻,就能聞到咖喱味道,這是正常的現象。印度人是比較喜歡吃咖喱的,家家戶戶也都會把咖喱當作香料來做飯,所以印度這個國家自然是咖喱,味道比較濃郁的,這種味道聞久了之後也就會習慣的。
但是很多人登錄印度國土,那一刻聞到咖喱味會感覺非常的不適應,甚至還會認為這個味道有點惡心。但是這就是印度人所擁有的獨特的一種味道,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印度人是比較喜歡吃咖喱的,並且印度的街邊美食基本上也都用到咖喱來做的,所以你到印度大大小小的角落裡面都會聞到這種咖喱的味道。
⑤ 印度飲食文化是什麼印度菜有哪些特點
印度人還仍以一種被稱作「饢」的混沌皮為主導食。不論在高端餐飲店或是在街頭樹蔭下,常常可以看到印度人席地盤腿而坐,拿手撕掉一塊饢,沾上菜糊、料汁及其用扁豆、黑豆等各種豆類食品熬出的豆湯,津津有味地吃起。還有一些食材把餅與馬鈴薯結合在一起。
在很多宣布的場所,印度人用刀叉吃東西,但私底下,他們還是習慣用手抓飯。因為他們覺得,那般的食材並沒有靦腆,假如你在印度人家中造訪,一定要試著用手抓飯的快樂。也正是因為這一習慣性,促使印度菜大部分為粘稠,如此有利於用台灣手抓餅或白米飯拌來吃。並且,印度菜吃法也很特殊,是別具特色的,即:用餐刀、則是大家一起點餐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面餅和稻米,每頓飯都會先吃餅,然後吃米飯。印度的白米飯用叫做BASMATI大米製成,全球知名。這類米樣子長細,味兒香醇,主要是因為印度氣候所決定的——大半年乾躁,大半年潮濕。假如你來到印度北方地區,可能會覺得菜的味道是酸甜的,但你來到南方地區,就會感覺菜味辣辣的,這也是因為南北方氣侯的差別所造成的。因為印度南方植物多,因而裝菜的器材多見芭蕉葉、香蕉葉等植物葉子,很美。
⑥ 為什麼印度人做菜一定是要把所有的菜做成糊糊狀的
首先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印度的環境是那種常年溫度比較高的,尤其是到了夏天以後,溫度特別的高,這種環境下新鮮的食物是很難保存的,但是如果把他們做成糊狀的話,在裡面加入了各種香料和調味料,就不容易壞的,可以保存的時間長一點,而且也特別方便。除了香料,印度人還喜歡吃薄餅,用薄餅蘸糊糊,吃起來非常方便。能包含各種香料,還能用薄餅蘸著吃,當然糊糊會受到歡迎了。雖然都是糊糊,但是印度人早就在漫長的烹飪中熟練使用各種復雜的調料,因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豐富的味道。這樣來看的話,在味道方面,中國菜未必能打得過印度菜。
在印度的飯鍋里不管是什麼菜都是被剁碎的,土豆剁碎,蔥頭剁碎,雞鴨魚肉通通剁碎,印度人對於糊狀的食物情有獨鍾,這樣的習慣是跟它的國家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的 。
⑦ 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嗎
首先從生理結構上來說,印度人的胃其實和我們的胃都一樣,題主之所以這么問,大概是對印度人們看上去似乎並不那麼 健康 和衛生的飲食生活習慣感到驚訝和疑惑。
一說到印度人吃東西,首先浮現的情景就是他們手抓食物的情景。印度人進餐一般就是一隻盆子,一杯冷水把米飯或者餅放在盆內,菜和湯澆在上面,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直接用手把菜飯混合在一起送進嘴裡。
再者,印度人似乎並不害怕高糖分,高熱量,印度的甜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每一道甜食都甜得要命,而且多數印度人都非常喜歡吃甜食,吃完飯也不管胃消化的怎麼樣,很快就上床睡覺了,所以印度人大多都發胖得厲害。
還有一點,就是不得不提到的印度恆河,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母親河。但是由於環境的污染,河水變得臟臭不堪,而且印度人會選擇在恆河邊火葬和水葬,恆河上也經常會看見浮屍。盡管如此,到恆河洗浴,飲用恆河聖水,以及死後葬於恆河,仍然是印度教徒們的三大夙願。居民還把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等廢水排入恆河當中,他們相信恆河有自凈能力。
其實印度人的胃在適應著這些生活的同時,不得不說明一點的就是這樣的生活習慣存在許多 健康 的盲區,不然也不會出現居民飲用恆河水而經常引發霍亂,肝炎,傷寒等疾病的事情。
我們去外地出差、 旅遊 ,腸胃敏感的人就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上吐下瀉什麼的,其實是因為去到外地,喝的水水質和吃的東西不一樣了,腸胃裡原本平衡的菌群生態被打亂,所以拉肚子。這么想來,印度人的腸胃之所以能扛得住我們並不十分認同的飲食習慣,大概也是腸胃裡那群「看不見」的衛士在起作用。由於地理, 歷史 ,人文條件各地千差萬別,造就了印度人獨特的飲食習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大概真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胃吧。
提到印度,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就餐全是直接用手抓,方便後還是用手撩水洗,做飯時仍然用手。可以說,印度人將手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但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能保證衛生嗎?
如果有幸去印度,這個國家的小吃還是品種多樣,非常豐富的。但賣小吃的攤點衛生狀況看起來就非常差,根本難以引起什麼食慾。如果你感覺非常飢餓,或者你對衛生條件不怎麼在乎,你的胃口又特別深的話,在路邊攤點上購買了這些東西吃,對不起,你就等著拉肚子吧。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食品,印度人吃了則沒有任何反應。印度多數地區還很貧窮,冰箱之類的保鮮器具普及率還非常低,而這里一年四季天氣都非常炎熱,這對食品的保鮮預防變質就是相當嚴峻的考驗。但印度人就不信這個邪,什麼食品保鮮呀,攤點上賣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快餐形式,就是一塊做好後慢慢賣,賣不了一般也不倒掉,第二天接著賣。這在別的國家的人看來,真是難以想像,但印度當地人吃這些東西確實很少有人拉肚子。
當然,印度人在製作食品時,為了預防腐敗變質也會採取一些措施,那就是添加大量的香料和有刺激味的佐料,比如他們做菜時一般都要放上洋蔥,而洋蔥確實具有一定的殺菌功能。不過,這些防腐措施畢竟效果有限,印度人怎麼吃都沒事,外人就不要輕易嘗試吃這些東西了。
還有一點能證實印度人胃功能強大的是,印度人認為恆河的水是聖水,他們都爭相飲用。但恆河的水質這些年變得越來越差,生活垃圾、動物糞便隨意傾倒,甚至動物和人的屍體都扔到裡面,導致水體渾到不能再渾。但是,印度人不經過處理,仍然在樂此不疲地去喝,而且喝後居然什麼事沒有!
難不成印度人的胃真的是「鐵」做的嗎?這當然是不可能了。但不可否認,印度人的胃確實是比其他國家民眾的胃功能更強,尤其是抵抗病菌侵襲能力真的無人能及。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生活習慣和環境能改變人,也就是說,印度人在長期的艱苦條件下,已經非常適應這種不講衛生的生活了。
不過,無論印度人的胃有多強大,但吃這些不衛生甚至可能腐敗變質的東西畢竟對身體沒什麼好處。所以,印度雖然實行全民免費就醫制度,但人均壽命在世界上排名都很低,僅為68歲多一點,比我國少了7、8歲,從這一點上不就很說明問題嗎?
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嗎?令中國人難以理解的印度 美食 !
美食 ,是很多人都喜歡的,特別是中國的 美食 ,更是受歡迎。中國的 美食 即使在國際上也是很有名的食物,每年都有不少外國人來中國品嘗 美食 ,但是除了,中國的 美食 ,其他國家的 美食 也是各有各的特色的,都是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國家的飲食就比較受爭議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印度人的飲食。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嗎?令中國人難以理解的印度 美食 !
印度人的飲食比較出名的就是咖喱了,這是印度的一種主流的菜餚。這樣的飲食都是比較辛辣的,看起來也是黃色的糊糊狀,吃起來的口感也總是怪怪的,聞起來的味道也是很濃郁的辛辣味道,很嗆鼻子,所以,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很少有人能夠接受的了這種味道,喜歡吃的人就比較少了。不過印度的飲食都是這種帶著辛辣的味道,對於普通人,比較難以接受這種味道。
還有就是在網上還有關於印度的料理的話,就是「印度人民多奇志,萬物皆可為糊糊」,這樣的話里可以看出,印度人民的飲食不管原來是啥樣的,到了印度人民的手上都可以變成糊糊,這就是印度料理的終極形態。有很多的我們國家的 美食 到了印度人手裡就會變得面目全非,根本看不出來原來的樣子,都是變成了糊糊的樣子。
比方說是四川炒飯吧,炒飯這在我們這里就是一道很簡單的食物,但是到了印度人的手裡做完之後,那就是不叫炒飯了,看到那些食物簡直能讓你懷疑人生。還有的就是煎餅了,這也是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在印度人手裡就是餅皮包糊糊了,有時還得蘸著糊糊吃,真是萬事萬物皆可為糊糊,這話說的真是一點都不冤。
除了這些之外印度人的飲食中用的香料也是不少,做出來的成品的顏色要不就是單調的黃色系,要不就是五彩繽紛,總之就是看上去各種的可疑。不過印度人的飲食雖然簡單,但是工序也是比較麻煩的。不過印度人飲食在衛生上榜也是有點堪憂的,特別是在街上的那些小吃,有很多人在吃過印度的食物後,都會拉很長時間的肚子,這也是讓人很無奈的一種。
是不是鐵打的?不知道,但是他們的胃消化功能是很強大的。
歡迎來印度。
前提是備好治拉肚子,消炎的葯,另外必須帶好蚊帳。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隨時隨地隨處都有蒼蠅和它的小寶寶。
喔,還有一拖箱的衛生紙,不是說印度沒賣的,是印度的衛生間普遍沒衛生紙。
一般酒店裡的衛生間是配一根水管,部分酒店有衛生紙
如果可能還得備把遮陽傘,這里隨隨便便就到攝氏40度以上。
最高記錄46度,覺得在外面呆兩小時都有可能因頭腦過熱變痴呆。
外出飲用水請自備,外面飲料類的不要輕易嘗試。
因為文字的緣故,在印度只喝可樂,其它真不敢。
外出請自備餐食,街頭油炸類食品雖然經過高溫處理但不保證不致癌。
吃了一個,差點拉到回不了國。(那個在網上說這好吃的?)
女生最好360度全身覆蓋,防止因皮膚外露引發的國際案件。
印度是全球強奸案件的高發區。
開車的請自備後視鏡,印度車普遍沒有後視鏡。
基本上跑的車都沒後視鏡,很不習慣。
晚上十點後請避免上街,神牛、老鼠、流浪狗可不認識外國人。
這里是老鼠的天堂,真的到處都是。
隨身物品請收好,猴子已經超小偷。
除了偷吃偷包,有時連報紙都不放過。
印度香料氣味大,不要輕易用在身上。
飯菜里也加很多,味道怪怪的。
始終保持微笑,因為印度人對外國人隨時會宰客。
注意這個托托車,宰客最狠。
看了以上這些,相信你能理解印度人的「胃」了,不單單身體的「胃」是鐵打的。很多時候「胃口」也是鐵打的。
那一天這些所謂「百毒不侵」「胃口強大」的敢犯我天威!
雖遠必誅!
每次看到印度游記里提到當地飲食,說起自己在印度時腸胃蠕動活躍的經歷,總讓我懷疑:印度人的腸道應該是有什麼過人之處的。
大部分印度料理看上去都很好消化,品相也是相對整齊且統一,參考江湖上流傳一句話:
「印度人民多奇志,萬物皆可變糊糊。」
2017年破紀錄的米豆粥/MIG
但不乏很多見過世面、經驗豐富的中國胃,到了印度也要「先拉為敬」。
1. 大部分印度料理的終極形態
說起印度料理中總能找到糊狀的東西,咖喱角覺得不公平,雖然裡面的餡料其實也是扎實一點、有顆粒感的——糊糊。
不是,不過是從小在惡劣的環境下長大。什麼都吃過,怎麼會有人的胃是鐵打的呢!
相信朋友們,在網路上看過一句話。「來!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再做印度人!」這句話調侃的是印度的恆河。那麼這條恆河究竟有臟?
在印度的恆河流域,就有許多人直接舀起水喝。恆河是印度人們的母親河,但現在的恆河臟到什麼程度了你應該無法想像。
恆河流域的地形平坦,沿岸有很多的大城市。這里的人口密集,全國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恆河邊上。
印度恆河每年都有眾多的朝聖者虔誠而來。也有大量的印度教徒將親友的屍體焚燒後推進恆河裡,以期滌盪此生罪孽,換取來生的幸福安康。
在印度教徒的眼裡,恆河是凈化女神恆迦的化身,而恆河裡的水就是地球上最為聖潔的水,只要經過它的洗浴,人的靈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獲 健康 生命。
工業廢水都往恆河中排放,造成了水質很差。甚至污染了地下水源,每年都有很多人因為恆河的水質而犯病。
這里每天有無數具屍體在焚燒,焚燒後的屍體推入河中,已經嚴重影響到恆河水質。
加上恆河沿途垃圾污染和城市污水污染,恆河已經變得很臟了。
每次看到印度游記里提到當地 美食 ,總讓我懷疑:印度人的腸道應該是有什麼過人之處
大部分印度料理看上去都很好消化,品相也是相對整齊且統一,參考江湖上流傳的一句話「印度人民多奇志,萬物皆可變糊糊」但不乏很多見過世面、經驗豐富的中國胃,到了印度也要「先拉為敬」。
1,大部分印度料理的終極形態
說起印度料理中總能找到糊狀的東西,咖喱角覺得不公平,雖然裡面的餡料其實也是扎實一點,有顆粒感—糊糊。
煎餅,可以變成餅皮包糊糊,這都在情理之中,畢竟我們吃煎餅也要把雞蛋和佐料抹勻,但有時候乍一看好像是個正經煎餅,最後卻是滿懷虔誠的請您蘸糊糊享用。另外,印度人民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出神入化的。
2,可疑的顏色和香料
印度的飲食里,香料確實占據重要的地位:芫荽、孜然、芥菜籽、胡盧巴、羅望子、肉桂、丁香、小豆蔻和青紅辣椒—這才是基本的。
而實際情況是,長期炎熱的天氣里,如果沒有冰箱,是很難保持食物的新鮮、防止腐敗變質的。
3,別怪咖喱,印度沒有咖喱
我們常常用咖喱來概括印度飲食,將它作為印度菜的代名詞。而咖喱只是印度食物的一種形式。
體質不好的就不要去了
⑧ 「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嗎」,印度人為何讓人如此嘆服
之所以說印度人的胃是鐵打的。那是因為印度的飲食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得了的,他們的飲食大部分都是辛辣口味的,而且食物的形態也比較讓人反感,大部分都是黃色的糊狀食物。
比如說炒米飯,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食物,在我國,炒米飯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美味,然而在印度,做完之後根本就看不出炒米飯的模樣。還有印度的煎餅,他們是餅皮兒裡麵包著糊糊狀的東西,然後吃的時候也要蘸著糊糊吃。看到印度的飲食,簡直會讓人懷疑人生,然而印度人卻是樂此不彼。
⑨ 為什麼印度人做菜放很多鹽
印度人口味真重,做飯放一袋鹽,才會更下飯!
印度做飯各種顏色的調料分別是調節味道的粉末,由各種香料,食材研製而成的粉末。各種顏色的調料分別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故而顏色不一。主要調料以咖喱為主,印度菜用的咖喱通常都是粉狀的,咖喱,印度話叫Masala;要認識Masala,要先認識辣椒———印度話叫Mirch,紅的叫Lal,綠的叫Hari,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止紅色,還有黃有綠、有橙有啡,大中小辣兼而有之。
印度人飲食口味的基本特點是淡而清滑。他們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米飯;喜食的肉類是雞鴨和魚蝦;喜愛的蔬菜是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歡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冷開水等。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而總是離不開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達二十餘種。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