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存在過巨人族嗎
有跡象表明在100萬年以前,巨人族確實存在過。1966年,印度生物學家在離新德里116千米的地方,發現了酷似人類骨骼的骨頭,其身長竟有4米,肋骨就長達1米。
對這些骨頭所做的科學鑒定證實,這是100萬年前的大型猿人骨骼。看來似乎從100萬年前至距今數千年前的這段時間里,巨人族是一直存在著的。
美國內華達州垂發鎮西南35千米處,有一個叫作垂發洞的山洞。據在這里生活的源龍特族印第安人的傳說,很久以前,他們曾受到一些紅發巨人的威脅。這些巨人高大,十分兇悍。他們戰鬥了多年,才把巨人趕走。
這些傳說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1911年,一些礦工來到垂發洞挖掘鳥糞之,竟發現了一具巨大的木乃伊,身高達2.2米,頭發紅色。
木乃伊的發現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當然也就引發了巨人族有無的大爭論。
多年前,巴西一位科學家奧蘭多推託里奧在蓋亞那高原原始森林中探險時,意外發現6群平均身高2.5米左右的巨人族。
19世紀末,一位學者在馬來半島探險,聽說當地有巨人便深入到半島腹地考察。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巨人,但看到了據說是巨人們使用過的棍棒,這些棍棒幾個普通人也拿不動。
也有人反對巨人存在的說法。在爪哇、非洲東部和南部、中國南部等地發掘出土的許多直立猿人和大型猿人的遺骨,並不被看成是人類,考古學家只把他們劃入類人猿的一種,而不是人類的直系祖先。
蘇聯一位學者雅基莫夫博士根據這些類人猿骨骼的大小,推算出他們的體重在500千克以上,由於頭蓋骨和大腦的生長跟不上軀體的發展就逐漸停止進化,沒有進化為人類。
巨人
2. 泰戔爾生平事跡是什麼
生平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家中的第14子。
泰戈爾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各級學校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英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1941年,泰戈爾在其生日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演講《文明的危機》,數個月後與世長逝,享年80歲。
(2)印度巨人是哪個國家的擴展閱讀:
一、簡介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二、文學成就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
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國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爾的詩。威爾弗雷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太陽與烏雲》、《飢餓的石頭》、《妻子的信》都是永遠受人喜愛的名篇。
世人一致認為長篇小說《沉船》、《戈拉》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偉大的小說。《沉船》通過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曲折復雜的戀愛、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許見面的陋習。
《戈拉》則通過著力塑造愛國知識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見,實現各民族解放才是愛國主義的課題。兩部小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印度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思想
泰戈爾的思想植基於古印度的泛神論,吸收了《奧義書》和《神贊》里人神一體、人我交融的哲學,用詩的語言,對生命加以肯定和禮贊。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四、影響
台灣日據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同時也對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
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
王白淵的代表作--日文詩集《荊棘之道》,詩文流露的生命觀、美學觀,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詞,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梵我不二」的哲學思想與詩作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