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

印度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4-06-20 08:03:00

Ⅰ 印度一群猴子瘋狂報復摔死250隻狗,猴子為何這么做

猴子會這么做,完全出自報復心理。事件的起因,在於流浪狗,此前殺死了猴子幼崽,而後便遭遇到了猴群瘋狂的包袱。

猴群的報復,讓人驚恐不已,它們在短時間內,就殺死了村裡的250隻狗,這只是統計出來的數量,實際上可能會更多,還有很多流浪狗,死在了荒郊野嶺,沒有被統計在內。

如果靈長類動物進化太快,將來可能會對我們人類生存,構成一定威脅。當然了憑借我們現有的實力,地球上的生物,還不足以撼動我們的地位。

Ⅱ 印度猴子為報復摔死250條狗,猴子的報復心為何這么強

猴子是靈長類動物,具有高智商和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們的情感趨近於人類,所以猴子也有報復心就不奇怪了。

近日,印度西部一個村子裡,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一群猴子將村子裡250條狗一個一個抓到屋頂或樹頂,將其摔死。手段殘忍,盡管當地人拼盡全力救這些狗,但是無濟於事,沒有一隻狗倖存。當地人猜測,起因應該是一群狗將一個小猴仔殘忍殺害了。所以這群猴子開始了它們的報復。

在印度當地,猴子報復人類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他們入室偷盜,破壞農作物,襲擊人類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令人們苦不堪言,但面對這群狡猾的猴子卻無計可施。

在動物園里,讓遊客最頭疼的動物也是猴子,他們永遠不滿足人類的餵食,經常發生搶遊客的包,偷打遊客的行為。所以高智商的猴子做出報復狗群的行為也不難理解了!

Ⅲ 印度神片《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上名校,父母傾盡所有!

第一時間跑去影院看種草已久的《起跑線》,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擇校問題簡直和國內如出一轍。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對父母來說簡直再熟悉不過,而電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帶給我內心深深的觸動。

整部劇用喜劇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父母擇校的故事,他們拼盡全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跟他們上一樣的學校,他們希望通過選擇名校,讓孩子能上升到上層社會!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起跑線》英文電影海報寫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會不遺餘力,傾其所有讓他們的孩子進入正確學校的人。

國內的現狀也是一樣,父母殫精竭慮都是為了一件事——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於是從選擇幼兒園開始,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擇校戰爭持續打響,真的是孩子的比賽,父母的賽場。

「讀不了好的小學,就考不進好的初中,讀不了好的初中,怎麼去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還用愁嗎?」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嗎?

中文電影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

即使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擇校的困局,影片最終落腳在到底是要「起跑線」,還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線」。

電影的最後,父親拉吉的一段演講非常煽情:「你們想盡辦法讓他們進入這所學校,不是你們幫他們,而是他們幫你們。這個時代人們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雖然有人詬病說太過雞湯,強行煽淚,但我依然覺得精彩無比。

我們常說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像力、創造力、閱讀力、社會適應力、情商、逆商、財商等等。但我們卻不能忘記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裡,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3、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能贏得人生嗎?

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對大學教授父母,兒子4歲半上小學,19歲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兒子卻終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麼事都不想干,終日悶悶不樂。父母現在整天發愁怎樣才能讓孩子振作並快樂起來。

他們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沒有贏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頭學習,而今學位拿到了,父母給的任務完成了,人生卻再也沒有了方向和動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樂趣。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所有的神童長大都會出現問題,孩子的成長之路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那麼多的必然。

但我卻想藉此告訴父母,每個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

盧梭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 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用自己的節奏生長,積累實力,蓄勢待發,方能贏得人生的長跑。

4、起跑線折射出我們到底愛的是什麼?

《起跑線》帶給父母很多啟迪,更給予一場心靈的洗禮。 我們到底愛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望子成龍的虛榮心。

回憶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媽媽想提前把我的戶口轉入舅舅家,這樣就可以就近上學,直接升入重點初中。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特別不開心,我問媽媽,為什麼要去那個學校。

媽媽說,那個學校教學質量好,校風好,你以後上重點高中的機會多啊!這樣你就有機會上重點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

可我卻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不想入校後被人指指點點,說我是走後門來的。於是最終我不讓媽媽轉戶口,毅然決然地去了家門口的普通初中。

學校里同學們會嘲笑老師,上課不守紀律,下課拉幫結派,打架斗毆……但在這里,我卻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心裡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通過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點高中。

對於重點高中的無限嚮往激發了我學習的鬥志,於是我成了這個初中里為數不多的佼佼者,老師對我青睞有加,常給開小灶,最終我參加重點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那所重點高中。

現在想來,父母給我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他們尊重我的選擇,但我回想起來不由得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的內心是否能強大到允許他去一個如此校風的學校,我可能會無比擔心他學會抽煙喝酒打架。

而父母對我的無比信任讓我順利地在那所學校成長,我沒有沾染任何不良習氣,遇到任何的事情,他們都會告訴我,有他們在,一切都不怕。現在想想,好感恩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們學習,把這份信任給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那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在我看來,父母的格局和視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明年果果也會面臨擇校,到底是在家門口上一個普通的公立小學,還是買學區房進入一所重點小學,亦或者耗費巨資選擇一所國際學校。

當選擇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幾年前的我也會無比焦慮,我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導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時候我無限地放大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

在幾年的自我成長之後,我現在全然放下了,或許我會選擇公立小學,讓果果去參加國內的高考,或許我們不會選擇學區房,而會順其自然。

因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這個三角當中, 我不能改變社會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圍之內選擇合適的學校教育,我會盡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來之路該怎麼走就交給他自己。

作為母親,我會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他。至於階層,其實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阻礙人發展的障礙,正如影片中的孩子們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堅信: 我們的命運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為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奮戰的創業者,我無力去改變社會的大環境,但我可以藉由書籍,把人生智慧傳遞給父母。

我相信,無論我們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職責!

Ⅳ 真實印度,突破你的想像

你對印度是什麼印象?是飛餅加羊肉咖喱,還是載歌載舞的歌舞片?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塵土飛揚,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荒誕不經?

印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歌善舞?女生去印度 旅遊 是不是不安全?印度人是用手來擦屁股嗎?印度人是用手吃飯嗎?我們對印度的好奇,隨著中印民間交往的熱絡而增加,已經不再滿足於抖音里的視頻和影院里的寶萊塢大片。

每當提起印度,很多女性朋友都對這個神秘又富有風情的國度充滿了嚮往。「有機會能去玩一趟就太好了!」這是很多女性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面往往會再補一句話:「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啊?」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就是,作為一個女性去印度,到底會不會像媒體上宣傳的那樣,隨時有被性侵的風險。

毫無疑問,是的。2015年3月8日上映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一度震驚世界。這個以2012年12月16日發生在印度德里的公交輪奸案為原型的紀錄片,把女性在印度 社會 的潛在危險,真實而殘忍地刻畫了出來。

在印度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每20分鍾就發生一起強奸案;在2018年的《對女性最危險的10個國家》調查報告里,印度更是「榮登」榜首。媒體上關於印度男性在性暴力問題上的斑斑劣跡的報道,已經不勝枚舉。

最初,筆者作為一個外派到印度工作的外國人,也曾隱晦地請教過身邊的一些印度男同事。顯然對於這個有傷民族自尊和性別自尊的問題,幾乎所有的男同事都顯得諱莫如深,這種「國丑不可外揚」的心態也能被理解。不過在轉問到一些印度女同事時,大家就顯得非常義憤填膺了。

在筆者外派的印度本地辦公室,一直有一個規定:女性員工下班時間不得超過晚上九點。這項規定,純粹是為了她們的安全。

一個名叫Aditi的女同事,為了上下班的方便和安全,每天開車上下班。這個小姑娘有一天下班回去稍晚了一些,路上又遇到了交通擁堵,自己的車卡在了車流中一動不動。這時,路過的男人們紛紛朝她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有些人開始沖她吹口哨,更有甚者有人開始拍打她的車窗和車前蓋,大聲對她怒吼著,好像是在咒罵她。躲在駕駛座上的Aditi後來回憶說,自己當時嚇得直哆嗦。

Aditi當時面臨的境遇,其實與德里公交輪奸案的女主Joyti相差無幾。在很多印度男性看來,晚上八九點了還在外游盪的女人就是放盪、淫穢、不守婦道的,這種女人必須「教訓」一下。

這種普遍的男性心態,也正折射出印度女性面臨的困境:性別歧視、司法機構怠惰、色情觀念流行等等,都是印度強奸案不斷的直接原因,而根源還在於印度 社會 中女性權利的缺失——財產權、勞動權得不到保障,女性就難以改變弱勢和依賴的地位。

在患有「重男輕女症晚期」的印度,罵人最狠的話不是問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會生個女兒」。很多印度男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怒不可遏,非得跟人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很多女性成年後嫁人時,都必須由娘家出一大筆嫁妝,否則不會有男人願意娶這個女人回家,畢竟這是「虧本的買賣」;對於有錢人家的女孩子來說,陪嫁個豪車別墅啥的都是小事一樁,但是對於廣大普通家庭甚至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結婚有時候意味著噩夢。

由於印度女性長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便會變得毫不遮掩、明目張膽。而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極端的不尊重:性暴力。

若論印度最成功的對外輸出,一定是寶萊塢的歌舞片。一提起印度電影,第一時間映入腦海的一定是一群身著紗麗的印度美女跳著整齊劃一的舞步,用熱情奔放的舞姿去演繹電影的情節。一言不合就尬舞,已經成了印度傳統歌舞電影的標配。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愛載歌載舞?難道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的調性嗎?

確實如此。生長在南亞次大陸季風氣候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個熱情滿溢且無比奔放的族群。他們喜歡去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 情感 ,而歌舞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表現力的形式。不論你信仰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多元化信仰的印度人都熱衷於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傷。

曾經有個穆斯林女同事跟筆者說,即便是在家裡做飯,也一定要開著音樂,伴著歡快的節奏,一邊歡快地扭動自己的腰肢,一邊用平底鍋拋著飛餅,想想這畫面都覺得無比的高難度。

還有一年冬天,部門組織團隊的中印同事一起去德里的郊區團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幾位目測體重已經超過140斤的女同事在小巴士座椅之間的過道上,愣是伴著司機的功放音樂熱烈起舞。只見這輛小巴士在印度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不斷地「彈跳」著,我們的「印度女團」在巴士上伴著起伏的節奏,毫無違和感地舞動著;在震天響的印度民族風音樂中,我的耳邊彷彿又想起於和偉老師的那句經典台詞:接著奏樂,接著舞!

既然說到了印度的歌舞,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國民愛好」,或者叫印度的ABCD:Astrology(星相學),Bollywood(寶萊塢電影),Cricket(板球),Devotion(宗教敬拜)。某種程度上,愛尬舞和愛看歌舞片,本身也是印度國民ABCD的一種延續。這種ABCD糅合了印度多元化的宗教、神話傳說、民族自有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元素。

首先是Astrology(星相學)。老一輩中國人喜歡講屬相和生辰八字,而印度人一直對 星座 及星象相關的理論非常篤信。

類似於中國的算命先生,印度也有占星師;不同的是,中國的算命先生早就在唯物主義價值觀下失去了市場,而占星師依然帶著他們的星盤和塔羅牌在印度備受尊崇。曾有機構估算,占星在印度的市場規模大約有100億美元,加上周邊的靈修、療愈和法事,可以達到每年300億美元。

根據公開報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萬占星師和1萬家占星培訓學校。另外,占星也有「科班」路徑:在前科學部長Murali Manohar Joshi的推動下,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占星學本科和碩士學位。想想這些數字,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然後是Bollywood(寶萊塢電影)。這個成熟、優質且巨大的產業,在對外傳播和投射上已經可以扮演印度的對外名片了。像印度電影圈的「三大汗」正在中國變得耳熟能詳。

老實講,在度過了最初那種對歌舞片這種表現形式的不適應後,筆者覺得印度電影無論製作的技術手段,還是演員的舞台張力,都具備比肩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水平。而寶萊塢電影中的歌舞片,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力量與美的和諧感,把這個民族的熱情、奔放、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彰顯得淋漓盡致。

再有就是Cricket(板球)。如果從影響力角度講,印度的板球應該是在ABCD中排名第一。這個由英國殖民者帶來的 體育 游戲 ,在南亞次大陸生根發芽,並蓬勃生長,如今已經成為和足球、F1、高爾夫並列的最掙錢的經濟運動了。

一年一度的印度板球超級聯賽(IPL),光是冠名權就已經奔著幾十億元人民幣的價位絕塵而去了。這個南亞次大陸的第一運動,造就了一長串比肩寶萊塢明星和印度政客的板球巨星,同時演變成次大陸國家之間事關民族顏面的角力場。每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有板球比賽,小到熱身賽,大到世界盃,印度都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打贏了,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打輸了,如喪考妣,舉國震怒。

最後一個是Devotion(宗教敬拜)。從印度這個國家的形成 歷史 來看,這里雜糅了太多的膚色、語言、宗教、傳說和文化習慣。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這讓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目前主流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宗教。結合復雜繽紛的占星,凡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印度人,已經把這種對神明的信仰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記得曾跟幾個印度男同事去酒吧喝酒,其中一個那天剛好趕上了自己所信宗教的齋戒日,好傢伙一整晚除了喝水,愣是啥都沒有碰。這個平時嗜酒成性的印度男人在自己的宗教節日里表現出的虔誠,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直到現在,筆者依然對駐印工作期間的一個細節記憶尤深。有一天,團隊里一個印度同事過生日,大家買了一個蛋糕共同慶祝。印度人的生日派對蛋糕都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糊人臉玩鬧的。當時一個印度女同事開玩笑般想往一個中方男同事臉上抹蛋糕,說時遲那時快,這位男同事一個閃身躲開了女同事的「襲擊」,然後逃也似的離開了開派對的會議室。事後,這位男同事說:「想想她那左手可是摳過屎的。」

左手拿來擦屁股,右手用來吃飯,印度人的這個族群標簽可以說「聲名遠揚」。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經試探性地請教過印度同事。當時大家正值酒酣飯飽,情緒高漲,聽到這個問題時,幾個印度同事不以為意,甚至頗有一些自豪地說,左手伴水擦屁股本身就是一種講衛生的表現。

在印度人看來,用廁紙來擦屁股,本身紙張的硬度會對肛門造成損害,而紙張上面附著的細菌,也會對肛門造成病菌侵害。雖然這種說法有點矯情,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數據,印度是全球痔瘡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不得不說,這跟印度人用左手伴水而非廁紙來清潔肛門是有密切關系的。

順著這個話題,當時在場的一位學究式的同事很認真地對筆者講,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傳說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別,睡覺朝右屬佛,平躺屬阿修羅,朝左屬魔;在這種左右之別的標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穢和聖潔的區別。污穢的左手用來處理一些污穢的事情,比如擦屁股,比如殺生;而聖潔的右手要用來處理一些聖潔的事情,比如宗教儀式時觸碰法器,比如吃飯和與人握手。

當然,如果你翻一下印度社交媒體上的一些觀點,你可能會找到更滑稽的理由。在著名問答網站Quora上,對於左手擦屁股的問題,很多印度人給出了各種「無比正當」的理由:「用手不用紙,可以節約紙張,減少樹木採伐,多環保啊」,「我們又不缺水,干嗎不用水」,凡此種種。雖然這些理由聽起來沒毛病,但怎麼看都像是事後諸葛亮,強行為一個行為的合理化尋找理由。

鑒於此,以後跟印度人握手時,一定要看清楚他伸出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近些年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關於美籍華裔和美籍印裔在矽谷、華爾街等世界主流舞台的競爭和對比,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的是,印度人到了美國,明顯比同去的中國人混得更好,佐證的案例也是非常具有說服力:谷歌CEO皮查伊,微軟CEO納德拉;美國世界500強的企業里,外籍CEO 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

關於印度人為什麼在美國混得比華人更好,很多人也「馬後炮」地給出了一些原因:天然的英語語言優勢;印度人都愛讀MBA,擅長向上管理;印度人更團結,喜歡相互提攜;印度人嘴皮子功夫了得。

而相對應地,說起去美國的中國人或者是當地華人,永遠都是「聽話的好學生」「做題家」「好內斗」「英語水平差」等等,一說就是《都挺好》里的蘇明哲,這種標簽正在變得根深蒂固。

但這個問題,如果換個方向來看,可能會有新的認知: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印度人都留在了美國,而沒選擇回到祖國呢?印度人才外流如此嚴重,難道不該是從印度國家和 社會 的維度去反思的一個問題嗎?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曾請教過幾位家境不錯的印度同事。其中一位女同事,她的哥哥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美國,現在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綠卡;而她對美國也是心嚮往之,每年的度假都要去美國哥哥家溜一圈。在這個上流 社會 家庭出身的印度姑娘看來,去美國意味著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優秀的醫療、衛生和教育環境,以及更為平等和自由的婚戀關系。

而另一個爸爸是工程承包商的男同事也認為,印度國內本身的環境過於糟糕,好的工作機會過多地集中在國企和政府體制內,私營領域的營商環境非常惡劣。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混口飯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從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優秀高材生們來說,這樣的 社會 環境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施展全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幾乎所有的印度中產以上的家庭,都傾向於讓自家的孩子去歐美留學,如果能留在歐美定居就更好了。

從這個視角來看,懂技術、會管理、有野心、情商在線的印度人才,非常符合歐美國家對精英的定義,而糟糕的國內環境讓很多印度人本能地選擇「忘本」。相較之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愈發強大和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的持續提升,回到國內和留在美國的中國人,本質上已經不是同一個水平層次的人了。

當然,印度一直在不斷變得強大。曾有人說,當下的印度就是10到20年前的中國,當下的中國就是10到20年後的印度。有著同樣幅員遼闊的國土、同等量級的人口,再加上莫迪這個野心勃勃的政客,印度似乎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全力奔跑。但,印度本身復雜的國情和政治體制、沉重的 歷史 文化包袱,以及今非昔比的國際環境,這些本身對印度能否復制中國的模式和道路都提出了疑問。疫情對於印度的打擊和破壞更是顯而易見,在當前莫迪政府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的背景下,印度的發展前景不可避免地要被蒙上一層陰影。

作者 | 關照 資深媒體人

編輯 | 謝奕秋

排版 | GINNY

Ⅳ 為什麼印度人和華人智商最高

(編輯/李守力)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然而美國人說:「美國的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裡。」 資料顯示,美國矽谷中多數(約70%)是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家(這兩個民族都是相對古老的民族),美國的太空之城——休斯頓,有70%的華裔科學家!而情商與智商綜合指數最高的人種是猶太人。 華夏文明從人類登上歷史舞台到現在一直沒有謝過幕,而且還派生了許多支流,可見我們的文明的巨大潛力和勃勃生機。 原因是這三個民族共同擁有一個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優良傳統: 1、創造了偉大的宗教。中國有儒教和道教。猶太人有猶太教。印度有婆羅門教和佛教。 2、幾千年一直誦讀經典。中國人讀誦四書五經。猶太人讀誦聖經。印度人讀誦奧義書和佛經。 智慧源於讀經,經典是聖人教導眾生的文字。整個世界文化都是聖人創立的。耶穌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是人類生命的根本,聖人離開了我們,留下了經典,經典成了我們與聖人溝通的媒介。 人在13歲以前,是人一生記憶力的高峰,這個高峰最多能持續到18歲。這是腦科學研究證明了的。這個時候讀誦經典事半功倍,這個時期不求理解,但求讀誦,直至背誦。經典里有聖人(神、主、佛、菩薩)的加持,「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在,聖人在。你只要讀誦經典,言為心聲,口讀經典,聖靈便主在你的心裡了。這個時期是人一生最關鍵的時期,是建立根基的時期。成聖成賢還是成凡,決定於斯! 人在13歲以後,理解力開始增強,到25歲左右理解力成熟,以後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孔子曰:我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以前只是背誦,等到十五歲,開始思考經典了。15歲以前根基打好了,學習任何學科就會非常輕松,非常簡單。 王博士舉了胡適之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做一個警惕。胡適之四歲就開始讀古詩,六歲上私塾就開始背古文;到了九歲的時候,讀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說了。所以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嘛,能夠看古典小說,這個語文程度已經很高了。兩年之內,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說,一輩子的作文,基礎就奠定了,九歲!十一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古書了,以前讀書是背,現在是自己讀,已經有能力自己讀了。老師教給他第一本書叫作《資治通鑒》,十一歲就讀完了。到十三歲就把《左傳》讀完了,把《左傳》讀完了,大概這輩子中國書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十三歲之前把所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腦子裡面,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就沒有了,大人才就跟這個人分家了。胡適之接受這種教育,他也沒有變成書獃子,以後他的記憶也很好,學英語學得很快,所以十九歲考公費留學,二十歲出國去,到了二十七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哲學博士。他憑什麼拿博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諸子百家已經很困難了,名家更困難,沒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礎,能夠研究先秦名家嗎?所以胡適之非常容易就寫出來了,因為十三歲前就讀完了。二十八歲回來北京當北大教授。他憑什麼當教授,十三歲之前的功力。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叫作《中國哲學史》。他憑什麼寫《中國哲學史》,你能嗎?不到三十歲全國聞名,憑什麼?十三歲之前受的教育基礎。他去演講引經據典不要帶書的,從來不會錯誤。因為他至少會背一千首詩詞,至少。其他的書不用說了。 可是以後我們的教育部,不再讓兒童讀古文。於是此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出不來了,出不來了!可憐的中國!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你不是要寫白話文,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讀古書長大的。錢鍾書、沈從文,讀古書長大的。魯迅、老舍,讀古書長大的。林語堂、梁實秋,讀古書長大的。什麼叫白話文?不好好思考這點,「萬世不得超生」!他為什麼能,我們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國的孩子比他笨嗎?!思想的問題,教育思想的問題!一個孩子,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一個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綿式的吸收,整體的吸收。你教他什麼,放在腦子裡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沒有用嗎?你看看胡適之就好啦!長大就有用,一個人是會長大的,學的這些不懂的東西,他有時間去懂,你怕什麼!但是現在不學,一輩子就來不及了!

Ⅵ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這次一情商死了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移動支付怎麼付 瀏覽:339
沒葯救越南文怎麼寫 瀏覽:120
英國有個城市叫普什麼 瀏覽:398
中國有多少儲罐 瀏覽:5
印度教育怎麼推進 瀏覽:582
印尼巴士模擬小汽車怎麼加mod 瀏覽:870
在英國洗牙多少錢 瀏覽:503
印度的燜鍋是什麼樣子 瀏覽:59
印度亂停車怎麼辦 瀏覽:69
印度為什麼要建212米雕像 瀏覽:861
英國化毛膏能吃多久 瀏覽:33
月星家居連鎖在中國有多少家店 瀏覽:466
義大利威尼斯哪裡有賣雪茄 瀏覽:931
英國廣告學是什麼 瀏覽:702
中國有哪些灣 瀏覽:297
深圳哪些企業在越南有工廠 瀏覽:7
越南辣椒油怎麼做 瀏覽:226
越南咖啡沖量多少合適 瀏覽:643
印度女廁所是什麼樣 瀏覽:855
英國疫情還要維持多久最新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