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涓鍗板叕璺鐨勭幇鐘
涓鍗板叕璺鍦ㄤ腑鍥藉冨唴涓320鍥介亾錛岃搗鐐瑰湪浜戝崡鏄嗘槑錛屽垎涓1945騫村緩鐨勬棫涓鍗板叕璺錛堝嵆涓哄彶榪濞佸叕璺錛夊強1946騫村緩鐨勬柊涓鍗板叕璺錛堣吘瀵嗗叕璺錛夛紝鏃т腑鍗板叕璺鍓嶆墊槅鏄庡埌緙呯敻鏈ㄥ愯窡婊囩紖鍏璺鍏辯嚎錛屽悗鑰岃漿寰瀵嗘敮閭e線鍗板害闆峰氾紝鍏ㄩ暱2125鍏閲岋紙涓鍥藉唴涓850鍏閲岋紝鍥藉栦負1275鍏閲岋級緗戠粶涓婂父鍐欑殑1220鍏閲屼負緙呯敻鏈ㄥ愬埌鍗板害闆峰氱殑璺濈伙紝鏂頒腑鍗板叕璺涓1946騫村畬宸ワ紝鏄嗘槑鑷充繚灞辮窡婊囩紖鍏璺鍚岀嚎錛岃屽悗鐢變繚灞辮漿寰鑵懼啿鐩寸嚎寮寰瀵嗘敮閭e啀寰鍗板害闆峰氾紝鍙堢О鑵懼瘑鍏璺錛屽叏闀跨害295鍏閲岋紙涓鍥藉冨唴綰180鍏閲岋紝澧冨栫害115鍏閲岋級銆
❷ 請詳細介紹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 - 簡介 中印公路示意圖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系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接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中印公路 - 修建起因 緬甸保衛戰的失敗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棗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路名字的來歷,不得不提一個美國的將軍——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自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史迪威公路,就是中印公路。它始於印度雷多,經密支那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騰沖、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因而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組合而成,全長1800多公里。因為它起於雷多,所以美國人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為這條路是中美工兵合作開路,又叫「華美路」;再因修此路是為了打破日軍封鎖,並最終會師東京,所以也稱「到東京之路」。
1942年5月滇緬公路中斷後,為了打破中國被封鎖的局面,史迪威提出從印度雷多修築公路至緬甸密支那,並接通滇緬公路,全長700英里;同時,架設一條從印度加爾各答至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道。這個計劃最終獲得了批准。中印公路 - 修建歷程 修建中的中印公路公路鮮血鑄成 1942年4月28日,雲南省緊急成立了「協修中印公路募工處」,出動總數為10萬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就地招募的民工,這支築路大軍已達12萬多人。同時印度方面也出動了7萬多人趕修印度境內的道路。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中印公路 - 貢獻 通車以後的中印公路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車。據不完全統計,中印公路從動工到通車共犧牲3萬多人(不含前方作戰陣亡將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條浸泡著鮮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沒 中印公路通車半年,共運進汽車1萬多輛,軍用物資5萬多噸,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軍反攻緬甸的戰役。1945年10月,全部軍用物資運完。鑒於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於是這條花兩年時間在原始森林中修築的公路僅用了半年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從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緬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車後,中印輸油管也隨之接通,石油源源輸送至中國戰場。油管從加爾各答起,經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長3000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輸油管。據統計,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輸油至11月停止輸油,7個月共輸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萬多噸。中印公路和中印輸油管運作時間並不長,但對奪取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功不可沒。中印公路 - 現狀 如今的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在中國境內為320國道,起點在雲南昆明,分為1945年建的舊中印公路(即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騰密公路),舊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緬甸木姐跟滇緬公路共線,後而轉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全長2125公里(中國內為850公里,國外為1275公里)網路上常寫的1220公里為緬甸木姐到印度雷多的距離,新中印公路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緬公路同線,而後由保山轉往騰沖直線開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稱騰密公路,全長約295公里(中國境內約180公里,境外約115公里)。中印公路 - 遠景 中印國境如果中緬印三國重新開通「中印公路」後,雲南直達印度陸路從昆明出發僅為1220公里。「我們希望通過緬甸北部與印度東北部加強聯系,加快這一區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換。」保山市市長段躍慶接受采訪時說,「給予我們信心的是現在中印關系、中緬關系都得到了良好改善,雲南省巧遇實施走向南亞戰略等發展機遇,而滇西特別是騰沖在全面啟動國際大通道建設工程中,『橋頭堡』地位必將凸現。」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雲南省分會副秘書長譚雲表示:「雲南企業在對印度銷售產品方面比較積極,但目前,雲南對印出口的產品結構單一,現在雲南產品佔印度市場份額較大的只是化工產品,僅僅局限於雲南的銅出口到印度,雲南從印度進口鐵礦石。我們了解到,印度的農產品、機械、生活日用品等產品市場潛力也很大。」
❸ 65年印巴沖突,中國兵分三路到中印邊境,毛主席:給印度三天時間
1965年8月初 , 第二次印巴戰爭正式爆發。印度軍隊集結6個師的兵力,越過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停火線,向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這場戰爭,打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無數戰士的生命凋零在這片英國刻意留下爭議的土地之上。
在戰爭初期,印巴雙方勝負互有往來,然而伴隨著美國等國家相繼暫停對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以後,巴基斯坦的局勢變得逐漸危急起來。
雖然周邊小國依然願意為巴基斯坦提供物資,但在當時有蘇聯幫助的印度面前,這些物資是那樣的渺小,根本無法幫助巴基斯坦提供對抗印度的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巴基斯坦決定向中國請求幫助, 卻沒想到中國竟靠著一句話,改變了整個印巴戰場的形勢!
當初雄赳赳氣昂昂的印度大軍,在中國面前成了舞台上落魄的小丑,一場針對克什米爾的軍事行動,最終只落得草草收尾的結局。
而這一句話,便是由毛主席下達的: 「三天之內必須拆毀所有的侵略工事!」
為什麼毛主席會下達這樣的通告,為什麼印度不敢在中國面前叫板,中國又為什麼會決定幫助巴基斯坦?
故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開始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已無力控制自己在印度的殖民地。
經濟的危機,外加世界以及當地居民人權意識的覺醒,讓當時的英國決定放棄殖民統治,同意英屬印度的獨立請求。
按照當時英國的設想,如果印度能夠取得獨立。一來自己不用再去為印度勞神傷財,二來可以拉攏印度,使其成為一個「親西」的亞洲國家。
一旦這個國家強大,又站在西方陣營,那麼便可以對中國形成威懾。不論是當時的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誰統一中國,都不得不面對來自印度的挾制。
抱著這一個目的,時任印度末代總督的蒙巴頓開始進行印度建國的提議。然而他卻忽視了印度境內幾乎不可調和的兩大宗教: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為了取得建國後的統治地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對立日益激烈。激烈到什麼程度呢?他們誰也不願意服從退讓,甚至不惜發動內戰,來獲得建國的權利!
兩大宗教的斗爭,讓當時的英國和蒙巴頓十分為難。為了順利解決印度的問題, 蒙巴頓和英國高層,最終提出了一個方案:「蒙巴頓方案」。
這個方案的意思,就是說你們兩個宗教,誰也不要再搶了。既然誰都看對方不順眼,那麼就乾脆自己過自己的! 每個區域,誰家的信徒多,這片區域就劃給誰。
於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此誕生了。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伊斯蘭教徒分別集中在印度的東西兩方,因此巴基斯坦也就變成了「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
在蒙巴頓的調停之下,看似解決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卻留下了一個難題,那便是 克什米爾。
這個地方,不僅是印度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更是巴基斯坦首都的重要屏障。不論蒙巴頓將克什米爾劃分給誰,對於另一方來說都不願意接受。
因此,蒙巴頓索性讓克什米爾的統治者自行決定,不論是獨立也好還是加入哪一方也好,蒙巴頓和英國都會予以支持。
只是這個地方的居民,有77%都是伊斯蘭教的教徒,偏偏他們的 統治者哈里·辛格卻是印度教的信徒。
因為歸屬猶豫不決的統治者引起了當地大部分穆斯林人的不滿,於是他們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起義。
這次起義,本是想讓哈利·辛格定下決心加入巴基斯坦,卻沒想到哈里·辛格為了鎮壓起義,竟決定向印度求援,因此引起了 第一次的「印巴戰爭」。
這場戰爭,讓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死傷慘重,戰火從1947年的10月,一直打到了1949年的1月,最終在多方調停之下才暫時安歇。
整個克什米爾被雙方相互瓜分,而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卻依舊難以消去。
看完了印巴兩國的關系,我們再來回顧中國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有著怎樣的態度。
我們前邊說過,英國決定讓印度獨立的原因,是為了更好遏制即將成立的中國。
曾幾何時,中印關系也曾親近猶如兄弟,然而在英國的推動之下,印度的野心逐漸開始變得膨脹起來。
在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印度獲得了克什米爾大量的土地 ,同時擁有了一段可以越過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家,直接和中國接壤的西段邊界。
於是,覺得自己已經變得強大的印度,開始插手中國對於西藏的和平解放。但是並沒有因此而取得成功。
時間到了1951年,這一年的新中國前有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後有虎視眈眈的台灣蔣介石,和平解放的西藏處於 「有邊無防」 的境地。
在抗美援朝的這段時間,印度曾經一度搶佔了中國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開始對新疆打起了算盤。
但是印度人並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手算盤,結果竟是如此狼狽。
1960年初,中蘇關系惡化外加台灣問題讓中國90%的軍隊部署在中蘇邊境以及東南沿海 。印度總理尼赫魯看準了這一點,加快了自己的侵略步伐。
在1961年12月,印度從葡萄牙的手中,憑借自己的實力奪回了海港城市果阿之後,尼赫魯的自信心空前膨脹。
他自認自己可以同時頂住來自中國以及巴基斯坦的進攻,於是展開了一場尼赫魯口中「清掃中國入侵軍隊」的侵略戰爭。
這場戰爭,尼赫魯從三個和中國領土接壤的戰線同時出兵,氣勢洶洶目中無人。面對印度這樣明目張膽的舉動,中國再也無法退讓,當即決定出兵反擊。
不可一世的尼赫魯以及他的印度軍隊做夢也沒有想到,前一秒還沉浸在戰勝葡萄牙的喜悅之中,後一秒就被中國的部隊打了個體無完膚。
前面有多麼的囂張,現在就有多麼的狼狽。要知道中國的解放軍,可是從長征一路走來。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抗戰經歷,同美國日本同台競技,而印度呢?
在中國抗戰的時候,印度還只是英國手下的一塊小小殖民地。他們的尊嚴和實力,他們軍隊所謂的強大和無敵,在中國軍隊面前一碰就碎。
只是一個交鋒, 印度軍隊便被解放軍打得狼狽不堪。
他們口中號稱痛擊過隆美爾沙漠軍團的王牌軍隊第四師第七旅,僅僅15分鍾就被炮火打得潰不成軍。
其中115團二營更是在炮火之下急行軍,以極少的傷亡代價,在三個小時內便取得了包圍和圍剿的勝利。
各線戰斗全面開花,所謂的王牌軍隊更是落荒而逃,就連被尼赫魯寄予厚望的第七旅旅長,也在迷路外加飢餓的情況下被我軍俘虜。
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中將,在收到頻頻傳來的捷報之中,更是沒忍住感慨起來。 什麼印度的王牌,還不如國民的一支普通軍隊!
這一戰,直接把印度打得老實了幾十年的時間。這才有了第二次印巴沖突中,中國的一句話,便讓戰爭形勢發生改變的經典一幕。
現在我們知道了中國和印度的關系不和,那麼在反過來看看巴基斯坦,便可以知道巴基斯坦為什麼對於中國這么上心和尊敬。
作為中國唯一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國家,巴基斯坦對於中國的感恩,足以讓無數國家為之羞愧。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中國要幫助巴基斯坦呢?這還要說到巴基斯坦對於美國態度的轉變。可以說, 巴基斯坦對西方國家徹底「傷透了心」。
在巴基斯坦建國的初期,其實巴基斯坦是站在美國的一方。不僅加入過美國的兩個軍事同盟條約,更是曾經公開反對過中國加入聯合國。
這樣的做法目的只是為了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更多的扶持。但是巴基斯坦的所作所為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
1965年印巴沖突,巴基斯坦憑借從美國引進的大量先進武器,曾一度壓制來勢洶洶的印度軍隊。
誰曾想美國竟然在最關鍵的時期,掐斷了巴基斯坦的戰略補給和物資支持,直接對巴基斯坦來了一個「上屋抽屜」。
這個做法有多麼致命?要知道,當時的巴基斯坦,所有的軍事武裝,近乎都是從美國引進。
反觀印度,作為美蘇爭霸的棋子。在同時得到美國和蘇聯兩個勢力扶持的同時,還有著英國對自己「英聯邦」的提攜。
在失去美國的援助之後,周邊其他小國提供的支持,根本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曾經和中國有過對立的巴基斯坦,終於向中國請求了幫助。
那麼中國是怎麼幫助的呢?中國並沒有如同支援朝鮮一樣派兵進入巴基斯坦境內作戰,而是向印度駐華大使館遞交了一份極為嚴肅的文件。
文件上面寫的正是毛主席做出的決定。 那就是印度必須在三日之內拆除中國邊界的一切侵略設施!並且必須要保證將來不能再蓄意策動入侵。
若有違犯,可能產生的所有後果,印度就必須做好掂量, 好好想想究竟有沒有那個本事,來面對一個想要守衛國家主權的中國了!
只是憑借一番話語,便給予了印度極為巨大的壓力。 更不要提1965年9月15日,中國就已經派出三路大軍,前往印度與中國的國界交界線。
曾經,印度以為自己可以同時抵擋來自巴基斯坦和中國雙方的同時進攻,然而現實告訴他們,只需要中國自己,便可以輕松將印度打得落花流水。
現在的印度正和巴基斯坦僵持在一起,若是被中國抓住機會出兵襲擊,那麼便是腹背受敵,形勢岌岌可危。
而這一做法,不僅僅是讓印度不敢有任何的舉動,就連美國也不得不出面調停。 畢竟一旦中國參戰,整個亞洲大陸的局勢或許便會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於是,印度原本指望的美國能在中方介入之後幫助印度的幻夢瞬間破裂。 面對中國的態度,美國甚至表示,如果中方介入,那麼美國不會保護印度。
除此之外,中國還巧妙勸說阿富汗,對第二次印巴戰爭保持絕對的中立,掐斷了印度可能得到的軍事援助。
至此,印巴戰爭在中國的干涉下不了了之。 9月20日,深知這場戰爭已經不會有結果的兩個國家,終於願意停下手來,在聯合國內接受調停。
而這第二次印巴戰爭,也因此宣告暫時告一段落。
自這以後,巴基斯坦認清了誰才是真正能在困境中幫助自己的真正夥伴。和喜歡畫餅以及小動作的美國不同,中國對於巴基斯坦,是實打實的當成了兄弟。
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為了和巴基斯坦加深友誼以及更好地交流往來,還修建了喀喇昆侖公路。
並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里,一直源源不斷地為巴基斯坦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
因此,現在巴基斯坦對於中國人的態度極為友善。而我們也習慣性地在提到巴基斯坦的時候,就會調侃性地稱呼他們為「巴鐵」。
正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危難中的患難見真情,才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氣魄和度量!
❹ 中印公路的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兩國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國昆明的國際軍用戰略公路。曾命名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當時同盟國中緬印戰區美軍中將司令)。這條公路,由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雲南邊境畹町的路段,稱「利多公路」。
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這條公路全長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長770千米,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零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他們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系,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後來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的發展,日軍被逐出緬甸,中印公路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
中印公路 ,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東北鐵路終點站雷多鎮,中經緬北和滇西,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公路於1945年初通車,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
為抗擊日軍對中國的入侵與封鎖,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將軍領導興建了從雲南保山經騰沖入緬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當時,它是中國聯系外界的為數不多的「輸血管」之一,大批戰略物資由此運入中國,它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二戰」後,雖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橋梁損毀,但中緬印之間沿此路進行的民間貿易從未間斷。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沿路三國正在對史迪威公路進行重建,但目的不再與硝煙有關,而是沿路國家的經濟發展。
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1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同年,雲南與印度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來自雲南省商務廳的統計顯示,滇印貿易商品多為初級產品,雲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礦石、黃磷、鉛錠、鋅錠,其中黃磷及磷酸製品占出口額的50%以上;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是鐵砂礦、氧化鋁、鉻鐵砂等。雖然滇印貿易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尚未發展起來,但雙方資源、商品和技術結構互補性強,貿易發展前景廣闊已成為雙方經貿界的共識。
在此背景下,修建一條連接中印兩國間跨國通道成為發展貿易合作的迫切需要。史迪威公路一經修復開通,將可成為中國走向南亞國家最便捷、最有經濟吸引力的陸路大通道:從雲南保山的邊境出發,到達印度東北部鐵路網相連接的重鎮--雷多,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從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長路程僅為12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