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多火山地震(地理題)
地震學家介紹說,印度尼西亞在地殼上的位置意味著它將遭受這樣的災
難,大約5000萬年以來,這里的情況一直如此。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學
院地震學教授加里·吉布森說:「印度尼西亞的問題在於,這個地震活動劇烈的
地區碰巧又是世界上人口非常稠密的地區。」
印度尼西亞位於一條斷層線上,這是地球表面的一條巨大裂縫,構成地球外
層的堅硬地殼在這里最為薄弱。印度尼西亞斷層就是地質學家們所謂的潛沒區。
在潛沒區,一個地殼板塊下降到另一個板塊的下面,導致上面的陸地裂開。
澳大利亞地質局地質學家馬克·倫納德說:「實際上,東南亞所在的亞洲板
塊是靜止的,而與之相鄰的澳大利亞板塊正以每年7厘米的速度撞擊它。」這種
撞擊對圍岩產生了壓力,當圍岩承受的壓力達到極限時就會通過劇烈的地震釋放
壓力。
這種突然的能量釋放還能使地球表面出現裂縫,從而讓地下熔岩通過火山爆
發噴發出來。印度尼西亞爪哇附近的喀拉喀托群島1883年發生的著名的海底
火山噴發就是一例。隨著地殼彎曲變形,受到影響的地層只能向上運動,從而形
成了山脈。
⑵ 印度西部一建築轟然倒塌,導致此類意外的原因通常是什麼
造成房屋倒塌的原因有很多,如設計因素,設計錯誤、無照設計、設計標准低;施工因素,不按標准、標准操作、不符合設計要求、切角等;材料因素,次品;地質因素,特殊地基土;人為破壞,房屋隨意改造、破壞性裝修、缺乏維修保養、使用不當等外部影響,自然影響,風、霜、雨、雪、腐蝕、自然災害,洪水、火災、地震、台風等。建築物倒塌事故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的特點,人們很難逃脫。建築物倒塌受建築結構、建築質量、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物倒塌事件隨時可能發生,事故前兆不明顯。人們逃跑的時間很短。一旦被發現,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容易造成災害,如建築物突然倒塌,可能造成建築物內燃氣、供電等設施的破壞,導致火災的發生,很難營救。建築物倒塌往往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救援投入也較大。
房屋有倒塌跡象,地面突然下沉,空洞或裂縫突然增多。承重柱、梁、板或牆出現嚴重裂縫,並繼續發展。承重柱、梁、板或牆變形過大,木構件或連接件嚴重腐爛或被白蟻啃食。大面積的牆壁或天花板突然脫落。要敢快停工檢查問題。
⑶ 印度洋海底巨型構造板塊正在緩慢斷裂成兩半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從地質學時間跨度上的很短的時間內,印度洋海底的巨大構造板塊正在經歷一場岩層斷裂,這個板塊將一分為二。
然而,對人類來說,這種斷裂將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被稱為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正在以每年大約1.7毫米的速度分裂。換句話說,100萬年後,該板塊會分裂1.7公里。
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科學高級研究員奧雷利·庫德勒·庫弗爾(Aurélie Courier-Cveur)說:「這不是一個移動速度很快的結構,但與其它地球板相比,它仍然是重要的。"
中東的死海斷層的移動速度大約是這一速度的2倍,即0.4厘米,而美國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的移動速度大約是這一速度的10倍,每年大約1.8厘米。
印度-澳大利亞構造板塊分裂的速度如此緩慢,而且離海面太遠,研究人員幾乎錯過了所謂的 "新生板塊邊界"。但兩次強烈的地震發源於印度洋一個奇怪的地方,表明地球變化的力量正在醞釀。
2012年4月11日,一場8.6級和8.2級的地震在印度尼西亞附消友近的印度洋下面發生了。這些地震不是發生在俯沖帶上,即一個構造板塊在另一個構造板塊下滑動的地方,相反,地震的發源地是在一個奇怪的地震發生地:板塊中間。
這些地震以及其它地質學線索表明,在被稱為「沃頓盆地」的地區,在地層深處的地方發生了某種變形,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並不是一個整體。
庫弗爾拿凳槐說:「這不是一個統一的板塊。有三個板塊,或多或少都被捆綁在一起,一起向同一個方向移動。」
該團隊考察了沃頓盆地的一個特定斷裂帶,該地區是地震的發源地。科學家在2015年和2016年在研究船上收集的關於這一區域的數據,揭示了該斷裂帶的地形。通過記錄聲波從沉積物襯砌的海底和基岩上反彈回來的時間,科學家們能夠繪制出盆地的地貌圖。
當庫弗爾和她的同事們查看這兩個數據信息時,發現了拉動斷層的證據,這些斷層是在滑移斷層上形成的凹陷。最著名的斷層可能是聖安地列斯斷層。這種類型的斷層會在兩塊地塊水平滑過時引起地震。一個很好的比喻方法就是把拳頭放在一起,然後一個向前,另一個向後移動。
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沿著測繪的斷裂帶發現了62個這樣的拉裂盆地,橫跨近350公里長,盡管可能更長。這些區域中的一些盆地非常巨大,寬達3公里,長8公里。
更重要的是,這些凹陷在南部更深:深達120米,而在北部更淺。淺至5米。這可能意味著,這條出擊性滑坡斷層在其南部邊界的局部性更強,局部一詞意味著地震發生在一個主斷層,而分布式則是指地震發生在幾個小斷層。
這些盆地大約在230萬年前開始形成,沿著一條主線,經過2012年地震的震源附近。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地震學家威廉·霍利說:「這似乎還不是一個完全形成的板塊邊界,但是,我們的結論是,它正在成為一個板塊邊界。」
上圖顯示了沃頓盆地的海底地形和海底斷裂處的變形。這條斷裂很可能是在大洋地殼形成時形成的,但現在這條斷裂正在變成新的板塊邊界。紫色的凹陷表明,這條紫色的凹陷是一條滑坡斷層,與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是同一類型的斷層。
庫弗爾指出,斷裂帶是大洋地殼中的一個弱點,並不是因為地震而形成的,相反,這些所謂的被動裂縫的形成部分原因是當新的大洋地殼從大洋中脊(板塊之間的岩漿流出的邊界)出現時,由於地球的彎曲而出現的裂縫。
現在,這個斷裂帶正在被重新利用。庫弗爾說:「大自然喜歡利用弱點,喜歡利用已經存在的東西。」
她說,由於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不同部分的運動速度不同,這個曾經只是被動裂縫的斷裂帶正在成為板塊分裂成兩塊的新邊界。
然而,由於該板塊分裂發生的速度非常緩慢,沿這一特定斷層的另一次強震很可能在2萬年內不會再發生。更重要的是,在這塊板塊分裂完成之前,還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
長期以來一直有粗滑人推測,這些斷裂薄弱地帶可能是新的板塊邊界的發源地,沿著這些新的板塊邊界,如俯沖帶或滑坡邊界,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
這項研究證明,板塊構造是在不斷運動的,而這種運動在地球上不斷地形成和破壞。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雜志刊登了這份報告。
⑷ 印度洋大海嘯為什麼涉及那麼多國家
因為印度洋東部周圍國家比較小,比較密集,且多為島國。再者,引發印度洋海嘯的地震高達9.0級,整個地區也沒有海嘯預警中心。人們也對海嘯知之甚少。所以傷亡人數高達292,206人。 默哀!
⑸ 印度北阿坎德邦潰壩事故已致10人死亡,潰壩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我們知道,大壩的作用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它具有防洪、防凌、蓄水、供水、發電等重要作用,但是大壩本身也存在著危險性,比如潰壩,印度北阿坎德邦潰壩事故已致10人死亡。什麼是潰壩呢?潰壩即壩體潰決。是一種災害性的水流現象。潰壩僅僅是由於大壩的結構故障或缺陷而導致的水庫泄水失控。潰壩的范圍從相當小到災難性,並可能對下游的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危害 ,那麼潰壩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做好汛期防洪工作
開展全面、細致的防汛安全檢查,特別是曾經發生過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加強對排洪、泄洪設施的維護,保證它的調洪庫容和干灘長度符合標准,對一時難以整改到位的隱患進行重點巡查,制定應急措施。全方位了解,及時做好防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