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農村人一般吃什麼
印度的農村雖然沒有城市人吃的豐盛,但飲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由於名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有些差異,北方吃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吃素食、米飯和辛辣的咖喱。
在一些時候,農村也會有一些小商家,他們帶著果木來這里售賣。在我國農村是常見的,村民也會過來看看試著買一點。如果到了下午,還會看到一些放牧的牽著一群牛在街上散步。
『貳』 印度人吃什麼為主食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印度和中國相似,北方人吃麵食,南方多吃米,還用米做米糕咖喱飯當然是米飯配咖喱醬了,不過印度的大米沒有油性,不好吃,像糙米,但是形狀是長的。
『叄』 印度人一日三餐吃些什麼為什麼看上去伙食很好的樣子
一提印度美食,估計很多人想到咖喱,想到某隻手拋出來的飛餅。但事實上,印度飛餅並不是印度的特產,或者說並不是印度人愛吃的食物。因為雖然印度的胖人不少,但事實上人口超密集,很多人還處於吃不飽飯的溫飽線上。是不是這樣說有些奇怪了?為什麼這么多人吃不飽飯,卻還會有那麼多胖子呢?
最後,印度人喜歡用的油也很給發胖加分。他們最多用的就是熱帶木本植物油,即棕櫚油。這種油在印度絕對可打五星好評,炸個東西,做點食物,完全就是無棕櫚油不歡。但這種油吃多了就會發胖,印度人民生活如此“美好”,如何能不增加噸位呢?
其實,如果真的站在客觀角度來看印度的話,我們還是非常不理解的。他們的國民生存現狀差距極大,有的成了胖子不假,但有的就吃不飽飯,處於挨餓狀態。可國家呢?卻每年還有大量的大米出口,這種生存法則我們普通人真是沒辦法接受。
『肆』 請大家提供一些「日本」或「印度」的飲食文化及習慣
1,印度
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有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
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佐料和兩三碟小菜用來蘸麵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葉。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後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鮮水果等
印度人不怎麼喝湯,且以各式餅類取代米飯為主食。但是有一種印度式炒飯,米粒飽滿纖長,咬勁松軟,放多些水蒸煮也不會粘糊,呈現出潤澤的金黃色。而說到其主食膳餅,則有些類似台灣的炒餅,但薄了許多,且僅為炸與烤二種。像以芥麥粉加入沙拉、油、糖、鹽、牛奶,揉成球狀後鏟平,立即置入鍋中炸成中空膨酥的麥餅,再沾上酸酸甜甜的芒果醬或咖喱泥入口,當脆嫩的餅皮碰上那用芒果、水蜜桃、姜絲、菜果醋混合煮成的冰鎮糊醬,口感極佳。另外還有一種奶油煎餅,平鋪上揉入香奶油的面團,塗各式口味泥末食之,外酥內軟頗為可口。
不喝湯的印度民族,餐後來杯乳酪飲料可去飽脹感。或者來杯印度的大吉嶺奶茶。印度茶是直接將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細煮二分鍾。或者直接加入煉乳即可。另一道極品「玫瑰奶油茶」,柔滑純郁的玫瑰香味撲鼻先醉,含入舌尖,純香微蘊,更易醉人。馬薩拉茶要添配生薑與小豆寇。飲水是從上面滴下來用嘴接,飲茶是倒入盤中用舌舔。習慣於分餐制多系席地圍坐,右手抓食。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時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點以後。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會殷勤地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時,客人不能拒絕給你的食物和飲料,食品被認為是來自上帝的禮物,拒絕它是對上帝的忘恩負義。吃不了盤中的食品,不要布給別人,一旦你接觸到那種食品,它就變為污染物。許多印度人在就餐前還要弄清他們的食物是否被異教徒或非本社會等級的人碰過。
2,日本
日本料理,獨特風味的形成同其島國的地理環境及東方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日本人的飲食生活,素有主食與副食之分。主食以米飯、面條為主;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
自古以來,日本料理就被稱為「五味五色五法之菜」。「五味」是指甜、酸、辣、苦、咸;「五色」是指白、黃、紅、青、黑;「五法」則是指生、煮、烤、炸、蒸的烹調法。可見,日本飲食是精工細作的菜餚。因為四周臨海,日本人愛吃魚,蒸魚、烤魚、炸魚片、魚片湯都很受歡迎,其中「生魚片」是日本獨有的生食菜餚,將極新鮮的魚貝類僅憑刀功就可做成。日本人也愛吃面醬、醬菜、醬湯、紫菜、酸梅等。愛在冷盤上撒點芝麻、紫菜末、生薑絲等用以點綴和調味。日本人還愛吃牛、雞蛋、清水大蟹、海帶、精豬肉、青菜和豆腐等,不喜歡肥肉,豬內臟和羊肉。
壽司:最初壽司是小攤上的一種"小吃",也可以說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現在,壽司店的廚房和食堂仍沒有隔開,壽司師傅就在站在櫃台里當著客人的面用手攥壽司。有的壽司店在櫃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樣子的裝飾物,保留著江戶時代壽司攤的遺風。 想吃壽司,不一定非要去壽司店。可以讓店裡的人把訂的壽司送到家中享用。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伍』 外國人的主食分別是什麼
英國:土豆,炸雞肉,果汁,牛奶,紅茶,蔬菜,水果,甜點 德國:豬肉,啤酒,蔬菜,水果,甜點 美國:牛肉,麵包,咖啡,蔬菜,水果 義大利:意粉,豬肉,咖啡,蔬菜,水果 法國:紅酒,牛肉,咖啡,蔬菜,水果 印度:米飯,雞肉,豬肉 日本:米飯(壽司),生魚片 韓國:米飯,燒烤(魚肉,牛肉,蔬菜) 大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僅在亞洲,就有20億人從大米及大米產品中攝取60%~70%的熱量和20%的蛋白質。我國稻穀年消耗量在1.90億噸左右,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南方人通常以大米為主食,人均年消費大米110公斤左右,其中農村人口消費高於城鎮。1990年主食大米約提供南方每人日均6780千焦的熱量和36.8克蛋白質,分別占食物總能量的51.6%和蛋白質量的52.2%。從1957年到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糧食人均消費量減少了近一半,農村居民糧食消費量基本穩定在250公斤左右。在糧食消費中,玉米、高粱、甘薯等粗糧消費量明顯減少,而大米、小麥等細糧消費上升。
『陸』 為什麼印度人那麼喜歡吃洋蔥
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比較落後和貧窮的地方,我對印度印象最深的就是印度的咖喱了,感覺好像他們每頓飯都少不了咖喱,不管是什麼飯,都要配上咖喱才好吃,還有就是印度的洋蔥,我最佩服他們的就是這樣都不用案板,只需要一把刀就可以了,洋蔥直接在手上就切好了,這是我親眼所見的,曾經我去了印度一星期,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洋蔥和咖喱,印度人為什麼對洋蔥和咖喱如此痴迷?原因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
剛開始的時候,我實在是想不通,他們為什麼對法力如此痴迷,後來了解了才知道原因,印度屬於熱帶氣候,他們那裡的人體內的濕氣一般都比較重,要用咖喱來去除身體里的濕氣,你看你是他們每頓飯都必須吃的食物,還有一個原因,說出來你們都可能不太相信,就是咖喱好下飯,而且簡單,所以他們才比較喜歡吃咖喱的。
我看到一些印度人在吃中午飯的時候,一般都是一勺米飯,然後加一勺咖喱,攪拌以後就可以吃了,咖喱還是之前在家做好的,一頓簡單好吃的咖喱飯就出來,而且印度的天氣是比較熱的,咖喱的味道比較重,也比較辣,那就比較好下飯了,我們買的午餐看起來都沒有他們的咖喱飯好吃。
洋蔥也是一個不錯的下飯菜,我經常會見到一些印度人直接生吃洋蔥,每個印度的家庭,洋蔥和咖喱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的家庭都是一樣的,有咖喱和洋蔥就是飯,印度飲食最簡單。而且印度人都吃得很壯。比國人要大一圈, 說明咖喱還是有營養的。就是不知道我們的生抽、老抽、蚝油、陳醋、料酒、雞精、味精、豆醬這些調味料印度有嗎?
『柒』 印度人吃的飯有哪些
現在,南印度和東印度普遍以大米為主食,北印度則以麵粉為主食。南北之間的飲食習慣差別很大。根據自己的種姓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差別也很大。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飯和餅,面條、餃子、包子、饅頭、燒麥基本上沒有。他們喜歡吃的並非中國人吃的白米飯,而是把飯煮熟後,放些油和調料,飯的顏色呈黃色,或者同別的什麼菜炒在一塊兒。在中國流行的所謂"印度飛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這種餅其實有兩種:"加巴地"或"若地",前者沒有塗油,後者則有明顯的油香味。還有一種叫"撲里"的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有點像中國北方的油餅,無論是"加巴地"、"若地"還是"撲里",用的麥面都是沒有去掉殼的,而中國的"印度飛餅",用的都是去掉殼的精粉,其口感與印度的餅其實不一樣。印度人吃米飯或吃餅時,喜歡用手把菜卷在餅內,有點像中國人吃北京烤鴨,或用手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在盤里攪拌幾下,抓起來捏一捏,然後送進口內。這種吃法,如換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在餐廳和酒店也有炒米飯可以點,主要是為了外國人。
『捌』 印度人喜歡吃湯面條嗎印度人口味,喜歡吃什麼
印度人只吃炒麵不吃湯面
主食有三種,米飯(有白米,但多數會炒一下)、面條(也是炒的,沒有湯面哦)、餅(各種各樣,菜汁揉到面里做的,有一種叫做印度麵包的餅幾乎和中國的烙餅沒一點區別,估計是鄭和教他們的)。
印度人不喜肉食,喜歡吃素,我估計他們對吃肉食的人還會比較鄙視。印度只吃三種肉,雞肉、魚肉和山羊肉,而且吃的很少。印度人不喜飲酒,這是傳統,但是年輕人會聚在一起豪飲,不成問題,而且我也看到過一些老漢去賣酒的商店揣上兩瓶高度的伏特加樂顛顛的回家小醊。印度人吸煙的很少,這不是傳統問題,有可能是經濟問題,因為我看到印度煙民去賣煙的小店買一支煙,然後點上享受一番。印度的商店裡不賣酒也不賣煙,超市也不賣肉,賣煙賣酒都有專門的小店,但我不知道到哪裡買肉,我為此去了集貿市場和夜市,在那種在中國應該到處是烤羊肉小攤的氣氛里,我沒有看到哪怕一小塊肉,到處只是賣堅果和甜食的攤位。吃不上喜歡的肉使印度飲食對於我大為遜色。
印度可能由於沒有炒菜的鍋,因此沒有炒菜,所有的菜品幾乎都是糊糊狀的東西。主食有三種,米飯(有白米,但多數會炒一下)、面條(也是炒的,沒有湯面哦)、餅(各種各樣,菜汁揉到面里做的,有一種叫做印度麵包的餅幾乎和中國的烙餅沒一點區別,估計是鄭和教他們的)。那些黏糊糊的菜品配不同的主食,有的是就米的,有的是就面條的,有的是就餅的。我要著重說一下印度的米飯,我感覺那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米,口感很不好,粒型很長,沒有粘性,就像是過去吃的秈米,炒出來也是散的。
我們在印度受到的待遇還是不錯的,早飯在酒店吃,印度人服務意識強,你想吃什麼就和服務員說,他會給你端上來,分到盤子里,就差喂到你嘴裡了。一般是煎蛋、牛奶(可以加玉米片)、咖啡、水果(幾乎天天是菠蘿和木瓜)、炸油餅、土豆泥或土豆餅、蒸制糕點。煎蛋天天吃很膩,後來我們都換成煮蛋了,但是他們會熱情的幫你把皮剝掉,然後抓到你的盤子里,你看到他們服務員黑黑的手(膚色),我相信大家不會感覺舒服,但是你要拒絕他的服務會讓他們誠惶誠恐的。
午飯在工廠餐廳,休息日在酒店吃,但無論在哪,都會按程序來,很麻煩。喝完冷飲,先一人上一碗湯,印度的湯是加了麵粉的,有點像中國的糊辣湯,也是有一點辣味,說老實話味道還可以,和我們一起的德國西馬克的工程師每頓飯都要喝兩碗。然後會換餐具,換上大盤子和刀叉,端上主食,就是我說過的米、面條和餅,攪成糊糊的蔬菜、雞肉、羊肉 。剛端上來的主食服務員會給每人分到盤子里,直到你說「ok」。剩下的,放到桌子上,大家自己取或招呼服務員替自己取。吃完主食換餐具,換上一套小勺和小碗,吃甜點或冰淇淋。在這之前或許還有果盤,當然也要換餐具(對了,好像很長時間沒有見果盤了,看來印度人也是能省就省啊,對中國專家也這么不大方)。
晚飯在酒店,服務很周到,招呼打得很勤,每句話都有「sir」,值得表揚。我們自己點,一般會點炸羊肉(印度配羊肉的醬真是很好吃啊)、雞大腿(印度叫『胳巴』)、雞翅根(印度叫『雞根』)就著面條或餅吃(多讓人瞧不起的吃法啊,哈哈)。
印度的小吃幾乎都是甜的,而且是非常甜,油炸的居多,你要是買一些小販會用報紙給你包上,還是算了吧,讓愛吃甜食的南方人來享受吧。印度的湯卻非常咸,鹹得連東北人都受不了,真是怪了。
最後說一下價錢的事情。一份面條價值120~150盧比,絕對吃飽一個人,飯量小的兩個人吃一份都夠嗆,這都是飯店裡的價格;一份炒米飯100~130盧比;一份白米飯80盧比;面餅一張(比較小)12~50盧比,看裡面有什麼了,那種類似中國油烙餅,一張20盧比,兩張就可以了;啤酒一瓶(好一點的,都不是印度產的)100盧比,到外面自己買65~80盧比;白酒一瓶3兩,40度左右,75~150盧比(差的就不說了);雞翅根一份100盧比,八個;雞大腿150盧比兩個;一份羊肉飯有羊肉、胡蘿卜炒豆角、炸土豆條、澆汁、米飯等150盧比;單買一塊羊肉大約半斤不到70盧比;一份湯可以到65盧比(真貴啊,可能喝湯的都是講究人,貴一點沒關系),別的想不起來了,對了一美元兌換47盧比。
『玖』 印度飯有什麼
中國飯與印度飯大概有兩點不同:烹調方法 與所用調料.對於印度來說,調料更是重要的.印度有世界博物館之稱,論文化,可謂千姿百態,但說到飲食,卻似乎只有一種樣式.印度東北部地區接近東南亞,飲食上也有些特異;除此之外 ,其它地區飲食方式大體相同的.若要細分,南印度居民點更多嗜食香料,平均每天要攝入50克香料,喜歡比較重 的味道,越刺激越好,烹調上也有殊異之處, 北部地區的口味比較清淡一點.故印度可分南北兩菜系. 印度人吃東西時不用刀叉筷子,而用手來代勞(右手的前三指).根據宗教習慣,左手不用來致禮 ,不遞交貴重東西,也不能把飯菜送入口中,不熟悉這些,就容易產生惶恐.主食之外,當然有菜 .印度人一般人不吃牛肉和豬肉。羊肉、雞肉、魚蝦配上米飯或烤餅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蔬菜產量少,植物性食物多是些蘿卜、洋蔥、土豆、豆類等。中國菜講究色、香、味,印度菜似乎講究更多的是營養,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
印度人做菜時 ,先把鍋燒熱,加水,加各種香料,量一定要大,然後把各種蔬菜切成碎末 一起下鍋,油卻是倒在上面的,免去煎炒烹炸各種程序,直接熬煮.熬上一兩個小時,各種香料就完全融入蔬菜中,吃這菜時,沒有蔬菜的味道,只有香料的味道.因此,印度菜不講究品種搭配 ,呈上來的菜常常是"土豆煮茄子""西紅柿熬苦瓜." 印度人多數吃素,這自然是愛惜生靈的教義所倡導的,但隨著西化, 肉食的趨勢在增加. 印度菜最著名的是咖喱菜,咖喱菜又以辣的居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印度菜就是咖喱菜。咖喱 是印度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印度的咖喱不下10種,顏色味道各異。咖喱是印度人的發明,所以印度的咖喱最為純正。印度的名菜"敦都里雞"就是咖喱味十足,且不說在印度,就是在其他國家的印度餐館,此菜也必不可少。除了咖喱之外,印度人作菜還喜歡加上其他許多例如胡椒、茴香、生薑、丁香、桂皮等香料,種類有好幾十種,許多香料更是連你見也沒見過。
印度共和國有十多個民族。居民多信印度教,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在飲食上一般以稻米、麵食為主。在口味上尤喜食咖喱,嗜好酸辣,成菜湯寬,重油重色。烹調方法以燒、煮、燴、炸、炒、為常見。飲食時人們喜用手抓食,高層人物多用刀、叉、勺食之。葷菜烹制,喜用掛糊,不善用漿,丁香、八角、小茴、豆蔻、辣椒粉、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用量驚人。紅茶為印度一大特產,飲用時需燒煮,並加入白糖和奶粉。在眾多的印度菜餚中,咖喱類菜為其最大特色。其烹制方法多樣,原料使用各異,口味各具特色,現具體介紹三款。
生炒咖喱雞塊
主料:雞腿肉500克。
輔料:蔥頭150克,香菜葉少許。
調料:辣椒粉、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少許,色拉油150克,精鹽、味精適量。
製作:
1、將雞腿剁成1.5厘米的見方塊,蔥頭切絲,香菜切末。
2、炒鍋上火,倒入色拉油100克後,放蔥頭絲,用慢火煸炒至金黃色時,依次放入辣椒粉,黃姜粉和格拉瑪什粉。炒勻後,放入雞塊。用小火煸炒至雞塊自溢水分吸干時,再加適量的雞湯,燒開後,加鹽、味精、用中火燒至成熟。起鍋前,淋入50克明油,灑上香菜末即可。
特點:色澤黃亮,成菜湯寬,重油帶辣(食時要撇去菜面浮油,另作它用)。
咖喱牛排
主料:仔牛柳500克。
輔料:蔥頭500克,香菜少許。
調料:辣椒粉、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各適量。色拉油250克,精鹽、味精少許,生薑一小塊,胡椒粉少許。
製作:
1、蔥頭切絲,姜切片,香菜切末。
2、仔牛柳去筋後橫切成五段,先將牛柳拍粉,然後用刀背輕輕排敲一遍,並用適量以精鹽、味精、胡椒粉碼味,在牛柳塊上面放上薑片,淋上適量的色拉油。
3、炒鍋上火,放入適量的色拉油,燒至四成熟,將碼味後的牛柳塊逐放入鍋內,用小火煎至斷生時起鍋。
4、蔥頭加適量的清水煮爛,放入食品攪拌機內打成濃漿後倒出。
5、炒鍋放底油,滑鍋後倒入蔥頭漿,並分別放入辣椒粉、黃姜粉和格拉瑪什拉粉伴勻後,放入精鹽、味精試味後起鍋,澆在煎好的牛排上,再灑上香菜末即可。
特點:牛排軟嫩,咖喱味濃。
咖喱雞塊白了亞尼飯
白了亞尼飯是一種似中國菜燜飯或菜煮飯,有葷、蔬兩大類。在兩大類中,又可視葷、蔬原料之不同,在白了亞尼飯前冠以不同之全稱。
主料:雞腿肉250克,雞蛋4隻,土豆200克。
輔料:黃油50克,椰子油50克,色拉油500克,黃姜粉、辣椒粉、格拉瑪什拉粉、精鹽、味精少許。
製作:
1、將雞蛋用清水煮熟,剝去外殼,炸成虎皮蛋。然後,二次對開切成4瓣待用。土豆去皮後切條,用色拉油炸至金黃色待用。
2、雞腿肉剁成小塊,用黃姜粉、辣椒粉、格拉瑪什拉粉,加上精鹽、味精燒成咖喱雞塊待用。
3、將事先用清水浸泡的大米淘凈後,放入鍋內,加上適量的水,煮至干湯後用小火略燜。然後分別將咖喱雞塊、虎皮蛋、炸土豆條放入米飯中間層,再將溶化後的黃油、椰子油均勻地澆在米飯上面,再加適量的精鹽、味精。然後蓋上鍋蓋,將飯鍋放在燒燙的鐵板上,用微火慢燜,並用一小盆裝上清水壓在鍋蓋上,到水面略呈搖晃,周圍散發飯香時即可。
另外,在印度眾多的咖喱菜然後中,有一類白色咖喱菜餚,主料可用雞、鴨、魚、牛肉、羊肉等各種原料。具體烹制方法,與咖喱牛排製作雷同。只是在調制咖喱沙司時,加入鮮奶,並減少黃姜粉的用量。鹹菜色澤呈牙黃色,食之有奶香味,居住在印度南部的人,由於地處熱帶,盛產椰子,故在製作咖喱菜餚時,又喜添加椰子汁及椰濃,食之有椰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