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洋的水來自哪裡

印度洋的水來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4-07-02 13:56:25

㈠ 印度洋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利垂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徵、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㈡ 我國流入印度洋的江是哪條江

雅魯藏布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流出我國進入印度,稱「布拉瑪普特拉河」,注入印度洋。

其實,從地圖上看,印度的恆河也是發源於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主要支流發源於我國,因此也可以算我國流入印度洋的江。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我國,且地圖上未標示在我國叫什麼名字,因此被忽略。

還有就是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怒江,流出我國進入緬甸,稱為撒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同樣被忽略的有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也是發源於青藏高原,注入印度洋。

㈢ 印度洋高溫高鹽水的重要源頭是什麼

實際上,在通常情況下,紅海海水都是藍綠色的。它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之一。在地理位置上,紅海是印度洋的邊緣海。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通。它就像一條張著大口的鱷魚,從西北向東南,斜卧在那裡。紅海長約2 000多千米,最大寬度306千米,面積約4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約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由於特殊的地理構造使得紅海處於熱帶沙漠氣候區,所以降水少得可憐,但那裡的蒸發量卻遠遠大於降水量。加上紅海周圍無河流匯人,使紅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須由印度洋的水流來補充。從印度洋進入亞丁灣的水,浩浩盪盪北上,進入乾渴的紅海,補充它的水源不足。因此,亞丁灣就成了調節紅海水位的「大水庫」。與此同時,紅海的高溫、高鹽水也不斷經過曼德海峽的底層,流向亞丁灣,從而成為印度洋高溫高鹽水的重要源頭。

㈣ 印度洋水文的特徵是什麼

印度洋水文最大的特徵就是受洋流影響。在印度洋上,北部和南部的洋流系統也是不同的。

北部

在印度洋北部,由於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較為特殊的季風環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的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的海水自東向西流,但由於受到阿拉伯半島的阻礙,進而轉向西南流,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季風洋流。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6°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當這支洋流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時,部分海水轉向北流,進而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東南信風,進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這兩股洋流,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這支洋流稱為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部

印度洋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較為穩定。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穿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亞西南海域。其中大部分繼續向東流進太平洋,但有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流去,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印度洋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其中礦產資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還有豐富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此外,印度洋上也有豐富的魚類,如飛魚、鯷、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等最有名,還有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這些資源物產構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資源。

㈤ 印度洋(IndianOcean)地理概況有哪些

【概況】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º;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海底地貌】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復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º;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º;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º;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º;分布,故又叫東經90º;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氣候和洋流】印度洋氣候的特徵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º;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º;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º;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º;附近為25—27℃,甬緯30º;附近為20~22℃,南緯40º;附近約15℃,南緯60º;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º;附近22~23℃,南緯30º;附近15~17º;C,南緯40º;附近為12~13℃,南緯60º;附近低達一10º;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000~3000mm,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mm左右。

氣候形成因素.地理位置印度洋北部與亞洲毗鄰,隨著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了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陸地環繞,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達南緯35º;,使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較小,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大氣環流對印度洋氣候影響最大的氣壓系統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夏季(7月),太陽直射點北移,蒙古高壓被印度低壓所取代,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氣溫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洋流影響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統不同。

北部受熱帶季風影響形成特殊的季風環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海水自東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島阻礙,轉向西南流,稱索馬里季風洋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º;一6º;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東南信風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C,稱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穩定的。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過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為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º;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業西南海域,大部分繼續東流進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自然資源和口海洋交通】自然資源印度洋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產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t,天然氣儲量7100億m²;,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t,天然氣約500億m²;,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60年代中期,曾在紅海發現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紅海的金屬軟泥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海洋交通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1/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印度洋的航運業雖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發達,但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因而印度洋航線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名稱由來】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於亞洲印度半島南面,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交通運輸】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㈥ 印度洋洋流的成因是什麼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的成因與季風活動關系密切。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風,此時,海水自西向東流,形成順時針洋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東北季風,海水自東向西流,形成反時針的洋流。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形成原因有兩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隨著太陽 直射點的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隨著地轉偏向力方向的改變而成為西南季風;冬季,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變成西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夏季北半球大陸是熱帶低壓控制,強烈地吸引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冬季大陸受亞洲高壓控制,而海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赤道低壓吸引亞洲高壓向東吹拂。世界洋流按成因可分三類: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從成因上看屬於風海流。在印度洋北部,由於海域狹窄,東北信風不十分發達,因而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以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造成的熱帶季風卻佔了優勢地位。從10月至來年的3月-4月,亞洲大陸被強大的高壓所籠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東北季風,孟加拉灣的海水流向西南,南繞斯里蘭卡島,與阿拉伯海流向西南的海水一道,形成了東北季風洋流。隨後,它沿索馬里半島沿岸南流,形成索馬里暖流,並匯合北赤道暖流,在赤道附近轉折,沿赤道東流至蘇門答臘島,形成相當明顯的赤道逆流。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呈反時針方向流動,為氣旋型的大洋環流。從5月到9月,西南季風盛行,海水運動的趨勢大致與冬季相反,向東或東北流動。

閱讀全文

與印度洋的水來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現役軍費多少 瀏覽:687
出國去印尼工資多少錢 瀏覽:407
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哪個更接近 瀏覽:712
芬蘭教育如何在中國落地 瀏覽:160
印度土豆湯怎麼做好吃 瀏覽:590
印尼話BO是什麼意思 瀏覽:823
義大利買哪些品牌優惠 瀏覽:35
去南非從哪個中國國門進去 瀏覽:202
簽證過期三年回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280
印尼當兵是什麼樂曲 瀏覽:193
英國成人芭蕾舞在哪裡學習 瀏覽:822
印尼對進口中國的中成葯有什麼規定 瀏覽:454
伊思列為什麼要打伊朗 瀏覽:307
伊朗為什麼扣押英國郵輪 瀏覽:356
越南盾多少人民幣換一元 瀏覽:8
義大利對西班牙哪個贏 瀏覽:380
中國現在的伊朗人有多少錢一克 瀏覽:349
印度式增長是什麼意思 瀏覽:5
如何製作中國風小視頻 瀏覽:402
英國怎麼打錢回國內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