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教,印度佛教現況如何 為什麼佛教在印度
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大概二百萬左右,比起印度的總人口少之又少;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前身就是婆羅門教,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宗教,印度人多數是印度教徒;雖然佛教起源於尼泊爾,發展繁盛於印度,但是伊斯蘭教徒的入侵與戰火徹底毀了印度的佛教基礎,以至於印度的佛教還不如中國與東南亞昌盛。
2. 誰把佛教傳到印度的
古印度北部,現今尼泊爾國境內,釋加牟尼尊者降生於此,然後他創立佛教,整個印度次大陸流行開來,後來佛教東傳中國,中國才有佛教的,你問反了
3. 佛教是怎麼傳入了印度尼西亞並建造了婆羅浮屠大塔的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在歷史上,它的各個海島長期處於分散狀態。印度教和佛教盛行,其中婆羅浮屠大塔就是印度尼西亞現存的最重要的早期大乘佛教建築物,也是該國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重視宏揚佛法。印度通過海路與東南亞互相往來。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傳人東南亞。但印度尼西亞群島由於距離印度遙遠,佛教和印度教是直至1世紀才傳入的。因為印度教契合了印度尼西亞原始社會的精靈崇拜,所以佛教更為盛行。到5世紀,佛教才逐步發展起來。8世紀,印度大乘密教僧金剛智將大乘密教傳入爪哇,盛極一時,統治者調集了當地居民興建了婆羅浮屠大塔。
4.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為喬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紀~前4或前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紀~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 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 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
從公元前 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部派系的紛爭和僧伽的腐敗,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戳,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至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5. 古印度時期佛教的傳播對各地語言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在阿育王的大力提倡與支持下,佛教在印度盛極一時,而且還開始走向世界,在亞洲地區廣泛傳播,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宗瞎液尺教。隨著佛教的流布,佛教經典也隨之流出,當時佛教的南傳北播,其書寫經典的語言也出現了分野,南傳錫蘭的佛教,其經典是用巴利文寫就的;北播中亞內陸的佛教,其經典是用梵文寫出的,後來中國接受的經典大多是用梵文寫成的。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流布廣,影磨高響大,特埋戚別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對各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佛教流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與中國文化互塑,形成了獨具中國色彩的禪宗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