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可分為哪些時代

印度可分為哪些時代

發布時間:2024-07-22 06:47:40

① 印度歷史上有幾次大一統的時期

一共三次,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莫卧兒帝國
第一次基本統一時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8年),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疆域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
第二次基本統一時期:笈多帝國(320—500年),是印度人創建的一個大帝國。 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
第三次統一時期: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② 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③ 古印度分為哪幾個時期古印度的歷史進程簡述

文明起源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

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

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

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

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

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

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

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

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

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

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

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

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

外貿不斷萎縮。

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

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

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

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

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

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

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④ 印度曾經有十六雄國時期,這十六雄國分別是哪十六國

首先,十六國之一的犍陀羅雖然定都於呾叉始羅,但國土包括部分的傳統旁遮普地區。傳統的旁遮普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印度旁遮普邦、喜馬凱爾邦、哈里亞納幫和德里地區。

在其後的漫長歷史中,希臘人、大夏人、大岳人、斯基特人/聖人、巴達人、安息人、土耳其人、阿富汗人、亞歷山大率領的蒙古人先後從興都庫什口進入印度,佔領旁遮普或更廣闊的印度領土,在印度歷史上寫下了自己的篇章。

所以這個地區是印度通往歐亞大陸的西北門戶,是戰爭頻發的戰場。客觀上,這也導致了各種文化的融合,犍陀羅藝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並傳播到中亞和中國。

⑤ 我希望知道古印度的歷史時間的劃分,比如中國原始社會,封建。

古代早期(公元前2500~公元40)
公元前2500~前1500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500~前1500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前800 吠陀文化
公元前9世紀 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6世紀 耆那教興起
公元前599~前527年 耆那教創始人大雄在世
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 佛教興起
公元前565~前485年 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在世
公元前516年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27~前326年 馬七頓國王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
公元前273~前232年 孔雀皇帝阿育王在位
公元前2世紀 巴克特利亞希臘人征服犍陀羅地區
公元前185~前75年 巽伽王朝 巴爾胡特佛塔 佛陀伽耶圍欄雕刻
公元前70~前124年 早期安達羅王朝 (薩塔瓦哈納王朝) 桑奇大塔塔門雕刻
貴霜時代(公元40~320)
公元40~241年 貴霜王朝 犍陀羅藝術興盛 北印度馬圖拉雕刻興盛
公元78~144年 貴霜國王伽膩色伽在位
公元124~255年 後期安達羅王朝 南印度阿馬拉瓦蒂雕刻興盛
笈多時代(公元320~600年)
公元320~550年 笈多王朝 佛教藝術鼎盛 笈多式佛像確立
印度教神廟與雕刻勃興 阿旃陀石窟
公元376~415年 笈多國王旃陀笈多二世在位
公元395~47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無著在世
公元399~412年 東晉高僧法顯訪印
公元400~48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世親在世
中世紀及伊斯蘭時代(公元600~1858年)
公元543~753年 早期遮盧迦王朝
公元580~897年 帕拉瓦王朝 印度教藝術興盛
公元630~66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一世在位
公元700~72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二世在位
公元606~647年 戒日王帝國
公元606~647年 卡瑙季(曲女城)戒日王在位
公元630~644年 唐代高僧玄奘訪印
公元750~1150年 波羅王朝
密教藝術興盛 那爛陀寺、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增修
公元750~1250年 東亘迦王朝 奧里薩神廟像
公元1238~1264年 東亘迦王朝國王那羅辛哈提婆一世在位
公元753~973年 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神廟
公元788~820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商羯羅在世
公元846~1279年 朱羅王朝 南印度銅像繁榮
公1017~1137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羅摩奴闍在世
公元950~1203年 金德拉王朝 卡拉朱霍神廟群
公元962~1297年 索蘭基王朝 耆那教藝術興盛
公元973~1200年 後期遮盧迦王朝
公元1022~1342年 霍伊薩拉王朝
公元1054~1206年 塞納王朝
公元1100~1350年 潘迪亞王朝
公元1206~1526年 德里蘇丹國
公元1336~1565年 維傑耶納加爾王朝 維塔拉 斯瓦米神廟
公元1526~1858年 莫卧兒王朝 泰姬陵
公元1565~1700年 納耶克王朝 米娜克希神廟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⑥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一、從十六國到四雄爭霸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北印度開始了從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的進程。較強的一些王國不斷吞並鄰邦,從喀布爾河流域到哥達瓦里河兩岸,逐漸形成了十六國。它們是鴦伽、摩羯陀、迦屍、憍薩羅、弗栗特、末羅、車底、跋沙、俱盧、般闍羅、婆磋、蘇羅婆、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蒲闍。其中犍陀羅和甘蒲闍兩個國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賈斯坦,阿濕波和阿盤底分別位於文底耶山脈以南和以北,其餘十一國都在恆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國為君主制,七國為共和政體。這兩種制度並非互相排斥,也有從一種政體轉化為另一政體的,如甘蒲闍就從君主制轉變為共和政體。

到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隨著兼並的加劇,北印度形成了四國爭雄的時代。它們是阿盤底、跋沙、憍薩羅和摩羯陀。

二、孔雀帝國的繼承者

公元前183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普什亞米多羅謀殺了孔雀王朝的最後一王,創建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國初期曾擁有幾乎整個恆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區,但由於抗擊希臘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華王朝所取代。甘華王朝碌碌無為,統治權力勉強維持,約公元前28年,被薩塔瓦哈那王國所滅。

同時期的東南,曾被阿育王重創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國王卡羅毗拉的統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敗了摩羯陀國,佔領王舍城;攻擊了印度西北的希臘人;橫掃了南部的潘地亞。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卡羅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薩塔瓦哈那所滅。

薩塔瓦哈那,中國古籍稱之為「安度羅」,是操泰盧固語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於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紀建國初期,在西穆卡和薩達加尼一世時期實力強盛。滅亡了甘華王朝和羯陵迦王國,薩達加尼一世去世還抗擊了北部入侵的希臘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後,他舉行「馬祭」,宣告強權帝國成立,但他死後不久,薩塔瓦哈那便衰落了。

但公元2世紀,薩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塞人,達到極盛。但在2世紀末,由於地方長官紛紛要求獨立,薩塔瓦哈那衰落,終於被婆臘伐所滅。

公元3-6世紀,伐卡塔卡崛起,於公元5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馬爾瓦、羯陵迦、安度羅、古吉拉特等地,此後迅速衰落,6世紀時遮婁其所滅。

三、泰米爾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來是泰米爾三邦稱雄,它們是朱羅、潘地亞和其羅,公元前3世紀,三邦就出現在阿育王的銘文中。其中朱羅位於泰米爾半島的東海岸,潘地亞在朱羅的西南,其羅在潘地亞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權。

三國中最強大的是朱羅,公元1-4世紀,國王加里加爾在文尼戰爭中取勝後,朱羅取得了半島南端的霸權,力壓潘地亞和其羅。但公元4世紀以後,朱羅遭到婆臘伐和潘地亞的攻擊,一度衰落。

公元9世紀,朱羅王國重新崛起,並達到歷史鼎盛,以後再詳細介紹。

四、西北外族

孔雀帝國滅亡後,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過印度,公元前2世紀,大夏人進入旁遮普,順印度河流域挺進三角洲地區。公元前175年,大夏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年後,北大夏亡於塞人。而南大夏則統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設於五河流域的奢羯羅,在米南德時期,南大夏打到恆河流域,進攻巽伽王朝,盛極一時。公元1世紀後,南大夏為貴霜帝國所吞並。

約公元前88年,塞人通過波倫山隘,擁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約公元前80年,進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國王毛伊斯在犍陀羅建立政權,此後他們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小國最遠達到臨近於德里的馬土臘,印度人稱他們為塞人州長。公元4世紀,笈多帝國將它們一一征服。

嚈噠人於約公元458年第一次進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羅打退。5世紀末,打敗了波斯人的嚈噠人卷土重來,佔領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噠人在印度以原來南大夏的奢羯羅為首都,對北印度大肆劫掠,過著富庶的生活。屢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終於攜手組成聯軍。將嚈噠人趕出平原,後來西突厥和薩珊波斯合計嚈噠人,公元565年嚈噠人徹底被打敗。

五、笈多帝國衰落到戒日王時期

從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紀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個主要王國:後笈多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達。

所謂後幾多諸王並非笈多王族後裔,實際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們見中央逐漸衰落而紛紛宣告獨立。他們先盤踞在摩揭陀地區,後被穆克里王國逐次逐出,遷至馬爾瓦地區。

梅特卡拉源出於伊朗,統治著古查特拉地區,直到8世紀中葉才屈服於阿拉伯人的攻擊。

高達位於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它後來一直是戒日王在東印度最強勁的對手,直到619年一仗後,勢力才削弱。

穆克里控制著以曲女城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坦尼沙占據著德里北方。這兩國建立聯姻同盟,穆克里的國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國王被高達擊殺後,坦尼沙王國的戒日王統一兩個國家。後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暫了北印度。

六、拉其普特時期

戒日王時期結束後,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7世紀後,拉其普特人占據了主導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紀隨嚈噠人進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強爭奪曲女城是這一時期北印度的主題。

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羅的後裔,公元8世紀,國王納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組織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後,就向東擴展,他的侄孫弗少王曾把勢力擴張到孟加拉,但後來被拉喜特拉庫塔擊敗。8世紀末,弗少王的兒子納加巴塔二世時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從波羅王朝手中奪過曲女城,但最終敗於世仇拉喜特拉庫塔的戈文達三世。納加巴塔二世的兒子波闍王時期,普拉蒂哈拉達到鼎盛,力壓拉喜特拉庫塔和波羅,擊敗了孟加拉的高達,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闍王死後,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滅。

波羅王朝位於恆河下游的富庶地區,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爾的大部分。8世紀末,達摩波羅征服了曲女城,雖然他的兒子提摩波羅丟掉了曲女城,但對鄰國的的征服也有所收獲,此後波羅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羅時,波羅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時,盛極一時的朱羅國王拉金德拉遠征孟加拉,將波羅王朝擊敗,此後,波羅王朝衰落,12世紀讓位於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庫塔於公元8世紀中葉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紀成為德乾地區的霸主。10世紀拉喜特拉庫塔進入恆河流域爭奪,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沖突中,拉喜特拉庫塔耗盡了力量,973年被後遮婁其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並非只有這三國,還有很多重要的小國,如迦濕彌羅、迦摩縷波、沙希亞,及拉齊普特族的帕里哈爾、喬漢、索蘭克、帕瓦爾。

七、中世紀南印度

6世紀中葉以後,位於巴達米的遮婁其和位於康契普拉姆的婆臘伐以德干高原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300年的沖突。6世紀中,遮婁其擊敗伐卡塔卡並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為基地,進而擴展到高原大部分地區。補羅稽舍二世擋住了戒日王的進攻後,向東征服羯陵迦,擊敗婆臘伐。但晚年卻被東山再起的婆臘伐重創,首都瓦達比被毀滅。之後遮婁其的超日王一世統一了王國,與婆臘伐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後來,超日王二世一雪前恥,攻入了婆臘伐的首都建志城。

婆臘伐和遮婁其都曾兼並對方,但都無法抱住對方的疆域,可見雙方軍事上是勢均力敵的。但8世紀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泰米爾半島的潘地亞加入了這場爭斗,並擊敗了一蹶不振的婆臘伐。

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羅闍羅闍一世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佔領了羯陵伽,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後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恆河流域,佔領恆河三角洲地區,把恆河聖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佔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

此後,朱羅被霍伊薩拉王國、卡卡提亞王國和亞達瓦王國聯軍擊敗,而這三國都是遮婁其的封臣,朱羅削弱了遮婁其而使它們獨立。後來潘地亞給予朱羅致命一擊。13世紀,潘地亞取代朱羅,成為泰米爾地區的支配力量。

八、德里蘇丹的北地方政權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對外圍地區常常鞭長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權中,較強大的有七個。

德里蘇丹奴隸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將伊克迪亞爾遠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時,孟加拉已建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後來德里蘇丹圖格魯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獨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亞斯王朝統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奪權。1493年,薩伊德·海珊奪權,並一度開疆拓土。他死後,孟加拉衰落下去,並最終於1538年被舍爾沙征服。

1301年,印度教王公蘇訶提伐建立了克什米爾統一國家,1339年,沙·米扎爾奪權,建立起伊斯蘭政權。克什米爾值得一提的統治者有兩個,錫坎達爾和扎因·烏爾·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爾全境完成了伊斯蘭化,後者減輕稅負、整頓治安、實行宗教寬容、發展文化藝術,人稱「克什米爾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爾最終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

古查拉特位於西印度,曾在艾哈邁德·沙、貝加爾哈、巴哈杜爾三位驍勇善戰的君主的統治下,開疆拓土,達到鼎盛。但後來被胡馬雍擊敗,最終被阿克巴大帝征服。

馬爾瓦被德里蘇丹征服後,趁帖木兒入侵印度之際獨立。1436年,馬爾瓦的王位被大臣馬茂德奪取,馬茂德在位期間,連年征戰,但鮮有勝績。馬茂德死後,馬爾瓦衰落下去,並最終為古查拉特所征服。

趁帖木兒入侵印度時獨立的,還有江普爾。在易卜拉欣沙統治時期,江普爾曾一度成為北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爾重新被德里蘇丹征服。

與上述國家不同,美華爾是印度教國家。這個國家有作為的君主有拉納·古姆帕和拉納·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築和文學作品,後者尚武,一度擊敗古查拉特和馬爾瓦,但最終被巴布爾所滅。

拉瓦爾建立的邁華爾也是印度教王國,在喬達國王時期一度強盛,後於1520年左右解體,最終都歸於阿克巴之手了。

這應當是印度最全面的歷史了。

⑦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外族入侵時期由外族建立貴霜王朝(公園100—公元300)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 英國統治

⑧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⑨ 鍏鍏冨墠2500騫磋嚦4涓栫邯鍚庡崐鏈燂紝鍗板害閮界粡鍘嗕簡鍝浜涙枃鏄庢椂浠o紵

鍏鍏冨墠2500騫磋嚦鍓1750騫淬傚嵃搴︾殑鍗板害娌蟲祦鍩熶駭鐢熶簡鏈鏃╃殑鏂囨槑鈥斺斺滃搱鎷夊笗鏂囧寲鈥濄傞偅鏃朵漢浠宸茬粡浼氬埗閫犻潚閾滃櫒銆傚ぇ綰﹀湪鍏鍏冨墠13涓栫邯鑷沖叕鍏冨墠7涓栫邯錛屽嵃搴﹁繘鍏ヤ簡鈥滃悹闄鏂囨槑鈥濈殑鏃朵唬錛岃繖鏃跺凡緇忓艦鎴愪竴浜涘皬鍨嬬殑濂撮毝鍒跺浗瀹躲傚埌鍏鍏冨墠6涓栫邯鈥斿叕鍏冨墠4涓栫邯錛屾槸鍗板害鍒楀浗騫跺瓨鐨勬椂浠c傚叕鍏冨墠326騫達紝甯岃厞椹鍏墮】鍥界帇浜氬巻灞卞ぇ鏇劇巼鍏典鏡鍏ュ嵃搴︽渤嫻佸煙錛岃櫧鐒朵負鏃惰緝鐭錛屼絾甯岃厞鏂囧寲瀵瑰嵃搴︽枃鍖栦駭鐢熶簡涓瀹氱殑褰卞搷銆傚叕鍏冨墠321騫達紝鍗板害璧惰蛋椹鍏墮】渚電暐鑰咃紝寤虹珛浜嗚憲鍚嶇殑瀛旈泙鐜嬫湞銆傚瓟闆鐜嬫湞鐨勭涓変唬錛屽嵆闃胯偛鐜嬫椂鏈燂紝鍥藉娍鏈涓哄己澶э紝鍩烘湰涓婄粺涓浜嗗嵃搴﹀叏澧冦傞樋鑲茬帇姝誨悗錛屽嵃搴﹀張琛拌惤錛屼笖涓嶆柇鏈夊栨棌鍏ヤ鏡錛岀洿鍒4涓栫邯鍚庡崐鏈燂紝鍗板害鎵嶉噸鏂板緩絝嬩簡鍗板害澶ч儴鍒嗛嗗湡鐨勭瑘澶氱帇鏈濄傝繖鏄鍗板害濂撮毝鍒剁ぞ浼氱殑鏈鍚庝竴涓闃舵碉紝涔熸槸灝佸緩紺句細閫愭笎褰㈡垚鐨勬椂鏈熴

⑩ 古印度的文明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古印度又稱之為古巴比倫,他們也擁有不俗的 歷史 文化 ,想知道他們的歷程嗎?下面是我分享的古印度的文明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古印度的文明發展歷程介紹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古印度歷史發展情況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古代印度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這個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巴克特里亞、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閻膏珍、迦膩色伽等,陸續侵入印度。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 軍事 統治。

笈多王朝(320~540):當時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北印度(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 自然 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 邏輯學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泰國,緬甸等。另外,在音樂、 舞蹈 、 雕刻 、 繪畫 等方面,古印度也留下了不少珍貴遺產。
古印度滅亡原因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猜你感 興趣 :

1. 古印度莫卧兒帝國歷史

2. 古印度的歷史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

5. 古印度歷史文化介紹大全

6.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閱讀全文

與印度可分為哪些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考雅思怎麼准備 瀏覽:559
越南帽子是干什麼的 瀏覽:898
中國客機最多坐多少客人 瀏覽:107
衣索比亞在義大利哪個位置 瀏覽:358
中國男足世界盃怎麼進伊朗 瀏覽:391
伊朗是哪個周的 瀏覽:170
印尼菠蘿蜜樹在哪裡 瀏覽:339
印度天才有哪些人 瀏覽:310
蘋果se越南賣多少 瀏覽:201
救命的印度文怎麼寫 瀏覽:184
義大利薩鉑塗料效果怎麼樣 瀏覽:727
義大利和捷克哪個國家留學好 瀏覽:771
如何向中國剪報投稿 瀏覽:805
如何在競走項目中一眼認出中國隊 瀏覽:872
印尼融合咖啡粉怎麼沖泡 瀏覽:27
伊朗語我來自對面的部落怎麼說 瀏覽:576
363印尼是什麼意思 瀏覽:151
英國國王如何睡覺 瀏覽:69
印度手機用什麼網路 瀏覽:594
一千塊人民幣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