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向俄羅斯求購過蘇27戰斗機嗎
沒,印度裝備的蘇聯俄羅斯戰斗機有蘇30和米格29兩種!
1、蘇30MKI
印度與俄羅斯簽訂合同,由俄羅斯交付和印度組裝的蘇30MKI,總共270架左右,到現在為止,大約交付了236架,扣除墜毀的10架,數量大約為226架。另有幾十架組裝合同還沒有執行完!
2、米格29,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進口米格-29的國家,前後共購入了80架,包括多個亞型。截至2015年,還剩下48架米格-29UPG、17架米格-29UP,裝備4個中隊。
Ⅱ 為什麼印度選戰機都是要大部分的雙座的,非要兩個人的幹嘛
對於這個問題,兵器知識雜志曾經撰文進行過探討,當時客座專家的意見是:印度的空軍裝備思想較為幼稚。
但我的看法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印度過去空中攻擊能力不夠,現在迫切需要這方面的能力。在獲得蘇30之前,印度的主要空中對地攻擊力量來自米格27和美洲虎,但它們的數量不夠,載彈能力弱,缺乏防區外攻擊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特別是戰略打擊能力基本為零。
其次,受到了中國發展進攻型空軍的刺激。印度軍隊是按照美國,蘇聯等大國空軍的模式進行建設的。在海灣戰爭之後,印度和中國一樣受到了空中打擊力量的巨大沖擊和啟發。但是,印度很快就發現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中國空中攻擊力量的發展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強化由轟-6,殲轟-7,蘇30MKK構成的重型專業空中打擊力量;另一方面利用越來越豐富的精確制導武器庫,強化現有殲擊機的對地攻擊能力。逐漸發展出由輕到重,由近到遠,由戰術到戰略的空中打擊力量。因此,技術能力不足的印度就需要一種「重量級」的殺手鐧,來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
第三,貪大求全的思想作祟。雙座型戰機基本上都是多用途型戰機,表面上看既能制空又能攻擊。但實際上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有沉重防空壓力的國家來說,大部分戰斗機在大部分時間內都不會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多用途戰斗機的飛行員也不可能同時完成全面的格鬥和對地攻擊訓練,總有某一個方面會差一點。多用途戰斗機在同一次戰斗中也不可能同時完成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除非對手極弱。
打個比方說,如果印度與中國開戰,那麼就必須讓一部分蘇30作為純粹的對地攻擊機執行戰術和戰略轟炸任務,讓大部分蘇30作為純制空戰斗機奪取制空權和掩護對地攻擊。而如果對巴基斯坦開戰,則必須保留足夠的蘇30作為純制空戰斗機防禦中國方向。
因此說,印度如果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和蘇30MKK搭配,而不是用純粹的蘇30MKI機群,其戰鬥力會更強而且更便宜。而且這兩種戰機都具備一定的多用性能,必要時可以互為補充。
事實上在世界主要大國的空軍中都會保留大量的單座型戰斗機充當制空作戰的主力,像印度這樣以雙座型多功能戰斗機作為主力來進行空軍建設的可以說絕無僅有。而諷刺的是印度購買蘇30MKI後十幾年來一直是拿它們當純制空戰斗機用的。
第四,就是被俄羅斯忽悠了。印度空軍的建設方向受到蘇30MKI的影響很大。印度人看到蘇30MKI的三翼面布局和矢量推進發動機之後錯誤的認為飛機的性能這就算到頂了,能和五代機相提並論了,對於制空作戰來講已經夠了。這幾乎是普通軍迷才會犯的錯誤了。對於這一點,我只能說,印度對於戰斗機的研製,使用和未來作戰環境的認識都有缺陷。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戰斗機單改雙之後的性能都是下降的。這裡面固然有空氣阻力上升,推重比下降這樣的表面因素。也同時存在前機身強度和剛度下降,重心改變這樣的結構性因素。還存在兩個飛行員的座位位置不一致,導致總有一個飛行員的受力比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例如橫滾運動時,後座飛行員由於位置更高,受到的離心力更大,因此更容易發生紅視。蘇30mki的橫滾能力下降就非常厲害。
在超視距導彈橫行的時代,戰斗機的敏捷性和超音速機動性要求越來越高。中國試飛員對殲10有一個經典的評價:拉桿即仰,推桿即俯,擺桿即滾。這就叫做敏捷性。而在導彈和飛機「格鬥」的時代,如果戰斗機能夠在1.5馬赫拉出一個3.5g的過載,那麼絕對就比「眼鏡蛇機動」管用一百倍。在F22和殲20的身上都強烈的貫徹了這種趨勢。而蘇27在這方面本來就差,改成蘇30後就更差。
實際上我們從俄羅斯空軍自己的選擇上就能看到雙座型和單座型在性能上的差別:只要把蘇30MKI身上的設備拿到單座型蘇27身上,那差不多也就是蘇35了。哪怕是早期型的蘇35,打蘇30MKI那也是玩兒啊。因此說雙座型打制空,那性能和成本是肯定不如單座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