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是如何控制東巴的

印度是如何控制東巴的

發布時間:2024-08-14 04:50:17

❶ 印度當年出兵佔領東巴,為何不趁機將其納入印度版圖

印度作為南亞區域大國,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建國以後,開始了一些列的擴張行動,企圖恢復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版圖。比如出兵克什米爾、收回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領土、佔領麥克馬紅線以南領土,並對周邊小國進行滲透和控制。為了克什米爾領土問題與巴基斯坦發生數次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使兩國關系惡化,但是印度對於成為南亞甚至世界大國的夢想一直未放棄,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東巴基斯坦,並使東巴從巴基斯坦脫離,成立孟加拉國。



大家這時可能就有一個疑問,當時印度派了17萬大軍直接佔領了東巴,為何不直接將東巴並入印度,反而扶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自從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被分為東巴和西巴,中間隔了一個印度。而東巴和西巴從東西兩側對印度形成夾擊之勢,使印度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不能放開手腳,以防東巴從背後突然襲擊。所以,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印度為第三次印巴戰爭進行了長期的動員准備工作。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所以,此時的印度只是想通過肢解巴基斯坦,達到削弱巴基斯坦的目的,而不是吞並東巴。



印度在戰前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也摸清了東西方國家對印巴沖突的態度。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取得了蘇聯的支持。隨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雖然印度當時有蘇聯的支持,但是美蘇處於對抗階段,從英迪拉·甘地訪問美國的情況來看,最起碼美國要反對印度吞並東巴。再加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中國也不會同意印度吞並東巴。所以當印度佔領東巴以後,在國際 社會 的干預下不得不宣布從東巴撤軍。



當時印巴分治的時候就是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劃分的,東巴地區人口約占巴基斯坦總人口的56%,並且83%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如果東巴地區並入印度,那麼印度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將大幅提高,並且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長期發生沖突,難以實現信仰兩種宗教居民的融合,這不但不利於印度的穩定,還有可能爆發沖突。

印度雖然在實力上明顯要強於巴基斯坦,但是以印度當時的兵力部署來看,東部地區部署了17萬兵力,明顯高於東巴的9萬軍隊;而在西線印度投入30萬兵力,與西巴的25萬兵力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印度此戰的目的主要是在東線,不到一個月就佔領東巴地區,但是印度並沒有像俄羅斯這樣的魄力,在面對國際壓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停戰協議,從東巴撤軍。



印度未能將孟加拉國這一地區納入印度版圖,對印度來說不但失去了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的恆河三角洲,還使印度向東北方向擴張受阻。目前印度和東北地區僅通過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東北地區存在比較強的獨立傾向,一旦管理失控,如果再有外來勢力加持,那麼東北地區很有可能從印度獨立出去。

印度雖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但是自從印巴分治以後,印巴對抗就消耗了印度相當多的精力。後來孟加拉國的獨立,從地理格局上使印度難以獨佔南亞大陸,使印度難以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印度如何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曾試圖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分治後,原印度兩大政黨間的矛盾,演化為兩個民族國家間的矛盾,存在巨大戰略利益沖突,尤其是對英屬印度帝國遺產繼承問題上。對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對印度大國理想的重挫。因為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一直想繼承整個英屬印度帝國遺產,從而實現印度的「大國夢」。1947年3月尼赫魯勉強接受「巴基斯坦」建國,是基於英國人撤離後「巴基斯坦」不會長久的預判。如他所說:「新生兒巴基斯坦不會長期存在,穆斯林聯盟將因巴基斯坦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巴基斯坦肯定在短期內垮台。」顯然,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符合印度戰略利益。故此,印巴分治前後,在英屬印度政府財產和軍事武器分割過程中,國大黨竭力讓巴方少分一些,並拖延執行分割協議,以至於巴基斯坦建國基礎尤為薄弱,不得不全部倚重英國扶持。也正因為此,自建國之日起,巴政府不得不積極向外求助,以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

1971年印巴戰爭中印度坦克開往達卡及其進攻圖

(三)大打「難民牌」。自巴政府進行軍事鎮壓後,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5月份雨季開始,難民問題顯得尤為突顯。英·甘地政府看到機會,於是,決定大打「難民牌」,為軍事介入做准備。主要表現這幾點:(1)「善待」難民,樹立印度良好國際形象。大批難民主要居住在東巴與印度交界的西孟加拉幫。那裡人口原本稠密,突然湧入這么多難民,顯得格外擁擠。藉此,印度花費巨資建立難民營、向難民提供單獨衣食和醫療,並讓媒體詳盡報道。5月末,印度稱難民數已達七百多萬(巴方稱印方故意誇大其詞)。此外,印度還邀請國際媒體去難民營參觀,以展示難民給印度帶來嚴重經濟負擔。由此,國際輿論紛紛開始指責巴政府,美國甚至批評其盟友的軍事鎮壓做法不可寬容,並准備停止對巴經濟援助。藉此,隨著國際輿論天平倒向印度,巴基斯坦日漸孤立。(2)派人出訪,大力宣揚難民問題,同時摸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1971年11月份以前,英·甘地多次派人(包括她自己)赴歐美等地出訪。所到之處,印度代表團都不厭其煩地解釋難民問題,並傳遞這個信息:「要想南亞恢復和平與穩定,巴政府必須出台人民同盟可接受的政治解決方案。」此外,印度邀請聯合國觀察員、美英等國議員、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媒體記者,前來印度參觀難民營,並向他們講述難民的悲慘處境和印度所面臨的困境,以贏得國際社會對印度的同情與支持。藉此,印度扛著人道主義大旗,為下一步軍事介入奠定國際輿論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多次高層出訪,英·甘地獲悉:歐美國家不會出兵,唯有中國可能出兵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正面臨棘手的國內問題。(3)利用難民問題阻撓政治解決。針對印度「難民牌」外交,巴政府採取應對措施,如出台權力移交計劃書、主動邀請聯合國參與難民事務以及呼籲難民盡快回國等。6月10日,巴政府宣布大赦,東巴緊張局勢得到緩解,有望政治解決。然而,這時印度卻堅持:東巴危機政治解決必須優先保證難民人身、財產安全和賦予東巴自決,否則,免談恢復巴基斯坦經濟與社會秩序的謊言。當時聯合國解決辦法是:政治解決東巴危機前,先恢復巴基斯坦社會和經濟秩序。礙於印度提出的前提條件,聯合國不得不在印巴之間協商難民問題。而這個協商過程,無疑,為印方備戰贏得時間。

(四)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眾所周知,建國後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故被外界認為「印度與誰都不結盟」。而事實上,印度有過「結盟」經歷,即1971年8月與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雖然和約條款沒明確寫「結盟」二字,而實際上,該條約富有同盟實質,只是措辭巧妙而已。例如,第九條款明確規定:「締約國保證不向與締約國發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締約國遭到進攻或受到進攻的威脅時,締約雙方應立即共同協商,以便消除這種威脅並採取適當有效措施來保證兩國和平與安全……」印度選擇這時與蘇聯「結盟」,明顯與其准備軍事介入東巴危機動機有關。試想在中巴友好、美巴結盟的國際背景下,若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並取得成功,它必須獲得蘇聯的堅定支持(當時美蘇冷戰、中蘇關系陷入低谷)。如印方評估所說:「發生一場蘇聯不贊成的戰爭,可能使蘇聯的供應中斷,並且會鼓勵中國進行干預」,「如果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而引發印巴戰爭,中國可能出面幫助巴基斯坦,美國則不會給予印度任何支持」。故此,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約,為期20年。條約簽訂後,蘇聯堅定支持印度,給印度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同時,安理會上,「蘇聯否決每一個可能導致巴基斯坦政治解決而印度堅決反對的解決方案,如對東巴人民自治方案予以否決」。有了這一盟約作保證,印度出兵干涉並獲勝的信心增強。就這一點,印度國防部長賈格吉凡·拉姆直言不諱地說:「印度能夠解放孟加拉國及其人民,部分是由於簽訂印蘇條約後產生的信心。」

(五)速戰速決,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做好上述外交工作的同時,當然,印度也在做軍事方面的准備。如英﹒甘地挑選馬內克肖將軍負責軍事介入的安排,並擬定「速戰速決」作戰計劃等。至1971年11月,印方備戰基本完成,只差合理開戰借口。隨之,印巴局勢驟然緊張,邊境沖突不斷。內外皆困的巴基斯坦,1971年12月3日下令空襲印度,於是,第三次大規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印度兩面夾擊巴基斯坦。對於西巴,印度選擇主要空襲。而對於東巴,在海、空掩護下(阻止西巴救援),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深入東巴,開展「多路向心突擊」行動。毋庸置疑,巴軍在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難。西巴隔著印度與東巴相距幾千公里,印度從海、空兩方面封鎖後,東巴、西巴連接中斷。這種情況下,巴方最需要外援。然而,受制於印蘇「盟約」,外界大國都未敢冒與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外界大國無法給巴基斯坦提供有效援助、巴基斯坦內外皆困,而印度軍事實力又優於巴基斯坦,故巴基斯坦無法逃避被印度肢解的命運。12月15日,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向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發起總進攻。海、空雙重封鎖情況下,巴軍不敵印軍和「自由軍」的強勢攻擊,大批部隊被俘。12月16日,巴駐東巴部隊被迫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遂告結束。就西巴戰場,雙方展開空戰,難分勝負。同日,聯合國呼籲印巴盡快停火。印方見勢就收,按照其「速戰速決」作戰計劃,17日主動西線「單方面停火」。於是,為期兩周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12月16日,孟加拉流亡政府從加爾各答回到達卡,印度公開承認孟加拉國成立。隨後,三方進入戰後協調之中。1972年1月19日,穆吉布·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

通過軍事干涉,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東巴獨立成立孟加拉國,由此奠定現在南亞政治格局。東巴獨立,巴基斯坦失去近55%人口和約16%的國土,國家被印度肢解的仇恨,深深記在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腦海中。從此以後,巴政府集中精力管理西巴,並不惜一切努力發展核武器,以更好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因為這次戰爭讓巴基斯坦清楚認識到:關鍵時刻,只有巴基斯坦才能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必須掌握致命武器才能避免被印度「吃掉」的風險。再者,失去東巴的巴基斯坦,有更多精力關注克什米爾問題,故持更加強硬的立場,從此,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再無和平解決的希望,直至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自巴基斯坦遭到印度肢解後,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成為印度安全防禦的軟肋,每當合適時機出現,印巴克什米爾邊境肯定發生沖突。正是如此,印度國防部評估說:「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會抓住每個時機襲擊印度。」

❸ 為何巴基斯坦與印度會水火不容

為何巴基斯坦與印度會水火不容?

首先是克什米爾問題,當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的時候整個南亞地區分為兩部分,如果大家願意自己加入印度的,那麼這個邦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如果願意加入巴基斯坦,那麼你就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克搭知什米爾地區下層都是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上層則嚮往印度,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地區打了起來。
其次是孟加拉國問題,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是印度為了肢解巴基斯坦,把巴基斯坦一部分分裂出去的戰爭。結果印度憑借巴基斯坦地理的特殊性,以及自己的軍力優勢特別是海空優勢,將接近一半的巴基斯坦領土分裂了。
最後是邊界問題和其他問題,印度和把巴基斯坦邊界較長,也有好幾百公里,大家為了幾個山口往往年年爭。其它問題包括恐怖襲擊問題,印度有很多穆斯林參與恐怖襲擊,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策源地。

印度會和巴基斯坦打起來么?

阿三敢打巴之前最好把中國幹掉,干不掉後面巴就打他什麼叫腹背受敵!
他行的話同時把中巴幹掉,要不就中巴同時幹掉阿三!很簡單有心沒膽量~

印度軍隊那麼水,為何還能擊敗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更弱

速度急用,印度 與 巴基斯坦(印巴分治)

《蒙巴頓方案》

印度和巴基斯坦相鄰的邦

印度與巴基斯坦宗教糾紛大嗎?

現在的巴基斯坦原本屬於印度,它是根據宗教握派信仰的差異於1947年從印度分出去的。印度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居民則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巴之間的民族、宗教沖突並非近年才有,主要是因為分治後的領土歸屬問題,按方案,各邦選擇自己的宗教,選擇自己的歸屬國家,克什米爾邦主是印度教徒,希望歸屬印度,而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穆斯林,他們想加入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對克什米爾的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這次戰爭結束後,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印度控制了大約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其餘部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為了擺脫印度的控制,發動了多次反印武裝斗爭,但最終都被鎮壓了。印、巴兩國因這一問題而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軍事摩擦也從未平息過。主張克什米爾地區獨立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也未停止過恐怖活動。這樣,長期以來,克什米爾地區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矛盾造成了印、巴兩國的高度對立,民族和宗教間的糾紛也愈演愈烈。

印度與巴基斯坦有什麼聯絡?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600年,英國殖民者成立印度公司,在印度從事商業剝削,並逐步在印度沿海建知皮消立一些據點。1757年,發生了印度與英國在普拉西的一場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全印度。
英屬印度中後期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英國的西方化教育及西方政治影響。在此背景下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或稱國大黨),並於1892年頒布印度議會法,建立地方自治機關和地方行政區,選舉范圍擴大到印度人。1906年成立了由穆斯林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或稱穆斯林聯盟)。但由於政治斗爭的影響同時作為穆斯林領袖的真納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地區的統一稱呼。
1942年,隨著英國捲入二戰,英國也中斷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1946年,由於二戰對英國國力造成的沖擊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於是由英國派出的內閣使團與印度各派政治勢力討論印度的自治事宜並提出了聯邦制下自治(或獨立)的構想。該方案在同年7月6日被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接受,但7月7日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單方面撕毀協議要求重新談判。這導致了穆斯林聯盟退出建立統一印度的計劃轉而尋求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該協議的撕毀直接導致了印巴分治期間的第一次大屠殺,而無力維持和平的印度總督韋維爾子爵制定了名為「瘋人院行動」的撤僑計劃。
1947年6月4日蒙巴頓宣告將在同年的8月15日通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英國 *** 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後來,由於歷史遺留的諸多問題,特別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卻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兩國在之後仍爆發過多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的領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國家狀況並不安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孟加拉獨立戰爭和第三次印巴戰爭,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核試驗。巴基斯坦也與其對抗在1998年進行了核試驗。兩國的對立不僅是南亞地區,也是世界性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因素。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紛爭次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印度由英國掌管,巴基斯坦是印度的領土,在他們之間有一個叫克什米爾的地方,但後來英國放棄統治印度。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離開印度,自己獨立了一個國家,但是在他們之間的克什米爾就不知歸哪個國家掌管了,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想得到這塊地盤,兩個國家互相都不肯謙讓,於是它們就發生了矛盾,發生了矛盾之後兩國就開始打仗。這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戰爭的起因。
聯合國為了制止這場戰爭,就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使兩國停火,並畫上了停火線,讓印度掌管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領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而巴基斯坦掌管剩餘的土地和人口。而後來印度違背了停火線的條約,占據了停火線的西區,這激怒了巴基斯坦,於是它們兩個國家又開始了戰爭,聯合國為了再次停息這場戰爭,決定讓克什米爾的公民來決定到底要屬於那個國家,但遭到了印度的強烈反對,他們振振有辭的說這塊土地本來就是自己國家的,所以還是不能時兩國的戰爭平息,直到現在它們兩國還是有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第二次印巴戰爭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我們不但提供大批軍事援助,還直接出兵!
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比如,在保衛拉合爾的戰斗中,巴坦克部隊在大炮和步兵之前向印軍沖鋒,結果損失嚴重,亟須坦克補充。考慮到當時的國內情況周恩來總理不得不從現役部隊使用的坦克中撥出一部分支援巴基斯坦,此事使巴軍及阿尤布總統萬分感激。
隨著第二次巴印戰爭的升級,巴總統一再要求中國方面出兵進行支援!
考慮到中錫邊界以南為中印及東巴最近交接處,中國決定在此地區給印度以打擊,以支援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先給印度 *** 下一個「最後通牒」式的照會:「限印度於三日內拆除它在中國錫金邊界一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侵略工事,並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保證今後不再越境騷擾,否則,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必須由印度 *** 承擔全部責任。」
自然,我們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 *** 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第三次印巴戰爭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由於國內原因,中國 *** 只是在口頭上的語氣超過上一次。不過,中國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1971年的情況較為復雜。這時,中國正處於「文革」的混亂中。西藏同內地一樣政治局勢不穩定,西藏軍區司令員也被揪斗。但是由於印度的入侵,我們就不能不管了。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 *** 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 *** 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宣告迫使印度 *** 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印度有機會吞並巴基斯坦嗎

你好,以下在下的看法:我們這個世界自二戰以來六十多年了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我們回望一下以前的人類歷史,世界從來就沒有這么和平過。為什麼?那是因為超級大國們都擁有了核武,誰都不敢動誰,動一下的預期代價實在太大,沒有一個理智的國家和理智的人敢這么做。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核武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可以肯定,上個世紀中下葉,紅色世界早就和自由世界干起來了,就沒有冷戰,也不用等到蘇聯解體了。現在我們中國已經開始崛起,如果沒有核武,我們完全可以計劃收復遠東地區 吞並蒙古 佔領貝加爾湖地區,和俄羅斯決一死戰。但因為核武,這就是一個永遠的夢,也許等到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到核武可以被被全面攔截的時代到來嗎。因為核武,被我們時常鄙視的阿3,我們都不敢動它,預設藏南地區的遠去。因為阿3的導彈已經覆蓋 珠3角 長3角 甚至北京,前不久,核潛艇也下水了。為了那塊地方,我們已經犧牲不起。印度和巴基斯坦90年代末才造出核武,在此之前,它們打了幾十年,從沒停過。但現在,他們誰也不敢動誰了。
核武維護了世界和平,但也讓我們這些後來崛起的國家和民族失去了恢復往日輝煌的機會。至少在領土問題上可以這樣說。
.

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否即將開戰?

打不起來的
巴基斯坦也是一個核武國家
1樓的俄羅斯憑什麼幫印度出兵呢,歷史上似乎沒有這樣的先例
俄羅斯歷來出兵都處於自身利益考慮 印度只是俄羅斯一個武器進口大國
每年說白了也頂多幾十億,現在印度的軍購漸漸向西方靠攏了
印俄也不是軍事盟國,他們只是戰略夥伴,印度也是不結盟國家
印巴不會開戰,打起來對誰都沒好處,拖累經濟,損傷人員,鉅額的軍費壓力
還有各國也不希望兩國開戰,舉例美國吧
印巴開戰,在阿巴邊境的恐怖份子就會卷土重土,戰爭將會滋生恐怖份子
巴說過,如果有事 巴將撤走在啊巴邊境的10萬大軍,這些部隊都是用來
剿滅恐怖份子的,但時候地區力量真空
美國多年來的努力就會負之東流
還有開戰印度洋肯定不太平,會拖累多國的海上經濟航線和經濟

❹ 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歷史關系是怎樣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曾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後始終不睦,並於1948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全面戰爭,因印度策動和支持東巴(今孟加拉國)獨立,印巴兩國1971年12月斷交,1976年7月復交。

1998年,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展開核軍備競賽,兩國關系急劇緊張。1999年2月,印總理瓦傑帕伊與巴總理謝里夫簽署了《拉合爾宣言》,雙邊一度緩和。但4月印巴試射導彈,5月兩國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卡吉爾發生激烈沖突,印巴關系再次由緩和趨向惡化。

12月,一架印民航班被劫持,印外長指責巴與此事有牽連。2000年,印巴關系處於僵持狀態,年底氣氛有所緩和。2001年,印巴關系以「9·11」事件為界線呈前緩後緊之勢。2002年,印巴關系仍處於緊張對峙狀態。

(4)印度是如何控制東巴的擴展閱讀

巴基斯坦與印度分裂的原因

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開始入侵印度。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征服果阿(今印度西南岸地區,包括鄰近的安格迪伐島)。1600年,英國殖民者成立印度公司,在印度從事商業剝削,並逐步在印度沿海建立一些據點。

1957年,發生了印度與英國在普拉西的一場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全印度。1857年,印度爆發了著名的歷時近兩年的全民反英大起義。印度反英國殖民統治一直未中斷。

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 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 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

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1961年,印度收回果阿。後來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

因此,印巴兩國曾於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和1965年9月發生兩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兩國領導人也曾多次舉行會議,確認「應該遵照該邦人民的願望加以解決」。但由於印度堅持克什米爾是「印度聯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懸案,沒有解決。

❺ 巴基斯坦屬於印度嗎

1.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同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後來英國同意印度獨立後,在離開之前使用了陰謀的提出要按照宗教信仰劃分自治區!陰謀的實施了對印度的分離!
2.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1961年,印度收回果阿。
3. 後來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因此,印巴兩國曾於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和1965年9月發生兩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兩國領導人也曾多次舉行會議,確認「應該遵照該邦人民的願望加以解決」。但由於印度堅持克什米爾是「印度聯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懸案,沒有解決。
4.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東國家嗎?實際上,「中東」一般說來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達、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因此,巴基斯坦並不屬於中東國家。
5.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前都是英屬印度,在英國18世紀殖民印度的時候,印度還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等於是英國幫助了他們統一,不過英國撤走後,留下印巴問題,巴基斯坦從印度分出,而後孟加拉又從巴基斯坦分出。
6.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是的,原來是一個國家,但是後來因為宗教信仰分裂了,現在的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
7. 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原本是屬於一個國家嗎?斯里蘭卡在近代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統治,之前一直是獨立國家,從未被印度統治過。孟加拉國曾經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被人稱做東巴基斯坦。194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獨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英國殖民者撤走時按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劃成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東巴成了巴基斯坦的一塊飛地。
8.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印度。是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和英國的殖民統治而形成的。印度獨立的時候,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派不願意接受多數派印度教的統治,提出分治。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的地方另外建立巴基斯坦國,就是伊斯蘭國。於是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9.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不是語言一樣?不一樣,印度說印地語,巴基斯坦說烏爾都語。
10. 請問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印度巴基斯坦原來屬於一個國家的,原來叫印度斯坦,英國放棄印度的時候故意按照宗教信仰分成兩個國家,且埋下了克什米爾問題,所以兩個國家一直處在戰與和的邊緣。兩個民族都屬與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並混有蒙古人種血統,外表無明顯差別。只是信仰不同,巴基斯坦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
11. 據說印度的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對不對?為什麼後來又分開了呢?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前是一個國家,印巴分治(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從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誕生二個新生國家巴基斯坦自治領(Dominion of Pakistan,後來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印度聯邦(後來的印度共和國)。其他細節方面,英屬印度時期的孟加拉省分別劃入東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孟加拉邦,旁遮普地區分別劃入西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旁遮普邦。

❻ 印巴戰爭的簡介

印巴戰爭是指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巴戰爭的簡介,希望你喜歡。
印巴戰爭的分析
中文名稱:印巴戰爭

參戰部隊:印度,巴基斯坦

戰爭結果: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巴基斯坦占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占據3/5

時間:1947年10月21日 - 1948年12月31日

地點:克什米爾

人物:蒙巴頓 穆吉布·拉赫曼
第一次印巴戰爭
入侵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力量稱自己為“克什米爾解放軍”,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幫助的地方軍,它在戰爭中有一定的優勢:

戰前克什米爾本土的軍隊分散在整個地區來維持當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適宜抵抗全面入侵。一些克什米爾本土軍隊後來加入了印度軍隊。克什米爾解放軍不斷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的支持,而且隨著戰爭的持續越來越多巴基斯坦正規軍士兵加入克什米爾解放軍。有可能英國軍官幫助計劃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爾的正規軍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爾解放軍擊潰。但是入侵軍未能盡快利用其優勢,印度使用空軍加強克什米爾的抵抗。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馬拉雅山脈高地地區外入侵軍未能繼續進軍。1948年6月在喜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軍在列城外郊也被擊退。1948年內雙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戰略優勢,戰線固化。1948年12月31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強大的非正規軍從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爾,其目標是克什米爾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爾軍隊很快被擊潰,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開了。局部也發生了克什米爾正規軍倒向克什米爾解放軍的現象。克什米爾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印度政府對辛說:只有在辛簽署加入印度聯邦的情況下印度才能夠向克什米爾出兵來保護其聯邦領土。辛立刻簽署了加入印度的聲明。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爾,抵擋住了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占。巴基斯坦的非正規軍紀律敗壞,許多士兵在掠奪了被佔領的城市後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時加強它的進攻。在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的朋區谷的克什米爾退入城市,這些城市被包圍。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軍隊被迅速通過空軍投入斯利那加的防禦戰,很快就擊敗了市郊的非正規軍。在這場防禦戰中尤其印度的裝甲車的側翼行動起了巨大的作用。克什米爾解放軍敗退到巴拉穆拉和烏力,這兩座城市均被印軍收復。在朋區谷克什米爾正規軍依然受困。就在此時吉爾吉特的軍隊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爾解放軍獲得了克什米爾的最北部地區。吉爾吉特受到了奇特拉爾地區軍隊的幫助。奇特拉爾在此前就已經 決定 加入巴基斯坦了。由於奇特拉爾與吉爾吉特之間 文化 與 歷史 的聯系奇特拉爾的首長決定幫助吉爾吉特,出兵克什米爾。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軍隊沒有追擊被擊潰的克什米爾解放軍,而是向南試圖解朋區的圍,但是這個行動沒有 成功 ,主要是因為偵探不足,對當地的道路的困難的低估。雖然印軍到達了朋區,但是未能達到解圍的目的。另一支從南面過來的解圍軍只到達了克特里,營救了當地的困軍返回,米爾布爾被克什米爾解放軍佔領。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爾解放軍進攻並佔領了江格,並成功地攻擊了那奧歇拉,對烏力的進攻未成功。與此同時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圍尚貝。由於印度軍隊不斷進入克什米爾,戰線開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軍反攻重占江格和拉賈烏里,在克什米爾谷克什米爾解放軍繼續攻擊烏力。在北部克什米爾解放軍開始圍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軍在江格擊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規軍加強的克什米爾解放軍的進攻,在克什米爾谷印軍重新佔領底斯威爾。在喜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爾進展迅速,其滲入的軍隊圍攻列城,攻破卡吉爾,並擊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軍。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爾谷印軍繼續進攻並開始向北擴展,攻克克蘭和古拉伊斯,印軍還擊退了一次向底斯威爾的反攻。在朋區被圍的軍隊得以突圍,一都與外交獲得聯系。克什米爾正規軍在斯卡都低檔了吉爾吉特軍隊的進攻,因此吉爾吉特軍隊無法繼續對列城的攻擊。8月奇特拉爾軍隊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後吉爾吉特軍開始向拉達克進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時雙方的行動都開始減少。印軍進攻德拉斯的企圖是唯一的一次大的 軍事 行動,但是失敗。朋區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時印度開始占上手,在被圍一年後朋區終於解圍。吉爾吉特軍隊在喜馬拉雅山高地終於被擊潰。印軍一直追擊到卡吉爾,然後因補給困難停止追擊。使用坦克印軍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佔德拉斯。這是第一次在這樣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戰術是基於1945年在緬甸獲得的 經驗 總結出來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認識到它無法獲得任何進展,因此決定停火。聯合國出面調停了一個於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協議。但是就在停火前數日巴基斯坦突然進行反擊,割斷了朋區與烏力之間的道路。在再次協商後雙方同意停火。停火條件是聯合國於8月13日提出的一個 決議 ,於1949年1月5日生效。巴基斯坦必須撤出所有它的正規和非正規軍。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軍隊維持秩序。同時決定由公民投票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未來。

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
第二次印巴戰爭
庫奇蘭恩

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的庫奇蘭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鹽鹼沼澤地,由於在雨季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印度和巴基斯坦從未在這里正式劃定國境線。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這次大規模戰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從1947年至1956年,該地區一直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但是1956年印度破壞巴哨所並趕走了巴邊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陸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佔領了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3月起,印度以進行“箭頭”演習的名義向庫奇蘭恩地區持續增兵,使地區的兵力達到3個旅,並奪取了巴基斯坦的幾個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認為庫奇蘭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對印軍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議而未採取實質性的行動。但不久傳出庫奇蘭恩地區可能蘊藏石油及其礦產資源的消息。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庫奇蘭恩地區派出了第8師的兩個旅。在對峙中,雙方發生了對射,沖突進一步升級。印巴兩軍在庫奇蘭恩發生小規模的武裝沖突,由此拉開了印巴第二次戰爭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個坦克連進入庫奇蘭恩。為了從印軍手中奪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師制定了代號為“沙漠之鷹行動”的作戰計劃。27日早晨6點30分,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軍向印軍發起了猛烈進攻,並從印軍手中奪回了一哨所。戰斗中,發生爆炸,造成了一些傷亡。印軍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擊下,傷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東撤退了30多千米。

經過兩個月的有限沖突,由於庫奇蘭恩地區地勢狹小,水網遍布,不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雙方終在英國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調停下,簽訂停火協議。

印巴在雙方初戰庫奇蘭恩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戰爭的火種並沒有因此熄滅。印巴在庫奇蘭恩發生的沖突,加重了兩國在領土爭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開始恢復了戰爭的爭奪,預示著沖突將發生連鎖反應和將進一步升級。

大滿貫

在印巴雙方簽訂停火協議的當天,印度內政部長發表談話,宣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 辯論 和談判的既定事實”。這番言論大大激怒了巴基斯坦。大批號稱“自由戰士”的穆斯林武裝人員進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對印軍的哨所、補給倉庫、車隊進行襲擊,以達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進行讓步之目的。但穆斯林武裝人員很快被印軍所鎮壓,5291名穆斯林武裝人員被打死。為進一步打擊穆斯林武裝,印軍至8月下旬在停火線一帶集結了6個師的兵力,並越過停火線向巴控區發起了進攻,戰火燃到了巴基斯坦。印軍以兩個師的兵力進攻停火線西側的烏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軍隊,並奪佔了巴邊防軍的3個哨所。

面對印軍咄咄逼人的進攻,巴基斯坦感到克什米爾局勢的嚴重性。巴總統阿尤布汗主持召開有陸軍司令穆薩、空軍司令努爾·汗等高級軍官參加的作戰會議,會議決定出動正規部隊對克什米爾西部的查木布和喬里安地區的印軍實施反擊。此次反攻計劃代號為“大滿貫行動。”

在精心計劃和充分准備後,“大滿貫行動”正式開始,巴軍炮兵部隊向駐守在查木布和馬達拉的印軍進行了3個小時的炮火准備,6點30分,得到坦克和重炮加強的巴軍第12步兵師,在馬利克的指揮下,向據守查木布的印軍第191旅發起猛攻。雙方在查木布的周圍發生了激烈的坦克戰。到上午9點時,巴軍坦克部隊強行接近了德瓦。9點15分,為了解救查木布的緊張形勢,印軍從馬達拉抽出一批AMX型坦克到查木布,在行進中,遭到了巴基斯坦坦克部隊的阻截。雙方在查木布一帶發生了激烈戰斗,巴軍不顧傷亡,最終在下午2點佔領了德瓦,其先頭部隊抵達了查木布,迫使印軍不斷後退。為了阻止巴軍坦克的進攻,下午4點30分,印軍轟炸機從高空俯沖轟炸,大量地殺傷了巴軍的坦克和步兵。雙方在查木布展開了空前的血戰,幾經拼殺雙方均遭到了巨大的傷亡。

巴軍在進攻查木布的同時,還組織和加強了力量,在查木布北面的馬達拉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印軍步兵進行了猛烈反擊,但是,在巴軍強大的炮火轟擊下,漸漸頂不住了。巴軍前進到距印軍在馬達拉的最高指揮部300碼的地方後,遇到了已經沒有退路的印軍的頑強抵抗。為了阻擊轟鳴前進的巴軍坦克,印軍使用了人體戰術,印軍士兵接近巴軍坦克後,用炸葯包炸毀了沖過來的第一輛坦克後,隨後,又炸毀了第二輛。但是,巴軍推開被炸毀的坦克,繼續發起沖鋒,並且佔領了馬達拉周圍的許多地方,使印軍陷於被動。到下午7點,巴軍在查木布和馬達拉之間已經成功打開了兩個缺口,將印軍分成南北兩個部分。為了免於陷入絕境,印軍將全部兵力撤至德維河西岸地區。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印軍在加強地面部隊防禦力量的同時,派出空軍部隊參戰。但由於巴軍“佩刀”式戰機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雷達系統和“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在空中格鬥中4架印軍戰機被擊落,致使印軍飛機不敢輕易升空。巴軍在葉海亞·汗(他後來成為巴基斯坦總統)的指揮下,強行流過德維河,向喬里安的重要屏障德瑞提發起攻擊。遭到了印軍的頑強抵抗,進展不大。在德瑞提要塞附近,巴軍和印軍展開了生死搏鬥,雙方的炮火和喊殺聲震天動地。經過一番拼殺,次日中午巴軍擊潰在此防禦的印軍第41山地旅,佔領德瑞提。在掃清喬里安的外圍據點後,巴炮兵的火力暴雨般地澆向了印軍陣地,爾後巴步兵在坦克的引導下向喬里安發起了總攻,強佔了喬里安的印守軍支撐不住,開始向後方潰逃。由於戰場混亂和來不及撤退,印軍在喬里安前線遺失了大量坦克。7點30分,巴軍開進了滿目瘡痍的喬里安。至此,“大滿貫行動”告一段落,巴軍不但解了“自由戰士”之圍,還乘勢奪取印控克什米爾約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門戶洞開。

不宣而戰

印軍在克什米爾兵敗消傳到國內後,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極大震動。印內閣連夜召開會議,決定實施一項更為大膽的計劃,開辟新的戰場,即越過印巴邊境線,直接對巴本土發動攻擊。陸軍參謀長喬杜里受領任務後,迅速組織參謀制定了作戰計劃。印軍計劃使用1個軍,即以第15步兵師、第7步兵師和第4山地師分別從阿姆利則、卡哈如、克姆卡蘭三地出發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合爾進攻。另外,印軍將第2獨立坦克旅作為戰役後備力量用於縱深作戰。印度的電台播發了一條消息:“德里地區未來48小時將有大雨!”但實際上從天氣角度而言,德里根本沒有降雨可能。這條消息上是印度政府用“暗語”向全體軍人發布的戰爭動員令。

9月6日凌晨,印軍不宣而戰,突然向巴基斯坦發起大規模進攻。“德里的大雨”傾盆而下,鋪天蓋地。而巴基斯坦顯然對印軍這一招毫無准備,一線守軍節節敗退,很快就退到了亞克爾運河邊。亞克爾運河是拉合爾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如果此地失守,印軍將直搗拉合爾,爾後向巴基斯坦腹地進攻,後果將不堪設想。巴軍決心堅守亞克爾運河,不再後退半步。9月6日,巴總統阿尤布·汗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向軍隊下達了總動員令。然而此時巴軍的主力尚在克什米爾戰場,國內的陸軍預備隊寥寥無幾,如果單靠現有的陸軍肯定支撐不住,於是巴政府將扭轉戰局的希望全都寄託在空軍身上。

巴空軍共擁有戰機141架,而印度空軍則擁有755架飛機。雙方數量相比,印度空軍顯然佔有5:1的優勢。然而,巴基斯坦的主力戰機為當時較為先進的美製F—86F“佩刀”式飛機和F—104“明星”式飛機,其中“佩刀”式飛機上裝備有AIM—9“響尾蛇”紅外製導空空導彈,而印空軍沒有裝備空空導彈。AIM—9“響尾蛇”導彈能夠在3000米外發射,是巴空軍的殺手鐧。此外,美國人還幫助巴基斯坦建立了兩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預警雷達站,可掃描200千米的空域,為巴軍提供有效預警。可見,印巴空軍之間的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數量型軍隊與質量型軍隊的比拼。

9月6日,巴空軍司令努爾·汗下令出動32架F—86和8架F—104戰機對印本土縱深的5個機場和3個雷達站發動突襲。突襲非常成功,僅在帕坦科特基地一處就擊毀了未來得及起飛的7架米格—21和5架“神秘”式飛機。而在空戰中,F—86又上演好戲,擊落了近10架印軍戰機。遭到重創的印度空軍迅速從縱深機場調來200多飛機,對巴空軍展開全方位反擊。然而經過近兩天的激戰,巴空軍在空中擊落印機19架,在地面擊毀35架,而自已僅損失6架F—86飛機、1架F—104飛機和1架B—57轟炸機,從此印空軍戰機再也不敢輕易上天,巴空軍在奪取制空權的同時,還為地面部隊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轉了戰局。由於巴空軍作戰有功,9月7日總統阿尤布·汗通令嘉獎空軍,並將這一天定為巴基斯坦空軍節。

查溫達

不甘失敗的印軍將預備隊第1裝甲師投入戰斗,協同3個步兵師,兵力兩路,沿錫亞爾科特向拉合爾發起強大攻勢。將巴軍壓縮到查溫達地區。查溫達是通向查謨和克什米爾的門戶,距離克什米爾南部中心查謨僅27千米,巴軍以前就是通過這里進入克什米爾參戰。如果查溫達失守,就等於切斷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之間最重要的聯系通道。

巴軍為了保護戰略要地,准備與印軍在查溫達進行決戰。巴陸軍司令穆薩急令集中所有直升機,以最快速度向查溫達輸送兵力,同時對全國鐵路實施軍管,用軍列將第6坦克師200輛坦克緊急運至該地。印軍為了盡快攻佔查溫達也在調整部署,不斷增調裝甲部隊,在查溫達地區集中了400多輛坦克,准備對巴軍發動決定性攻擊。印巴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一觸即發。

在經過幾天試探性交鋒之後,9月16日,急不可耐的印軍出動坦克近400輛,向查溫達發起攻擊,巴軍坦克也傾巢出動。同時,兩國空軍也在戰場上空展開激烈廝殺,印巴雙方的戰場較量由此進入高潮。此時,巴空軍又佔了上風,迅速掌握了戰場上空的制空權,然後對印軍坦克進行攻擊。巴軍在總結以往飛機打坦克的經驗後,改進了飛機上的彈葯裝置,在每架飛機的機翼下均配有4個可投式吊艙,每個吊艙可帶7枚高爆反坦克彈頭的折疊式尾翼航箭彈,7枚齊射的命中概率為75%—85%。在巴空軍的突襲下,印軍在查溫達地區的坦克遭到毀滅性打擊,整個部隊幾乎癱瘓。同時,巴第6坦克師在空軍的支援下,也越戰越勇,查溫達成為埋葬印軍“百人隊長”式坦克的墳場。戰至夜幕降臨,巴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擊毀敵坦克近百輛,迫使印軍停止了進攻。印巴雙方沿亞克爾運河形成對峙。在拉合爾以南地區和印度邊境重鎮克姆卡蘭,巴軍通過積極的進攻,也取得重大勝利,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

塔什干

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政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三次印巴戰爭
面對巴基斯坦內部動亂的局勢,印度決定出兵支持東巴獨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 國際 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❼ 印度是怎麼樣把東巴基斯坦分裂為孟加拉國的

英國從印度殖民地撤退後,根據蒙巴頓勛爵主持的代表英國陰險的協議,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地區分別獨立成國,其中印度居中,而巴基斯坦卻分成分別位於印度東西兩側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其中西巴基斯坦與印度的邊界還存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議(該地區劃歸印度,但住民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多次發生反印度的起義暴動,印度也加緊向該地區遷移殖民). 巴基斯坦成立後為維持與東巴基斯坦這個飛地的聯系,花費了大量資源,但是長期以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採取厚西巴薄東巴的政策,盡管東巴人口比西巴人口多,但中央政府長期由西巴人所把持,東巴人被視作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東巴人講孟加拉文,西巴人講烏爾都語,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卻把烏爾都語定為國語。後來東巴人抗議,政府便把孟加拉語也定為國語,但政府文件、貨幣、郵票上都沒有使用孟加拉文。政府和軍隊的許多高級職位都由西巴人擔任。在經濟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損東肥西,在政策、投資上都向西巴傾斜,使得東西巴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東西巴之間存在著由來已久的深刻矛盾。

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葉海亞·汗總統舉行了13年來的第一次大選。以謝赫·穆吉布·拉付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在國民議會的300個一般席位中,人民聯盟獲得了160席,幾乎囊括了分給東巴的162個席位,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在國民議會選舉10天後舉行的省議會選舉中,人民聯盟在東巴省議會30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280席,而巴基斯坦人民黨則在西巴的旁遮普省議會18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113席。

東巴人對大選結果欣喜若狂,旁遮普人則憂心忡忡,害怕因東巴在國民議會中佔多數議席會制定出不利於他們的憲法。果然,在制定憲法時,人民聯盟要求地方自治,以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於1971年2月中旬同人民黨領袖布托會談。拉赫曼力主只給中央政府以外交、國防和發行貨幣的權力,其餘權力應該交給省政府;而布托則堅持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收稅、外貿和接受外援的權力。由於雙方的分歧難以彌合,結果會談不歡而散。

原定國民議會於1971年3月3日召開,軍政府准備向人民代表移交權力。但3月1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這猶如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立即引來了東巴的強烈反應。數以萬計的工人、學生、專業人員舉行示威,並第一次提出「孟加拉國」獨立的口號。3月3日,東巴總罷工,工廠、機關、學校、商店紛紛關門,整個東巴陷於癱瘓。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針對葉海亞·汗總統推遲議會召開的決定,號召支持者控制中央在東巴的機構所展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東巴民怨沸騰,局勢迅速惡化。

為了挽回局勢,3月6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國民議會將於3月25日召開。3月7日,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人民聯盟參加國民議會的四項條件。第一,軍政府必須立即將權力移交給選出的人民代表;第二撤消軍事管製法;第三,政府派出鎮壓群眾的軍隊撤回到他們的營房。第四,調查「對東巴群眾的屠殺」。以葉海亞·汗為首的中央政府斷然拒絕了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四項條件,並下令罷工工作限期復工,否則將予以嚴懲。穆吉布·拉赫曼針鋒相對,於3月15日宣布接管東巴的行政,並下達了包括停止中央政府在東巴徵收的所得稅、不再向中央政府繳納關稅和銷售稅、東巴的稅收繳入東巴政府等在內的35條指示。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全面激化。

為了使巴基斯坦免於分裂的災難,3月15日,葉海亞·汗總統親臨東巴首府達卡,與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舉行秘密會談,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3月21日,人民黨領袖佐·阿·布托也飛抵達卡,參加談判。由於穆吉布·拉赫曼作為議會多數黨領袖拒絕保證邀請布托參加他的政府,葉海亞·汗也拒絕穆吉布·拉赫曼立即撤銷軍法管制的要求,秘密會談於3月22日破裂。於是葉海亞·汗總統再次宣布無限期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1971年3月26日,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宣布東巴為自主、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葉海亞·汗總統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人民聯盟分裂國家的活動必須挫敗為由,宣布人民聯盟為非法組織,予以取締,一舉逮捕了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領導人,並派軍隊到東巴進行鎮壓,造成流血事件。至此,東巴同中央政府的矛盾,由要求東巴自治,變為要求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東巴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誓不兩立,展開了殊死的斗爭。

在政府軍的鎮壓下,人民聯盟的一些骨幹分子逃往印度,於1971年4月17日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組織逃往印巴邊境的孟加拉人,組成了有五六萬人的「孟加拉解放軍」,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展開了武裝斗爭。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東巴採取軍事鎮壓後,東巴的孟加拉人開始大批逃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等地。截止1971年6月底,聚集在印巴邊境的東巴難民已達600萬左右,給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尋求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措「東巴難民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試探各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態度。但只有蘇聯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對印度給予公開的、明確的支持。

1971年8月8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突然訪問印度。8月9日,蘇聯同印度簽訂了為期20年的軍事同盟雙邊協定——《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葛羅米何還表示,如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上、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並牽制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援。此後,蘇印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奔波於莫斯科和新德里之間,進行戰爭准備。蘇印同盟條約簽訂後,蘇聯加緊向印度空運武器裝備。到戰爭爆發前,印度從蘇聯獲得了250輛坦克,100輛裝甲運兵車,40門120毫米火箭炮以及「薩姆皿」地對空導彈等大量新式裝備。印度在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並通過外交試探,確信英、法、美等國至少不會軍事干涉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後,就加快了軍事部署。

1971年11月上旬,派往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控制了東巴的主要城鎮和大部分鄉村,東巴局勢略有好轉,巴基斯坦的國內動亂出現了一絲轉機。然而,印度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東巴的動亂為印度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印度早就開始進行戰爭部署。1971年2月以前,印度部署在東巴周圍的兵力只有3個旅,但到10月,印軍已逐漸增加到7個師;另外還部署了12個空軍中隊,約211架作戰飛機;海軍部署了26艘艦艇,艦載飛機33架,印軍總兵力約十六七萬人。在西巴邊境,1971年8月以後,印軍也由9個師陸續增加到13個師;部署了20多個空軍中隊,作戰飛機300餘架;海軍艦艇約20艘,印軍總兵力達30萬人。到印巴戰爭爆發前,印度陸軍的總兵力有4/5推進到印度與東西巴基斯坦的邊界地帶。

印軍在進行兵力部署的同時,還進行了以巴基斯坦為目標的軍事演習,並把大量作戰裝備和物資運往印巴邊境。印度政府還進行一系列的戰爭動員,徵召陸、海、空軍後備役人員服現役,取消軍人的一切休假,並徵用民用車輛。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稱同巴基斯坦發生戰爭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度國防部長拉姆也聲言同巴基斯坦發生的任何戰爭都將在它的土地上進行。印度輿論也大肆鼓噪,為發動戰爭進行輿論准備。
以葉海亞·汗總統為首的巴基斯坦軍人政府,在東巴發生分裂活動後,一味採取軍事鎮壓手段。高壓政策不僅沒有穩定局勢,反而進一步加深了政府軍與東巴人的對立情緒,整個東巴陷入混亂和癱瘓。對東巴分裂活動的鎮壓,由於軍隊的暴行,又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葉海亞·汗政府陷於內外交困的境地。面對印度的戰爭威脅,葉海亞·汗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大國出面干預上,既不做戰爭准備,也無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爭爆發前,巴基斯坦在東巴的守軍有4個師共13個步兵旅和若干個炮兵旅;空軍有2個中隊,作戰飛機12架,巴軍總人數約9萬人。在西巴基斯坦,巴軍部署了12個師,20個空軍中隊,200餘架作戰飛機,20餘艘艦艇,總兵力約25萬人。由於印軍的戰略是東攻西守,因此,在東巴的巴基斯坦守軍處於明顯的劣勢。

1971年4月中旬以後,印軍不斷侵入巴基斯坦領土,襲擊巴基斯坦邊防哨所,進行戰略偵察。印度戰斗機也多次深入巴基斯坦領空,試探巴軍的反應能力並進行偵察。6月以後,雙方的小規模沖突不斷增加,戰爭氣氛日益濃厚。

11月21日,印軍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舉入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的當天,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11月22日,巴基斯坦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控告印軍對東巴的侵略,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則聲稱印軍是為了自衛才進入東巴的。印度政府置國際輿論的譴責於不顧,繼續擴大在東巴的戰爭行動。12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為了支援東巴的守軍,12月3日,巴基斯坦軍隊從西巴對印軍進行了反擊。印度借機把戰爭擴大到西巴,對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領土發動了全面進攻。

第三次印巴戰爭分東西兩個戰場進行。印軍的戰略方針是東攻西守,力圖一舉拿下東巴,肢解巴基斯坦。

12月3日,印軍集中優勢兵力,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東巴發起向心攻擊。同時出動空軍接連8次空襲東巴首府達卡機場,使東巴空軍喪失了戰斗能力,印軍在東巴取得了制空權。由於東巴守軍喪失了制空權,東巴的交通樞紐、動力系統、重要軍事目標、後勤補給線及軍需倉庫等完全暴露在印軍飛機的轟炸之下,使巴軍損失慘重,陷於困境。印度海軍主力艦艇也大舉出動,襲擊東巴沿海的港口和巴海軍基地。

12月5日,進入東巴的印軍攻佔了戰略要沖婆羅門巴里亞。12月6日,印軍又佔領了錫爾赫特、庫米拉、費尼等地。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承認「孟加拉國」。

12月4日至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印巴武裝沖突造成南亞次大陸的緊張局勢問題,舉行緊急會議。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104票的壓倒優勢通過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但印度拒不執行,並加緊在東巴的作戰行動。

在東巴基斯坦,巴軍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裝備上處於劣勢。在戰略上,巴軍統帥尼亞茲將軍將部隊部署在邊境的前沿地區,以旅為單位,分別固守十多個孤立的地域,企圖御敵於國門之外。但當印軍改變了傳統的正面突破、齊頭並進的戰術,而採用避實就虛、多路迂迴的靈活戰術後,處於劣勢的巴軍便始終未能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雖然巴軍頑強抵抗,但終於被各個擊破,首尾不能相顧。當巴軍企圖收縮兵力固守達卡時,為時已晚。12月14日,東、西、北三路印軍在達卡城下會師,達卡被包圍。

在西巴戰場上,巴軍打的也不理想。12月15日,印軍突襲西巴南部國境,佔領了納亞加爾等城市。兩國空軍相互轟炸,並發生了激烈的海戰。由於巴軍在西線不能對印軍形成強大的壓力,東巴的命運危在旦夕。

在外交戰線上,布托竭盡全力試圖使聯合國發揮作用,制止印度的侵略,挽救東巴。但由於蘇聯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堅決支持印度的侵略,與印度在外交上進行戰略配合,否決一切停火協議,為印軍在戰場上贏得時問.所以布托的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東巴淪陷。 1971年12月16日,印軍攻陷達卡,尼亞茲將軍率9萬名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成了印軍的俘虜。東巴淪陷。

同一天,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宣布西線印軍將於17日22點30分停火。17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並命令巴軍全線停火。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東巴的土地上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971年12月21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從印度的加爾各答遷回達卡。1972年1月7日,巴基斯坦總統佐·阿·布托釋放了被前總統葉海亞·汗於1971年3月26日以「判國罪」逮捕的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從西巴經由德里回到達卡,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在印巴戰爭激烈進行的時候,為了穩定民心和國內局勢,葉海亞·汗總統於1971年12月7日任命前東巴省省長、巴基斯坦民主黨主席努魯爾·阿明為政府總理,任命人民黨主席佐·阿·布托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戰爭結束後,12月18日,擔任副總理才12天的布托又被任命為政府總理,葉海亞·汗總統企圖以此轉移人民對他領導不力導致戰敗責任的追究。但是,失去了東巴的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們再也不能容忍葉海亞·汗的軍事獨裁統治了,憤怒的群眾的抗議浪潮終於把葉海亞·汗趕下了台。1971年12月20日,葉海亞·汗被迫辭去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職務。

1971年12月21日,巴基斯坦國民議會中最大政黨人民黨領袖佐·阿·布托臨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成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此後直到1977年7月5日布托總理被齊亞·哈克將軍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佐·阿·布托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最高統治者。布托當政期間的政治經濟改革和國內外政策,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烙印,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印度是如何控制東巴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湯姆斯杯印尼多少次冠軍 瀏覽:828
義大利和呼市哪個好 瀏覽:561
騙我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242
洪澇一般在中國的哪裡發生 瀏覽:493
手游印尼巴士怎麼上客 瀏覽:71
中國出口哪些產品有前景 瀏覽:243
越南電話卡哪個卡可以玩游戲不卡 瀏覽:98
越南上網卡怎麼查詢 瀏覽:397
陳凰鳳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60
牛肉義大利面的做法要怎麼做好吃 瀏覽:787
印尼怎麼獨立的 瀏覽:129
伊朗回國人員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946
英國海軍什麼水平 瀏覽:132
日本人基因和印尼相似多少 瀏覽:193
義大利rpm怎麼樣 瀏覽:609
中國哪裡有純種澳洲白種羊賣 瀏覽:247
中國人在越南吃什麼最好 瀏覽:626
波蘭的中國人在哪裡 瀏覽:641
印度的端午節吃什麼 瀏覽:789
越南股市如何打新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