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啟蒙教育怎麼樣

印度啟蒙教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8-18 20:52:30

⑴ 被印度稱為聖雄是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斯坦族,出生於英屬印度波爾班達爾(一譯博爾本德爾),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印度國父,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甘地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主要成就
政治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思想
理論學說創建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他首先拋開宗教的神秘主義和繁瑣儀式的一面,將道德倫理的說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認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過程中,甘地認為實現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這種非暴力從本質上是指,愛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則實際上就是愛的原則,哪怕是對待仇敵也同樣如此。甘地堅信精神的力量,認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這種善性,並堅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惡,甚至是感化一切惡的行為和事物。回到印度之後,甘地就開始用他的這一套真理與非暴力的學說領導印度人民爭取民族自由獨立的斗爭。他認為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是暴力的,不道德的。然而,英國人作為統治者同樣是有人性的,並非敵人,因此,可罩笑以通過非暴力的斗爭方式,通過自苦表現出對他們真誠的愛,並促使其改正錯誤。為此,甘地提出了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爭取印度的自由獨立的斗爭策略。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

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指導下,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先後發起了三次大規模的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這些運動中,人民群眾在甘地的帶領下,放棄英國稱號、職位,抵制英國法庭、學校,抵制英貨,反抗稅法等等,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對英國殖民當局實行非暴力不合作。1930年3月12日的徒步遊行就是為反對食鹽稅法而進行的斗爭中的一次。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及他在運動中體現出來的頑強精神,感動了全印度人民,特別是下層民眾,他們紛紛參與到斗爭中來。人民從來沒有這樣意氣風發,鬥志昂揚,他們滿懷著勝利的信心和犧牲的精神,同強大的武裝敵人進行著赤手空拳的斗爭。參加運動的人們勇敢的高喊著甘地的名字走進監獄,將監獄看做是朝聖的聖地,其場面之壯觀,令人震撼。

由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在歐洲大陸,正當政客們十舀滔不絕地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說,獨裁者們聲嘶力竭地鼓噪一時的時候,甘地卻靜悄悄地喚起地球上人口眾多國家的人民群眾。甘地領導的運動動搖了殖民統治的基礎,使得他們驚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許多讓步,從而為最後徹底取得印度的獨立准備了條件。

甘地堅持追求真理和非暴力的理念,不僅表現且運用於實際斗爭領域。甘地反對賤民制,認為這種制度不符合非暴力的原則,稱它為印度教的污點。為反對賤民制賀前,改善千千萬萬的賤民的生活狀況,他創辦報紙,宣傳解救賤民的主張,並親切地稱賤民為「哈里真」(即神的兒子),同時自己還收養賤民子女做義子義女。甘地的反對賤民制的努力贏得了廣大賤民階層的愛戴,為獨立後賤民政策的改革做出了貢獻。除解救賤民運動之外,甘地進行社會改革的另一項重大舉措是開展鄉村建設運動物拍含。甘地認為村社制是印度傳統精神的表現,他大力頌揚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抨擊大機器生產是剝削農民毀壞人們精神道德完善的根源,因此,甘地鄉村建設的活動中心是主張全面恢復手工紡織生產。他親自帶頭開展手紡車運動,將手紡車看做是印度精神的寶貴財富。同時,甘地還大力在印度普及教育,加強清潔衛生等方面的運動。

在1937年7月出版的《賤民》上,甘地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界定:「我所說的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從身體、心智到精神得到全面的最佳的發展。」文化教育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是開端。他希望兒童的啟蒙教育應該是教給兒童一種有用的手藝,從而使學生一開始便能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藝進行生產性勞動。這樣每一所學校便都能自給自足。可見,手工勞動教育從一開始就是甘地解決印度教育的理想主義措施,這是後來甘地倡導紡車運動的理論基礎。

⑵ 哪個國家被稱為「世界辦公室」它軟體業發達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度,
1.令人吃驚的印度教育
3歲開始學習使用電腦,5歲學習乘法、解應用題,數學基礎大大的好;
2.普及計算機教育從娃娃抓起
隨著軟體業逐漸成為印度的明星產業,印度政府把普及計算機啟蒙教育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前不久,印度政府決定將IT教育引入全國教學大綱,要求小學生學會電腦基本操作;初中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使用教育軟體,通過電子郵件與他人聯系;高中生熟練運用電腦,搜集整理數據並根據需要學會使用特定的技術服務軟體。電子部與教育部還聯合推出了一項「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以期喚起中學生學習電腦知識的熱情。
3. 提出培養軟體人才的國策
印度政府制訂了一系列促進國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有IT行業政策、軟體人才政策,把人力資源開發列為國家的長期政策,大力扶植教育培訓,為此還特地重新定義了軟體業,把培訓也列為軟體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就是軟體,享受與軟體同樣的優惠政策。.
4.印度的官方語是英語,教育模式類似於英國(被英國殖民統治過),有很多能與國際公司接軌的語言和項目管理人才

⑶ 印度為什麼不能統一語言

印度目前使用的語言有:hindi,印地語;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印度斯坦人的文學語言;bengali, 孟加拉語;telugu,泰盧固語;marathi,馬拉地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tamil,泰米爾語;gujarati,古吉拉特語;Kannada,(印)坎那達語;Malayalam,馬拉雅拉姆語(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講的一種接近泰米爾語的方言);Punjabi,旁遮普語,還有英語。
因為印度是割裂的,長期以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度,即使是最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如此,所以中央的向心力不是很大,這也導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獨立,而現在南印和北印的區別比中國南北方大的多,所以印度中央如果搞推普,勢必會引起強烈的民意反彈,得不償失.況且印度也沒什麼普好推,是推英治的英語還是印地語都是很頭疼的問題.
一、印度語言政策的演變
語言是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啟蒙時期,印度的進步知識分子們就意識到了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他們在進行民族啟蒙教育、傳播民族獨立思想時自覺地使用民族語言,並進一步提出了「國語」的概念,希望把語言作為整合民族意識、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1917年聖雄甘地提出了確立國語的五條原則,主張應賦予當時母語人口最多的印地語國語地位。甘地的主張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國大黨領袖及社會各界精英的支持,盡管他們中很多人的母語並不是印地語,可他們學印地語、講印地語。這場聲勢浩大的「國語運動」,推動了印地語的國語化進程。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此時,印地語正式成為印度的國語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統治者這個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印度內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卻開始凸顯,語言問題成為印度各種內部矛盾沖突的一個爆發點。在很多母語非印地語的地區,很多人擔心新共和國如果以印地語為國語,會損壞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在地方政治勢力的操縱下,在泰米爾納德邦等一些地區甚至爆發了「反印地語運動」,這種勢頭不得不使當時的國大黨領袖在語言問題上做出讓步。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憲法出台,該憲法關於語言問題的表述沒有使用「國語」這樣較為敏感的詞語,而是用「官方語言」來確定了印地語的地位,同時英語也被確定為官方語言。但憲法同時規定: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續15年。1950年的印度憲法確定了印度「多官方語」的語言政策,相對於獨立運動時期的印度各界在「國語」問題上的努力,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倒退。
印度第一部憲法在語言問題上的妥協助長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20世紀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語言邦」的浪潮。盡管當時尼赫魯對此非常警惕,認為按語言建邦「將會妨礙國家整合的過程,打亂我們的行政、經濟和財政結構,並在我們處在國家的初建時期就釋放出擾亂與分裂的力量。」但由於地方民族主義勢力的巨大壓力,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邦改組法,把國家按語言分布重新劃分為6個直轄區,14個邦。此後,語言成為印度行政區劃變革的重要因素。這種按語言建立「語言邦」的現象是印度語言民族主義的勝利,客觀上,這使印度多官方語的狀態逐漸固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15年期限將至,按照憲法規定,印地語將正式成為印度的單一的全國性官方語言。但此時由於「語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語言民族意識的崛起,印度國內反對印地語成為單一官方語言的力量比獨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爾納德等邦甚至爆發了激烈的反印地語示威活動。面對這樣的局勢,印度政府不得不再次讓步。1963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官方語言法》,這是印度政府對印度地方政治勢力妥協的產物,這部法案規定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將無限期延長,但同時,法案也強調了印地語的官方語言地位。法案規定印度的學校必須教三種語言:在印地語地區教授印地語、英語和其它一種印度語言;在非印地語地區教授本地語言、英語和印地語。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方案」,其初衷是緩和印度的語言矛盾,促進非印地語地區的印地語推廣工作,為印地語未來的國語地位打好基礎。這一方案在表面上看暫時緩和了印度的語言矛盾,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印度的語言問題。因為在政策落實方面,泰米爾納德、西孟加拉等語言民族主義勢力強大的邦直接或變相抵制中央政府的政策,使中央政府在這些地區推廣印地語的努力基本落空。此後,印度的語言格局演變為:印度大部分地區通行「印地語+英語+一種民族語言」,少數地區通行「一種地方語言+英語」。
二、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
印度是語言情況最為復雜的國家之一。目前印度的憲法承認兩種全國性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此外還承認21種地區性官方語言。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結果,印度超過百萬人口使用的語言有30種,超過l萬人使用的語言有122種,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方言。而作為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語,約占總人口數的41%,而其他母語人口占總人口超過l%的語言有:孟加拉語(8%)、泰盧固語(7%)、馬拉提語(6.9%)、泰米爾語(5.9%)、卡納達語(5.4%)、烏爾都語(5.1%)、古吉拉特語(4.5%)、馬拉亞拉姆語(3.2%)、奧里亞語(3.1%)、旁遮普語(2.8%)、博多語(1.3%)、阿薩姆語(1.2%)、邁提利語(1.1%)。印度目前的語言現狀,與印度建國者們的初衷大相徑庭。「三語方案」雖然規定了印度所有的邦都要教授印地語,可泰米爾納德、西孟加拉等個別邦拒絕貫徹這一政策,抵制印地語教學。所以最終結果是沒有任何一種印度民族語言能夠通行全印度,而英語作為通行全印度的官方語言的地位反而得到了鞏固。在印地語地區,學校除了教授英語、印地語外,通常把梵語作為「三語方案」規定的第三種語言。在多數非印地語地區,學校教授英語、本地語言以及印地語。而在少數非印地語地區,如泰米爾納德邦和西孟加拉邦,「三語」教育實際上被縮減為「雙語」(本地區語言+英語)教育,或者「三語方案」中的印地語被梵語替代。這種局面下,英語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在當今世界的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本身就是一種強勢語言,再加上英語在印度的特殊地位,英語在印度的影響力從獨立後至今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大了。
釐清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是一件艱難的工作,其關鍵在於:相當一部分印度人除了母語之外還通曉一到兩種語言。「三語方案」使英語和印地語成為大部分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印度人的第二或第三語言。印度的歷次人口普查雖然都把語言作為一個重點調查項目,可是只是關注母語使用情況,未把第二、第三語言納入調查范疇。所以,英語和印地語作為第二或第三語言在印度的使用狀況缺乏權威的、精確的統計。所以,印度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英語或印地語?這是一個難以准確回答的問題,但不回答這個問題則無法說清印度的語言使用現狀,因此下面筆者將對這個問題盡可能地進行推斷。
l.英語。盡管英語在印度有毫無疑問的強勢語言地位,可實際上,印度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非常少,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印度母語為英語的人口僅有20多萬。因此,英語對於絕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是第二或第三語言。而他們掌握英語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雖然印度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從小學開始就對英語比較重視,可是由於印度的初、中等教育相對薄弱,輟學率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熟練掌握英語必須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缺乏進一步的精確的統計數據的支持下,人們一般把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視作為熟練掌握英語的人群。而在印度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比重約為5%,因此很多學者推測印度熟練掌握英語的人口比例約為5%。同時,雖然印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極其重視英語教育,可由於較高的輟學率,印度約有2/3的適齡人口無法完成中等教育,換句話說,僅有約34%的印度人能完成中等教育,假定印度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夠中等程度地掌握英語,那這一部分人不會超過人口總數的34%。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顯示印度仍有約26%的人口為文盲,可以推測:印度約2/3的人口英語水平僅為初級水平或根本不懂英語。
2.印地語。根據2001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印度以印地語為母語的人占總人口的41%,而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口為5%,兩者相加佔印度46%的人口。在非印地語地區,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消極推行印地語教學,除了這三個邦,三語方案在其它邦基本能得到貫徹。這三個邦的人口佔印度總人口約18.5%,假設這三個邦的人完全不懂印地語(事實上在卡納塔克邦、西孟加拉邦會講印地語的人也不少),而剩下的非印地語母語地區,我們仍假設只有1/3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能較熟練地掌握印地語,那麼也有約12%的非印地語母語地區的人能掌握印地語。這樣,印度能熟練、較熟練使用印地語的人口接近總人口數60%,這已經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印地語和印度其它語言有共同的語言譜系及歷史文化淵源,在同樣的學校教學條件下,大部分非印地語母語地區的人學習印地語遠遠比學習英語容易得多。因而,總體上,以印地語為第二或第三語言的人群對印地語的熟練度遠遠超過他們對英語的熟練度。
三、印度的語言困局
作為一個大國,印度在語言問題上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一種真正能為絕大多數人通曉的共同語(國語)。前文分析過,印度中等程度以上掌握印地語的人口約60%,中等程度以上掌握英語的人口約為34%,除了這兩種語言,其它任何一種語言被通曉的人口比例都不超過10%。「多語共存」、「多語競爭」的語言困局對印度的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1.語言問題影響了印度的民族、國家意識整合。歷史上,由於不斷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遷徙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南亞次大陸上的民族情況極其復雜,民族融合的進程非常緩慢。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蓋次大陸大多數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觀念在印度尚未有過。18世紀以來英國對印度的征服和統治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識,印度的獨立運動中甘地和國大黨力圖用「印度斯坦族」(即所有居住在印度的人民是一個民族)的概念整合印度的民族觀念,為印度的獨立運動的最終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必須強調的是,語言歷來是民族意識、民族觀念的核心要素,甘地和國大黨倡導的「印度斯坦族」的概念中也包括民族共同語的要素,即「印度斯坦語」。然而獨立後,共同的敵人--英國殖民者被趕走後,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勢力興起,給印度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統合構成了巨大挑戰。獨立後的印度地方民族主義,大都以語言和語言族群作為確認民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稱作為「語言民族主義」,語言邦的出現和「多語」語言政策的形成正是印度「語言民族主義」的勝利。正如尼赫魯所指出的,語言民族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印度的民族、國家觀念統合進程中的「擾亂」與「分裂」力量,獨立以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勢力以語言為借口爭取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這種努力從未停止過。盡管獨立已近70年,印度仍不斷地有以語言為依據改變行政區劃的現象,語言民族主義導致的政治、經濟、社會糾紛在今天的印度仍然屢見不鮮,這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不安,也影響到了作為整體的印度民族凝聚力。
2.印度目前的「多官方語」現狀造成社會行政、教育資源的浪費,妨礙印度國民素質的提高及民族語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按照印度現行的語言政策,僅在印度中央和邦一級行政單位使用的官方語言就有20多種,印度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通常至少有20多個語言的版本,大多數邦一級的政府文件也至少有兩種以上語言的版本,這即造成巨大的行政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行政體系運轉的效率。而對教育而言,現行的印度語言政策導致本來就不充足的教育資源分散到幾十種語言的教育中去。這樣,除了英語等少數語言,其它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語言教育都面臨投入不足和質量不高的窘境,其結果就是使得大部分地區的印度人輕視母語教育。長此以往,形成了一種「輕視母語教育」和「母語教育不力」的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在掃盲、科普、普及基本的公民素質教育等方面常常「事倍功半」,影響到印度公民素質的提高。此外,「多語並存」、「多語競爭」的局面妨礙了印度民族語言智力成果的全民共享。以文學為例,除了少數語種,大部分的印度民族語言作家的作品必須通過翻譯(通常是英語譯本)才能被其它地區的印度讀者了解,這進一步導致很多印度人輕視母語的傾向。這既不利於印度民族語言的發展,也影響了印度民族融合、共同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
3.英語在印度的強勢地位在深層次上制約著印度社會均衡、健康地發展。在印度目前的語言使用情況下,英語憑借其在印度的特殊歷史地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強勢語言的影響力,成為在印度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語言。雖然,英語對印度的發展的益處顯而易見,印度的「英語優勢」普遍被認為是全球化背景下印度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實際上,英語對於印度的負面影響同樣也顯而易見。首先,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對印度的本土文化與歷史的表達並不能完全勝任,英語的「濫用」勢必傷及印度民族文化的內核,妨礙印度民族意識的整合與發展。印度的後殖民理論家阿吉茲·阿罕默德曾以英語對印度本土文學的翻譯為例抨擊了英語在印度的地位,「如果這一局面持續下去的話,那麼英語事實上將成為生產『印度』文學知識的語言。目前的困境在於英語恰恰最不適合承擔這一角色。不是因為它是隨殖民主義一道進入印度,而完全是因為它是所有印度語言當中,在結構和氛圍上與其它印度語言相隔最遠的,因此最難以在原文本和翻譯文本之間架起文化橋梁。原語言越口語化、表演化、本地化、習俗化、假定化、沉默化,英語的無能越嚴重。」一種本不能勝任表達印度文化的語言擔任起事實的「橋梁紐帶」語言,其結果必然是制約印度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整合,影響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強勢語言地位使英語成為印度社會階層分化的一道鴻溝,妨礙印度社會的健康、均衡發展。前文分析過,英語對絕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是需要後天學習的第二或第三語言,通常只有享有較良好的教育條件的人才能熟練掌握英語。在印度這樣一個國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對大多數印度中下層民眾來說是難以享用的「奢侈品」。這種情況下,英語成為印度下層民眾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面臨的一道難以逾越門檻。英語的強勢地位,導致印度的中下層群眾要想爭取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權利必須要先過「語言關」,英語無形中成為了宗教、種姓之外分化印度社會的又一道鴻溝。另外,宏觀地看,印度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中英語的主導地位甚至是導致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教育培養起印度的社會精英,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也必然對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印度的許多精英人士難以擺脫在精神上對西方的依賴,「很多接受英語教育的印度精英和專家把自己定位為西方人,時刻仰望西方模式和技術,渴求西方世界的認同。這些精英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機構,並不斷強化他們的控制。」比如,印度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的智力成果大都以英語為媒介,並且往往難以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其惡果之一就是印度社會的很多智力成果並不能很好地為印度人服務,同時印度的「精英人士」們主導的印度政治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往往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無法發揮出印度的在各領域的潛力也難以保證印度社會平衡、健康地長期發展。
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印度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印度的開國者們曾經憧憬的那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正逐漸變成現實。但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大國崛起進程中也有很多「隱憂」,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印度經濟、社會的公平、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目前印度的語言狀況,卻不利於上述目標的實現。正如前文分析的,印度的語言問題表面上看似並不急迫,但在深層次上妨礙印度民族意識的整合、影響國家管理體系的運轉、加劇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從另一個角度看,前殖民地國家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相對容易,而在精神、思想以及發展模式上跳出殖民主義的窠臼卻很困難,因此語言問題對前殖民地國家的發展而言實際上是至關重要的。正如印度開國者們曾設想的,國語(單一的民族共同語)應該是解決印度語言問題的最佳方案,可由於獨立後印度地方語言民族主義的興起,再加上民主體制的制約,在語言問題上,印度政府缺乏政治魄力和政策執行力。時至今日,印度的「多語並存」的語言現狀在印度已經逐漸固化,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但不管怎樣,作為獨立的民族國家,印度應該堅持使民族語言成為國語的努力。展望未來,隨著印度民族意識的進一步整合、國家觀念進一步地深人人心,全民族利益共同體不斷深化發展,印度的民族語言依然有可能在社會各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印度社會維持均衡、健康、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努力的方向之一。

⑷ 印度大科學家拉曼是一個怎樣的人

拉曼又譯喇曼(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戊子年)-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應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並將其中很多優秀人材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於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諾波利。父親是一位大學數學、物理教授,自幼對他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他對音樂和樂器的愛好。

⑸ 生活中的魔法數學 和 印度數學 那本比較好求大神給點建議!

兩本書各有各的有點,可以分別嘗試給孩子學習一下,看孩子對那個接受度更高,興趣更大。

⑹ 印度第一語言是什麼

問題一:印度的第一語言是什麼? 印度民族眾叮,語言復雜,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
英語在印度很有影響。除憲法規定的18種語言為聯邦官方語言外,還規定英語為行政和司法用語。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北印度語言主要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等。南印度語言主要有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印度東北地區語言主要包括那加語和米佐語等。印度中部地區主要有桑塔爾語、蒙達語等。還有安達曼語,主要流行於安達曼群島。

問題二:印度官方語言是什麼?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目前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卜拿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

問題三:印度的語言 印度人說英語與殖民的關系參見中國香港的情況
古代雅利安人中說梵語一支侵入印度(大部分在印度北部),與當地原住的暗白人種,如達羅毗塗通婚(也有保持血統的),建立種姓制度銀弊畢,高種姓都是雅利安人以及其後裔
雅利安人的支系很多,不能說他們是德國人的祖先,而是雅利安有一支是日爾曼人的祖先,德國多是日爾曼人,但民族和國家還是有區別的

問題四:現在印度是什麼語言 官方語言印地語、英語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 *** 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問題五:印度英語印度語的區別? 沒有印度語的說法,只有「印地語」(Hindi)的說法。印地語是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英語是第二官方語。兩者都屬於印歐語系,但是完全不同的語言。由於印度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也一直是英聯邦國家成員,所以英語在印度通用,一般人也能說上幾句英文,而且大量英語詞彙進入到印地語,受過教育的印度人也十分喜歡和習慣在印地語中加入英語單詞或者夾英語句子,以顯示自己受過教育,這稱之為Hinglish.

問題六:印度為什麼不能統一語言 印度目前使用的語言有:hindi,印地語;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印度斯坦人的文學語言;bengali, 孟加拉語;telugu,泰盧固語;marathi,馬拉地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tamil,泰米爾語;gujarati,古吉拉特語;Kannada,(印)坎那達語;Malayalam,馬拉雅拉姆語(印度西南部沿海居民講的一種接近泰米爾語的方言);Punjabi,旁遮普語,還有英鋒芹語。
因為印度是割裂的,長期以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度,即使是最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如此,所以中央的向心力不是很大,這也導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獨立,而現在南印和北印的區別比中國南北方大的多,所以印度中央如果搞推普,勢必會引起強烈的民意反彈,得不償失.況且印度也沒什麼普好推,是推英治的英語還是印地語都是很頭疼的問題.
一、印度語言政策的演變
語言是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早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啟蒙時期,印度的進步知識分子們就意識到了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他們在進行民族啟蒙教育、傳播民族獨立思想時自覺地使用民族語言,並進一步提出了「國語」的概念,希望把語言作為整合民族意識、爭取民族獨立的武器。1917年聖雄甘地提出了確立國語的五條原則,主張應賦予當時母語人口最多的印地語國語地位。甘地的主張得到了當時大多數國大黨領袖及社會各界精英的支持,盡管他們中很多人的母語並不是印地語,可他們學印地語、講印地語。這場聲勢浩大的「國語運動」,推動了印地語的國語化進程。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此時,印地語正式成為印度的國語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統治者這個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印度內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卻開始凸顯,語言問題成為印度各種內部矛盾沖突的一個爆發點。在很多母語非印地語的地區,很多人擔心新共和國如果以印地語為國語,會損壞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在地方政治勢力的操縱下,在泰米爾納德邦等一些地區甚至爆發了「反印地語運動」,這種勢頭不得不使當時的國大黨領袖在語言問題上做出讓步。1950年,印度的第一部憲法出台,該憲法關於語言問題的表述沒有使用「國語」這樣較為敏感的詞語,而是用「官方語言」來確定了印地語的地位,同時英語也被確定為官方語言。但憲法同時規定: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在印度只能再持續15年。1950年的印度憲法確定了印度「多官方語」的語言政策,相對於獨立運動時期的印度各界在「國語」問題上的努力,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倒退。
印度第一部憲法在語言問題上的妥協助長了印度的地方民族主義情緒,20世紀50年代,印度掀起了一股建立「語言邦」的浪潮。盡管當時尼赫魯對此非常警惕,認為按語言建邦「將會妨礙國家整合的過程,打亂我們的行政、經濟和財政結構,並在我們處在國家的初建時期就釋放出擾亂與分裂的力量。」但由於地方民族主義勢力的巨大壓力,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邦改組法,把國家按語言分布重新劃分為6個直轄區,14個邦。此後,語言成為印度行政區劃變革的重要因素。這種按語言建立「語言邦」的現象是印度語言民族主義的勝利,客觀上,這使印度多官方語的狀態逐漸固化。進入20世紀60年代,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15年期限將至,按照憲法規定,印地語將正式成為印度的單一的全國性官方語言。但此時由於「語言邦」格局的形成和印度地方語言民族意識的崛起,印度國內反對印地語成為單一官方語言的力量比獨立初更大。在南印度泰米爾納德等邦甚至爆發了激烈的反印地語 *** 活動。面對這樣的局勢,印度 *** 不得不再次讓步。1963年印度 *** 出台了《官方語言法》,這是印度 *** 對印度地方政治勢力妥協的產物,這部法案規定英......>>

問題七:印度一共有多少種語言文字 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之多。印度語言主要屬於四大語系,即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和澳亞語系。印度74%的人口使用印歐語系語言,25%的人口使用達羅毗荼語系語言,0.73%的人口使用漢藏語系語言。
印度古代通用的語言是梵語(Sanskrit),屬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主要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4世紀。梵語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來規范化了的梵語。梵語有豐富的文學作品,諸如吠陀文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史詩。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羅迷。梵語是一種「雅語」。與它相對應的一種語言叫「俗語」(Prakrit),又稱婆羅克利特語,是各地方語言的總稱。它與梵語不同,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徵。
除上述語言外,古印度還有一種語言叫巴利語(Pali),它是從公元前6世紀由吠陀語發展而來,它屬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它是一種書面語言,見於佛教經典,後來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流傳到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公元6至12世紀時,北印度流行一種語言叫阿婆布朗希語(Apabhrans),是一種交際和文學語言,到公元10世紀時發展成整個北印度的語言,印地語是由它發展而來的一種語言。

閱讀全文

與印度啟蒙教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電話卡哪個卡可以玩游戲不卡 瀏覽:98
越南上網卡怎麼查詢 瀏覽:397
陳凰鳳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60
牛肉義大利面的做法要怎麼做好吃 瀏覽:787
印尼怎麼獨立的 瀏覽:129
伊朗回國人員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946
英國海軍什麼水平 瀏覽:132
日本人基因和印尼相似多少 瀏覽:193
義大利rpm怎麼樣 瀏覽:609
中國哪裡有純種澳洲白種羊賣 瀏覽:247
中國人在越南吃什麼最好 瀏覽:626
波蘭的中國人在哪裡 瀏覽:641
印度的端午節吃什麼 瀏覽:789
越南股市如何打新 瀏覽:542
越南生鴨血凍怎麼做 瀏覽:960
越南乳膠枕假的怎麼辦 瀏覽:826
中國有多少個叫喬宇軒這個名字 瀏覽:463
東京奧運會中國女排輸了哪個國家 瀏覽:198
印度為什麼能買武器 瀏覽:792
中國b2b網站有哪些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