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婆羅洲為什麼人口密度稀疏
婆羅洲即加里曼丹島,是全球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
面積超過74萬平方公里的婆羅洲是全球第三大島,比江浙滬皖面積之和的兩倍還多,但人口僅兩千多萬,還不如上海的常住人口數量。
數千年來,婆羅洲都是個地廣人稀的大島,就人口密度來說,婆羅洲每平方公里也就三十人上下,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低很多。
東南亞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之地,而相較於東南亞其他地方,婆羅洲的人口的確是有點太少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比較復雜。
婆羅洲被赤道貫穿,四面環海,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里常年潮濕悶熱且多降雨,島上超過八成的地方都是茂密的原始熱帶雨林。
除了南美洲的亞馬孫雨林與非洲的剛果盆地,婆羅洲是全球第三大熱帶雨林集中分布區。
高溫高濕的環境,或許是動植物的天堂,可對於人類而言,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世界上與婆羅洲氣候條件類似的島嶼很多,但也不見得都是地廣人稀,像是其南邊的爪哇島人口超過1.3億,面積也才14萬平方公里,與其截然不同。
其實,關鍵還在於婆羅洲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海洋的影響無法有效抵達婆羅洲的內陸,使得加里曼丹島大多數地區,比其他熱帶島嶼更加濕熱,難以忍受。
東晉時期,中原王朝與婆羅洲之間開始有了密切聯系,著名的高僧法顯前往天竺,歸國途中經過了婆羅洲,在此後的中原史料中,多有記載。
但以往中原與婆羅洲之間的聯系,局限於其北部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東馬來西亞和汶萊這一大片地區,在古代,被稱作是渤泥。
農耕時期,因為條件有限,人們開墾大多選擇更加方便開墾的地方。
很顯然,婆羅洲與絕大多數的熱帶地區,在過去上千年歲月中,都不是理想的耕種之地。
婆羅洲土地濕黏厚重,在那個時代極難開墾耕種,而且當地高溫高濕,土地的養分含量也是非常低的,根本無法形成大規模的農業聚落,自然難以養育大量人口。
也有人會說了,像是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恆河平原等地,不也是熱帶地區高溫多雨嗎,為什麼就人口密集農業興盛呢。
其實,即便同樣是熱帶地區,也不都是一樣的。
擁有大型河流的地區與河流三角洲,土地經過長期的沖刷堆積,土地是非常肥沃的,並且這些地方都靠近更加先進的文明地域,擁有更高的農業開墾技術。
婆羅洲是個很特殊的地方,這里長期都是馬來人的地盤,由於島上層巒疊嶂雨林密布,環境實在過於艱險,根本沒什麼外人敢來進行開墾。
全球絕大多數的熱帶地區,文明的發展都相對遲緩,也只有那些靠近先進文明的熱帶地區才得以率先開發,但婆羅洲並沒有這樣的優勢與機緣。
目前,婆羅洲屬於印尼、馬來西亞與汶萊三個國家,而早期的婆羅洲上只有汶萊,並且局限於島嶼北部,中南部大多數地方都是原始部落,與世隔絕。
近代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婆羅洲的命運開始改寫。
在英國人的染指之下,汶萊的沙巴、砂勞越被奪走,納入了後來的馬來西亞,而汶萊的面積銳減,成了如今的樣子。
至於婆羅洲中南部絕大多數地區,在近代都屬於當時荷蘭統治之下的荷屬東印度。
婆羅洲非常大,其北部開發比較早條件更好,所以人口還算稠密,但南部地區環境艱苦,也沒什麼像樣的資源,因此荷蘭得到之後,也並不重視其開發。
荷屬東印度的范圍盡管很大,但荷蘭終究是個蕞爾之地,況且鼎盛時期的荷蘭在全球各地還有很多的殖民地,根本沒那麼多精力全面開發荷屬東印度。
實際上,荷屬東印度當年主要的開發地區,集中在了爪哇島與香料群島,以雅加達的前身巴達維亞為中心,爪哇島集中了荷蘭在荷屬東印度的大多數資源。
數百年間,爪哇島的發展進程遠遠優於其他的島嶼,而這也形成了循環。
條件好、開發早、各方面基礎優越的島嶼會聚集更多人口,然後發展也越來越好,反之條件不好的島嶼會被冷待,然後越來越不好。
殖民時代被冷落的婆羅洲,各方面條件仍舊很差,直到今天還存在著大量的未知地帶與原始部落等,換作是誰,也不想待在婆羅洲,寧願去爪哇島找機會。
單飛之後的印尼,也基本繼承了原本荷屬東印度的規劃。
印尼號稱萬島之國,由大小1.8萬個島嶼組成,東西南北跨度巨大,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其實非常危險,隨時都可能垮掉。
為了印尼的完整,印尼採取的是強干弱枝的方法,也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爪哇島,不斷弱化其他的島嶼地區,以此讓爪哇島擁有絕對優勢掌握全局。
這樣的方法的確很有效,可與此同時也極大遏制了印尼的發展。
如果說過去沒有開發婆羅洲的能力,那麼如今約束婆羅洲發展的則是人,婆羅洲是個很巨大的島嶼,一旦發展強勢,勢必與爪哇島分庭抗禮,那麼後果可想而知。
婆羅洲分屬三國,即汶萊、馬來西亞與印尼,但這三個國家,都沒有能夠讓婆羅洲人口稠密的需要與能耐。
首先就是汶萊與馬來西亞,汶萊是個極度依賴油氣資源的國家,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來分薄其生活水平,何況其人口基數非常小,再怎麼折騰也沒用。
馬來西亞的婆羅洲部分稱作東馬,主要就是沙巴與砂勞越,這兩個地區屬於馬來西亞的離島地區,並非是馬來西亞的核心所在,向來被馬來西亞所防備著。
實際上,如今婆羅洲絕大多數的人口都位於印尼境內,多位於婆羅洲印尼部分的沿海,這些地方的條件相對比較好,開發也比較早,所以人口相對更多。
然而,整個婆羅洲覆蓋著大面積的熱帶雨林,是不可多得的生態資源,一旦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必然引起巨大的生態災難。
事實上開發熱帶雨林,能夠帶來的收益非常有限,反而帶來的傷害卻極其驚人,尤其是對於印尼這樣,目前各方面發展水平還很低的國家,後果更加難以承受。
過去,印尼也曾為了發展而開墾婆羅洲的原始雨林,結果除了出口木材帶來的少數利益,更多的卻是環境破壞引發的各類災害,最終產生的各方面損失。
人口增長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人口短時間內就算實現飛躍增長,也會帶來嚴重後果。
婆羅洲上的三個國家,要麼就是沒有加速增加人口的需要,要麼就是沒有相關能力,婆羅洲地廣人稀的現狀,未來還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婆羅洲就是加里曼丹島的別稱。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上第三大島嶼,面積74.33萬平方公里,面積僅次於格林蘭島,新幾內亞島。人口卻是世界上第十大島嶼,人口總數比面積只有6.56萬平方公里的斯里蘭卡島和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島的人口都要少,全島總人口約2120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30人。
印度尼西亞號稱萬島之國,全國擁有島嶼一萬千多個,其中人口最多的兩個島嶼是爪哇島,面積13.88萬平方公里,人口卻達到1.45億,人口密度超過一千人每平方公里,爪哇島上的人口密度和孟加拉國差不多,另一個人口較多的島嶼是蘇門答臘島,面積47.3萬平方公里,人口5018萬。
婆羅洲分屬於三個國家,其中 汶萊佔全島面積的0.8%,面積5765平方公里,人口46萬(2019年)。 馬來西亞佔全島面積的26.2%,沙撈越和沙巴兩州面積19.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 印尼佔全島面積的73%,五個省面積53.9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13萬。加里曼達島森林覆蓋率達到80%,世界上除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就數加里曼丹島熱帶雨林面積最大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加里曼丹島上生活著十種靈長動物,350種鳥類,150種爬行及兩棲動物以及1.5萬種植物,還是紅毛猩猩,馬來熊,犀牛等珍稀瀕危物種家園。
因此加里曼島是物種基因寶庫,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
那麼加里曼丹島面積寬廣,生物資源如此豐富,為何人口會如此稀少呢?
加里曼丹島人煙稀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加里曼丹島上雖然面積大,生物資源豐富,但是有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不多,沒有蘊藏量大可開發價值高的貴金屬和戰略價值高的礦產資源。有人會說馬來西亞和汶萊擁有較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啊,汶萊和馬來西亞擁有石油資源是不錯,但這些石油資源主要蘊藏在南海的大陸架上,不是在加里曼丹島的內陸地區。
因此可以這樣說,加里曼丹島上礦產資源貧乏反而讓加里曼丹避免了遭到人類的肆無忌憚的破壞,生態環境保護完好,成為動植物的樂園。
二、加里曼丹島上除少數肥沃的火山地區外,大部分地區土地貧瘠,不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低,因此島嶼面積雖大,但是由於沒有強大的農業做支撐,無法養活更多的人口。 三、加里曼丹島上叢林密布,交通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島上尚未構建起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和體系,交通的不便自然不利於全島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 四、加里曼丹島地理位置沒有處於世界重要的貿易線路上,區位優勢遠不如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因此貿易和航運資源基本被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吸走,加里曼丹島無法從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分到一杯羹。
五、加里曼丹島是生物資源寶庫,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都設有很多自然保護區,熱帶雨林等自然保護區面積大,法律上禁止開發,因此無法像其他島嶼那樣大面積毀林開荒,給更多的人口提供生存空間。綜合以上各因素,加里曼丹島上人口稀少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加里曼丹島長期發展滯後的局面已經開始改變了,這種改變便是印尼已經決定遷都加里曼丹島。如果印尼新首都建設成功,未來把印尼全國的人口吸引上千萬到新首都也說不定。因此,加里曼丹島上未來的人口數量可能會隨著印尼新首都的開發建設而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
婆羅洲北部山地眾多,南部泥炭沼澤密布;常年高溫多雨,炎熱潮濕;土壤貧瘠,農業基礎差;開發 歷史 短、開發難度大……導致婆羅洲目前無法承載太多人口,因此人口密度比南方的爪哇島和東北方的菲律賓群島低很多。
婆羅洲,又稱加里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嶼,分屬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婆羅洲面積74.3萬平方公里,印尼佔73%,馬來西亞佔26.2%,汶萊佔0.8%。婆羅洲人口2130萬,人口密度29人/平方公里,與東北方的菲律賓群島、南方的爪哇島、東方的蘇拉威西島相比,人口密度較低。
30萬平方公里的菲律賓群島擠了一億多人,人口密度接近300人/平方公里;14萬平方公里的爪哇島擠了1.5億人,人口密度1000多人/平方公里;17.5萬平方公里,基本全是山地的蘇拉威西島也擠了近2000萬人,人口密度100多人/平方公里。就連蘇門答臘島的人口都是婆羅洲的兩倍以上,為何婆羅洲人口這么稀疏?原因很簡單,就是養不活太多人口。
婆羅洲北部山地眾多,海拔4095米的京那巴魯山是全島最高峰,中部是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雨林,南部地勢較低,但是河流眾多,沼澤密布。
婆羅洲年均降雨量高達3800毫米,最少的地區也有1600毫米,年均溫24-25 ,淋溶作用強烈,基鹽如Ca、Na、K、Mg被淋溶沖走,土壤為磚紅壤,呈弱酸至酸性,顏色呈紅棕或紅黃色,土壤養分低,特別缺磷、鉀,不適合耕種。這算是硬傷,能長樹的土壤不一定能種糧食,亞馬遜雨林就是這樣。
而爪哇島雖然面積比婆羅洲小很多,地形也以山地為主,但爪哇島上眾多火山產生的火山灰不斷給土壤增肥,使得爪哇島相比婆羅洲更適合耕作,這樣才能養活1億多人口。
婆羅洲的開發程度也較低, 歷史 上馬來群島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三佛齊王國的中心在蘇門答臘島,滿者伯夷國的中心在爪哇島,而婆羅洲南部在9世紀被三佛齊控制,13世紀被爪哇控制,由於統治中心不在婆羅洲,各大王朝對婆羅洲的開發興趣不足,就連荷蘭殖民期間都沒有大規模開發婆羅洲。
印尼獨立之後,蘇加諾提出移民計劃,要從人口稠密的爪哇島、馬都拉島、巴厘島遷出部分農民去開發婆羅洲。90年代又提出要在婆羅洲南部的沼澤開發100萬公頃的良田,結果急於求成,放火焚燒森林,婆羅洲南部密布泥炭沼澤,一旦燃燒火勢很難控制,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這點新加坡深有體會。
而且森林被砍伐之後,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進一步下降,幾乎無法種植糧食,僅靠棕櫚和橡膠養不活太多人。
所以,婆羅洲人口稀疏是因為自然條件不好,難以供養太多人口。
2019年有消息稱印尼將遷都婆羅洲東部,計劃在2021年開工建設新首都,以緩解爪哇島的人口壓力,不過目前來看一時半會兒開工不了了。
婆羅洲為什麼人口稀少密度稀疏?婆羅洲位於東南亞中部,面積74.3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每平方公里約30人左右,在東南亞屬於地廣人稀的一個大型島嶼。婆羅洲人口稀少主要是由於地理、氣候因素所致,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首先是氣候因素。婆羅婆位於熱帶地區,赤道橫穿全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叢林密布,由於雨水的淋溶作用土地貧瘠,不利於早期的農業開發。因此在 歷史 上,婆羅洲就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地區。
當然位於熱帶雨林地區不一定就無法進行早期的農業開發,如果是位於火山地震帶上,有火山灰為土地補充肥力的話,也是可以發展出早期的農業文明的。比如與婆羅洲相鄰的爪哇島,就在很早的時候就得到了開發,在古代就發展起了發達的農業,因此人口眾多。今天的爪哇島13.7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超過1.5億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千人,在全世界都是屬於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
但是雖然南洋群島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的交匯之地,婆羅洲卻是南洋群島中唯一一個不在火山地震帶上的大型島嶼。由於沒有火山灰的補肥作用,婆羅洲的土地在熱帶雨林的高溫多雨氣候下,受雨水的淋溶作用影響,土地十分貧瘠。因此即便是今天,婆羅洲的農業也極度不發達,只能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人口自然也就不多了。
當然並不是只有農業發達才能夠集聚起人口,如果位於重要的貿易交通線上,通過發展工商業也同樣可以集聚人口,從而使當地成為人口密集的地區。比如新加坡面積狹小,農業幾乎不存在,但由於其位於國際海運的「十字路口」馬來甲海峽的出口,通過工商業的發展成為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國家。
但是遺憾的是,婆羅洲雖然位於號稱國際海上運輸線「十字路口」的東南亞,但它本身卻長期不在國際海運主航道上。從古代到現在,東南亞的海運長期沿南海西側進行。婆羅洲西側由於靠近南沙群島,水深較淺,且水下暗礁密布,因此長期以來都不是東南亞的主要海上貿易路線。而其東、南部由於遠離主要的經濟發達地區,通過這些地方的船隻同樣稀少。因此婆羅洲通過發展工商業來集聚人口的條件,同樣不具備。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後期以後,隨著巨型油輪、貨輪的出現,由於馬六甲海峽水深的限制,越來越多的油輪、貨輪改經龍目海峽和望加錫海峽通行,經過婆羅洲東海岸的船隻越來越多。而且婆羅洲東、南部油氣資源豐富,受海上航線變化的影響和油氣產業發展的刺激,婆羅洲東南部的人口明顯增多。
不僅僅是人口稀疏,連猩口都稀疏。非洲的熱帶雨林中,黑猩猩、大猩猩都是群居,婆羅洲紅毛猩猩卻是獨居。原因是婆羅洲的火山運動早早停止,雨水的沖刷使地表土極為貧瘠,雨林中鮮果產量極稀少,迫使紅毛猩猩獨居採食。同理,這種土質農業根本發展不起來!土地不能承載大量人口。
印尼人口最多的島嶼是爪窪島,小島聚集了全國一半人口,該島火山活躍,火山灰為農作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我覺得關鍵原因是:沒有在中國治下!
大家扯了那麼多理由,如果在中國治下的話,全都不成立...
古代東亞這邊只有中國中原地區有完整的國家系統,換句話說誰挨著中原王朝近,誰的系統就更完整或者更接近中國的成熟的國家系統。國家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人口,醫療,食物。東南亞那邊在古代越往南邊走,距離中國越遠,長期遠離文明 社會 的中心,自己的族群就只能是長期停滯不前,處於野人狀態的一個族群,人口自然上不去。
東南亞國家,殖民者來到前,剛剛出現小范圍的萌芽國家模式,大部分地區還是原始部落無主之地。殖民者劃勢力范圍把一些不相乾的地區圈在一塊時間並不長,他們離開後,這些都是硬拼起來的國家,比如印尼。雖然主體民族宗教比較強勢,迅速消滅了其他族群,但是偏遠地區還是發展不起來。
㈡ 中國是否在人均方面能夠超過日本的
2016年中國人均GDP為8,280.09美元(約合55,276人民幣),世界排名第73名。
日本人均GDP為32,480.66美元(約合216,834人民幣),世界排名第25名。美國人均GDP為55,904.3美元(約合373,206人民幣),世界排名第5名。
簡單折算一下就能知道,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3.9倍,美國是中國的6.8倍。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和美國發展完全停滯,中國創造的GDP要達到現在的3.9倍以上才能超過日本,達到6.8倍以上才能超過美國。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所有國民踏踏實實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為普通的中國人,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要看清的,普通人的行為絕對不能逆大勢而行,不然只會「粉身碎骨」。
典型的例子,我就有認識的人在2015年初把深圳的房子賣掉了,沒想到房價大漲,現在追悔莫及,好歹收入高底子厚,現在還是重新買了房,不過損失就大了。到今天,由於國家政策的嚴厲管控,深圳的房市已經趨於穩定將近一年了。
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經常有人在論壇上問這樣的問題,我由於在深圳覺得生存壓力比較大,不想過得太辛苦,想把房子賣了,拿著三四百萬的現金回老家,在老家市中心本來就有120平米的大房子,三四百萬做個理財,一年也有個20萬的收入,日子可以過的很輕松,各位網友怎麼看?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聊聊未來幾年中國城市的發展走向。
1:從深圳人均GDP2020年超西歐和日本開始,中國各個地區人均GDP將陸續超過西歐和日本,到2025年中國將有20個以上大城市人均GDP超過西歐和日本。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稱之為中國的一線城市。
中國的一線城市,也即是這四個。為什麼剛好是這四個?網上的分析很多了,但是我們還是從最簡單直接的指標GDP來看。
2016年上海是中國第一27466億元,北京是中國第二24899億元。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是遙遙領先的兩個巨型城市,也是僅有的兩座GDP超過兩萬億人民幣的城市,兩個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了2000萬。無怪乎你問外國人中國的城市,十有八九能說出來的就是北京和上海。
上海的經濟總量在中國是什麼地位呢?
2016年一個上海的GDP比甘肅省+新疆自治區+青海省+寧夏自治區綜合還要多。
所以你要知道,在你的公司裡面,上海地區銷售總監和西北地區銷售總監,盡管西北地區聽起來是個大區域,而上海聽起來只是個城市,兩個總監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北京和上海下來,就是祖國南邊的兩個大城市了,廣州和深圳。
廣州2016年GDP總量為19611億元排第三,深圳為19493億元排第四,今年兩座城市雙雙突破兩萬億人民幣肯定沒有問題。看到廣州和深圳的GDP數字,2016年已經非常接近了,深圳是廣州的99.4%。
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印象,那就是深圳肯定是從一路落後逐漸趕超廣州的,事實上不然,早在2004年,深圳GDP就達到了廣州的96.22%,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深圳超越廣州的時代馬上要來了,但是沒有想到,深圳在搞製造業騰籠換鳥的同時,廣州卻開始了逆襲,GDP一路上揚增速超過深圳,到了2010年深圳GDP占廣州的總量反而下降到了89.69%,這充分表現了廣州這種百年老牌經濟強市的韌性。
舉個例子,廣州的汽車製造業在中國南方地區遙遙領先,廣汽是中國成長最快的汽車企業之一。廣州制葯和食品產業也很強,典型的有廣葯集團下面的王老吉,大多數中國人都喝過。
再比如說交通運輸,相信大多數深圳人都有到廣州坐火車,坐高鐵,坐飛機,尤其是坐出國旅遊的國際航班的經歷吧?再進一步,深圳人辦簽證都要跑廣州的領事館吧,無形中貢獻了不少GDP。
從2011年開始,產業結構經過調整的深圳又開始逐漸發力,經濟又開始逐漸趕超廣州,到2016年已經達到廣州99.4%,今年上半年,深圳增長8.8%,廣州增長了8.2%。所以預計深圳今年或者明年就會超過廣州。四個一線城市的經濟地位將會改變,廣州經濟總量將會排在最末。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廣州發展慢,而是深圳發展太快。
所以四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GDP遙遙領先短時間不可動搖,而GDP總量稍微落後的廣州和深圳都保持著8%上的高增長速度,所以四大一線城市地位是穩固的。
四大一線城市,深圳勢頭最強大,在過去的幾年,一線城市中都是深圳增速最快,深圳的地位在穩步上升。
2014年增長率,北京7.3%,上海6.8%,廣州8.6%,深圳8.8%
2015年增長率,北京6.9%,上海6.9%,廣州8.4%,深圳8.9%
2016年增長率,北京6.7%,上海6.7%,廣州8.2%,而深圳是9%
2017年上半年增長率,北京6.8%,上海6.7%,廣州8.2%,深圳8.8%
可看出,最近三四年,深圳一直增速最快,當然廣州也很快,但是同樣在被深圳趕超。
深圳弱小在哪裡呢?在於深圳的面積小,才2000平方公里多點,這限制了深圳人口總量的擴張。不過最近幾年,深圳常住人口在快速增加,深圳在補齊人口總量這個短板。
以上海為例,常住人口近兩年在減少,2014年末為2426萬人,2016年末是2420萬人,少了6萬人。北京2016年常住人口僅僅增加了2萬人,達到2173萬人,也幾乎沒有變化。
而深圳2015年常住人口增長5.56%,2016年增長4.66%,增加了53萬人,達到1190.8萬人,換句話說,即使深圳市勞動生產率一點不增加,單靠人口增長也能支撐GDP增長4%—5%。
如果對中國城市之間人口遷徙的數據比較了解的話,就知道深圳一年增加53萬人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這代表什麼意思呢,中國2016年人口增加為809萬人。深圳一個城市增加的人口是全國增加人口的6.55%。
當然深圳的常住人口統計數字的增加也跟政府統計手段更加精準有關系,一般認為從手機號碼,小學入學數量來看,深圳統計的常住人口數字一直大大低於實際值,但是人口快速增長這個趨勢毋庸置疑,這個不展開分析。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凡是有想賣掉深圳房子回老家的,非常簡單,回老家可以,深圳的房子千萬不要賣,把深圳的房子租出去,帶著存下的現金回老家就可以了,深圳的未來十年將會繼續快速發展,地位將會持續上升,深圳的房子將給你帶來超過你在老家收入的財富。
以人均GDP為例子,2016年深圳為2.52萬美元,遠遠高於廣州的2.1萬美元,北京的1.73萬美元和上海的1.71萬美元,而深圳在四個一線城市中經濟增速最快。
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均GDP什麼時候趕超發達國家?可能讓我們意想不到,也就是四五年的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快。在這里我說的發達國家,顯然不是希臘,葡萄牙這種人均GDP不到2萬美元的下限型發達國家,中國一線城市早就超過他們了。
希臘,葡萄牙這種落後發達國家的國民,人均只有一萬多美元,普遍拿1000歐元左右的月薪,7000多元人民幣,甚至只有幾百歐元的月薪。
我們要趕超的目標也不是韓國,台灣這種2萬+美金的發達地區,我說的是要趕超發達國家的中上水平,也就是人均四萬美元,一線城市嘛,目標當然要高點。
人均四萬美元是什麼概念呢?遠遠超過了韓國,台灣,希臘,西班牙,葡萄牙這些發達地區,比香港的人均GDP還要高。
2016年日本人均GDP 3.89萬美元,德國人均GDP 4.19萬美元,法國人均GDP 3.69萬美元,英國人均GDP 3.99萬美元,美國人均GDP 5.75萬美元。所以四萬美元就已經超過了日本,英國,法國,也就是離西方大國中最高水平的美國和德國還有點距離。
有人說了,你不公平啊,拿中國的城市跟別人一個國家比人均,嗯我想說的是中國城市的人口體量,跟歐洲國家比毫無壓力,四大一線城市的人口加起來有7200萬,比英國,法國人口都多,例如英國人口6450萬,法國人口6600萬。
另外,大型國家的人均GDP一樣可以通過體量優勢超過小型經濟體,我們可以看到,三億人口的美國人均GDP 5.75萬美元,居然遠遠超過歐洲和日本三四萬美元的水平,這是歐洲和日本持續衰落的結果。事實上,美國的人均GDP在2016年排在世界第五位,比新加坡,香港這種城市地區都要高。
那麼一線城市的人均GDP什麼時候達到發達國家中上水平的四萬美元呢?我們以人均的排頭兵深圳為例,在官方統計的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長15%的情況下,2016年深圳人均名義GDP比2010年增長了77.5%,平均每年增長9%以上。
2016年深圳GDP總量的名義增幅為11.37%,達到了1.94萬億人民幣,但是由於官方統計的常住人口大大增加了53萬人,增幅達到4.66%,達到了1190.8萬人。因此2016年深圳人均GDP名義增幅只有5.96%。
我們就低不就高,按照人均GDP 6%的名義增幅計算,考慮到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到2020年,深圳人均GDP將達到3.5萬美元,到2023年將達到4.16萬美元。也就是還有6年的時間超過西歐和日本。
這是非常保守的演算法,因為深圳的人口統計數字不可能一直像去年那樣保持4%--5%的超高速增長。也就是人均GDP名義值增長不會一直才6%;未來四五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有可能高於10%,因為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是6.6423的低點。
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深圳市經濟總量名義值就增長了12.76%,人均美元GDP的名義增幅至少在8%-10%以上,和過去6年9%的平均水平差不多。
所以,如果樂觀一點,2020年深圳人均GDP就將超過日本,英國和法國。到2025年,廣州,北京,上海人均GDP也都會陸續超過日本,英國和法國。
以上海為例,2016年雖然經濟實際增長只有6.7%,但是名義值增長更快啊,加上常住人口數量下降,人均GDP名義增速為9.3%以上。
很明顯,在2025年超過西歐和日本之後,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增速還是會比他們快,所以之後會大幅的超越他們。
又有人說了,你這是報喜不報憂,四大一線城市就算超過日本和西歐發達國家了,總共加起來才7200萬人口,佔中國人口比例才5%多一點,其他95%的中國人被你忽略了,這才是中國的主流。
事實上,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正如我在文章開頭強調的,一線城市之所以是一線城市,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總量排在中國前四位,說白了還是人多,要是看人均,除了深圳明顯領先以外,其他三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並沒有距離。
以2016年的人均GDP為例,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在華東地區,不要說江蘇省省會南京,浙江省省會杭州人均比上海高,連江蘇蘇州,常州,無錫,鎮江都比上海高;廣東的珠海人均也接近廣州和深圳的水平。
你以為就完了嗎,中部的武漢,長沙人均GDP都比北京和上海要高。另外青島,煙台,威海,中山,寧波,佛山這些城市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差不多。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感覺這些城市和北京上海發展差距很大呢?
首先人口是很大一個因素,舉個例子,大連,長沙人均GDP都和北京上海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這兩個城市常住人口都只有700萬左右,只有北京上海的30%甚至不到。再比如說武漢,中部大城市是吧,人口1076.6萬人,只有北京上海的40%左右。我們都知道一線城市居民的收入和資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房價上漲和房租,人口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其次產業結構差異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以大連,武漢為例,人均GDP雖然高,但是直到今天重工業仍然占很大比例。北京和上海早就第三產業主導了。另外北京和上海還佔了總部經濟的便宜,大公司全國總部,北京和上海天然占優勢。不同的產業對收入分配的差距很大。
另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北京和上海都很大,面積非常大。我們說的北京和上海,都是說他們的市區,你如果到上海的崇明縣,寶山區,松江區這些地方,你看到的是一個和靜安,黃浦,浦東,徐匯,長寧區不一樣的上海。
北京同理,同樣在北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和門頭溝,昌平,平谷,通州,延慶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到2025年,不只是四個一線城市,2025年二線的南京,蘇州,杭州,無錫,常州,天津,珠海,長沙,武漢等大約20個城市人均GDP也將超過日本,英國,法國,覺得不可思議?
就以蘇州為例,2016年人口1061.6萬人,人均GDP2.2萬美元。蘇州2017年上半年GDP總量名義增速為9.7%,而常住人口變化不大,即使匯率不變,蘇州2025年人均破4萬美元毫無壓力,更不要說人民幣對美元還在升值,蘇州2025年的人均GDP是奔著五萬美元去的。
有人會問,難道發達國家不會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增速一直停留在1.5%左右的水平,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寫過,2010—2016年這7年,西方世界經濟增速最快的是美國,平均增速也只有1.9%。像義大利,西班牙,希臘這些國家甚至還是負增長。我們就不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這種國家了。
我們看英法日三強。
英國2006年人均GDP 3.86萬美元,2016年為3.99萬美元;
法國2006年人均GDP 3.54萬美元,2016年為3.69萬美元;
日本2006年人均GDP 3.85萬美元,2016年為3.89萬美元。
以日本為例,日本2015年人均GDP為3.2萬美元,2016年靠著日元升值飆升到3.89萬美元,和1994年差不多。但是去年日元高匯率不可持續,今年日元兌美元又在貶值,看下圖就知道,今年平均比去年的高點又貶值了10%左右,所以今年日本的人均美元GDP還會從3.89萬美元往下掉。
2:人口決定未來,2025年現有的四大一線城市格局將會被一個城市打破,中國經濟將會形成四個超強大區,極大增加中國的經濟戰略安全。
北上廣深作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線城市已經十幾二十年了,這個格局到今天為止一直沒有被打破。
但是,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強者,強弱之勢改變往往也就是十幾年的時間。一線城市是中國的經濟四強,要打破一線城市的銅牆鐵壁,必須是經濟總量上的超越,人均的超越並沒有太大意義。要說人均GDP,華北地區的天津就比北京高;江浙地區的蘇州,杭州,南京,常州都比上海高;然而他們並不能成為一線城市。
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人口都在1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深圳是1190萬,但是人均GDP極高),廣州1400萬,北京和上海都是2000萬人口級別城市,北京2173萬人,上海2415萬人。深圳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預計2020年很可能也追上廣州的水平,接近1400萬。
所以我們把一線城市人口的底線定在1400萬人。
所以要想在經濟總量上趕超一線城市,躋身列強行列,必須要有強大的人口體量,這個至少要以1000萬人口為底線。那麼中國除了四大一線城市,還有哪些城市2016年常住人口過了1000萬呢?
天津1562.12萬,蘇州1061.6萬,成都1591.8萬,武漢1060.77萬,哈爾濱1063.6萬,重慶3016.6萬人。總共六個潛在的挑戰者。
當然大家發現了,青島,南京,長沙,杭州,西安,大連這些大家心目中的大城市,人口都只有幾百萬,所以他們未來十年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在經濟總量上挑戰一線城市,好好把人均做上去,安安靜靜的做一個中等大城市就可以了。
說起人均GDP,就不得不提一下杭州了,杭州常住人口雖然沒有達到1000萬(2016年末為918.8萬人),但是這兩年由於阿里,網易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吉利集團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車產業等的蓬勃發展,經濟保持超高速增長,2016年經濟增速竟然高達9.5%,比深圳還要耀眼,可以稱之為杭州奇跡。在未來幾年,杭州雖然由於人口總量的原因,在經濟總量上無法挑戰一線城市,但是人均GDP到2025年將會突飛猛進。
除了這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城市,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的力量,中國還有四個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城市,常住人口居然都過了1000萬,分別是河北石家莊,河北保定,山東臨沂,河南南陽,這些城市在人們心目中是中等城市或者是小城市,但是常住人口居然過了1000萬,簡直是人口大國的奇跡啊!
我們看下六個人口過一千萬的潛在挑戰者,誰有能力打破四大一線的壁壘?
天津1562.12萬人,蘇州1061.6萬人,成都1591.8萬人,武漢1060.77萬人,哈爾濱1063.6萬人,重慶3016.6萬人。
非常遺憾,人口較少,都是1000-1100萬人之間的哈爾濱,蘇州和武漢就出局了,他們的人口還是太少,僅僅1000萬多一點的人口體量,距離一線城市底線的1400萬人口差距還比較大,不可能在未來十年成為一線城市的挑戰者。
剩下的天津,成都和重慶,人口都在1500萬以上,論人口體量可以和四大一線城市相提並論,那麼三者之中誰最有可能呢?
首先成都被淘汰了,成都雖然有1592萬人,但是2016年的GDP總量只有1.22萬億元,距離四大一線最低的深圳1.95萬億元差距太大,未來十年不可能趕超。
剩下的僅有兩個挑戰者天津和重慶,2016年GDP分別為1.789萬億元和1.756萬億元,非常接近廣州和深圳的1.96萬億和1.95萬億。事實上,天津和重慶的GDP總量,在2016年分別排在第5位和第6位,剛好就在四大一線城市後面。
天津和重慶誰更有希望?
首先重慶的經濟增長率遠超天津,2016年重慶經濟增長率10.7%,高居全國所有省市第一位,天津2016年增長也很快,高達9%,但是今年天津經濟增速下滑非常嚴重,2017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僅為6.9%,遠遠慢於廣州和深圳超過8%的增速,趕超沒有希望。
而重慶2017年上半年依然保持10.5%的驚人增速,仍然是全國第一位。今年重慶經濟總量預計會超過天津,躍居全國第五位,僅次於四大一線城市。
重慶有什麼產業,中國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車公司長安汽車就在那裡,重慶的支柱工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材料和消費品均增長強勁。重慶的成功在於不僅有本土支柱的汽車,裝備製造,消費品等工業,還完美的承接了沿海地區的電子工業轉移。
世界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基地在哪裡,可能一直以為是廣東,事實上重慶拿下這個頭銜已經好幾年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筆記本電腦是重慶製造。
重慶2016年製造了2.86億台手機,是全世界僅次於珠三角的第二大手機製造基地。VIVO就在重慶有工廠,2016年VIVO重慶廠生產手機超過1000萬台,隨著2017年VIVO重慶工廠全面竣工,年生產手機將超過4000萬台。
我們一直說中國內部搞產業轉移,現在來看承接沿海的產業,居然是重慶做的最好,重慶連續多年經濟增速全國前三位甚至第一位,是有原因的。
另外一個就是人口了,重慶市人口高達3016.6萬人,而天津只有1562萬人。就增長潛力來說,重慶遠遠大於天津。
因此就人口和經濟增長態勢來說,重慶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國唯一可能打破四大一線城市壁壘的新勢力。當然,有的人會說了,重慶其實算是一個省,有3000萬人口啊,這樣比較對一線城市不太公平。但是我們考慮到,上海的人口同樣高達2400多萬人,是廣州的1.7倍,是深圳的2倍以上,不也照樣並列為一線城市么?
不管我們怎樣看待這個問題,保持這樣的態勢,2025年重慶的經濟總量將會突入全國四強,屆時全國經濟態勢將會發生一個改變。而其他城市,未來十年不會在經濟總量上對一線構成任何挑戰。事實上,重慶連續超過10%增長的奇跡如果繼續保持,就不僅僅是超過廣州突入四強的問題了,想像力更大一點,重慶有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經濟體的潛力,事實上,只要重慶的人均GDP達到武漢的80%,就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大城市經濟體。
對中國而言,這將是天大的利好,為什麼呢?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都是分布在沿海三個大區,環渤海地區,江浙滬和珠三角。
重慶的強力崛起,再加上另外一個1500萬人口級別的大型城市成都,兩座城市2016年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全國第6位和全國第8位,川渝地區是中國沿海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兩個全國GDP十強城市的地區,到2025年重慶將會突入到全國四強,和成都一起構成中國經濟的第四極,也是唯一不在沿海地區的一極,這將極大的保證中國經濟的戰略安全,這將是四川和重慶人民繼二戰和抗美援朝之後,給祖國做出的又一個重大貢獻。
更進一步,目前中國的轉移支付輸出地區還是沿海的三個大區,四川和重慶目前都是接受中央轉移支付的重點地區,四川接受轉移支付的規模更是高居全國第一位。重慶保持10%以上,成都保持8%以上的高增長,到2025年,川渝地區不僅能夠單獨成為中國經濟一極,而且如果能夠實現逐步擺脫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也將是對中國其他落後地區發展的最大支持。
2016年的全國經濟十強城市,環渤海經濟圈有兩個,北京和天津;江南地區有三個:上海,蘇州,杭州;廣東有兩個,廣州和深圳;中部有一個:武漢;川渝地區有兩個:成都和重慶。
為什麼內地只有川渝地區能夠形成兩個全國十強城市?
說白了主要還是人口多。四川+重慶有1.12億人,四川面積雖然大,但是西部廣大的區域是藏區和橫斷山脈,大部分人口還是集中在四川省東部地區,可以說成渝經濟帶上人口稠密,經濟繁榮。
重慶的人口全國第一位,成都的人口全國第四位。這樣的人口體量妥妥的全國十強無懸念。成都的媒體為什麼喜歡說自己是中國第四城,至少人口在重慶,上海,北京之後排全國第四啊,人口就是底氣。
從中國城市的競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人口對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影響力有多大。這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同樣適用。我們都知道,中國在未來十年經濟實力超過美國幾乎毫無懸念,而且超過之後還會進一步大幅超越,背後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有13.8億人。
如果中國只有3.8億人,那麼和美國3億人競爭,我們能不能贏就不好說了。
2025年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美好的年份,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將擁有大批人均GDP超過西歐和日本的地區,那麼全中國的情況如何呢?什麼時候整體進入發達國家?後面的文章會進行分析。
這里先說下結論,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日本都通過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長邁入發達行列,中國大陸目前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將近40年,我們已經臨近邁入發達國家門檻,這個時間點離我們已經不遠。
在過去的十年,實際上已經有一個趨勢在逐漸發生,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在逐漸向內陸移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明顯快於東部沿海,內地的成都,重慶,西安,武漢,鄭州,合肥,貴陽等都發展迅速,像成都,重慶,武漢這樣的城市,2017年月入過萬自主申報個稅的人數都突破了20萬人,且增速驚人,像成都申報人數增長了80%,武漢申報人數增長更是超過100%,就是中國內陸迎來經濟復興的表現之一。
不要輕易完全撤離一線城市,短期內一線城市地位不可撼動,不過就算撤離了,在很多二線城市,同樣可以找到很好的未來。
㈢ 中國勞動生產率不及拉美印度 相當於美國1/12的原因是什麼
願意很簡單,中國人的素質世界最差,當然也有素質好的。個人整體素質差,工作效率就差。
窮山惡水出刁民,中國很多打工者都是來自四川,重慶,貴州,江西,河南等等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而北京,天津,江浙滬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人的素質要遠遠比落後地方高。
科技不發達,工業基礎和製造業基礎落後。
自動化和精密製造加工行業至少落後日本30年,落後德國40年。
像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國外的,
比如日本的 FANUC(發那科)有信,哈莫等,西方的威猛,庫卡,恩格爾等等
這些超級智能機器人基本上都是國外的
總之我認為最主要的兩點
素質太差,老油條太多,90後傻必太多
製造業落後,也就是科技落後
僅是個人觀點。不針對誰,誰咬我誰全家女,性被,狗,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