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根據各種國防類型,你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採取哪種國防更有利為什麼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一個國家採取哪種兵役制度,要受其國民人口、國土面積、經濟實力、軍隊整體實力、周邊安全環境、是否存在直接軍事威脅、軍隊歷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從世界各國的兵役制度來看,當今世界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志願兵役制,又叫募兵制,這種制度是公民憑自願應招到軍隊服兵役,並與軍方簽定服役合同。這種兵役制度比較適合本國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數量較多,軍隊人員徵集來源比較充分,周邊安全環境較好,基本無直接軍事威脅的國家。其優點是,軍人成為一種社會職業,相對服役較長,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系統的訓練,單兵素質普遍較高,軍隊整體作戰能力較強,因此,其常備軍的數量和規模一般較小。目前,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多數採取這一兵役制度。
另一種叫做義務兵役制,又叫徵兵制。這種制度是國家利用法律形式規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齡內必須服一定期限的兵役,帶有強制性。這種兵役制度比較適合本國人口數量較少,難以保持一定規模的常備軍,或者經濟較弱,周邊安全環境安全比較復雜,甚至直接軍事威脅較大,或者國土面積較大,需要保持數量規模比較龐大的常備軍的國家。這種兵役制度的優點在於一是國家可以以較少的投入就能保持較大規模的常備軍。二是國民中服過兵役的人員比例較高,有利於戰時的國防動員。比如,瑞士、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雖然其經濟比較發達,但由於國土面積較小,國民人口較少,和平時期既不需要,也不可能維持一支比較龐大的常備軍,因此,採取義務兵役制,既可以使常備軍保持在一個較小的規模,又可以使多數國民經受過專業軍事訓練,做到寓兵於民,從而保證戰時能夠進行快速動員,擴充軍隊。而朝鮮做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國家,同時國家安全威脅較大,由於採取義務兵役制,能夠在經濟實力有限有條件下保持一支規模較大的常備軍。
而我國和俄羅斯,由於國土面積較大,周邊安全環境復雜,既要提高軍隊戰鬥力,又要保持一定的軍隊規模,因此,目前都採用志願兵役制和義務兵制相結合,以義務兵為基礎,以職業化軍人為骨乾的兵役制度。
此外,印度的兵役制度是比較特殊的。印度軍隊源自獨立前的英國殖民地軍隊,獨立後全盤繼承的英國的兵役制度,採取募兵制。但是,由於印度國內種姓階層劃分明顯,內部民族矛盾突出。因此,雖然軍隊徵兵也是號稱面向全民,但為了維護其軍隊的穩定,印度的軍人來源通常來自其高種姓民族,而且帶有比較明顯的世襲特點。
② 到底是誰給的印度自信
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百年間,曾經幫助英國軍隊數次入侵清王朝,歷史上被稱作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國人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部隊的組成來自他當時的殖民地,包括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其中一部分裝備英軍武器的印度部隊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印度騎兵,一舉擊敗了滿清的王牌部隊八旗鐵騎。1860年8月,在北塘被佔領後,滿清騎兵採取迂迴戰術,攻擊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側翼。
8月12日,滿清3000多騎兵包圍了一支700多人的英軍步兵隊伍,英軍依靠先進的阿姆斯特朗重炮不斷消耗包圍的騎兵。
就在這時,英國近衛龍騎兵團(329人)和由錫克人組成的騎兵團(456人)趕到,滿清騎兵腹背受敵。
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最終因為敵人的白刃戰技巧過於強勢,很快八旗騎兵敗下陣來。這一仗,八旗部隊損失慘重,與傷亡較小的印度騎兵,形成了鮮明對比。
9月18日,蒙古騎兵隊伍(2000人)在行軍途中突然遭遇印度「費恩」騎兵團共400餘人,雙方不斷發起沖鋒,採取白刃戰進行廝殺。
但蒙古騎兵最終不敵印度騎兵,傷亡慘重,率先退出了戰場。由此可見,印度騎兵技術之精湛,滿清王朝部隊戰鬥力之低下。
八國聯軍侵華可以說是紫禁城的一大災難,侵入城中的聯軍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據不完全統計,被屠殺人數甚至超過了1937年的南京。
紫禁城中的寶貝被搶掠一空,很多拿不走的大器件有的被焚燒,有的被砸碎。圓明園也被搶劫一空,很多建築史上的瑰寶被直接銷毀。
這次侵入城中的英屬印軍無惡不作,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這支部隊的番號甚至一直被保留下來,以此來羞辱國人。
落後就要挨打,唯吾輩之自強。
③ 請告訴我印度的詳細歷史
【歷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不同分工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主要城市】
孟買 英語:Mum;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全國最大海港。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
德里 印度前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新德里為於南部,與舊城隔著一座德里門。新、舊德里的總人口為1130萬(1997)。
加爾各答是印度的最大城市,也是印度的主要港口。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
班加羅爾(Bangalore)
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首府。人口連郊區291.4萬(1981)。
艾哈邁達巴德(Ahmadabad)
一譯「阿默達巴德」。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和重要紡織中心。人口連郊區251.5萬(1981)。
海得拉巴(Hyderābād),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人口連郊區252.8萬(1981 )。
坎普爾(Kānpur)
印度北部北方邦南部城市,臨恆河,加爾各答以西970千米。市區面積262平方千米。人口約168.8萬(含郊區)。
浦那(Pune)
印度西部城市,在孟買東南140公里。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第二大城。人口連郊區168.5萬(1981)。
那格浦爾(Nagpur)
印度中部城市。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東北部。瀕臨納格河,幾乎位於印度的地理中心。人口129.8萬(1981)。[編輯本段]政治體制
【體制】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
【政府】聯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格·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首相兼國務卿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執政黨印度國大黨主席為索尼婭·甘地。
【司法】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執政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印度人民黨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具有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教派主義色彩。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重要人物】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12/19~),聯邦總統、律師、政治家,國大黨成員,曾任拉賈斯坦邦邦長,現任印度總統。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年12月19日出生於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檢察官家庭。她早年畢業於孟買的政府法律學院,獲法律學士和藝術學碩士學位。1962年,帕蒂爾當選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開始了從政生涯。1986年,她當選為議會聯邦院(上院)副議長,1988年擔任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國大黨主席,1991年當選為印度議會人民院(下院)議員。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賈斯坦邦邦長,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邦長。
2007年6月14日,帕蒂爾被印度團結進步聯盟推舉為印度總統候選人。7月21日當選為印度首位女總統。
帕蒂爾的丈夫謝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擔任過議員和市長的職務,有一雙兒女。
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1932/09/26~),總理、外交部長,資深政治家,國大黨元老,2004年5月19日被總統任命為新總理,並在任命國務院成員時兼職外交部長,22日正式宣誓就職。
2004年5月印度國大黨意外贏得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後,就在人們普遍看好國大黨主席索妮婭·甘地即將出任印度新總理之時,索妮婭·甘地於2004年5月18日表示拒絕出任,推薦前財政部長辛格出任。[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但是,印度的資源利用率很低,開發利用不高。據統計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鐵礦)[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但顯然是偉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勝,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遊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目不暇視、流連忘返。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麼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編輯本段]中印邊界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系的縱深發展。
2008年1月,辛格總理在訪問中國後不久,就到包括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開發的一攬子計劃。11月8日,印度外長慕克吉又在中國達旺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訪問時老調重彈,再次宣稱印度對達旺擁有主權。印度強化對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事實佔領」和「事實開發」的做法,不利於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不利於兩國在安全領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協議簽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戰略對話層次增信釋疑,可能也會阻礙中美關系提升的高度。
不論是東線的麥克馬洪線,還是西線的約翰遜線,都不具有法律依據,從來沒有得到過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承認。在中印邊界談判中,中國政府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則,在邊界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為解決邊界爭端做出了重大讓步。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並吞的,北京一直拒絕接受這一既成事實。這次簽署的邊界協定規定,中印兩國重新開放自中印邊境戰爭以後一直封閉的一個錫金邊界口岸,另外還准備在中印邊境再開放一個口岸。在中印邊界協定中,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
印度在邊界談判中頑固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在東線合理的領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還妄圖在西線阿克賽欽瓜分一片土地。鑒於印度的強硬立場,解決中印邊界爭端任重而道遠。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 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系"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僱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制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系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一系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一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編輯本段]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去的。而這對於貧窮人家而言,確實是一項龐大的負擔。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兒時,會用拍手示意,代表兩手空空來也。但如果生的是兒子時,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會立刻敲鑼慶祝,表示兒子將來娶老婆時,可以帶來響當當的嫁妝。
印度人慶祝小孩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小孩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
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盪盪地遊行。火葬前,死者的長子必須手持油燈繞行遺體3次,當火葬柴堆被點燃時,死者長子必須將頭發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小撮,然後到河裡沐浴凈身。火葬結束後,死者骨灰會被掃到河裡,代表靈魂已經脫離軀殼、得到解脫。
婚禮
身穿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區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飲食習慣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而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④ 印度軍事雖然沒有自己鼓吹那麼強,但雜貨鋪的實力卻如此之強,你知道嗎
雜貨鋪這個比喻確實是比較形象的,因為印度自身的軍事工業實力並不是很強,甚至連普通的步槍都要從外面購買,所以印度的主要軍事裝備都是來自於其他國家,主要來自於俄羅斯,而歐洲大國以及美國的裝備也有不少。
總之印度的軍事實力也許有吹噓的成分,但是。印度這么多年來畢竟投入了數百億美元進行建設,肯定擁有了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打起來的話還是具有相當的實力,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⑤ 印度屬於印度洋大國,其海軍實力到底如何
與印度周圍的國家相比,印度是較強的,但是與那些大國相比,印度海軍的實力就有些不能看。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印度的海軍裝備都是來自於那些發達國家,印度自己並不具備生產艦艇的能力。
畢竟印度周圍的國家大多數都比不上印度,而能比得上印度的國家,重心在太平洋而不是印度洋,因此導致印度在印度洋稱王稱霸。
⑥ 巴基斯坦與印度的軍事實力對比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傳統有著相同的基礎:英國殖民統治軍隊。當1947年印度獨立,巴基斯坦形成時,印度各派人士都服役於英國軍隊。隨著國家的獨立,軍隊內部也根據宗教觀點的不同二分裂: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組成了印度軍隊的核心,而穆斯林組成了巴基斯坦軍隊核心。昔日的戰友幾乎一夜之間成為了敵人。印度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當時的蘇聯。據說至今俄羅斯的武器、飛機、大炮和其它軍用物資,仍佔印度軍隊武器裝備的70%。而巴基斯坦非常依賴美國,巴基斯坦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美國。同時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緊密合作,也對巴軍事有著重要影響。自1998年夏天印巴兩國先後進行核試驗以來,巴基斯坦人認為在軍事力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盡管印度在常規軍事力量方面明顯佔有優勢。伊斯蘭堡解釋說,巴基斯坦現在有恐嚇使用核武器的手段,使印度不敢展開冒險的軍事行動。印度曾鄭重聲明,在沖突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則想和印度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印巴雙方都承諾不再進行核試驗。兩國核彈頭的數量都不太確定。估計印度擁有60至90枚核彈頭,而巴基斯坦則有10到30枚。印度能將核彈頭安裝在「大地」地對地短程導彈上,能攻擊150公里遠的目標。據說印度擁有15個移動發射平台和75枚「大地」導彈。印度已經成功地試驗了「烈火」1導彈(攻擊距離1500公里)和「烈火」2導彈(攻擊距離2500公里),現在正在試驗攻擊距離達3500公里的「烈火」3導彈。印度也暗示能製造中子彈和氫彈。但巴基斯坦卻擁有攻擊距離從300公里到2500公里的導彈,在這方面絲毫沒有處於下風。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數據,大致勾畫出印巴兩國的軍事對比:印度軍隊由126.3萬士兵和53.5萬預備役軍人組成。而巴基斯坦的士兵和預備役人數分別為62萬和51.3萬。印巴兩國的坦克數量分別為3414輛和2300輛,大炮數量分別為4175門和1467門。印度空軍擁有738架戰斗機和22架戰斗直升機。巴基斯坦沒有戰斗直升機,只有353架戰斗機。印度海軍有1艘航空母艦和16艘潛艇。巴基斯坦沒有航母,只有10艘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