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打牌怎麼樣

印度人打牌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9-06 00:45:34

❶ 印度人大部分都認為印度的GDP2.6萬億美元比中國的15.8萬億美元高很多,這是為什麼

題主不是在帶節奏就是被人帶節奏了。
其實如果你到印度的社交媒體或者印度媒體下面的評論區看看,就知道絕大多數印度人都知道中國遠遠超過印度。
只不過他們絕大部分並不理解中印雙方的差距有多大,大部分人認為雖然中國比印度強好幾倍,但是這個差距他們還是追得上的。有些人認為中國比印度強四五倍,有些人認為差兩三倍。有些人認為印度二三十年能追上中國,有些人認為只要十幾年。
認為印度比中國強的印度人幾乎沒有。

❷ 印度人真的很逗比嗎

為什麼會認為印度人很逗比呢?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可能是在電影當中,尤其是近一段時間來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一些喜劇片兒當中的印度人確實是挺逗樂的。
第二點原因,由於我們國際上的一些交往。和印度人來往的時候,印度人的言行,在我們看來確實是挺逗比的,好像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他們都會犯。
其實這很好理解,無非就是大家生活習慣和對於社會的認知存在著很多的差異,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因此才覺得逗比而已。

就像你看到卓別林幽默有趣的表演。你會認為英國人都像他一樣嗎?
就像你看到憨豆先生的有趣逗樂,你會認為所有美國人都像憨豆先生一樣嗎?
事實上是不會的。
英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國家,有著無數的科學家的誕生。英國盛產紳士,他們一度是那樣自信而囂張。
美國作為新興的霸國,短短幾百年的時間,無論是科技,教育,還是經濟,國防,e絕對的優勢,幾乎碾壓所有國家。
印度雖然現在已經稍稍落後。但是作為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來說,他也曾經創造過令人矚目的輝煌文化。
或許她們某些行為確實讓你覺得很逗比。但是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你應該看到,無論是哪一個國家人的性格都是千差萬別的。社會的情況都是千變萬化的。
英國的紳士再多,卻掩蓋不了他也有卑劣的人存在。
美國的經濟再發達,也掩蓋不了貧民窟里的掙扎。
當你看到那條在公交車上,一個女孩兒被輪奸的新聞之後。你告訴我你依然覺得他們很逗比嗎?
他們的逗比,無非是因為他們現在落後。無非是因為他們和我們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那麼我們在別人眼中不一樣也是那個逗比嗎?


別去笑話別人了。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也。

❸ 泰國的風俗習慣有什麼

1、在泰國,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要一度削發為僧,連王室和貴族也不例外。在泰國街上,處處可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以及富麗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國又有'黃袍佛國'的美名。佛教為泰國人塑造了道德標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讓、安寧和愛好和平的精神風范。

❹ 誰能跟我講講麻將的起源

麻將的起源眾說紛紜,其實現代麻將的形成和興盛主要是在清朝中葉之後,以下是一些相關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麻將與賭博: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餘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鬥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鬥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正因為麻將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很文,影響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將牌不僅在亞洲盛行,而且還流行歐美。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還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許多詳細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志。日本等一些國家還有專門研究麻將牌的團體以及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在歐美,把麻將視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裝進雕刻精緻的盒子珍藏起來也不乏其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有人開發出「麻將軟體」,人坐在計算機前,按動鍵盤,就可以同計算機打起「雀戰」,其樂無窮。

在我國,麻將牌在一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一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閑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里,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

❺ 印度人真的很逗比嗎

印度人很多,比較逗比的出處,一般都是來自於每年的觀看印度人的閱兵。


但是印度人肯定不是很逗逼的,畢竟印度可以說是直男癌最多的國家,它充斥著強奸、非禮、童婚,還有各種歧視女性。除了檢閱兵這方面會比較有笑點之外,他也還有在火車的一種車載上也是比較有笑點,也算是說的比較逗比,但是在社會上要比很多國家要歧視女性。要明白,很多奇葩的傳言都可以說是從印度傳出來的,比如說外國人在印度被強奸,不僅僅不抓強奸犯,受害者反倒被判刑兩年;或者是一些強奸的要只要跟那個女孩子結婚就不算犯罪,這些都是出於印度。

所以印度這個國家,他或許有一部分逗逼的人存在,可能在行為上、影視上,會讓人覺得這個國家比較逗比,但是在整體上他的國度其實不是很和諧,畢竟他不是特別尊重女性的國家,印度是男權社會。

❻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打牌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v五合一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63
一百萬越南幣值多少錢 瀏覽:429
越南的算盤是什麼 瀏覽:287
越南的馬路是什麼 瀏覽:117
伊朗買房有什麼優惠 瀏覽:199
中國的螃蟹有哪些品種 瀏覽:585
越南為什麼是孔子廟 瀏覽:481
乾隆皇帝拒絕英國使者要求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658
買英國房子一般多少錢 瀏覽:759
英國qe怎麼解除封鎖 瀏覽:555
義大利中華煙長什麼樣子的 瀏覽:867
義大利哪裡有桃花樹 瀏覽:415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首情詩 瀏覽:604
印度建造航母多少錢 瀏覽:866
中國人到伊朗都是怎麼看待的 瀏覽:469
cium印尼語怎麼發音 瀏覽:46
緬甸人怎麼申請辦理中國身份證 瀏覽:582
義大利為什麼主動分出梵蒂岡 瀏覽:481
美國怎麼在本土幹掉伊朗將軍 瀏覽:269
印尼有多少貧民窟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