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唐朝進入印度後怎麼樣了

唐朝進入印度後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2024-09-07 15:32:05

『壹』 古代中印戰爭:大唐聯手吐蕃大敗天竺

在貞觀年間,唐朝使者王玄策遭遇印度內亂,憑借一己之力,聯合吐蕃和尼婆羅等國軍事力量,對天竺進行了擊敗。這場戰爭展示了唐朝在軍事武器方面的先進性,但在史書中,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卻相對較少。
戰爭起因於公元7世紀初,天竺分裂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當時,唐朝與天竺各部關系和睦。貞觀年間,天竺各部多次派遣使者訪問唐朝,唐太宗也派遣梁懷敬、王玄策等人出使天竺,並從天竺引進熬糖技術。此外,唐太宗還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游學,玄奘在印度停留了十五年,廣泛學習佛經,並帶回大量經文。
中天竺王屍羅逸多通過武力征服天竺各部,但與大唐保持友好關系。然而,中天竺王阿羅那順自立,並發動胡兵攻擊唐朝使者。王玄策率眾與敵戰,因力量不足而被擒,阿羅那順掠走所有貢物。在逃走過程中,王玄策得到屍羅逸多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
由於多次出使印度,對當地情況熟悉,王玄策奔赴吐蕃,請求援助。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立即派出精兵,與尼婆羅軍隊一同前往中天竺。王玄策指揮作戰,利用唐朝先進武器,在三天內攻破城池,擊敗阿羅那順,斬殺三千人,溺亡的天竺士兵超過萬人,阿羅那順及其眷屬被俘。
松贊干布派遣使者隨王玄策前往長安獻俘。這次戰爭實質上是劫掠與反劫掠的斗爭。唐太宗見到阿羅那順時表示,若中天竺不劫掠唐朝使者,便不會淪為俘虜。唐太宗認為應尊重各民族團結,實行和睦鄰政策。
此外,唐朝與吐蕃的關系進一步加強,松贊干布內向中原,與唐友好。尼婆羅也與唐朝關系友善。這場戰爭擴大了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天竺各部紛紛歸順,獻上禮物表示臣服。唐太宗去世後,吐蕃繼續與唐朝保持親密關系。
盡管史書對這場戰爭記載不多,但這場戰爭在西藏、印度和日本廣為流傳。

『貳』 一人滅一國:王玄策滅印度的神話是怎麼來的

唐朝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出使印度,意在宣揚我大唐國威。但是沒想到印度不知好歹,竟然意圖殺害王玄策。後來王玄策緊急跑到了吐蕃,藉助吐蕃的勢力好好的教訓了印度一番,也正是因為這個歷史上的小事情,被後來人們逐漸演化,從而形成了王玄策一人滅印度的荒唐傳說。

就這樣王玄策帶著吐蕃人馬,再次踏上了印度的領土,這一次他直接進攻阿羅那順,面對吐蕃驍勇的軍隊,阿羅那順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向王玄策低頭認錯。就這樣王玄策的故事在後來被演化成一人滅一國的神話了。

『叄』 中國古代幾次攻列印度結果如何

歷次中印戰爭

(648-649)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
皇太宗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
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新國王收下贈品,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
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動時期公元7世紀中期)和1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
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中國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
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今西安)。

(1221-1329)

由於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侵
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卒於
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
,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
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
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後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
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後裔「雄
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
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卧爾王朝(莫卧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
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卧兒王朝為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59-1962)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
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
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
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
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
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
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
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
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
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
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肆』 唐朝與印度的外交關系

唐朝繁榮昌盛,與周邊各國都有外交,印度便是其一。同時,與印度並不是一味和平,也有戰爭發生。

和平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葯。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葯。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

戰爭

貞觀二十二年(646年),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隻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餘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並俘虜之。此戰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匹。

人物延伸

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國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是印度歷史上的著名國王、劇作家兼詩人,最後一個統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國王。他的統治時期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光輝的時代。

他是繼笈多王朝之後統一印度的著名國王,曾多次派遣使臣與中國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報聘。在他統治的40餘年間,北印度相對穩定繁榮。死後,帝國開始分裂,出現了王朝林立的局面。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為中國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遊的緣故,而單就印度歷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響的帝王之一。

『伍』 苦海無邊的印度留學生活,唐朝和尚效法唐僧,為何卻成邯鄲學步

王玄策上表舉薦玄照

公元660年左右,唐高宗顯慶年間,傳奇的王玄策又一次蒞臨印度。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印度了,早在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就作為正使出使印度,副使是蔣師仁。時值戒日王新死,印度大亂,權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出兵搶劫唐朝使團。

王玄策一行寡不敵眾,隨行的三十名騎兵全部戰死,王玄策被俘。後來,王玄策、蔣師仁逃出,傳檄各國借兵,吐蕃派來一千二百人,尼婆羅(即尼泊爾)派來七千人,王、蔣就帶著這八千多人,在茶鎛和羅城一戰大敗阿羅那順,印軍戰死數萬,阿羅那順被俘,被虜到長安獻俘。

顯慶年間,王玄策又到了印度。在中印度的信者寺,王玄策見到一個從唐朝來的留學僧,法名玄照。玄照已在印度待了十四五年了,精通佛法,經王玄策親自認證為一代高僧。回國後,王玄策立即上表舉薦玄照。唐高宗很重視,很快降旨,要求玄照即刻進京。

遠在西天的玄照馬上啟程回國。玄照走了一條玄奘沒有走過的路,他先到尼婆羅。此時的尼婆羅也與吐蕃聯姻,尼婆羅尺尊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尼婆羅派人護送玄照穿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吐蕃,拜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深致禮遇,並贊助玄照歸唐。玄照是在第一年九月離開的印度,第二年正月就到了洛陽,五月之間,途經萬里,可謂神速。

玄照為何如此歸心似箭?這是功利心在作祟。他很可能以為唐高宗將會任命自己主持翻譯佛經,自己一輩子追求的榮耀時刻即將降臨。什麼榮耀呢?就是成為第二個玄奘。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榮歸,轟動全國。唐朝政府予以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玄奘譯經。從貞觀十九年到龍朔三年(663年),玄奘主持翻譯了七十四部佛經,合計1338卷。為表彰玄奘,唐太宗親自為之御制一篇《聖教序》,唐高宗親撰一篇《述聖記》。

如此榮耀,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和尚能夠比肩。後來,玄奘的弟子懷仁,將《聖教序》、《述聖記》以及玄奘翻譯的《心經》綴在一起,刻成一座《聖教序碑》。懷仁從王羲之傳世的作品中檢索出每一個字,拼湊成完整碑文,號稱《集王聖教序碑》。此碑耗資巨萬,歷時二十年才完成,也稱千金碑。

見此榮耀,很多和尚紛紛效法,也去了印度。其中,有史可考的第一個和尚,就是玄照。

玄照出身名門,年紀輕輕就出家為僧。大概在貞觀末,玄照踏上西去之路。一開始,玄照與玄奘走的是同一條路,途經中亞粟特地區、吐火羅地區,然後南下。這個時候,吐蕃已經擴張到了中亞拉達克等地,所以,離開吐火羅後,玄照進入了吐蕃的勢力范圍。在貞觀十五年下嫁吐蕃和親的文成公主,篤信佛教,了解到有關情況後,派人護送玄照前往印度。

來到印度後,玄照先到了闍闌陀國,在這里度過了四年,學習律經和梵語,得到過當地國王的供養。之後他南下到了莫訶菩提,也就是大覺寺,也住了四年,一邊瞻仰佛祖遺址,一邊研習佛法,精通了《俱舍論》等小乘佛教理論。

後來,他又去了那爛陀寺,又住了三年,學習《瑜伽十七地》等大乘佛教理論。再後來,他又來到庵摩羅跋國,住在信者寺,接受國王的供養,又是三年。就在這里,他等來了王玄策,得以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

曾經際遇最隆,結局命運最慘的玄照

但是,玄照萬萬沒有想到,唐高宗完全無意讓他主持譯經,而是命令他再次前往印度,去迎接一個叫盧伽逸多的婆羅門神棍。玄照不願去,但唐高宗下了死命令。

唐高宗要見盧伽逸多,是妄想長生不老。這種爛事,歸根到底要怪王玄策。當年,王玄策橫掃印度後,帶回一個神棍,叫那邏邇娑婆寐。唐太宗讓他造長生不老葯,雖然勞民傷財,終是一枕黃粱。此時的唐高宗,仍心存僥幸,還做夢想長生不老。

不得已,玄照再次前往印度。但是,由於吐谷渾和西突厥的問題,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已近破裂,他被吐蕃人攻擊,僥幸不死,又跋山涉水,爬棧道,遛繩橋,也是九死一生,終於在巴控克什米爾碰上了盧伽逸多。居心叵測的盧伽逸多,請求玄照去西印度的羅荼國找長生葯。

於是,玄照又經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信德省,來到了羅荼國。他在此逗留四年,集齊各種葯物,又來到那爛陀寺,然後打算取道尼婆羅回國。

唐太宗昭陵前十四國酋長雕像中的阿羅那順雕像的底座

反倒有幾個印度和尚要聰明的多,比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他們在開元時來華傳教,名揚天下,其中的不空,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並列為四大譯經家。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善無畏,他是印度烏荼國王,在位時兵荒馬亂,禍起蕭牆,最終在19歲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善無畏長期在那爛陀寺工作,義凈等和尚們應該有不少會認識善無畏,他與義凈年紀也相仿。8世紀初,善無畏以八十高齡來華傳法和譯經,是中國密宗祖師。他得到唐玄宗的禮遇,最後圓寂於洛陽,高壽九十九歲,贈鴻臚卿。看看人家善無畏選擇的道路,再看看玄照、大乘燈那幫人,高下立判,判若雲泥

『陸』 唐朝文化給印度帶來哪些影響

本來印度一開始是不接受唐朝的,他們看不起其他國家。但是後來唐太宗時唐朝使節訪問印度被扣留,使節逃走又被追殺,所以激起了邊兵的不滿,所以唐朝總兵李將軍率松州五千精銳,加上吐蕃的三千援軍,對印度宣戰,這支由八千人組成的軍隊勢如破竹,擊敗了印度號稱的百萬大軍,直搗天竺國(即印度)都城,天竺皇帝又驚又怕,於是開城投降,但唐朝沒有責怪他,而是為他封了王,之後就撤軍了。此後,印度知道了唐朝的強大,於是開始不停的派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先進文化,唐朝的思想文化和先進技術也就都傳到了印度。但是由於後來唐朝動亂,吐蕃又洗劫了印度,印度本身也是古國,已經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唐朝的文化在還沒有對印度造成很大影響時就在印度消失了,但是唐朝先進的技術和一些民族工藝卻在印度不斷的流傳發展,對印度有不小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唐朝進入印度後怎麼樣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義大利的公司名字有哪些 瀏覽:203
印尼入境時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272
中國國號是多少 瀏覽:591
越南椰奶咖啡哪個牌子好 瀏覽:69
印度算數方法和中國哪個好 瀏覽:262
56萬日幣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66
進英國海關帶什麼證件 瀏覽:931
越南新增一例是哪個區 瀏覽:917
左拉時代的義大利球員有哪些 瀏覽:877
越南翡翠青柚適合哪些地方種 瀏覽:117
美國為什麼讓中國關閉休斯頓總領事館 瀏覽:270
中國廣西梁氏總宗祠在哪裡 瀏覽:362
印度半島在地圖上哪個位置 瀏覽:769
中國手機銀行密碼忘了怎麼辦 瀏覽:443
英國有多少資產是李嘉誠的 瀏覽:869
元朝把義大利叫什麼 瀏覽:462
印度泥西亞用什麼幣 瀏覽:225
30日伊朗有多少確診病例 瀏覽:784
越南有哪些官方新聞網 瀏覽:978
為什麼印度人盤腿坐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