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薩朗吉小提琴二胡區別音色特點
請問您要問的是「薩朗吉小提琴和二胡的區別是什麼」這個問題嗎?區別兩個音色和演奏方式有所不同。薩朗吉小提琴,又被稱為印度的小提琴,是一種長60厘米,有4根弦,10到20根共鳴弦的樂器。演奏時可以坐可站,被稱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獨特。
二胡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其聲音像閉上嘴巴半壓鼻孔從鼻腔發出的,演奏方式內斂,聲音能收能放,在轉音較考技巧,若轉得好很能吸引大眾去聆聽演奏。二胡的聲音像張開嘴巴用鼻和口腔共同發出的,實際就是琴箱大小的區別。
薩朗吉小提琴的音色纖細,長且扁薄,二胡就渾厚厚重些。二胡的聲音像閉上嘴巴半壓鼻孔從鼻腔發出的,二胡圓潤柔和,較單薄,高音曲音量最弱,整體較委婉。小提琴穿透力更強,音色沒那麼柔和圓潤,更渾厚飽滿,高音區爆發力強。
⑵ 印度民間的一種樂器被稱為「印度小提琴」,它是()。
【答案】:D
【知識點】印度音樂。
【答案】D。解析:薩朗吉是一種印度民間樂器,被稱為「印度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於模仿人聲。
⑶ 印度派又叫什麼
印度音樂被稱為「印度派」。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 是由濕婆神「Shiva」所創造的。在印度,對於古代音樂之權威者中,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 受到音樂家們尊敬崇拜的,應該是13世紀初的莎蘭咖提瓦(Sharangadeva)這位聖者。
印度派音樂分為北印度和南印度兩派,雖然演奏樂器及歌曲風格不同,但音樂用語及理論卻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伊斯蘭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 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大異其趣。
北印度音樂
又稱興都斯坦音樂,興都斯坦也並非是指單一的音樂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區或民族、家族,亦創造不同的風格興都斯坦的音樂,在北印稱之為賈拉那(Gharana),意為家族音樂。不同家族音樂,擁有各自的傳統和音樂理論,擁有自己的訓練傳承方法。這種族式的音樂,造就不同風格的樂風,得以傳承至今,歷久不衰。
卡那提克
南印度音樂又稱卡那提克音樂,亦稱之廟堂或宗教音樂,不論是器樂或聲樂或和宗教頌贊慶典舞蹈,幾乎都和印度教有關。這些音樂搭配不同的節拍,從單純到變化多端,非常多樣。至於卡那提克的樂風,比較統一,即便在不同的學校,但所教授的樂風,幾乎是來傳統的拉格(Raga)約有72種,一些有名的南印度樂器如維納琴、笛、印度小提琴,打擊樂器,如魔力單根鼓及陶壺鼓等,個別音樂家的成就,遠高過於學院制的;這點和北印度頗為相似。
⑷ 最有名的小提琴
有名和實用不是都可以並存的東西,世界上最有名的小提琴莫過於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比較實用的小提琴是歐洲的古典小提琴,在一些拍賣行或者檔次再低一點的歐洲琴行,收藏店裡能買到,聲音絕對足夠你說的實用。以下是斯特拉迪瓦里的資料。 斯特拉迪瓦里是迄今最偉大的小提琴製作家。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生於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屬米蘭公國的領地。克雷莫納可算是一個音樂之鄉:文藝復興晚期的義大利作曲家、歌劇的創始人之一克勞迪奧·蒙特威爾地就於一五六七年誕生在這里;它也是安德雷阿·阿馬蒂(1535-約1611)創始的著名小提琴製造家族阿馬蒂家族和安德烈亞·瓜爾內里創始的著名小提琴製造家族瓜爾內里家族的家鄉。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是亞歷桑德洛·斯特拉迪瓦里和安娜·莫羅尼的兒子,克雷莫納的教區登記簿上找不到有關他出生和受洗方面的記載,研究家們猜測他大概生於臨近的某一個村子。大約十二歲,他進入安德雷阿·阿馬蒂的第三代、即他第二個兒子吉羅拉莫的兒子尼科洛·阿馬蒂(Nicolo Amati,1596-1684)的作坊做學徒。 斯特拉迪瓦里誕生的時候,小提琴的製作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尼科洛·阿馬蒂是阿馬蒂小提琴製造業家族最有名的一個,經他的手製作的小提琴,工藝精巧、音色優美,遠近聞名,在小提琴製作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斯特拉迪瓦里最初在阿馬蒂作坊幫師傅製作樂器時拉琴弦;他早期設計製作的也是豎琴、詩琴、曼陀林、吉他等,而不是小提琴。大概在一六六六年或一六六七年,斯特拉迪瓦里才有資格開始在自己製作的小提琴上貼出他的拉丁文標簽Antonius Stradivarius Cremonensis Faciebat Anno [date]。標簽中的Antonio Stradivari是製作者的名字, Cremona是地址,Faciebat Anno [date]是製造年份,這日期有的是印的,有的則為手寫。 隨著家庭成員的擴大,斯特拉迪瓦里於一六八零年移居到克雷莫納的聖多米尼科廣場(Piazza San Domenico),在這里,他一直工作到去世。斯特拉迪瓦里每天從早到晚,先挑選好檎木和其它合適的木料,然後把它切削打磨成一塊塊,再以非常復雜的方式,加以黏合、拼攏、塗色、上漆,掛到屋頂的平台上,讓它慢慢晾乾,制出一把把完整的樂器。斯特拉迪瓦里一生中共製作出了大約一千一百件各種各樣的弦樂器,其中流傳至今的約有六百五十件左右。 小提琴到了阿馬蒂家族一代、尤其是尼科洛·阿馬蒂的手,已經達到相當精製的程度。但琴身顯得有些肥厚。是經過斯特拉迪瓦里的改進之後,才使它成為今天這種現代小提琴的典範。 斯特拉迪瓦里是一位革新家。亨利·威廉·希爾和他的兩個兒子亞瑟·弗里德里克·希爾和阿爾夫雷特·埃布斯沃思在他們出版於一九零二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傳》(Antonio Stradivari:His Life and Work,1644-1737)中說「斯特拉迪瓦里每隔十年或十五年都會一步步變得更為成熟。」事實的確如此。 起初,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小提琴,還是沿襲了他師傅的格式:小小的,罩上一層黃色的清漆。是在一六八四年尼科洛·阿馬蒂去世以後,他才開始改變設計。新的樂器型號比以前的大,漆的是較深的桔紅色,音質也酣暢有力了;一六九零年起,他製作「長」型號小提琴,對琴身的比例進行了徹底的更新;一七零零年又根據原有的式樣予以加寬,其它方面也相應有所改進。與此同時,斯特拉迪瓦里還設計、創造出了琴馬。這樣,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小提琴,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正如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俄國出生的美國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 )說的:「這種琴的不凡之處,在於其聲音極其悅耳動聽,而且無論在多麼寬廣的空間都能如此。琴身悠揚柔和,可是也似乎有個堅定有力而威嚴的聲音在對你說:『我容許你使用我,但你一定要學會怎樣用我奏出美妙的樂韻。』」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這一奧秘,至今還沒有被研究透徹。普遍認為,對於斯特拉迪瓦里及其小提琴的一切,不論是小提琴製作家還是小提琴演奏家,心中都還是一個難解的謎,以致一位叫尼爾·格勞爾(Neil Grauer)的斯特拉迪瓦里的研究者最近以《天堂的弦》(Heavenly Strings)為題,著文說: 「斯特拉迪瓦里的父母雙親、他的出生地、他得到培養的狀況和他的外貌,是一個謎。他生於何時、他的屍骨埋在何處,是一個謎。他製作小提琴的材料和方法,他如何使他這些馳名的樂器獲得這種獨特的性能,是一個謎。更重要的,他所製作的小提琴,如何有很多會倖存下來,是一個謎。還有,斯特拉迪瓦里花了八九十年的創造物,在他去世一個多世紀之後,確切是它們原始所有主的人又在哪裡,是一個謎。 「當然,謎中之謎還在於,一個義大利北部以音樂之鄉而聞名的克雷莫納小城,如何會出現一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提琴製作天才……」 可正是這些難以解答的「謎」,使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成為樂器中的珍寶,從十七世紀以來,為人們所渴求,被銀行、基金會和富有的收藏家所收購。 索斯比拍賣行(Sotheby's)作為一家藝術拍賣行,於一七四四年成立於倫敦,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它主要是集中拍賣書籍、手稿和圖片,雖然偶爾也出售一些其它收藏品。到一九六九年,拍賣行成立了一個專門拍賣樂器的部門。一九七一年接任該行「樂器部主任」的蒂姆·英格爾斯(Tim Ingles)說:「見到一把精緻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是我最大的愉快。想到這種獨特的小提琴的拍賣前景,我非常非常的激動。」 的確,以索斯比拍賣行來說,三十多年來,這個樂器部共賣出三萬多件樂器,其中七十多件次是屬於斯特拉迪瓦里的作品。 在次以前,即一九五八年,富有的藝術收藏家喬治·克雷斯(Geogre Kress)以兩萬四千美元買到一把小提琴。兩萬四千美元,一九五八年的兩萬四千美元!這當然是一筆巨款。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見克雷斯做這種「傻事」,感到非常驚訝,跟他說:「你瘋啦,花這么多錢買一塊木頭。」可他這不知道這是一塊怎麼樣的「木頭」啊。 這木塊做的小提琴是斯特拉迪瓦里製作的,拉丁文標簽上標明的日期為一七二七年,即這位小提琴製作天才「黃金時代」的作品;另外還有一塊法文的署名,意為「克魯采爾選用」(chosen by Kreutzer)。 法國作曲家和小提琴家羅多爾夫·克魯采(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是法國小提琴演奏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一七九五年任巴黎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後獲義大利劇院和巴黎歌劇院的小提琴獨奏席位,並成為拿破崙和路易十八的私人音樂家,他共寫有十九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四十部歌劇、多部芭蕾舞劇。一七九八年,克魯採在音樂之都奧地利的維也納結識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為紀念他們的友誼,貝多芬寫了《A大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他,這首《奏鳴曲》後來就以《克魯采奏鳴曲》(sonate a Kreutzer)而聞名。一八八七年七月三日晚,一位尚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班學習頗有天賦的大學生里亞索達在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客廳,由作家的長子謝爾蓋鋼琴伴奏,為主人演奏了這首《奏鳴曲》。那如泣如訴、撕心裂肺的琴聲,把托爾斯泰感動得在安樂椅上坐持不住,立刻站立了起來,走到窗子跟前,仰望著繁星點點的空際,陷入了深思。這音樂和這深思的結晶就是他寫出的一篇著名小說《克魯采奏鳴曲》。 克雷斯購置的就是這么一把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內涵的小提琴。 不只如此,從經濟上說,當這把小提琴於一九九八年在克里斯蒂拍賣行拍賣時,拍得的價格是一百六十萬美元。另有一把曾經屬於布倫特夫人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Lady Blint Stradivari),一九七一年在索斯比拍賣行,也以八千四百英鎊的高價賣出,在當年是樂器拍賣的最高世界紀錄。還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於一六八二製作的小提琴,以三十八萬五千英鎊的賣出價格,創一九二零至一九二一年倫敦樂器拍賣行的最高紀錄。 不久前,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美國國債、股票和古小提琴這三種投資的增值情況時,得出的數據是這樣的:如以一九六零投資五千元計算,那麼三十六年之後,國債的增值是四萬七千美元,股票的增值是五萬二千美元,而小提琴的增值則高達二十四萬二千美元。 還不只是錢的問題,因為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是無價的。主要是有些小提琴,尤其是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專家認為可能再也見不到像斯特拉迪瓦里這樣的小提琴了。馬丁·洛維特(Martin Lovett)是當代著名的一位大提琴家。有人曾問他,說當代樂器製作家中,是否會有人能比得上斯特拉迪瓦里?洛維特深思了一會後,這樣回答說:「我不敢說一定沒有。不過,要等待另一個斯特拉迪瓦里出現,就像等待另一個莫扎特。」
⑸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
印度是一個擁有著深厚 文化 底蘊的國家,你了解印度的音樂文化嗎?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傳統音樂文化特點介紹
摘要:印度音樂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 歷史 遺留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印度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入侵,所以印度音樂鑄造著各種民族文化的精華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同時印度音樂在數千年來的特定宗教文化氛圍中熏陶,又獨具宗教神秘特色。
自古以來印度就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度,有數千年的宗教文明史和音樂文化。印度民族的宗教支配著人們從生到死,事無巨細,而音樂卻能夠讓靈魂超脫塵世,使信仰與音樂的基本精神結合為一個整體。同時受入侵者的影響,使印度音樂又呈現出多民族特色的特點。其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讓人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宗教特色
在印度歷史上出現過多神及多宗教崇拜(印度教典籍中記載的神有3. 3億個)、多民族和多語言(100多個民族、1650種語言)。[1 ] (P34-40)截止到2001年,印度有人口10. 27億,其中印度教徒8. 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79.8%;穆斯林1.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7%;____徒2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 3 %;錫克教徒20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9%:佛教徒8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 8% ;眷那教徒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0.4% 。[2 ] (P44)
在印度現存有的諸多神及宗教中,印度教及三大神的歷史最為悠久,因此信徒也是最多的。印度教的如果從《梨俱吠陀》成書時算起己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長期以來,它所形成的經典、教義、哲學、倫理、 法律 、文學、神話和音樂等對印度民族的信仰與音樂文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長期的歷史積淀之下,印度音樂也獨具其宗教的特色。
印度音樂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印度教人生哲學是分不開熱「梵我一體」為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在《愛多列雅奧義書》中,關於「自我」與「大梵」的一體是這樣論述的:「是為誰耶?我輩敬為‘自我’者也。是誰自我耶?是以彼而見色,以彼而聞聲,而彼而聞香,而彼而吐語言,而彼而辯甘苦者耳階「凡為此心者,亦此意者,桑若那也„„情慾也,意欲也—凡此,誠皆般若那之稱也77「世界為般若所領導,安立於般若那中,般若那既大梵也「渦摩提婆以此般若自我,生出此世界(至)樂彼方天界中,盡得其樂欲,永生其臻至矣!其臻至矣!-22)[3] (P21 也就是說,人一旦克服了自身肉體物慾,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本質的精神的本質的話,它就會實現「梵我一體」。在這樣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印度音樂的藝術成為印度教文化主要內容的化身,把克服物質慾望、追求精神本性、實現「梵我一體」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
現今的各種印度舞樂視頻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妖嬈的舞娘,明麗的音樂。宗教特色體現於場景的布置,印度教的建築風格以「多層次」為典型特徵。建築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 雕刻 、 壁畫 裝飾及 裝修 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高貴大氣神秘。這樣高貴神秘感同樣也存在於舞娘和音樂特色中。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無窮。
印度音樂的民族特色
在印度史上共有四次的主要入侵:第一次是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月氏人建立貴霜帝國;第二次是穆斯林的入侵;第三次是15世紀後半期蒙古人帖木兒的入侵;第四次是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剝奪。在這四次重大的入侵之後都給印度的音樂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得印度的文化富含民族多樣化的氣息。但多民族的文化並沒有影響印度本地音樂,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傳統豐厚、特色鮮明、引人注目的音樂,它那綿延不斷的旋律,錯綜復雜的節奏,強烈多變的鼓聲,餘音繚繞的琴聲,多樣式的裝飾音,無窮盡的裝飾樂句,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和演奏,在極具特色的環境下,構成了一幅印度音樂美妙的畫面。
印度在1757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印度的 政治 、經濟落後,而宗教和文化卻相對穩定。印度人從出生、成年、結婚,直到火葬離開這個世界,都少不了傳統的音樂 舞蹈 ,傳統音樂文化根植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並茁壯成長。南印度有這樣一條格言:「如果藝術和科學能得到保護和滋養,它們就會像金剛鑽那樣發出耀眼的光彩,否則它們就會成為毫無價值的碎石子。」
印度音樂不是單純停留在傳統音樂形式上,也不全盤照搬西方音樂,而是在保留印度古典音樂風格特點基礎之上,融合來自西方的音樂元素,形成了「東方與西方的交流」。這種交融主要表現在樂曲創作上,例如,南印度著名的小 提琴 家蘇不拉馬尼亞姆與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交響樂隊合作的《吠陀聖歌幻想曲》,這首幻想曲以印度吠陀詩歌為框架,創作上運用西方復調的創作手法,旋律變化曲折,裝飾音運用較多,配和交響樂隊渾厚的和聲效果,使這首幻想曲具有輝煌、細膩的特點。在 樂器 演奏上,從歐洲傳來的樂器慢慢都被印度化了。其中,以小提琴表現得尤為突出,小提琴與南印度古典音樂融為一體,除保留了原小提琴的形狀和四弦定音以外,演奏形式變為坐姿,持琴改為放在胸前和右腳問,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系統,演奏時多用滑音,長弓多,碎弓少。印度的小提琴還與印度瑣吶、維納琴合奏。另外,印度特有的樂器也與西歐樂器合奏。
印度音樂的基本特色
在印度音樂中,聲音被稱為「納達」(Nada)納達是印度音 樂理 論和音樂研究的最初始的問題。印度音樂理論家們把納達分成了五種類型:用手指彈出的聲音、在某種皮膜上敲擊出的聲音、用氣吹出的聲音、金屬物撞擊出的聲音、人類喉嚨所發出的聲音。這五種聲音實際上是五種產生聲音的方法,其中包括了人聲和樂器聲,而樂器聲中又包括了彈撥樂器、敲擊樂器和弓弦樂器。古代印度音樂學家哈瑞納亞克(Harinayak)把聲音分成了三種。一是 生物 之聲音,如人聲;二是非生物之聲音,如樂器聲;三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結合之聲,如民間的口[4 ] 弦。[5 ] (P21)
印度音樂的音階同樣由七個音構成,這七個音稱為「斯瓦亞」(Swam)每個斯瓦亞又有自己單獨的。關於斯瓦亞的來源,印度的音樂理論家們也沒有確切一致的說法。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1.吠陀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主要的音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其中有其發展變化的過程;2. 自然 說。認為音階中的七個音是來源於對 動物 聲的模仿。3. 物理 學的觀點。認為斯瓦亞來源於人的六個器官。這六個器官是:肚子、胸腔、鼻腔、喉嚨、口腔和頭腔。4.古籍《音樂論》(Sangit Makaranda)中的觀點[5 ] (P38-45)。《音樂論》是一本有關音樂的書籍,在這本書中也論述了有關音階的來源問題,其觀點具有神秘色彩。書中認為七種不同的聖人(Rishis)創造了七個不同的聲音(Nadas),而且是在七個不同的島上產生的,在七個不同的時間里產生的,並且用了七種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七個不同的神靈。這種理論與中國的 五行 學說有著很相似的地方。
我們知道印度色節奏,音階,節拍,旋律都尤其不同於西方音樂的獨特體系,是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和豐富下而形成的,而這些的形成正是印度音樂吸引人的地方。
印度音樂在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不斷豐富下,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印度音樂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受印度教的印象,印度音樂形成了獨具神秘色彩的文化。受殖民主義的印象,使得本土的音樂不斷豐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文化。
猜你感 興趣 :
1. 民族音樂的特點
2. 印度傳統民俗文化
3. 日本音樂文化的特點
4. 中西方音樂文化特點淺析論文
5. 古巴的文化特點
6. 民族音樂賞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