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三藏到印度哪個城市去取經的
那爛陀[Nālandā]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學術中心。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地方。
5世紀興建的古那爛陀大學是中國唐朝玄奘曾經學習的地方。極盛期曾有來自全亞洲1萬多名僧人學習並積累研究成果。
1861年考古發現那爛陀遺址,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實。
B. 唐僧取經路線
起點:西安。
終點:印度那爛陀寺。
1330年前的唐僧取經線: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改激—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燃物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皮殲液度。
拓展資料: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
那爛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語:Na^landa^ -sam!gha^ra^ma )。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 Baragaon)。
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 )為北印度曷羅社盤社比丘(梵Ra^javam!s/a )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
C. 唐三藏到印度哪個城市去取經的
那爛陀寺(老衡Nālandā Vihāra ),在今印度比哈爾侍轎做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
據史料記載,那爛陀寺始建於公元5世紀,古代帆態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據傳原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誕生及逝世之處,釋迦牟尼亦路經此地。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余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D. 唐僧最後到達了古印度的哪座寺廟
玄奘於六二八年到達北印度,並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苦學兩年,將結集的三十五萬頌佛經全部讀完。兩年後玄奘開始做全印度旅行,其中遍歷中印度大國羯若鞠闍國、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釋迦牟尼講過二十年教義的聖跡祉園、釋迦摩尼父親凈飯王的宮殿、釋迦牟尼得道後第一次講解佛法的鹿野寺、枷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最後到達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
E. 玄奘為什麼繞路
(首發於唐集客得)大唐史上,玄奘在被戲劇化之前,也並非電視劇里的那末娘炮。
玄奘從29歲出國,31歲時抵達印度中部佛學名院那爛陀寺留學,當前簡直游歷了全部印度的巨細國度(印度臨時團結),在44歲那年開端踏上返國路程,46歲時回到了長安。
這一場出國游覽兼留學耗時17年,途經了事先的130多個國度,假如他真有通關文牒,下面必定蓋滿了簽證。(真實他是無照偷渡)
在阿誰人均壽命不外40歲的期間,僅僅此次游覽就消耗了一個人的半生。
玄奘此次游覽就宗教朝拜之旅來講意義巨大,但是對普通人來講,卻不值得模擬,我們看看輿圖就大白了,他繞了不曉得幾彎路。
唐僧為何繞路?
這此中有幾條主要緣由,有些人想當然的以為是因為青藏高原太高走不外去,但真實現代去印度至少有三條陸路,此中最短最便利的道路就是翻越世界屋脊,途經拉薩的「蕃尼舊道」,玄奘走的那條先到中亞再向南的能夠說是三條道路里最遠的。
蕃尼道:經歷唐蕃舊道再向東南在吉隆出藏就能夠抵達尼泊爾
直到玄奘分開唐代後13年,文成公主嫁去吐蕃和親,唐代人材曉得能夠經歷吐蕃去天竺,比本來繞路中亞節流了幾倍間隔。玄奘返來當前唐代與天竺的內政基本都是走這條路佔多數。
但惋惜的是,在玄奘動身的唐代初年,唐代人並不曉得這條道路的存在,唐代人以至基本不曉得天竺的切當地位。以至在唐代淪亡後出書的《舊唐書》中,繕寫者仍是照搬舊材料,以為天竺位於帕米爾高原西北的中亞地區。
以至更早的隋朝也犯這個毛病。隋煬帝已經派人前去西域(中亞)尋覓漢代史書里紀錄的各個國度,可找遍了西域(中亞)卻找不到天竺------找失掉才有鬼了。
說起來這也很讓人慨嘆,因為在遠在比唐代樹立前700年,漢代人張騫就在中亞發明外地有雲南產的麻織物---據說是中亞人從印度推銷於蜀人商販之手。不斷到漢末三國期間以至晉朝期間,中國的絲綢不斷暢通無阻的從成都開端一起南行到雲南,再到印度,終極抵達羅馬。(這就是第三條路純運)
以至從有些考古證據來看,遠在商朝中早期的三星堆文化期間,中國就與印度有了來往。
▲中印的確不斷是兄弟,以至比史書還早
漢代人就曉得的天文常識在南北朝期間被忘記了,直到唐代樹立後才逐步找返來。
我們現代人有個錯覺以為常識和文化一旦提高,就不會消逝,以是一代必定比一代強,但真實這是個錯覺。
紐西蘭東南方有個查塔姆群島,這里的住民只要兩千多人,他們在一千多年從紐西蘭北島中移民到絕伍這里,因為天文隔斷,他們忘記了造船手藝,也忘記了栽種手藝,退回到打獵社會,因為地區狹窄,為了包管獵物不被採光,他們自行採納閹割節育的辦法控制人口,島上的各個村子經過會談組建了戰爭同盟。終極完成了社會和做宏梁天然的調和------以文化發展的價格。
然後在一千年後被幾百名拿著金屬兵器的毛利農人降服,消滅。這統統發生在1835年。
漢末的中國,羅馬解體後的歐洲真實異樣閱歷了這類文化的發展,常識被忘記的進程。
仍是接著講唐代與印度的故事。
玄奘在印度時,與事先中印度強大的摩揭陀國有了來往,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北印度強國向唐代差遣了內政使者,而唐代也差遣使者回訪,走的就是最短道路――蕃尼舊道。使者名單里有一個名字我們要注意下――王玄策。
王玄策終身最高不外是從五品下的朝散醫生,在唐代的三十級官等級里不外是第14級,只能算是中級官員。但他做下的工作,卻讓千年後的古人張口結舌。
因為與印度之間隔著一個事先和唐代敵對的吐蕃,以是唐代和印度摩揭陀國的來往基本是敵對的互致禮物和貿易協作。王玄策在第一次唐代使節團中是副使,在第二次中就成了正使,後果就是這一次,出了事。
摩揭陀國發生了政變,本來的國王死去後沒了繼承人,因而各個處所軍閥混戰一團,此中一個叫「阿羅那順」的軍閥看上了王玄策捎帶的列國特產貨色,很不講臉的希圖掠奪,王玄策的使節團統共才30多人,因而旗開得勝,全盤貨色被搶,只要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逃脫。
可盛唐之以是是盛唐,就在於它的人材真實太多,冷不防的就冒出來一個,本來沒沒無聞的王玄策沒有逃回長安,而是間接向唐代的友邦吐蕃,泥婆羅求援,這些國度也十分熱切借給他精兵八千。
大唐的抨擊開端了。
王玄策搖身一變,從內政官釀成將領,帶領這八千精兵防禦有數萬人的阿羅那順,三天內就攻取了對方的茶博和羅城,斬首三千,溺水淪亡的叛軍過萬人,阿羅那順逃脫――聚兵――再戰――再敗。
數次當前,阿羅那順和其王妃,王子及一萬二千人被俘,各類家畜緝獲三萬匹,向王玄策帶領的吐蕃軍投誠的城鎮有五百八十座。印度其他鄰國也遍及被震動,紛繁奉上家畜,弓,刀,輿圖等暗示敵對,以至還因而採納了唐代國教老子的畫像供奉。
王玄策帶著多量列國禮物,侍從,俘虜,把阿羅那依從印度一起帶回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略帶譏諷的對阿羅那順說:
「這人啊,眼睛耳朵喜好美色音樂,嘴巴鼻子沉溺於甘旨,都是敗德之源啊,你如果不挾制我的使者,今日又怎樣會在這里?」
這件事還有一個不那末光榮的開頭。
王玄策帶返來的很多奇珍異寶外,還有些強人異士,此中有一名天竺術士,名叫那邇娑婆寐,自稱已活了200歲,有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十分高興,「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造延年之葯,」期望能失掉「不死葯」。
李世民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視煉制「不老葯」,「發使天下,采諸奇葯異石,不可稱數。」花了年把時光才煉成,但李世民服用多粒後,基本就不見療效,厥後只好把那邇娑婆寐放回了印度。李世民於虛52歲那年死去,普通認為是慢性中毒。
以是王玄策立下大功卻只升到朝散醫生也很好理解了,李世民的死和他脫不開干係,再加上在接任的高宗對西域不死葯也有濃厚的興味,因而王玄策固然沒陞官也沒被貶。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套路
一女孩正在手機上聊天,突然蹦出一個陌生人:我喜歡你,你有男朋友嗎?女孩:對不起我有男朋友了。陌生人:怪不得你最近天天抱著手機玩,我是你爸。晚上回來談談!女孩:嗚??!第二天,又蹦出一個陌生人:我喜歡你,你有男朋友嗎?女孩:我沒男朋友。陌生人:我是你男朋友,我就知道你不喜歡我了!女孩:親愛的對不起,我以為是我爸整我呢?陌生人:原來你爸說的是真的,我是你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