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種姓不會再身份證上出現,那印度人是如何來區別階層的高低的
1、從語言的角度: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事實上,許多低種姓和賤民不講英語。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體現印度高種姓的地位是一種榮譽。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膚色不同:通常情況下,皮膚越白,越有可能是一個較高的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也是原來的居民,即較低的種姓。
3、從婚姻的角度:在高種姓中嫁給種姓是一種習慣,但嫁給種姓種姓是一種罪惡。但如果一個高種姓的人想嫁給一個種姓低的人,他就可以被接受。
4、姓氏不同: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1)平時如何區別印度種姓擴展閱讀: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個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
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❷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 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2)平時如何區別印度種姓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❸ 在印度街上,如何快速分辨一個印度人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
在印度,種姓制度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徵。以下是區分印度種姓的一些方法:
1. 姓氏:姓氏在印度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種姓的姓氏通常與婆羅門、剎帝利等較高種姓相關聯,而低種姓的姓氏則可能與吠舍、首陀羅甚至達利特(賤民)有關。然而,姓氏並不總是直接揭示一個人的種姓,因為許多家庭可能會隱藏他們的真實種姓或改變姓氏以避免歧視。
2. 膚色:在印度,傳統上認為高種姓的人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而低種姓的人膚色較深,這通常與原住民達羅彼荼、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相關。然而,這種劃分基於刻板印象,並不總是准確。
3. 職業:在印度,某些職業被認為更適合特定種姓。例如,高級官員、學者和商業領袖往往來自高種姓,而街頭小販、清潔工等低收入職業則可能由低種姓的人從事。
4. 籍貫:印度的種姓制度也與地域有關。不同種姓的人們在歷史上往往有特定的居住地,這種傳統在現代印度仍然存在,盡管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有所增加。
除了這些顯性指標,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來嘗試區分種姓:
- 衣著:高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考究,而低種姓的人可能穿著更為簡單。
- 手繩:不同種姓的人佩戴手繩的方式和材質可能有所不同。
- 飲食:高種姓的人可能更傾向於素食,而低種姓的人可能更喜歡肉食。
- 口音:不同種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和口音,這與其居住地有關。
- 談吐: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自信和開放,而低種姓人可能表現得更加謙遜和缺乏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印度社會中,種姓制度已經不再是官方認可的制度,並且在法律上禁止種姓歧視。因此,人們可能不會公開討論種姓,而且在社交場合詢問某人的種姓可能被視為不禮貌。
❹ 印度國內還存在高低種姓之分,種姓又不是寫在臉上的,他們是如何區分的
一、皮膚顏色來區分
可以看印度人的膚色,如果印度人的皮膚是白色,基本上這一類人就是高種姓人,如果說皮膚的顏色是黑不溜秋的,那就是低種姓,這個判定方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大概3000多年以前,這里的人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通過膚色來判定種姓高低,本身雅利安人就是白種人,所以肯定規定白色皮膚是高種姓。
雖然現在很多人也知道這樣做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這種區分方法是從以前就流傳下來的,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廢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