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去印度種植蔬菜怎麼樣

去印度種植蔬菜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10-08 07:52:37

① 去印度工作怎麼樣

我覺得不好,印度人自以為是,其實落後的很,而且他們英語里有很重的印地語口音,對英語不熟的人來說很難聽懂,還有他們現在城市基礎設施相對中國來說非常落後,吃的大多是印度菜,吃多了惡心死人。大體情況就這樣了,重要的要看你公司給你的待遇怎樣,如果很高的話還可以考慮下。回答完畢^^

② 印度尼西亞的土壤適合什麼蔬菜生長

印尼氣候適宜,是農業大國,作物主要以棕櫚,椰子,橡膠,甘蔗,咖啡,可可為主。還有煙葉,茶,胡椒等

③ 中國遊客去印度遊玩,進入當地菜市場後兩天吃不下飯,這是怎麼回事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國旅遊,去增長一下自己的見識,拓展一下自己的視野,豐富一下自己的人生閱歷。有不少遊客會選擇去印度遊玩,畢竟印度有很多的景點是十分吸引人的。但是,很多中國遊客來到印度遊玩,都會吐槽最好不要進入當地的菜市場,不然進入當地菜市場後兩天吃不下飯。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覺得印度菜市場的環境怎麼樣?歡迎評論區留言。

④ 為什麼在印度吃不到新鮮蔬菜

by梁捷 印度的水稻、小麥產量連年上漲,已經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並且在總量上基本實現了糧食自足。最近印度比哈地區的農夫創造出水稻單產的世界紀錄,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印度仍然是一個糧食問題極嚴重的國家,農民收入也很低下。印度有超過5000萬營養不良的兒童。無法為大量兒童提供午餐,這是導致印度兒童失學率高的重要原因。同時,印度的農作物品種高度單一,平時只有很少選擇。很多造訪印度的遊客都對此極為不適,往往走遍印度都沒看到過綠葉蔬菜。有朋友在新加坡的超市看到一種葡萄,標著產於印度,就非常疑惑:除了那些毫無粘性的「長米」之外,印度真的還能出口這種無核葡萄?從統計數字來看,印度有超過七成的土地種植著水稻與小麥,可是它們的產值只佔印度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大多數農民都處於貧困線以下。雖然印度種植糧食已經有千百年歷史,但效率一直不高。客觀來看,印度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雨季旱季之別。雨季是種植莊稼的時候,這導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只是一年一熟,無法與中國相比。上世紀中期,印度曾發起所謂「綠色革命」,引進墨西哥高產小麥,大力推廣化肥、灌溉等技術。印度的糧食產量確有提高,可化肥、農葯等導致的生態危害似乎更為嚴重。總體來看,很少有人認為印度的綠色革命真正獲得了成功。經濟學家為此提出另一個問題。既然印度大多數土地上,農民種植糧食只獲得很少的回報,他們為何不改種經濟作物?在不改變耕地面積的情況下,通過改變作物結構,也可能有效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事實上,過去幾十年,印度種植水稻、小麥的耕地面積從未減少。莫非印度農民真的不理性?印度農業經濟學家高維爾(Richa Govil)近日撰文研究了這個問題。她列舉了八個理由,來支持印度農民不肯轉向經濟作物的選擇決定,揭示出印度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第一,印度的糧食作物有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購價格,而經濟作物沒有。這就意味著雖然經濟作物可能比糧食作物有更高的收益,但在市場低迷時,農民們也必須承受更多的市場風險。第二,相較於糧食作物,那些蔬菜、水果更容易受到不利天氣的影響。有些地方的政府為有些作物提供了針對不利天氣的「保險」。但這似乎有些超出農民的理解能力。農民們只是簡單地選擇,不種。第三,蔬菜、水果等需要農民投入更多精力,更仔細地去照看那些作物。而糧食作物的種植要簡單很多。印度農民並不像東南亞農民那麼「吃苦耐勞」,不願意選擇需要更多精力投入的作物。第四,蔬菜、水果不容易儲存,一旦採摘就需要快速售出,否則就會迅速腐爛,損耗嚴重。銷售新鮮蔬果需要有比較成熟的農貿市場作為支撐,這一條件在印度完全不具備。印度的普通民眾也遠沒有養成吃新鮮蔬果的生活習慣。第五,蔬菜、水果的價格波動要遠高於糧食,背後的原因仍舊是農貿市場的匱乏。在大城市,缺乏農貿市場,使得蔬果的供需雙方難以及時匹配;從全國范圍來看,由於物流系統的落後,也難以實現蔬果在整個印度范圍內的高效匹配。第六,價格實現中的逆淘汰。印度缺乏物流配送,缺乏保鮮技術,人們又習慣咖喱的烹飪方式,對食材的新鮮少有要求。這就導致新鮮蔬果損耗嚴重,最終往往只能按照半腐敗的模樣進行定價,對蔬菜種植農民造成嚴重打擊。第七,印度人常將糧食作物作為一種金融資產。由於糧食作物相對容易保存,所以它常常被作為儲蓄資產。農民在有現金需要時拋售部分糧食,可以快速換取現金。最後,印度人覺得種植糧食更有尊嚴。他們若是種植糧食,在貿易時,可以開著一輛裝滿糧食的車來進行交易。可如果種植經濟作為,貿易時的派頭就遠不能與種植糧食相比。在印度這個種姓等級分明的社會,尊嚴往往是農民作出種植選擇時最先考慮的問題。所有這些因素都為種植經濟作物帶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風險。斯科特在研究東南亞農民的行為時,曾說過一個比喻。落後國家或地區的農民,就像時時處於齊頸深的水裡,任何一點浪頭都會讓他們淹死。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理性優先考慮必定不是預期收益最大化,而是風險最小化。印度農民顯然作出了類似選擇。高維爾的研究提醒我們,思考印度農業問題必須有一個全局性的視野。遊客們在印度吃不到新鮮蔬菜,這與印度人民喜吃煮成一鍋的咖喱、並不計較蔬菜新鮮與否的習慣,孰因孰果?恐怕都不是。背後還有印度農貿市場的缺失,物流系統的落後,食品保鮮技術的匱乏,農業保險的不足等因素。更深地看,更是印度農民的收入太低,無法承受一點點的市場風險。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使得印度農業呈現出如此的面貌。要使得印度農業作出改變,轉而更多生產經濟作物,提高農民收入,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作物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高的技術,更豐富的知識和更成熟的市場環境。印度是否已經作好出口葡萄之類經濟作物的准備,答案恐不容樂觀。

⑤ 印度東西農業差異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接壤。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9.6億(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印度在獨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貧富差別懸殊,社會條件極差,全國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壽命只有41歲。印度政府為了盡快改善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於1951年起,制定和實施了發展經濟的計劃。在過去的40年裡,印度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億盧比,平均增長率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壽命延長到59歲,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明顯好轉。1991/92年度,人均國民生產凈值5528.6盧比。1995年11月的匯率是34.8盧比兌換1美元。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美元。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1951—1991年期間,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從1950/51年度的510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萬噸,增加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1994年穀物總產量為21248萬噸,人均佔有量為231公斤。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的份額,從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1%;中部恆河平原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3%;南部德干高原區和西部塔爾沙漠區、台地和緩丘陵、丘陵約占國土面積的36%。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森林面積約佔22%,草地約佔4%。

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沒有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一、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的凈產值占國內凈產值的34.9%。從印度經濟發展史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的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

2.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二、農業生產結構和對外貿易

1.農業生產結構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2.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狀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57年以前,農產品貿易是順差,但規模不大,而且具有「飢餓出口」性質;從1957年起,隨著糧食進口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進口逐漸大於出口,成了—個農產品的凈進口國;進入70年代以後,特別是1975年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以後,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平衡並略有出超。

40餘年來,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些變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些傳統產品,如茶葉、咖啡、香料和煙草,1965年這些傳統出口品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後,印度政府—方面增加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力圖保持其市場份額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和多種農業氣候條件的優勢,發展其他農產品以及園藝、畜牧、漁業和蠶業產品,並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類和海產品的出口量,從而改變了出口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印度政府1994年「關於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調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大米、香料、蔥、荔枝和肉類等,具有中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小麥、芒果、馬鈴薯、番茄罐頭等,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有玉米、高粱和蘋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煙草在世界市場上也具有比較優勢。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佔世界貿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進口農產品主要是小麥、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進口糧食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後,除個別年份外,基本上沒有凈進口糧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進口產品,1965年進口原棉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12%,但從1977年開始轉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農產品總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進口。196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後進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43%,1988年佔27.2%。這反映出糧食生產增長,而油料的供求關系趨緊。

40餘年來,農產品進出口的地區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70年代後期以前,印度的農產品出口主要面向發達國家。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例如,1970—1977年期間,在印度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發達國家的份額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蘇聯、東歐佔22.5%。在70年代後期以後,隨著品種結構的變化,逐步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入80年代,亞太地區市場保持了上升勢頭,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亞,肉類出口到東亞和中東,魚和海產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亞。在印度農產品出口額中,亞大地區的份額從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佔有的份額不到1%,農產品出口在國內出口總值中的份額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農產品在世界貿易和國內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還相當低。這說明,印度農產品主要是自給性的,進出口隨著國內農業豐歉、國內需求而波動,進出口品種和數量,只是對國內市場的—種餘缺調劑。另—方面,印度出口產品結構日益多樣化,工業品的份額上升,國內需求和人口增加導致國內消費量的增加。

從1991年起,印度政府實施了新的經濟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到1996年,農產品出口預計增加1倍多,達到50億—60億美元。

三、農業科學技術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糧食供應狀況非常困難,整個國家靠吃進口糧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20多年的實踐證明,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個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高產品種面積從1966/67年度的189萬公頃擴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萬公頃。小麥高產品種面積占總面積的86.4%,水稻佔65%,粗糧佔48%。灌溉面積從1965/66年度的3090萬公頃擴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萬公頃,灌溉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30%。同期,農用拖拉機從5.4萬台增加到100萬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從55.8萬台增加到750.8萬台,農業用電量從37.1億度增加到712億度,農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從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從1965/66年度的78.5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萬噸,平均每公頃施化肥70.4公斤。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印度農業科研系統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組成,比較完整。中央有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地方農業科研系統由60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由各邦農業部門領導。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是全國性的農業科研協調機構,是政府改組了原有的農業科研體系後於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農業部專門設立了農業研究和教育局,農業研究理事會直屬農業部研究和教育局領導。目前,該理事會設有38個研究所,11個國家級研究中心,5個科研項目指導委員會。它不僅從事農業研究工作,而且負責協調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研究活動。印度的高等農業院校也承擔大量的研究課題。科研經費的85%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其餘部分來源於農業生產稅基金、世界銀行貸款、國外援助和捐贈。1960—1986年期間,農業科研經費增加了89倍。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四、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2.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4.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⑥ 印度喜歡巧克力和和咖啡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0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我國的三分之一,但可用耕地面積卻比我國要多不少,所以它可謂是貨真價實的農業大國,印度的歷史同樣悠遠,所以也創造了不一樣的飲食文化,而且受宗教和環境影響頗深。

同我國一樣,印度也分菜系,南北有很大差異,比如靠近咖啡產地的南方喜歡喝咖啡,而在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溫潤,適合種植茶葉,所以飲品變成了茶,但無論是咖啡還是茶葉,印度人都會加上牛奶和糖,北方的主食以穀物,麵包為主,喜歡吃辣的,可以吃肉,而南方則以素食為主,吃米飯與咖喱。

除此之外水果也是印度人所鍾愛的食品,這可能與印度盛產水果有關,比較便宜,一打優質的大香蕉只需要7到8個盧比,還不到1塊人民幣,其餘諸如荔枝,芒果,石榴,菠蘿蜜,椰子,木瓜,西瓜,也都不貴,這點和我國很像,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們比他們貴多了,好無奈啊,我好想去印度吃水果去。

印度人的正餐,通常以湯開始,菜餚放在一個大托盤里一起端上來,菜品也十分豐富,比如帶有蒙古特色的波亞尼燉飯,奶油雞,坦都里烤雞,菠菜吉士,等等。

提高印度菜不得不提到咖喱,咖喱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在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不知道別人感覺怎麼樣,反正無論對於它的味道還是模樣,我覺得並適合我。

印度的街邊小吃也十分豐富,比如,煎土豆餅(就是把土豆碎塊壓成直徑約8厘米的圓形餅煎著吃)炸咖喱角(煎炸各種咖喱和土豆),羅提(面團以旋圈式做成輕薄脆的印度餅,再放入油鍋中油炸),普里(宛如手掌大的圓餅油炸時會鼓起來,圓餅中央則呈現空心狀態),沙摩沙(三角形的咖哩炸餃,內部餡料則是馬鈴薯混和豆子、茴香、辣椒等香料),他們還有印度的「煎餅果子這個很適合我」。

別具風味的印度奶茶,奶茶是最普遍的飲料,印度式的奶茶牛奶比水來的多,糖也是多的不得了,在冬天時會加入豆蔻調味,夏天時則是添加姜調味,因此,印度奶茶喝起來不但甜,口味也重。這種濃郁又甜的奶茶是印度人消暑的絕佳方式,尤其是坐火車時,常常會有小男生或是老伯伯拎著一壺熱騰騰的奶茶到車廂中叫賣Chai,一杯奶茶賣5盧比,那種難得的甜蜜滋味絕對難忘!

總之印度的美食也是很豐富的,其中肯定有一款也是適合你的,雖然大部分食物味道很強烈,咱們也不習慣用手直接抓事物,但如果你去了印度,總要嘗試一下新鮮事物,這就是生活,再次強調,女孩子千萬不要獨身前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新加坡飲食風俗和美食有哪些?
新加坡美食數不勝數,是最有代表性的亞洲美食之一,在世界上越來越為人稱道。在新加坡,不但有中國、馬來、印度三大民族各自的代表風味,還兼具日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其他各國美食佳餚,可說是美食者的樂園。這里介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分享給大家。

印度煎餅

外酥內軟的印度煎餅每次品嘗都十分過癮。南印度圓面餅,由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黃油)面團飛拋拉伸製成,通常搭配魚或羊肉咖喱享用。Roti在印度語中意為「面餅」,而prata或paratha意為「扁平的」。一些人認為這道美食是從印度旁遮普的煎餅做法演化而來,但是穿過新柔長堤到了馬來西亞,這種扁平的圓餅被稱為「roti canai」,有人認為它源於欽奈。無論它源自哪裡,印度煎餅都是適合全天任何時間享用的美味。雖然經典的印度煎餅為原味或加蛋,本地菜單現特別推出各種花式,如乳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還有榴槤味——既可作為主菜也可作為甜點。

叻沙

從檳城的羅望子風味叻沙到沙撈越類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加東叻沙有名。加東叻沙受住在加東地區的土生華人(海峽華人)啟發。它有色如火燒夕陽的香辣濃湯,以椰奶和蝦米入味,再澆上鮮蛤、蝦和炸魚餅等食材。其特徵在於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條,用勺子即可輕松享用。有些攤位,吃叻沙時只會給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得益於特許經營和樂於進取的叻沙攤販對各種風味的借鑒,如此美味的加東叻沙從新加坡東部傳遍了全國各個角落。

咖喱魚頭

神經脆弱的人看到鼓起的魚鰓和紅色肉汁包圍下凸起的魚眼時會感到不適。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它卻是秀色可餐的盛宴——常常佐以米飯,浸入噴香的咖喱一起享用。咖喱魚頭是新加坡獨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爐的縮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華族的一道美食。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魚頭,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會加入羅望子汁來增加酸味,有些人則會加入椰奶獲得更綿密的口感。唯一的相似之處便是,辣肉汁中搖曳的肥美的紅鯛魚,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

咖椰吐司

這道小點搭配一杯本地的「kopi」(咖啡)或「teh」(茶),堪稱完美;炭烤或香焗麵包片包裹著冷黃油碎和一大抹椰果和雞蛋製成的咖椰醬。有些人將這道烤三明治作為早餐,有些人則選擇為茶點享用。它更多地則是配上兩顆半生熟蛋、略加少許黑醬油和白鬍椒。美味的雞蛋與誘人的香酥甜咖椰吐司相得益彰,一層是入口即化的橄欖綠咖椰醬,一層是厚厚的黃油。

椰醬飯

將馬來語「椰漿飯 (nasi lemak)」翻譯成英語會得到「rich rice」。這里的「rich」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絕倫的椰子奶油。這道菜擁有完美的混合風味:椰奶和香蘭葉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魚或雞翅、「烏打 (otah)」(香辣烤魚脯)、炸「江魚仔」(本地鳳尾魚)、花生、雞蛋、黃瓜片,和「參峇醬」(辣椒醬)。它是一道深受馬來人推崇的豐盛美食,非馬來人也對它喜愛有加,有他們自己版本的椰漿飯。米飯不變,盡管有些米飯略帶香蘭葉的綠意清香,但是它們的區別之處在於配菜。

炒蘿卜糕

不要將它與胡蘿卜蛋糕甜點相混淆,後者是一款用胡蘿卜和香料製成的松軟蛋糕,表面富有奶油乳酪糖霜。這道可口的炒蘿卜糕並沒有胡蘿卜,至少沒有橙色胡蘿卜。新加坡炒蘿卜糕的主要食材為米粉和白蘿卜。將米粉和白蘿卜絲混合再蒸熟,然後切成小塊,和蒜、雞蛋和菜脯 (腌制蘿卜干) 一起烹炒。這些細膩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頭粿」,幾乎可以在每個小販中心找到。食用時或為黑色(加甜味黑醬油炒制)或為白色(原汁原味)。

肉骨茶

去過新加坡的人都知道,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吃一次肉骨茶,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在這里無不飽享一次口福。肉骨茶,就是邊吃排骨邊飲茶。肉骨是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豬排骨,然後加上各種佐料,有的還加進各種滋補身體的葯材,燉得爛爛的。

羅惹

羅惹在馬來口語中意為「不拘一格的混合」,而且實至名歸。其食材反映出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將風味濃烈的不同食物和諧美味地融合在一起。它是一種混合了蔬菜、水果和油條的本地色拉,覆有厚厚的黑色醬汁,綴以碎花生和芬芳的姜花末提味。醬汁是一道羅惹成敗的標志,其醬汁由釀造的蝦醬、糖、青檸和辣椒醬做成。必須以甜酸辣調制出開胃的混合醬料。通常,醬汁會在大木碗中用木勺調制。只有添加了所有食材並充分混合後,醬汁才算完成。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鮮脆黃瓜和沙葛、菠蘿片、青芒果或未成熟的蓮霧(jambu)等芳香撲鼻的水果、炸油條和烤豆卜。

辣椒螃蟹

螃蟹自是極好的,但醬汁才最為閃耀——甜中帶咸,口感微辣,極其美味。撥開蟹殼時,醬汁會沾得您滿手都是,此時,不吮指賞味絕非可能。您還會再要一些炸或蒸饅頭,蘸著醬汁品嘗——此醬汁以番茄和辣椒醬混合而成,絲絲蛋液增加了其濃稠度,妙不可言。辣椒螃蟹是新加坡的最偉大的烹飪發明,在所有蟹類料理中獨占鰲頭。絕大多數海鮮餐館均可輕松找到,典型的吃法是佐以味美甜香多汁的鮮蟹肉泥。

雞飯

當您看到一個小吃攤上整齊排掛了一隻只熟雞時,就應該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國菜之一——海南雞飯。它在新加坡全國小販中心隨處可見,也是很多大餐館乃至酒店咖啡廳的菜品。同菜不同價:一口大小的雞塊——或是團隊用餐時的整雞——與噴香的米飯、嗆口辣椒、鮮香姜醬搭配食用。這道菜的食譜改編自早期中國移民,他們來自遠離中國南部海岸的海南島。海南當地人稱這道菜為文昌雞。他們使用特別品種的雞,佐以雞油飯享用。深綠色的綠辣椒蘸醬為這道菜錦上添花。

⑦ 印度人一日三餐吃些什麼為什麼看上去伙食很好的樣子

一提印度美食,估計很多人想到咖喱,想到某隻手拋出來的飛餅。但事實上,印度飛餅並不是印度的特產,或者說並不是印度人愛吃的食物。因為雖然印度的胖人不少,但事實上人口超密集,很多人還處於吃不飽飯的溫飽線上。是不是這樣說有些奇怪了?為什麼這么多人吃不飽飯,卻還會有那麼多胖子呢?


最後,印度人喜歡用的油也很給發胖加分。他們最多用的就是熱帶木本植物油,即棕櫚油。這種油在印度絕對可打五星好評,炸個東西,做點食物,完全就是無棕櫚油不歡。但這種油吃多了就會發胖,印度人民生活如此“美好”,如何能不增加噸位呢?

其實,如果真的站在客觀角度來看印度的話,我們還是非常不理解的。他們的國民生存現狀差距極大,有的成了胖子不假,但有的就吃不飽飯,處於挨餓狀態。可國家呢?卻每年還有大量的大米出口,這種生存法則我們普通人真是沒辦法接受。

⑧ 去印度,菜種是不是違禁物品

印度是一個以吃蔬菜為主的國家!怎麼會沒有綠色蔬菜??!

閱讀全文

與去印度種植蔬菜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塊錢在越南能換多少錢 瀏覽:628
印尼總統叫什麼名字 瀏覽:647
印度左右都是什麼海 瀏覽:868
義大利面怎麼鋪 瀏覽:292
中國菜如何走出世界 瀏覽:750
哪裡有賣印尼酸枝木 瀏覽:214
印尼蝦片菲那怎麼樣 瀏覽:148
伊朗名字怎麼縮寫論文 瀏覽:100
印尼竹子多少錢一方 瀏覽:282
春節去義大利適合玩哪些地方 瀏覽:672
英國那邊一杯咖啡多少錢 瀏覽:524
印度人吃飯愛用什麼碗 瀏覽:445
怎麼化印度妝圖解 瀏覽:171
為什麼伊朗運石油走好望角 瀏覽:118
去印度種植蔬菜怎麼樣 瀏覽:453
伊朗的氣候是什麼 瀏覽:415
為什麼伊朗伊斯蘭革命後 瀏覽:379
如何突圍中國式養老 瀏覽:37
英國為什麼漁業發達 瀏覽:464
馬來西亞寫信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