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劇怎麼做到幾千集的

印度劇怎麼做到幾千集的

發布時間:2024-10-08 11:08:00

A. 為什麼印度現在總能拍出神片

能拍出神片的原因很多,首先他們能夠按自己所想排除種類型的影片,腦洞很大,可以發揮充分的想像,而不會出現,審查的總局,那麼它們還可以根據國內的需要加入很多元素,比如舞蹈歌曲,印度很多片中都有舞蹈的元素,這就使他們的電影和世界各地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印度的科技還相對比較發達,他們說加入很多好萊塢似的六素,拍出的電影還比較有特色,電影拍的特色,第三,印度的電影一直在探索新的品種,所以拍出了很多神片,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

B. 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為什麼印度人會有這樣的時間觀念

如果一個印度人告訴你:馬上來,那估計會在十分鍾後來;要是告訴你十分鍾後,你可以去洗個澡,兩個小時後回來,要是告訴你一個小時後,估計這一天不行了,需要明天了。這樣的印度人太不守時了,也太沒有時間觀念。
很多去過印度的人都認為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只是不緊迫,在他們的意識中,時間雖然有意義,但是沒有力量。甚至印度人將自己看的非常渺小,人生的這一個過程變成微不足道塵埃的瞬間,所以印度人認為人這一生想改變世界是不可能的。馬克思曾經說:「印度沒有歷史。這是很深刻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件觀念,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存環境決定,還有就是宗教。
生存環境決定這樣不難理解,印度生存環境在熱帶,亞熱帶,這樣個位置的生活的民族都沒有溫帶、寒帶生活的人有時間觀念,主要是糧食生產決定的,在一年四季都能生產糧食的印度,很多人躺著就能等到天上掉下椰子、掉下芒果,沒有像溫帶的生產方式,沒有時間觀念,就沒有產量,播種錯過十天半個月,就可能秋天沒有好的收成,來年就會挨餓,這樣能不注重時間觀念嗎。
印度教時間觀念影響到了教徒人世間的時間觀念,印度教教徒接受的是非常長的宗教時間觀念,這與中國人注重歷史時間的觀念不同。中國人記錄歷史,印度人記錄宗教。在印度人眼中,人的一生時間只不過是一個「神年」的1/4左右,也即一個神年的一個季節,又何必那麼在意人世間幾個小時的時間呢!從宗教時間來看,人世間的1000年也不過是幾個神年,對不注重歷史時間的印度人來說,《沙恭達羅》的作者其出生年月差上1000個「人世年」沒什麼關系,只不過3個「神年」嘛!
除了每天的祈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之外,印度教的時間觀念對印度人也有影響。
印度教對時間的看法是這樣的:時空是循環的,每一次循環稱作一次「劫波」,約為432000萬個世俗年。每次「劫波」又分為十四個「期」,每一「期」終了,宇宙再生。這和中國人常說「在劫難逃」有點接近。當今世界處於第七個期,每一期劃成七十一個「大間歇」,每一次「大歇間」分為四個「時期」,各「時期」分別包括4800個、3600個、2400個和1200個「神年」,每一「神年」相當於人世360年。中國人也常說,「天上方一日,人間已多年」,這種「天上時間」和「人間時間」的差別同印度教「神年」和「人世年」的說法有著雷同的地方。
這下明白了印度的時間觀念了吧,其實印度的時間觀念,就是「神一樣的時間」。而印度的時間觀念,形成也算久遠,盡管歷史進入現代文明,但一時間印度人改變時間觀念還需要時間,在歷史上印度的時間觀念,早就有記載,也算歷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點。
中國的古籍裡面早有記載。公元1415年(永樂十三年),鄭和寶船抵達古里。古里國王派其頭目和能書會算並被稱為稱為哲地米納的人即官牙人(牙人,即中間人),來與明朝特使相會,磋商交易之事,先擇某日打價(談判價格)。至日,將帶去的絲綢等貨物逐一議價、協定合同,合掌牙人(即合同簽字者)言某日交易,與眾手中拍一掌,或貴或賤,不再改變。然後哲地富戶攜寶石、珍珠、珊瑚等來看,其議價非一日能定,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
。從中國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印度商人交易的習慣,中國商船帶去的絲綢可以在一天內定價,並由牙人(即負責人)擊掌約定;而作為交易的印度商品卻極難定價——「快則一月,遲則兩三月」。看來中國古人早已經領教了以拖延遲緩為特點的「印度時間」。從交易的物品來看,中國以絲綢為主,而古印度人的貨物多種多樣,而且多屬於「私人」物品,所以極難確定價格,時間自然也就很長。
印度人的「神時」觀使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極為恆久漫長,而「自省」的空間觀念又使其特別注重具體的細節和思考,過於注重微觀的考慮。這種獨特的時空觀培養了印度人獨特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稱之為「葡萄式」思維。這種思維是這樣的: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談,可以雜糅在一起;時間是可逆的,對於印度人來講,古代的事就是現代的事,現代的事在古代也可以發生。
1981年,為了參加印度的國慶慶典,印度人用牛車運載米格戰斗機;在這件事上,印度人考慮的不是牛車運送戰斗機所花費的時間,而是事情這樣做是否在理論上可行。
印度電視劇沒有主要線索,在情節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幾件事居然糅合在一起講,這並不是印度編導水平有問題,而是和印度人「葡萄式」的思維習慣有關。可以把印度的電視連續劇比作一串葡萄,每一集都是一顆葡萄,但每顆葡萄之間除了外形和味道差不多外,情節上少有聯系。
印度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是印度人引以自豪的部分,他們看的長遠。這種長遠不但仔細考慮了事情的細節,而是他們認為看到了事物的終極意義,知曉了整體。
西方只考慮五年、十年,最多二十年;印度則主要從時間是無限的這一角度來考慮問題。當然,我不是說印度今天已經在這么考慮問題,只是說必須從這種角度來觀察問題」。印度人總覺得他們已經看透了過去和未來,已經洞悉了所有歷史上和未來的真理,他們考慮問題比其他國家的人深遠。印度人經常喜歡說一些過頭的話。從文化傳統上來理解,這是印度人獨特的特點。如果他們預測未來50年印度經濟會超越中國,他們不認為那是將來的事,他們會說:「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印度人要超越你們了。」這就是印度人來源的自信。

C.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閱讀全文

與印度劇怎麼做到幾千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到印尼開造紙廠怎麼樣 瀏覽:534
義大利隊長在什麼俱樂部 瀏覽:391
印度高種姓與低種姓是怎麼形成 瀏覽:353
義大利的足彩購買公司有哪些 瀏覽:100
老年人去英國需要什麼證件 瀏覽:233
印度歌曲我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 瀏覽:908
印尼燕窩的叫美什麼堂 瀏覽:203
越南孕期吃燕窩飲品什麼品牌好 瀏覽:594
印度黑人現在是什麼樣子 瀏覽:852
都靈在義大利哪個城市 瀏覽:466
中國哪個省皮膚病高發 瀏覽:406
s5中國有哪些隊伍 瀏覽:616
印尼芳香精油怎麼樣 瀏覽:156
如何查詢廣西至越南有沒有通關 瀏覽:372
印尼歡迎怎麼說 瀏覽:404
去越南准備多少現金 瀏覽:69
越南胡志明到哈爾濱的機票多少錢 瀏覽:950
中國哪裡有西瓜苗 瀏覽:23
英國一年消費多少 瀏覽:786
如何下載中國視頻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