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哪些
古印度法的淵源除國王詔令和教法典籍外,主要還有吠陀。
古代印度法的發展和宗教密不可分,按其歷史發展,主要淵源包括
(1)吠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印度出現了最早的傳世文獻——吠陀。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聖的法律淵源,約成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 用詩歌體裁寫成。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贊頌明論)、《娑摩吠陀》(歌曲明論)、《耶柔吠陀》(祭祀明論)和《阿達婆吠陀》(巫術咒語匯集)。它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涉及到很多行為規范和社會習慣。大約在後期吠陀時期,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印度的氏族制度解體,逐漸形成奴隸制國家。
(2)法經:附屬於吠陀,是對它的解釋和補充,約成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 以散文體裁寫成。它主要是祭祀的規則和教徒的生活准則,沒有統一文本,各教派均有自己的法經,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法經流行。
(3)法典(也有人主張稱「法論」, 以區別於近現代的法典):婆羅門祭司編成的教法典籍,它所包含的純粹法律規范比法經多。全部法典陸續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其中最重要的為《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約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較為正規的法律典籍,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它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吠陀的精義,規定了以種姓制為核心的基本內容。該法典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傳播至東南亞及遠東地區。
(4)佛教經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淵源之一,總稱「三藏」,即:經藏、論藏、律藏。①經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及其門徒宣揚的佛教教義;②論藏,佛教各教派學者對教義的論說;③律藏,佛教寺院規條。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義最為明顯。佛教法的中心內容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
(5)國王詔令:其中最為人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詔令, 要求人們遵守佛法、服從官府等。
Ⅱ 中國古代那麼多佛經,有多少真正是印度的
古代很早就有人與你有同樣的問題.
大藏經收錄,專門有一個部分,是疑偽部.
就是無法確認是否是正式佛經.專門設立的.
在國內,這一部分分量還不少.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