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B. 印度有什麼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
1.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2.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3.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4.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1.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2.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3.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C.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種姓制度:
由於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內部貧富分化的結果,在雅利安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就是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爾那」,就是顏色或品質的意思。因此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婆羅門教: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許多後來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沒有明確的具體創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派別匯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體系。所有這些不同的教義與思想派別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文化內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陸經歷過數百到上千年的繁榮,盡管人們可以籠統地以印度宗教文化來概括它。
種姓制度的實質:
是一種建立在階級壓迫基礎上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制度後來在印度沿襲了數千年,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