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是不是滅了中國一個團
LZ,你被誰忽悠了?
在藏南,印軍被消滅了一個旅。旅長被俘。
在印度平原,印軍被消滅了一個團(是庫爾卡雇傭兵團,這個團跟隨英軍打進過北京,印度認為這個團完全可以消滅從克什米爾爬雪山過來的中國軍隊,毛主席下令必須全殲該團。)該團被滅了後,印度就慌了,都准備遷都了。詳情見當時英國駐印度大使回憶錄。
Ⅱ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三個中心
19世紀中期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又稱印度僱傭軍兵變、土兵起義。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王公的不滿。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使印度雇傭兵十分氣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 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領導機構——由10人組成的行政院。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義 - 起因
印度民族大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為加快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印度進行更加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役,給印度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社會下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損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階層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全國醞釀起來。英印軍隊中的印度土著雇傭兵是當時印度唯一有組織的力量。這些給英國殖民者當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義前已達25萬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多數是為生活所迫才受雇於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為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干涉他們的信仰,觸犯他們的種姓,削減他們的薪餉,激起了廣大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成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核心力量。
爆發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問題。1857年初,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帶有明顯的種族、宗教歧視,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感情,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團一名士兵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怒火,開槍打死3名英國軍官,被處絞刑。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義的爆發。5月10日,駐德里附近米魯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他們放棄宗教偏見,用曾經拒絕使用的塗油子彈打擊英殖民者。起義士兵焚燒軍營、襲擊教堂、封鎖鐵路、釋放囚犯。當晚,米魯特起義軍乘勝向德里進發。德里城內軍民紛紛響應,嚴懲英國軍官,燒毀殖民者住宅,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義政權,對英國統治者心懷不滿的貴族和僧侶也參加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各階級、各種族力量的反英戰線。英殖民者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德里,4萬起義軍英勇戰斗,不斷出擊,連挫英軍,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德里起義的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反英斗爭,起義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奧德省的勒克瑙、坎普爾起義在全境取得勝利,對從東南方向進攻德里的英軍造成很大威脅;中印度的詹西起義軍由女王率領,攻佔了市區,恢復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買起義也取得了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 經過
印度民族大起義1849年英國完成對印度次大陸的征服後,通過「土地整理」加重對農民盤剝,傾銷紡織品使大批手工業者失業,以「絕嗣喪權」和管理不善為由兼並部分王公的領地,降低印度土兵(共23.3萬人,佔英印軍隊總數83%)待遇並派他們到國外作戰,從而激起各階層人民的不滿。1856年,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僧侶在城鄉群眾、印度土兵中進行反英宣傳。起義導火線是英殖民當局發給印度土兵塗有牛脂和豬油的子彈,印度土兵認為這是英國人褻瀆他們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區土兵因拒絕使用塗油子彈而多次發生騷動,均被鎮壓。5月10日,駐密拉特的三個騎兵團起義,殺死英國軍官,隨後向德里進發,揭開印度民族大起義序幕。
第一階段,起義軍以印度古都德里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9)1857年5月11日,起義軍佔領德里,擁戴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皇子米爾扎任總司令,同時成立由10人組成的領導機構「扎爾薩」(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廣大群眾和土兵紛紛響應,控制數十座城鎮。5月30日,奧德省首府勒克瑙爆發起義,英國殖民官吏及數百名官兵被圍困在官邸中。一些權利受損的封建主如那那·薩希布和佔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別在坎普爾和佔西領導起義。德里成為起義中心,新政府號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參加起義。殖民當局匆忙從各地調集軍隊,以旁遮普為基地進攻德里。至6月7日,圍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軍發起進攻,攻佔德里近郊制高點。德里城牆堅固,高21.9米,周圍有寬23.86米、深18.3米的護城河。英軍缺乏重炮,無力突破。各地起義軍馳援德里,總兵力達4萬人,擁有重炮114門、野炮60門。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為德里軍總司令後,嚴厲整飭軍紀,但未能扭轉各路起義軍自行其是的混亂局面。8~9月間,英軍增至1.1萬人,並調來攻城炮兵。守城起義軍卻因內訌陸續撤離,僅剩1.2萬~1.7萬人。9月14日,英軍經三天炮火准備後,分四路發起總攻。起義軍頑強抗擊,擊退攻打喀布爾門的英軍,但克什米爾門被突破。經六晝夜巷戰,19日王宮被佔領,巴哈杜爾·沙二世被俘。起義軍主力撤至法魯卡巴德,堅持戰斗。德里保衛戰中,英軍傷亡1000餘人,包括67名軍官,陸軍准將J.尼科爾森被擊斃。英軍入城後進行報復,屠殺2萬多人。
第二階段,起義軍以勒克瑙、佔西為中心,與英軍激戰(1857.9~1858.6)德里淪陷後,起義中心轉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貝爾率英軍5000人攻佔勒克瑙,救出被困5個月的英軍。27日,那那薩希布的部將唐底亞·托比率瓜廖爾起義軍攻佔坎普爾,威脅英軍退路,迫使坎貝爾放棄勒克瑙。1858年2月,英軍7萬餘人經充分准備後對奧德省發動大規模攻勢。起義軍在勒克瑙地區集結近20萬人,其中多數是新兵和附近農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統·指揮。3月2日,英軍分進合擊猛攻勒克瑙。經半月激戰,起義軍於19日放棄該城,撤至僻遠內地。勒克瑙保衛戰結束後,中印度的佔西地區成為起義中心。3月20日,H.羅斯率英軍進攻佔西城。佔西女王親臨前線指揮,戰斗異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亞·托比率起義軍2萬人馳援佔西,因麻痹輕敵被英軍擊潰。3日,英軍從佔西城正門突入城內,經激戰於次日佔領該城。佔西女王率部撤至加爾比,6月1日佔領瓜廖爾。17~18日,英軍進攻瓜廖爾,佔西女王戰死,瓜廖爾陷落。
第三階段,起義軍在中印、北印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因寡不敵眾而失敗(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後,起義軍化整為零,在鄉村與英軍周旋。唐底亞·托比率起義軍主力東進那格浦爾,西擊巴羅達,依託山林、河流、峽谷和沼澤襲擾英軍。此外,庫馬爾·辛格、阿馬爾·辛格等率領的起義軍也多次攻擊英軍。英軍疲於應付,損失慘重。1858年11月,英國發布女王詔書,拉攏印度封建主。多數參加起義的上層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義。唐底亞·托比率軍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義軍中離隊者日益增多,兵力銳減。1859年1月,那那·薩希布退走尼泊爾。4月,唐底亞·托比被叛徒出賣遇難。至此,印度民族大起義基本結束,零星戰斗持續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領導、以土兵為骨乾的包括各階層人民參加的武裝起義。它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在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軍事上看,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指揮,領導人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義軍缺乏訓練、裝備落後等。
印度民族大起義 - 影響
作戰地圖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英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Ⅲ 要不是這些戰地照片,對印自衛反擊戰會被多少網友當成「神劇」
從被解放軍俘虜印軍坦克說起
前兩天,聽人講笑話一樣說起印度寶萊塢拍了一部電影,主角相貌猙獰,和解放軍作戰槍也打不死,炮也炸不死,戰場上還能來一段大篷車式的抒情舞蹈,當時不禁感慨這 「抗日神劇」 開始走向出口了,看來將來世界影視藝術史上必會提到其重大貢獻。
真實的情況是……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以後,據說印軍的戰鬥力曾經讓總參的王尚榮部長大吃一驚。印軍放在第一線的旁遮普聯隊、廓爾喀聯隊、拉吉普特聯隊等都是曾經打過二戰中激烈惡戰的部隊,凶名在外。所以戰前我軍計算其戰鬥力,是按照與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等同的公式來推算的。
誰知打起來竟然是摧枯拉朽,有一位參戰的戰士這樣評價他們的戰斗: 我們碰到的這伙印度兵奇怪咧,不但不投降,竟然還敢於抵抗!(「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反正,看來前面提到的這印度電影是不能讓打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看的,否則某位老爺子笑得發了膽結石可不是玩的。
「竟然還敢於抵抗……」這樣奇葩的評價不是我軍誇張,而是有真實圖片為證的。
注意,兩輛戰車在塗裝和自衛武器等方面存在微妙的差別,第一張照片的電台天線的位置也不一樣。
在對印作戰前線,藍志貴拍攝了很多經典照片,有些要幾十年後才被人們認識到其價值。比如下面這張拍攝的,便是戰爭史上著名的 「達旺沙盤」 ,連西方的軍校里都經常提起呢。
1962年10月26日,我軍攻佔達旺,並准備繼續向前方德讓宗方向突擊前進。此時我軍已經不能再藉助最初的突襲效果,料想印軍將在前方嚴密布防,作戰可能面臨重大犧牲。
然而,根據陰法唐政委回憶, 我軍攻佔達旺以北五公里處的邦崗共(原為印軍指揮所),發現印軍居然留下了一個完好的沙盤,上面清楚地標明了印軍各部的位置。大家很快發現一條通往西山口的山谷印軍完全沒有設防。
當時偵察科長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氣,曾認為是印軍的詭計。然而綜合俘虜口供,證明這上面的標志竟然全是真的!於是指揮戰斗的張國華司令員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就指著這個沙盤制訂作戰方案,下達各部實施迂迴、穿插、分割的任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過印軍沒有布防的山谷,繞到印軍主力後面,切斷德讓宗與邦迪拉之間的公路,堵截敵南逃退路。
印軍……根本沒想到我軍竟然弄出了這么一個南北縱深達150公里的口袋,連逃的力氣都省了,除少數指揮官乘坐直升機逃走外,大多數在飢寒交迫之下當了俘虜。
這也使我軍有了在第一次歸還印軍戰俘時一下子就交給他們三千多人的底氣。
當然,各國軍校提到這個「達旺沙盤」目的只有一個—— 提醒學員們即便打了敗仗,也不能把這么重要的東西原封不動留給對手啊。
不是每架直升機都能把長官接走,這一架 蘇制米-4直升機 看來是因為地形復雜來了個「我自橫刀向天笑」,動不了無法起飛被抓了俘虜,旁邊坡地上可看到印軍的對空聯絡用三角白色標志。
難道是印度陸軍被打急了,倉皇中忘記了直升機的性能限制,竟然在陡坡上擺下讓飛機降落的標志,結果坑了友軍?
根據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少將的回憶,這架飛機是派去前線扯冬和龍布方向執行偵察任務的,並尋找失蹤的達爾維准將,編號BZ-590。解放軍390團人員回憶,該機飛到吉牙附近被我擊傷過,後來在本穹東側地區將其俘虜。
如果此說准確,那塊白色三角標志可能是印軍直升機負傷迫降後擺出請求救援的,但沒有第二架飛機趕來,否則可能會被坑得也趴窩在這里—— 此前中國軍隊曾在一架擊落的貝爾直升機旁設伏,結果釣來了第二架,連飛行員都給俘虜了。
在戰斗中我軍繳獲了多架印軍飛機,包括米-4直升機、貝爾直升機和「雙水獺」飛機,大多數被俘原因是印軍方面對飛機運用不當,不是被我們的輕武器弄下來,就是起落時出了事故被放棄……
不過,在不適於裝甲車輛活動的山地作戰中能抓到印軍的坦克,還是令人有些驚訝。這是因為印軍在當地並沒有投入成建制的裝甲部隊,而我軍也沒有見到消滅印軍坦克的記載。而照片證明,這樣的事情,在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的確發生過。
那麼,這些坦克是怎樣落入中國方面手中的呢?尋找蛛絲馬跡,戰後中國方面從政治角度決定歸還印度方面大多數被俘裝備和全部人員,表達我方和平誠意, 在歸還印軍的裝備清單中,的確有兩輛M3A4坦克,但並沒有提到怎樣將它們俘獲,只是說明著兩輛坦克都有機件損壞。
考慮到印軍並沒有大規模出動裝甲部隊,考慮其作戰特點,這幾輛坦克應該是配屬給印軍前線指揮部門使用的警戒車輛——印軍記錄在東西兩線都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戰。
我軍雖然攜帶簡單的反坦克武器如57毫米無後座力炮,但主要用於打碉堡,未見與敵坦克戰斗的記錄,說明敵坦克可能根本沒有來得及投入一線作戰。而其機件損壞和其他若干我方獲得的戰利品是同樣特徵,通常是印軍主動破壞的結果。
雙方作戰地域為喜馬拉雅山南坡,這里要麼地勢陡峭,要麼溪谷縱橫,都不是使用坦克的良好戰場(除非太二,誰會在這里用坦克?), 很大可能是印軍坦克勉強進入戰場,但或者由於後路被切斷失去油料補給,或者由於道路原因發生故障,不得不將其破壞後放棄,結果成了我軍的戰利品。
當然,如果有熟悉那段戰史的朋友能夠找到我軍和印度坦克有過作戰,那會更有效地補充這段 歷史 。
根據外電報道,我軍在這次戰爭中俘虜的印度坦克並沒有都交還回去,還是留了個紀念品,這就是在北京的中國坦克博物館保存的6019號車,它們的型號都是美製M3A4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這型坦克在二戰中也曾是中國遠征軍在印緬作戰時的裝備,中國裝甲兵評價它雖然不如同時裝備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皮實,但底盤較高,機動能力好,適宜於復雜地形使用,而且,比日軍一線所有戰車更強大。
考慮到這種坦克是在二戰中活躍的老式車輛,戰後很快被廢棄,印度方面能讓它在1962年依然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出動,這份維護的本領也算了不起啦。
不過,想想還是有點啼笑皆非——在那場戰爭中,中國方面並沒有出動裝甲部隊,卻能把對手的坦克抓來,沒有出動航空兵部隊,卻能把對手的飛機繳獲,後人聽說,會不會以為我們又在寫神劇啊?
【完】
Ⅳ 印度十萬大軍被中國哪個將軍殺光
大唐時期的王玄策,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並順帶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系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篡位的新王阿羅順伏擊了大唐的使團,使團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和蔣師仁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公元648年,王玄策用「火牛陣」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隨後破城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活捉了阿羅順,余眾盡坑殺。
Ⅳ 1962年,印軍俘虜稱旅長被斃,找到了嗎
1962年,印軍俘虜稱旅長被斃,找到了嗎?
1962年11月20日,在中印邊境東段戰場,印軍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一線的防禦已經完全崩潰。至此,我軍戰前制定的“集中兵力,迂迴包圍,打頭切尾,擊背剖腹”的戰法全部獲得成功。位於追擊第一線的藏字419部隊第154團和第11師第33團,已經成功推進至中印邊境傳統習慣線附近。
這次普冬村西山追剿戰,第2連官兵在運動中精確判斷敵情,以突然的攻勢打了印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將其大部殲滅,僅僅兩個小時的戰斗,就殲滅包括准將旅長在內的58人,而第2連僅付出了輕傷1人的微小代價,其中第6班因擊斃敵旅長而在戰後榮記一等功。
直至12月初,整個清剿行動勝利結束,我軍戰果極為輝煌,其中第154團成果最為豐碩,共計殲滅印軍1052人,其中擊斃434人,俘虜618人,繳獲大批軍事物資,而己方僅犧牲12人,負傷35人。第154團憑借這一輝煌戰績,在戰後榮記集體一等功。
Ⅵ 為什麼在德國的黨衛軍里,會有印度兵
呵呵……
不要奇怪,印度人也是屬於雅利安人種,這是二戰時德國所承認的,而黨衛軍都是由純粹的雅利安人組成,所以當時德國人對印度人並不是非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