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史上的「護法名王」是哪位印度國王
阿育王。由於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從印度的一個教派一躍而成為世界宗教。所以,有些人把阿育王視為佛教的第二位創立者。
B. 與佛陀教好的古印度國王都有哪些
佛陀在人間創立了佛教,後來得到印度諸多國王支持。比如當時的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王,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以及後來的阿育王,迦膩色伽王等。
C. 佛陀滅度之後,著名擁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哪三位
佛陀滅度後,著名擁護佛法的印度國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譯阿輸迦王),迦膩色迦王,渴利沙王 (即戒日王,他曾請玄奘法師宣講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師)。
D. 古今佛教丨佛教,在哪位國王的護持下走出了印度,最終
佛教史上一件關系極為重大的事發生在這個時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傳播只局限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由於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僅傳遍五印度(東、西、南、北、中印度),而且傳到亞洲、北非、希臘許多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E. 印度有哪些國王是以佛法治國的
阿育王就是其中一位
zt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約生活在公元前!世紀。在他統治時期,孔雀帝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在古印度歷史上也是空前的,整個南亞次大陸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獲得統一。他能順應形勢的發展,摒棄窮兵黷武政策,注重休養生息,堪稱印度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並使佛教越出印度國境,傳播到異國他鄉,最終發展成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對許多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作用,從而名垂史冊。佛教為古印度釋迦族人悉達多·喬答摩創立,後來,悉達多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被稱作「佛陀」(意為覺悟真理的人),他所創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釋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世紀下半葉,佛教只不過是古印度沙門思潮中的一個流派;到了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銘刻敕令和教諭,大力宣揚佛法要義,積極推行所謂「正法」統治。當時,佛教徒認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國君,將他尊為「護法名王」。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統治,主要是對人民進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們節制慾望,清凈內心,不殺生,不妄語,多施捨,尊敬父母和師長,並按照公認的社會道德規范善待親友和奴僕。這樣,人們的思想就被束縛在自我修養上,甘願受他的統治,不會反抗他的奴隸制君主專政。當時,阿育王帶頭皈依佛門,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的一切軍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裡。他的下面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層層管理國家,直至村莊,還擁有六十萬步兵,三十萬騎兵和九千頭戰象的強大軍隊,維護他的統治。他自己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說在行獵時,伴隨他的是全副武裝的女獵手,有的駕車,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舉行宗教大典時,在宮廷的遊行隊伍里,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寶石的黃金容器的大批仆從;有許多被馴服的獅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則通常被二十四頭大象保護著。這一切財富,都是他從全國搜刮來的。為了實現「正法」,鞏固統一,阿育王修築道路,建立驛站,經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視,還興辦各種公共福利事業。特別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團施捨大量的土地和財物,廣泛修建奉祀佛骨的專用建築(俗稱舍利塔或佛塔),據說,當時在印度各地曾有八萬四千座佛塔,他還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前兩次分別是釋迦牟尼死後不久和死後一百年),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此後,他開始向國內邊陲地區和周鄰諸諸兄弟,正式繼承了王位,舉行了登基典禮。此後他發動了對外戰爭,統一了全印度。據說,他皈依佛門,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決定的。當時,他對南印度羯陵迦國的遠征取得全勝,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十萬羯陵迦人被殘酷殺戮,有十五萬羯陵迦人被擄掠成為奴隸。他對此深表悔恨,從此,他的內外政策也出現轉折。他不再實行暴力統治,不再發動征服戰爭,並廢除了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制傳統的殺生祭祀和宮廷狩獵活動。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國派遣許多佛門長老,把佛教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地。
F. 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和佛教有什麼樣的淵源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阿育王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使大眾都能看到佛的教誨。
G. 古印度的佛教在國王誰統治時期得到興盛並外傳
那是阿育王!佛教歷史上對佛教傳播出力最大!
他一生的業績可以明顯分成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斗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了印度,在約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時,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印度全境得到統一。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
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H. 公元前幾世紀印度國王大力弘揚佛教
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此時已經有300多年了,期間經歷了七位持法者,進行過兩次大結集。佛教的四諦、五蘊、八苦、眾生平等的思想也廣泛傳布到印度次大陸的千家萬戶,但與這時的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並未取得阿育王壓倒性優勢,更未傳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區,而隨著傳播的進行,其內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後,佛教的傳播取得了質的飛躍。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盡量減少傷亡。他宣布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導的正法,包括以下這些基本內容:對人要仁愛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對動物也要尊重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也是「眾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於公眾的好事,如修橋造路、種樹建亭等;要對其他宗教寬容,給予耆那教、婆羅門教、阿耆昆伽教應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攻擊。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統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里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I. 印度為什麼不把佛教立為國教而是印度教
印度教徒在印度的人數比例佔到超過百分之八十,而且印度教是印度的民族宗教,歷史最為悠久,影響也最為深遠,當然會被奉為國教。
至於那個佛教衰落的歷史原因我可以來簡要說一下。佛教初時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當時畢竟還是小教團,就算得了幾代國王的支持,其影響力也從未在印度地區把印度教(當時是婆羅門教)比下去,只能說其過快的發展速度對印度教產生了威脅。
後來朝代交替,新帝國的統治者們是印度教的信徒,開始轉而支持印度教,佛教的發展那個時候便已經開始緩慢下來。不過印度教的國王們並沒有對佛教造成什麼破壞,還時常不分派別地資助各個教團。然而印度教改革了教義後復興的很快,佛教受到印度教影響,在7世紀時產生密教,開始混同於印度教,喪失了其對民眾的吸引力,並漸漸衰落。
不過真正對佛教造成毀滅性因素的,是伊斯蘭教的入侵。完全不像印度本土宗教具有包容特性的伊斯蘭教在掠奪了印度極大財富同時四處搗毀廟宇,直接給了佛教致命一擊。
佛教就這么在印度絕跡了。近代印度有復興佛教的運動,有信徒幾百萬人,幾乎都是下層人民為了反抗種姓制度改宗的。
J. 古印度很多信佛的國王,為什麼沒有廢除種姓制度
佛教和種姓制並不抵觸吧,相反的還可以為種姓制的存在做一些解釋。
比如,你是一個低種姓的人,你在為高種姓的人做牛做馬,你覺得心裡不平衡,這是為什麼呢?結果佛教告訴你,因為你前世造了孽,所以這輩子受苦來還前世的債。要想過好日子,就要這輩子好好得受苦受難,下輩子轉世投胎就可以到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