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龍門石窟的歷史
龍門石窟的歷史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1)印度為什麼造不出龍門擴展閱讀: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據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贊道:「梓童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准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_」,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參考資料:網路-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詳細介紹
龍門石窟,一個佛教洞窟復雜位於城南13公里處洛陽在中國的河南省,形成了一些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最顯著和精緻的表示。這些石窟始建於公元493年,歷時大約五個世紀,連同裡面雕刻的雕像和銘文,為了解北魏晚期和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環境提供了一個窗口期間。溶洞被雕刻在龍門山和象山陡峭的石灰岩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了伊河流經的山谷。該遺址外觀為天然門,歷史上稱為伊闕或「伊河門」。在皇帝楊的的隋朝建立一個帝國的宮殿在洛陽在其南大門7世紀CE對准現場的懸崖開始,名龍門或「龍門」投入使用。
布局
現場的崖壁上共刻有石窟、壁龕2300餘座,佛像10萬尊,大小從幾厘米到17米多不等,碑刻2800多處,是中國最大的此類建築群。大多數洞穴雕刻在伊河西側的龍門山上。那裡的石窟和壁龕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於在遠處觀看時,它們使懸崖表面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蜂窩狀外觀。西側的石窟用於祭祀死者,而東側的象山石窟則是各派僧人的聚集地。
現場的懸崖峭壁上雕刻了2300個石窟和壁龕,10萬尊佛像和2800多個銘文。
社會的反思
在偏遠的山坡上雕刻石窟作為佛教寺廟是一種起源於印度的做法c。公元前3世紀。佛教隨著石窟雕刻的實踐,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影響了公元5世紀中葉北魏首都平城附近雲岡佛教石窟的形成.公元493年,雲岡石窟的雕刻功臣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轉而在龍門開鑿石窟。
古陽洞最古老的石窟中,許多塑像都是跟隨孝文帝到洛陽的皇室成員發誓要建造的。洞內有1000多個壁龕和800多塊銘文,是龍門最豐富的洞窟之一,反映了北魏晚期的雕刻和文字風格。中央釋迦牟尼佛像兩尊菩薩,面色陰沉,身形纖細,與早年雲岡的寬肩造型形成鮮明對比。固陽洞內附在雕像上的銘文包括被指定為北魏書法典型形式的20個銘文中的19個,對於確定每件作品的起源至關重要。
北魏滅亡後,石窟雕刻放緩,直到唐朝的形成——這是一個以重要文化成就為標志的穩定繁榮時期的開始。在此期間,北魏的苦行風格讓位於寫實、戲劇和錯綜復雜的風格,龍門60%左右的石窟都是這種風格形成的。其中最大最壯觀的當屬奉賢寺洞。雕刻在後壁的中央洞內一尊巨大的毗盧遮那佛像,因其靜逸優雅,微微笑,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毗盧遮那像的兩側是一組弟子和菩薩,還有一組雕刻在側壁上的天王和守護者,形成一個半圓形。鑒於每座雕像都有明顯不同但同樣富有表現力的個性,站在群體的中心,面對佛陀,是一種真正令人敬畏的體驗。該石窟於公元675年完工,是由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後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而捐贈的。
通過為那些有足夠財力的人提供供奉佛像的能力,以將功德傳給指定的受益人,通常是皇帝或父母,龍門的雕像藝術最終達到了精神目的。這些人物的贊助人代表了廣泛的社會階層——皇室、宮廷官員、軍事將領、僧侶、修女、工匠、外行——其中許多人在捐贈時附有銘文,描述了他們製作委託的動機和方法。通過選擇圖像的主題和風格,並通過銘文傳達他們的故事,古代捐贈者留下了一個千年前該地區社會的生動寫照。
著名的洞穴
除了固陽洞和奉賢寺洞外,還有幾處特別值得一提。北魏遷都洛陽後不久雕刻的賓陽三窟,是玄武帝為紀念其父孝文帝、母文昭皇後而贈的。與固陽洞中的人物不同,賓陽洞中的人物是早期的北魏風格,與雲岡石窟中的人物風格更接近。葯房洞的工作始於北魏和唐朝之間的時期,包括雕刻140份唐代醫方——從霍亂到癔病的實用療法。這些療法在公元10世紀傳播到日本,揭示了醫學科學到了唐朝才有所進步。
萬佛洞是在奉賢寺建成後不久完成的,是為紀念高宗皇帝和武則天皇後而建造的,據稱有15,000尊小型坐佛像,雕刻在覆蓋數壁的小壁龕的巨大網格中。洞穴的主要贊助人包括一位女性宮廷官員和一位宮廷小教堂修女。東側最大的石窟——觀景寺洞,與許多其他大型石窟不同,沒有成群的大型佛像雕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真人大小的羅漢圍繞著洞穴的周邊延伸,每個羅漢都有獨特的表情,以其他唐朝發現的令人回味和高度詳細的風格雕刻時代石窟。
保存
人們只能想像唐代龍門石窟的輝煌,成千上萬的新近完成的雕刻被塗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不幸的是,一些自然和人類的力量已經削弱了,盡管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被摧毀,原始藝術家的意圖。造成損壞的自然原因包括酸雨腐蝕、風暴露造成的磨損以及石灰石的自然裂縫,植物生長和滲水加劇了這種裂縫。
盡管有證據表明雕像的破壞在公元13世紀已經開始發生,但在公元20世紀初發生了大規模的搶劫。搶劫者將較大人物或整個較小人物的頭和手交給北京和西安的藝術品經銷商,後者又將它們賣給外國藝術品收藏家和博物館。該遺址的修復工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這一事件最終導致了公元1971年奉賢寺洞的整修工作。為了防止倒塌和水災,雕像被加固,恢復了原有的排水渠道,在石窟上方建造了屋頂,並為雕像添加了防水材料。2000年,該遺址被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如同歷代朝聖者到龍門拜佛或供奉佛像一樣,這些石窟讓現代遊客有機會更接近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活,並站在驚嘆於人類的能力和決心。
龍門石窟的歷史故事
龍門石窟的歷史和故事如下: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
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傳說中那個洪水泛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
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於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里的水患。
龍門石窟的價值影響
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葯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
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
龍門石窟的恐怖故事
河南最「詭異」的地方,至今仍不能用科學解釋?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都越來越喜歡旅遊,而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所以名勝風景是說不勝數。但是有很多人就是喜歡去尋找刺激,探險。
河南省是一個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省份。而且在河南也有很多的名勝古跡,比如說龍門石窟,太行山等等。但是今天小編要講的,是比較邪門的兩個景區。
河南省焦作市,傳出了一段視頻,在視頻裡面利用音樂和畫面描述了一個非常靈異的恐怖事件,隨後就有人去探險,但是發現這個地方沒有居民,然後就有更多的探險者向開封市探索。後來開封世界的謠言就越來越多,當然,其實這里並不存在什麼靈異事件,只是傳說。
另外一個就是封山村,傳說在這個山的深處,這里的男人不能娶妻這里的女人不可以嫁夫。而且凡事遷住在這里的人,總是無一生還。而且經常會遭遇到手機丟失,或者是行李丟失的現象。在晚上的時候,還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哀嚎,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鬼怪之類的事情向來都不缺乏,而我們現在是一個唯物主義社會,既然是不相信有靈怪的,但是有一些現象,目前我們的科學確實無法解釋,最後只能把它上升為神的級別,如果我相信隨著人類的進步,隨著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會解釋更多的謎題。
對於神明之類的,就是信則有之。就像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精神寄託,但是我們並不會去強制的信仰,或者不信仰,這都是每一個人的自由。我國是一個地域非常遼闊的國家,我國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多,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社會的治安,而且我們也從來不會要求強制性的信仰。
因為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而且地域遼闊的國家,所以各種傳說總是數不勝數,這些傳說都是民間在傳,有的時候可能只是為了表達某種希望的意願,因為現實當中實現不了,所以只能根據人們的描繪,來假使人們到達這樣的景象。
尤其是在農村,一些老人會知道一些靈異事件,或者在一些學校,也會傳出一些故事來,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對於河南這兩個比較怪異的農村,可能也是謠言造起來,既然是謠言,科學肯定是解釋不了。
小編是個熱愛旅遊的人,但是小編從來不敢去這種奇奇怪怪的地方,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地方推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感受祖國的風光。
龍門石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
龍門石窟的歷史: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建造時採用了大量彩繪,今多已褪色。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的藝術價值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國家營造,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龍門石窟碑刻題記2860餘品,有古碑林之稱。代表作:「龍門二十品」、龍門雙璧,是中國書法藝術之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