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雕刻效果怎麼樣

印度雕刻效果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10-18 19:13:01

㈠ 印度河文明特有的印章雕刻是怎樣的

印章雕刻是印度河文明特有的微型雕刻,是當時印度的社會現狀、宗教信仰與文化思想的神秘記錄。印章雕刻多採用凍石,也有瑪瑙、燧石、象牙、銅、赤陶等材料。印章雕刻多數的尺寸在1.27厘米到16.35厘米之間。這些印章上的雕刻多是各種動物,包括公牛、瘤牛、犀牛、山羊、羚羊、鹿、野兔、大象、鱷魚等,還有許多幻想的神怪動物和復合動物,如獨角獸、象鼻牛、牛角虎、多頭獸等。這些動物的造型既有高度的寫實性,又有濃厚的裝飾性和奇特的想像力,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感。

㈡ 中國雕像與印度雕像的區別

中印幾個典型代表比較:中國代表: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印度雕像代表;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護王(旃陀羅笈多)率軍趕走馬其頓侵略軍之後,便推翻了難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國,史稱孔雀王朝。"孔雀"據說是從其母名。首都建在巴特那(即史稱的"華氏城")。這個時期印度的雕刻是以動物為主。人物造像雖有,但不如動物雕刻來得生動,數量也少,這一尊《持拂葯叉女像》卻是一個例外。它反映著印度雕刻藝術在轉變時期的面貌特徵。

巴盧特的人物雕刻不能算是最好的,較為生動的雕刻還是動物形象。但有一些建築裝飾雕刻,卻別有一番藝術情趣。這一件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圓形建築裝飾浮雕即是一例。它可以算是印度民間建築雕刻的極好範例。這種裝飾浮雕最初發端於象牙雕刻,後來改在紅砂石上鑿刻。構圖很有想像力。在圓形的框內,描繪佛本?quot;購買祗園"的故事。由於構圖的局限,雕刻家採用多焦點透視法。樹木與房子,車馬與神龕以及各種人物動態,都各呈角度,或平視或俯視,或坐或站,極其生動。有的在祈禱,有的牽牲口,有的種莊稼,有的在修車,是一個繁忙的生活情景。雕刻家把佛傳故事世俗化了。這些人物也都纏著頭巾,表情單調,但人物臉部的各種轉側變化,處理得很協調。圓飾浮雕像上,完全採用平雕鏤空法,體現著以前象牙雕刻的民族形式。

桑奇大塔上的雕刻,是古代印度藝術家的獨特創造。西方美術史家常常把這種藝術說成是模仿波斯藝術與希臘藝術的結果。他們的主要根據是,桑奇石刻上有帶翼獅子與半鷲半獅的怪獸等形象。當然,古代印度藝術與上述兩種民族有密切的文化往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那時不少希臘匠師曾留居印度,波斯工匠也來到這里為宗教建築與陵墓工作過,這些外族工匠常常被聘請為主設計師,使大塔上有些雕刻具有西方風格,但這不能替代整個古代印度雕刻藝術自己的面貌。

諸神之靈:印度古代青銅造像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熔鑄著諸神之靈。

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64--225年)犍陀羅藝術中的青銅舍利容器上已出現佛像和婆羅門教神像。犍陀羅佛像開始確立了佛像的相貌、手勢(印)、立姿和坐姿(座)等造像儀軌。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創造了垂為典範的笈多式佛像,蘇丹甘吉出土的高2.25米的銅佛像,薄衣貼體的造型與同時代的石雕笈多式佛像雷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是青銅造像的繁盛時期,北印度的波羅王朝(750--1150)和南印度的朱羅王朝(846--1279)分別成為佛教密宗造像和印度教諸神造像的兩大中心。

波羅王朝信奉佛教,統治著北印度東部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在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的那爛陀寺,是印佛教的最高學府,也是佛教造像的作坊。13世紀初毀於兵燹。而今從那爛陀寺燒焦的斷壁殘垣的遺址發掘出土的300多件銅像,依稀令人回想起當年香花寶蓋雲集法會的盛況。波羅時期流行的金剛乘密宗佛教造像,多少沿襲著笈多式佛像的古典遺風,更多濡染了印度教藝術繁縟富麗的火焰式風格,出現了大量菩薩、多羅(度母)等女神和多面多臂的怪誕形象,造型與印度教神像趨同。東印度奧里薩地區同時期的佛教和印度教銅像也融合了波羅銅像的造型要素。朱羅王朝信奉印度教,繼帕拉瓦王朝(325--897)之後統治著南印度全境,也繼承了帕拉瓦銅像的鑄造傳統。朱羅銅像把南印度銅像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南印度銅像通常採用含銅比例較高的青銅以失蠟法鑄造。朱羅時期的蠟模製作得非常精確,鑄出的銅像幾乎不必再進行任何加工。

㈢ 印度雕刻取得了哪些矚目的成就

雕刻是一種造型藝術,它可賦予頑石以靈氣,也可賦予金屬以生命。從材質講,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銅雕;從主題講,則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無論在哪一領域,哪種材質,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囑目的非凡成就。

據考證,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就開始了雕刻藝術創作。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鐫刻著動物、樹葉和神祗。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皂石、瑪瑙、象牙和青銅一類材料刻制的。它們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圓形的;一般刻有牛的古印度印章刻有獨角獸的古印度印章邊長為3至5厘米,但也有邊長達7.5厘米的。這些印章的上部雖然大都刻有象形文字元號,並且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更為重要,但動物雕刻往往佔去大半面積,因而先聲奪人。由於所雕刻的動物大多為雄性,我們似乎可以認定,刻制和使用印章者都是男性;由此似乎還可以斷定,男性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的家庭與社會中均佔主導地位。刻在印章上的動物的多種多樣,令人驚嘆不已。所雕刻的動物最多見的為黃牛、瘤牛、水牛、犀牛、象、虎、羊、羚、鹿、兔、鱷、蛇等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也有存在於人們幻想與傳說中的動物或為標新立異而人為組合的動物。由於牛在印度社會與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牛的形象出現在印章中的次數最多,雕刻得也最為傳神。它們那渾圓的軀體似乎蘊涵著無窮的力量,微微低垂的頭彷彿就要發起進攻。這些寫實的或自然主義的雕刻雖然十分古樸,但其技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屑十分嫻熟。這樣,一件生雕欄裝飾孔雀活中的實用品就變成了可供欣賞的藝術品。也有些印章上面雕刻了人或神的形象,但在氣韻上遠不如那些動物的形象生動。這是印度先民對雕刻藝術的初步嘗試。他們對動物題材偏愛的特徵,一直被後世的藝術家們繼承下來。

孔雀王朝時期的雕刻在印度藝術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石頭開始在印度被普遍用於建築和雕刻。這對於印度藝術的發展與傳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用於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潔。這一特徵甚至成了鑒定孔雀王朝時期石雕的一個重要依據。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印度雕刻史上的輝煌一章。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弘揚正法,他命人在帝國的許多地方尋找天然岩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詔書。他敕建的獨石紀念碑式圓柱是這一時期石雕作品的典範代表。這些石柱主要豎立在佛陀生前的重要活動場所或通往這些聖地的重要路線上。雖然當時印度的建築與雕刻受到波斯帝國的影響,但豎立紀念柱的做法卻是出於印度固有的理念。它很可能是印度古代崇奉宇宙之柱的傳統的體現。在印度各地曾先後發現30餘根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時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數量並不多見。在北方邦聖城馬土臘等古代雕刻藝術與文明中心,曾先後發現了當時遺留下來的20餘尊巨大的石頭葯叉雕像。在今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附近,曾經發現兩尊無頭男性雕像軀干。它們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耆那教聖人的雕像。此外,在巴特那市還發現了一尊砂石雕刻的葯叉立像,雖然其頭部及雙手已經缺損,但仍然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技法熟練的成功之作。

古印度的摩羯魚雕刻(公元前100年)舞女銅像(公元前3000年)在今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東北方向約50公里處的桑奇,也有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那就是在198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欄和塔門是孔雀王朝之後極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門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這些作品約作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初期安度羅王國領有中、南印度時期。當時,安度羅國國勢逐漸強盛,控制了印度許多重要的商路與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與富有的市民,為桑奇大塔的擴建和維修慷慨解囊。大塔原有的木頭圍欄遂被石頭圍欄取代。桑奇雕刻規模宏大,技巧細膩,刀工精湛,造型嫻熟,堪稱稀世之作。它在藝術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成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貴霜時代印度後宮的守護神——雅典娜,犍陀羅出土。這是公元前2世紀典型的希臘化神像,現存拉合爾博物館。公元1世紀中後期,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交互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發生迅速變化。在此背景下,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犍陀羅藝術是以希臘藝術風格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雕刻藝術,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藝術與西方藝術融合的結晶。

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這里是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門戶,是一個將印度、中國和中亞與地中海、周圍的希臘—羅馬世界連接起來的貿易網的中心。這種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這里既演繹了印度河和外族入侵者你來我往的歷史劇,也使印度文化與波斯、希臘、羅馬等外來文化水乳交融,從而在幾個世紀中形成了東西方聯姻的藝術——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創造者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同時,既延續了印度風格手勢和坐姿的固定模式,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戲劇在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的手語,創造了佛像手勢和坐姿的標准格式。這種格式在以後形成了亞洲各國佛像形象的標准模式。

犍陀羅的佛陀塑像,以《悉達多王子像》、《佛陀立像》最具代表性。《悉達多王子像》製作於2世桑奇大塔著名的塔門紀。塑像寬21英尺。塑像中王子盤腿而坐,須發蒼然,骨瘦如柴,眼窩深陷,肋骨參差突現,骨骼和血管清晰可見。但他神態安詳,正在瞑思人生的真諦。悉達多消瘦的形體與其面部表情反差極大,恰恰反映出他堅韌的性格和追求人生真理的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現力。《佛陀立像》的創作於2、3世紀,高1.42米,是把希臘太陽神阿波羅與佛陀的特點相結合的藝術傑作。佛陀身穿羅馬式「陶格」袈裟,形象古樸、庄嚴。

犍陀羅藝術為後世繼承和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風氣。毗濕奴、濕婆、黑天、太陽神、難近母等男女諸神的雕像紛紛問世。毗濕奴、濕婆等印度教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構成了印度教圖像的岩石網路全書。約開鑿於8世紀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規模最為宏大。這座濕婆神廟高30米,進深達90米。濕婆神像及表現其功業的雕刻類乎鬼斧神工。同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是純粹的印度教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岩壁上刻有表現濕婆諸相的9塊高浮雕,其中《濕婆三面像》最為著名。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廟都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目不暇接。與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誇張、動感強烈和變化豐富為特徵。

聞名於世的薩爾納物獅子柱頭。建於約公元前242—232年。古代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十分擅長銅雕藝術。其中又以朱羅王朝的青銅雕像在印度最為著名。題材既有男女諸神、聖徒、國王、王後,也有動物。大小形制均有。由於朱羅國王虔信濕婆,濕婆神像備受青睞,其中尤以各種青銅舞王濕婆神像最為流行。約創作於11世紀的青銅舞王濕婆神像,是一件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濕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裸體男性舞者形象,周身環以火焰光環。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徵著宇宙的創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徵著定期焚毀宇宙的動火。這兩條臂膀的平衡,象徵著宇宙生命創造與毀滅兩極的辯證統一。前右臂手作無畏式,前左臂手作模擬象鼻下垂的象手勢。右足踏象徵無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翹起,象徵著解脫。濕婆昂首挺胸,頭發水平甩開,極富動態之美。這座銅雕,通過濕婆的神秘之舞象徵著宇宙的創造、保護和毀滅,從中透出了印度古人對宇宙演化的哲學理解。

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侵入印度後,佛教和印度教建築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穆斯林政權統治時期,印度雕刻藝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㈣ 印度的女神鵰像為什麼臀部和胸部那麼大呢

黑格爾曾說:「宗教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感受到宗教的真理。」

印度是一個極具宗教色彩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信教。根據印度教教義,宗教與性力、生育、多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印度是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印度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印度女性雕塑其充分體現了女性的本質美和女性的活力,把對女性的需求和慾望帶來的崇拜和苦行的宗教融為一了體。印度的女性雕塑是雕塑中的一股清流,不僅在精神上給了人們猛的一擊,而且還體現了其人體美。

閱讀全文

與印度雕刻效果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中學一班有多少人 瀏覽:757
越南有哪些紙品廠 瀏覽:778
中國有多少人叫李曉英 瀏覽:474
如何保障中國電信股票發行 瀏覽:772
中國在哪裡有學跑酷 瀏覽:235
越南同化是什麼意思 瀏覽:616
美國伊朗戰爭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瀏覽:119
印度產的車多少錢 瀏覽:272
伊朗超級聯賽是什麼 瀏覽:540
中國的核彈有多少 瀏覽:611
印度舞蹈一般學什麼 瀏覽:586
紅毛丹在中國哪裡有的種 瀏覽:233
越南有什麼走私到中國 瀏覽:703
印度牛蹄哪裡好吃 瀏覽:163
廣州到英國坐船多久 瀏覽:67
印度非布司它怎麼吃 瀏覽:753
英國電梯怎麼讀 瀏覽:954
越南新冠死亡病例人數多少 瀏覽:226
越南結婚證明丟失怎麼補辦 瀏覽:24
中國的化學系哪個大學最好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