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做基建,基建目的是什麼
1. 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了發展生產而進行的一系列建築購置和安裝工作,包括公路、鐵路、橋梁、工業和民用建築等。
2. 印度財務部長西塔拉曼宣布,印度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00萬億盧比(約1.4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3. 高質量的基礎設施是實現廣泛和包容增長的先決條件,對於維持印度的高速增長至關重要。
4. 印度政府之所以投入巨資進行基建,是為了在2024-2025財年實現5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目標,需要在最近幾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
5. 去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並呈現擴大趨勢。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不足被認為是導致印度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
6.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刺激當地市場對水泥、鋼材等材料的需求,同時增加對農村居民的用工需求,改善農村居民收入,提升整體社會消費需求。
7. 印度未來五年的規劃中,基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國家的經濟收益。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印度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今後的國家發展。
『貳』 印度哪來的近9000億的國民生產總值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在全國的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受良好教育人士,還是主要的電腦軟體服務出口國以及大批軟體工程師的母國。
去年12月,美國新澤西州初步通過了一項議案。此議案如同半空里的一聲驚雷,在印度炸響。議案很簡單:今後政府部門的工作一律不外包給非美國公民,不管是軟體設計還是呼叫中心。
對於印度的科技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警醒——就在兩年以前,所有的媒體都還在對印度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威力津津樂道。而現在,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失業率上升,印度的高科技企業終於嘗到了歐美經濟不景氣的苦酒。
對印度的排斥不僅僅來自於幾個議會代表,一些移民官員也有類似表現。比如,三月份,荷蘭移民局以簽證無效為由,扣留並最終驅逐了15名來自印度某知名IT企業的訪問人員。如此種種,都意味著歐美對印的態度轉向,印度高科產業以後將面臨新的考驗。同時,更嚴酷的商業環境,更激烈的競爭,以及更苛刻的消費者,都在蠶食印度高科產業的利潤。
21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經濟中,兩個亞洲巨人在勞動力方面的差別依然清晰:作為全球工廠的中國,生產著從鞋到電腦的所有商品。全球外包中心的印度為全球提供從編寫軟體補丁到跟蹤信用卡信息的各類服務。
印度的服務業享譽全球,但是製造業卻默默無聞。受制於落後的基礎設施、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和嚴苛的勞工法案,印度的製造業在全球舞台上仍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至2005年期間,製造業在印度國民經濟所佔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徘徊在25%到27%之間。同期,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例從37%躍升至52%。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專家指出,2005年印度製造業出口總值37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6%,同比中國7120億美元和35%的份額。誠然,中國出口商品中60%來自總部設在中國以外的公司。
「時至今日,印度尚未在跨國製造型企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波士頓咨詢公司駐新德里分部主任南德高恩卡(Sachin Nandgaonkar)。「當然,和五年前相比,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波士頓咨詢公司和沃頓商學院的專家們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印度的製造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印度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的帶動下和相對廉價的高技術勞動力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生產業務。福特、現代和鈴木公司,都通過其在印度的工廠大量向外出口汽車。LG、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要麼已經在印度開始生產手機,要麼正在籌備設廠,產品中相當大部分將出口海外。ABB、施耐德(Schneider)、霍尼韋爾(Honeywell)和西門子公司在印度設廠,為印度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生產電工和電子產品。
另外,還有一批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印度本土生產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汽車業——已成功立足全球供應鏈中。桑德蘭姆閥門公司(Sundram Fasteners)為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發電機閥門。總部設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自己發展成為數碼存儲介質,如DVD和CD光碟,的全球生產商。還有發展迅猛的制葯公司:印度現有60家制葯企業達到了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苛刻的質量要求。這是美國以外達到此項要求最多的國家。印度的制葯公司正在全球拓展市場。
「過去的五、六年間,很多公司已經重組了生產部門,並已達世界標准,」波士頓咨詢公司新德里辦事處的印度工業產品部門主管兼研究主任巴塔查亞(Arindam Bhattacharya)指出。「印度正在不同行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基地,從制葯、汽車配件,到汽車和摩托車。速度雖然不快,但步伐堅定。」
國內需求
印度製造業的騰飛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已顯露出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完全不同的特質。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在中國和印度都有業務。其常務董事帕塔克(Dalip Pathak)指出,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政府關注就業問題,而為製造型企業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這使得中國成為製造業長期投資的最佳目的地。
在印度,外商投資就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了。印度的文盲率持續超過東亞各國水平,非熟練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也比中國或越南要低。但是,很多情況下,巴塔查亞(Bhattacharya)指出,印度的平均生產率因為高效的企業管理體制而大大提升。嚴苛的勞工法——例如員工人數超過100人的公司在辭退工人時,須徵得政府同意——使得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鞋業或玩具製造業,都會避印度而遠之。印度經濟中一些部門,諸如手工紡織業,仍保留有低效率的小作坊運作方式。電價高而供應無保證、道路糟、碼頭堵,再加上繁文縟節,都阻礙了外商在印度的投資。據國際金融公司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表,在世界各國新開辦企業所需時間方面,印度需要35天,美國需要5天,英國需要18天。在此方面,印度終於能與中國(35天)和泰國(33天)處於同一水平上,並領先於巴西(152天)。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喬胡瑞(Saikat Chaudhuri)認為,印度的全球製造業在其不斷擴張的國內需求帶動下大幅增長。他點出像LG、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樣手機生產商,如福特、現代和豐田一類的汽車廠商。一些公司正在改變其全球布局。巴塔查亞拿現代汽車作例子,現代汽車將其在印度的工廠定位為全球唯一生產小型車的工廠,並將其在韓國本土的生產能力逐步轉移到這里。進口准證制度漸被取消、關稅逐漸降低和外匯監管體制逐步放寬,引發了以消費為帶動的經濟可持續大發展。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印度國內汽車年銷售量從1995年的26.5萬輛,增長到2005年82萬輛;本財年前8個月,汽車銷售量已達87萬輛。印度的手機月銷售量已經高於300萬只。
「印度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使得建立供應鏈成為可能,」喬胡瑞強調說。「只要印度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並能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這將成為另一種成功模式。」印度市場對商品價格的敏感性高,為本地製造業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巴塔查亞說,印度政府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允許私人機構介入港口建設,以及大手筆投資公路建設等措施來壯大製造能力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
福特亞太公司負責業務開發的常務董事施奈德(David Snyder)預測,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包括多用途車,將在未來十年中翻一番,從目前的140萬輛增長到280萬輛。這一增幅雖說只相當於福特在中國市場預計增幅的四分之一,但比其在東盟國家的130萬輛的同期預計增幅要多。福特公司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銷售漸趨平淡,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印度和東盟國家——成為福特公司首要發展市場。
汽車配件:印度製造的舞台
諸如汽車配件廠商巴拉特鑄造公司(Bharat Forge)的成功故事證實了,印度的競爭力在於相對高端的製造領域。印度大學每年為社會培養出4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僅次於中國,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長的汽車配件業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工序,躋身於跨國汽車企業的合格配件供貨商。有十餘家汽車配件企業,包括索納克尤轉向系統公司(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桑德拉姆•克萊頓公司(Sundaram Clayton)和總部設在欽奈TVS集團下屬的TVS Motor公司,都贏得了著名的日本質量大獎—戴明獎(Deming prize)。盡管大多數印度出口的汽車配件技術含量都不高,豐田汽車公司在班加羅爾的工廠已經可以生產變速箱。南德高恩卡指出,豐田公司這一決策,兼顧了質量和成本兩方面因素。「如果我能拿到日本質量,但是價格卻很低,何樂而不為呢?」他說道。
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庫,有助實現分解自動化、本地設計和采購汽車配件生產流程中成本較高的部分。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這樣的工藝工程能將配件工廠的資本成本降低近40%到60%。
「如果與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的經濟結構優勢還是相對有限的,」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巴塔查亞如是認為。「但高效的領導力和將智力應用到改善產品的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這些公司具備了競爭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日歐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從印度購買製成品,全球發展大趨勢也將有利於印度。除了汽車配件、電信設備和制葯業,印度在如金屬製品業、高端化學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電腦硬體這類技術密集行業中具備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南德高恩卡說,印度出口工業園近期改善基礎設施並提高效率,讓他對印度充滿信心。他還注意到擁有全球雄心和實力的年輕一代企業家正在不斷涌現出來。華平投資的帕塔克補充說,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調低,調控得當而高效的資本市場在亞洲地區也首屈一指,都是印度的亮點。「未來十年,印度將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帕塔克說。
「在印度日趨增長的國內需求和技術為支持的出口優勢背景下,我看見製造業的神話正在印度上演」,南德高恩卡說。「如果你留意製造業中的新投資或預計開工項目,未來五到十年間,項目數量將會大漲。」
喬胡瑞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所有跨國大公司都盯緊了印度,」他說道。「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叄』 中國與印度投資環境對比
目前,去中國還是去印度投資已成為德國媒體和經濟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以往德國各地舉辦的投資研討會多以介紹中國為主,現今關於印度的報告會則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為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賓國,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參加,參展企業350家,參展面積達1.15萬平米,創歷屆主賓國之最。德經濟界在博覽會期間宣布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寶馬和大眾公司等紛紛表示將在印度投資設廠。一時間德經濟界掀起投資印度熱潮,印度成為每談必及的話題。本文主要對德媒體近來關於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報道進行梳理綜合,希望能為國內跟蹤德對華投資的發展趨勢及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些許參考。
一、中國更具吸引力
在過去的5到8年裡,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在華投資設廠,德國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紛紛湧入中國,中國似乎已成為德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銷售的唯一希望。其間印度則在全力以赴發展服務業,經營業務流程外包(BPO)和軟體開發業務。在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後,印政府才逐步採取措施鼓勵生產性企業。在投資環境上,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優於印度。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增長率為9.9%;印度GDP是7750億美元,增幅為7.5%。在購買力方面,2004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達1279美元;印度則僅為602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消費能力,中國比印度都更具優勢。2005年中國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600多億美元,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67億歐元,約為中國的九分之一。
中國與印度經濟指標對比
貨幣單位:美元
經濟指標
時間
中國
印度
國內生產總值
2005年
22257億
7750億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購買力
2004年
1279
602
機床市場價值
2005年
70億
6億
零售總額
2005年
7080億
3510億
轎車銷量
2005年
290萬輛
110萬輛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經濟界將印度在投資環境上與中國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
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保守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開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投資障礙。
(二)中國政局長期穩定
中國自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局長期保持穩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頻繁,對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印度貧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問題、種姓制度和教派之間的沖突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貧富懸殊現象比中國嚴重。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達3億人。
(四)中國地理位置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後勁十足
印度趕超中國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印度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吸引外資,如將進口關稅從1991年的300%減少至現在的15%,取消進口限制,幾乎所有行業均向外國投資企業開放等。印度政府還借鑒了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經驗,近年來建立了12個經濟特區,並准備再設立50個經濟特區。在經濟特區里,投資商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對於出口型企業,可10年免稅,同時可以零關稅進口企業所需物資。司法部門可將特區視作「國外」來對待。自2005年以來,由於嚴格落實各種改革措施,印度出現了「投資繁榮」景象。通常印度每年獲得的國外直接投資約40億至60億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簽約的投資金額就達到190億美元,2005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經濟界認為印度投資的「軟環境」要優於中國,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
印度的金融機構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貸遵循市場規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二)印度的私人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三)印度的國際型技術人才多於中國
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畢業的工程師數量是中國的兩倍,達60萬人。
(四)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
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之印度實行的是盎格魯法系,其司法結構基本上是英國式的,這對西方投資者來說更為熟悉。
三、印度將成為德國企業的新興投資地
在德投資商眼裡,中國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中國作為生產性基地擁有巨大吸引力,德國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部門,中國依然是首選;印度則被德經濟界視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資目的地」。但印度的總體投資水平還無法與中國相比,外資快速增長還需要時間。
(一)印度市場潛力巨大
印度有11億人口,近兩年經濟增速逾7%,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經濟界把印度作為新興的投資地已毋庸置疑。雖然目前中國「投資理想地」的地位還無法撼動,但德國企業會關注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資的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二)德政府推波助瀾
今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訪問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印兩國政府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加強在能源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籌備成立「德印能源論壇」和「德印科研技術中心」,德掀起「印度熱」。在德政府推波助瀾之下,德經濟界赴印度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
(三)德企業在印度投資升溫
目前德國在印度的合資企業約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資夥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德經濟界稱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德復興信貸銀行(KfW)隨後宣布,今後3年將在印度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投資25億至30億歐元,該行正在印度孟買籌建代表處。寶馬汽車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資2.1億美元建立汽車組裝廠。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眾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資3.3億美元,興建汽車生產廠,預計建成後年產汽車10萬輛。德汽車零配件供應巨頭博世公司也於最近宣布,兩年內將在印度的投資增加4.09億美元,開發和生產柴油發動機。該公司計劃至2010年將在印度的柴油發動機年產量增加到60萬台,目前在印度的員工已達1.5萬人。此外,德國重要的建築材料生產商-海德堡水泥廠已於今年3月進入印度市場,在孟買成立了合資企業,年產水泥75萬噸。
四、印度對中國的影響
雖然德國經濟界目前將越來越多的關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發展存在的貧富差距大、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使德企業對在印度投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德經濟界普遍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總體發展水平至少落後10年。目前,德印雙邊貿易額僅為德中貿易額的20%,德對印度的實際投資金額僅為在華投資的12%,因此在短期內中國仍將是德國經濟界投資的首選地。
(一)德經濟界更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
前不久,德歐亞咨詢公司對德部分企業進行了一次中印投資環境的對比調查,在企業決定投資地點的六項關鍵要素的評比中,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平均分數遠遠高於印度(參見下表),僅在運輸成本上,中國的得分稍遜於印度。
德經濟界對比中印投資要素
投資要素
中國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業稅
8
12
關稅
4
5
優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運輸成本
7
6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註:1等於投資環境優良,12等於投資環境惡劣。
(二)印度製造業將對我構成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德資主要進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術、電信或業務外包行業,現在德企業紛紛進入印度的水泥、鋼鐵、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可以預見,印度以往相對薄弱的製造業由於外資的進入將對我製造業構成威脅。隨著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資環境,德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步伐將加快,德對華投資特別是對製造業的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
(三)中印是競爭性夥伴關系
目前德經濟界「印度熱」的人為炒作因素較重。德經濟界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和印度是「競爭性夥伴關系」,呼籲德企業同時在中國和印度投資。德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西門子公司前任董事長馮必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就德國企業而言,去中國和印度投資不應是非此即彼,而應是兩者兼而有之。
『肆』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這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就在懸崖邊上。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
明確的說由於嚴重的高估了印度市場的消費能力,絕大多數去印度投資的中國人都是血本無歸的。
第一、印度這個國家整體上很窮,消費能力極低。事實上印度人在衣食住行醫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大體上都低於中國1990年水平。舉個栗子:印度不僅人均糧食消費很低,而且在主要吃素的情況下,豆類(主要的植物蛋白來源)消費也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在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其它的消費能力就非常貧弱了。這就導致了印度的飢餓指數在世界上都屬於倒數的水平,甚至不如很多非洲的極端貧困國家。講到貧困,就不可避免的要講到PPP(購買力平價)的問題。PPP是一個極端不靠譜的指標,比如說印度每年的消費的糧食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強,但是印度的糧食PPP居然比中國高。而且中國的肉類消費PPP比糧食消費居然多一倍,而美國只多了10%。目前我國很多學者都在謠傳「中國8億人脫貧」,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8億人貧困這件事情。聯合國的1.9美元/天的極端貧困標准就是PPP,指的是:一個人一天的收入買的食物足夠保證他能吃飽。換句話說,只要他能吃飽,這個收入就相當於1.9美元的PPP,而不是說他真的每天收入1.9美元。中國什麼年代有8億人吃不飽飯的時候?說實話,中國在最貧困的年代,「溫飽」標准都高於1.9美元的PPP。目前在印度有2億人低於吃飽飯這條線,8億人直接靠政府救濟糧維生。已然超過中國建國以來的最窮水平。
第二、印度不僅不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甚至連「之一」都算不上。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數據來源主要援引各國官方數據),在過去的20年裡,只有2015年和2016年兩年印度的增長率高於中國。更可笑的是,莫迪政府通過連續多次修改統計方法,導致前幾屆政府任內的經濟總量和增長率被調低(增長基礎低了,增長率就顯得高)。實際上在莫迪上台以前,印度還是有幾年的增長率是高於中國的,但經過修改統計方法後,莫迪前任的經濟成就被抹掉了。
此外印度的增長率統計明顯的存在問題,越南的經濟情況是很明顯遠強於印度的,但越南的增長率卻常年低於印度。此外,最近二十年經濟總量(現價美元)增長倍數而言,印度尼西亞竟然都比印度要高,而印尼的增長率大約只有5%左右。這里有人就會說為什麼不用不變價GDP來衡量?這是因為不變價GDP的增長倍數和增長率的算術總合在統計學上是等價的,不應該拿來相互證明。印度的統計口徑至少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平價指數(官方用於統計GDP時使用的通貨膨脹率)顯著的低於物價指數。在統計的時候故意低估通貨膨脹,自然而然的就會高估實際增長率。但實際上經濟總量卻沒有明顯的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的人均GDP排名世界倒數,而且排名還連年下降的原因——印度經濟根本沒有發生過高速增長,它的實際增長比同檔次的發展中國家要慢。
第三,對印度來說最致命的一點:印度的人口結構不允許他們的增長速度那麼慢。印度實際上已經走進人口老齡化的前夜,增長率,出生率都已經斷崖式下降。按照國內的經驗,大約10到15年後,印度就要和中國一樣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確保現有的年輕人充分就業,同時確保國家盡快積累足夠的財富應對老齡化,印度現在必須保持極高的經濟增長。中國在90年代中期的人口狀況和現代的印度基本一致,而且人口總量還要少一些。但那個時候我們的經濟就必須「保八」了,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低於8%,整個國家是支撐不到現在的。依此類推,印度目前如果不能連續的以10%以上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二十年,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這個國家哪怕嚴重注水的增長率都達不到10%。
『伍』 印度每年貿易逆差,為什麼還這么有錢滿世界買買買
貿易逆差讓印度很煩躁
據印度商務部7月13日晚間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6月進口較去年同期增長21.3%,至443億美元,出口增長17.6%,至277億美元,貿易逆差同比增長28%,達到166億美元,創5年來最高。
印度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在2017年印度 GDP總量為26074.09億美元,實際GDP同比增長6.5%,已經超越法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它還是有一點錢可以揮霍的。
所以印度直接購買武器不僅可以節省研發費用,還可以吸收多國經驗,為自家軍工發展積攢經驗,也為以後擺脫他國武器自力更生做准備。
『陸』 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做基建,基建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基建所表示的就是基本建設,主要指的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了發展生產全面進行的一個鞏固資產的擴大再生產。也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增加固定資產進行的建築購置和安裝工作的總成,就比如說公路鐵路橋梁和各類工業以及民用建築等等這些方面。
所以對於印度在未來五年的規劃,做基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收益。其實對於印度來說,本身他們就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是同樣也被稱之為戰斗民族,所以能夠做好這些基建設施,那麼對於今後他們國家的發展也會帶來很多的好處。
『柒』 為什麼印度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投資基礎設施
印度之所以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的投資基礎設施,就是因為印度對於基礎設施不能夠盡心的去投資,而且印度在領域的發展是不同的,印度還是多黨執政,他們不同的政黨擁有不同的目標,這就使得他們的分歧非常的大。
印度最近幾年已經加大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雖然過程比較的漫長,但就目前來說,也是在一點點的發展。
印度也加大了引進外商的投資,可以說印度現在已經在港口和機場,逐漸的增加了貿易進出口比例,這也使得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在基礎設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捌』 印度為何不能像中國一樣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
國家的動盪不安,原材料的不足導致印度是無法像中國一樣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雖然近幾年的印度經濟有了提高,但是綜合各種印度來說還是很落後的,特別是在工業方面完全無法前進;為何印度不能像中國一般投資?因為它輸在基礎上面。國家本來就比較動盪,加上連基本的生活無法保障,怎麼能拿出一定的資金投資設施。
居民不滿意政府的行為,動盪的生活導致印度經濟無法發展,自然沒有基本資金去投資基礎設施。
『玖』 印度經濟增長為什麼那麼快印度會在將來發展成發達國家嗎
印度經濟增長為什麼那麼快?印度會在將來發展成發達國家嗎?
3.會的。經濟的高速增長讓印度政府非常自信。印度的莫迪總理甚至定下了印度何時成為發達國家的時間表,他說,「我們一定要在未來25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發達國家。」然而,國際機構要冷靜得多。這一結果公布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機構。已經降低了他們今年印度的經濟增長預測。高盛指出,印度4-6月經濟增長低於預期,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減弱。2022年印度經濟的增長可能從之前的7.6%下調至7%。摩根士丹利分析,投資和凈出口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拖累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