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鑽石產地介紹:印度——戈爾康達
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戈爾康達這個詞總會讓人聯想到財富與繁榮,不過最重要的當屬鑽石。世界上一些最知名的鑽石和寶石均來自印度的戈爾康達地區(現稱海德拉巴)。產自本地區的著名鑽石包括HopeDiamond(霍普鑽)、Koh-i-noor(可依奴)、IdolsEye(神像之眼)等。
深入探索戈爾康達的悠久歷史和本地區出產的著名精美鑽石。
戈爾康達歷史與位置
戈爾康達古堡的遺址位於印度南部,距離海德拉巴城約11公里。戈爾康達古堡始建於公元12世紀,坐落於一座花崗岩山上,威武挺拔,高度超過400英尺(約120米)。古堡於公元16世紀開始繁榮起來,成為了 Qutb Shahi(庫特卜沙希)王朝的首都,在1687年被莫卧兒帝國征服後逐漸衰落。古堡是一個巨大的花崗岩要塞,內部包括一座皇家宮殿、金庫、大量貴族豪宅以及交易鑽石的市場。
鑽石從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之前就開始名滿印度,廣為人知。公元13世紀時,馬可波羅游歷周國,在詳實的游記中曾提及鑽石。著名的珠寶商和旅行家Jean Baptiste Tavernier(達文尼)在他的日誌中詳細記載了本地區的情況。他在1676-1677年出版的兩卷作品《六段旅程》,生動詳細描述了他在這里看到的精美鑽石。
最初的戈爾康達鑽石礦位於古堡之外,但仍處於戈爾康達王國的領域范圍內。礦群長約210英里(約340公里),寬約95英里(約150公里)。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這里經營著約20處礦場。開采鑽石是極為困難且艱辛的。這段時期的報告中描述了適用於各種地形和地區的不同采礦方法,包括礦道開采和露天開采。
20世紀初各大礦場的主要開采作業都停工了,但是印度地質調查局仍定期利用現代設備和新的勘探技術在這個地區持續進行勘探活動,以找到尚未開採的鑽石。
來自戈爾康達地區的著名鑽石
許多著名的大型鑽石均來自戈爾康達,比如DresdenGreen(德雷斯頓綠鑽)和Wittelsbach-Graff(維特爾斯巴赫-格拉夫藍鑽)。那些在巴西發現鑽石礦之前就有書面歷史記錄的鑽石,很有可能來自戈爾康達,其切工和形狀可進一步透露產地信息。形狀通常為墊型、橢圓、梨形、馬眼形,但也有其他形狀。
戈爾康達鑽石的另一個識別特徵是它們的鑽石類型,這與顏色直接相關。來自戈爾康達的鑽石多為lla型鑽石,這種類型的鑽石相當稀少,僅占所有鑽石的百分之二。 lla型鑽石的含氮量和硼雜質低至難以檢測,因為非常純凈,可以傳輸某些無法穿透 I 型鑽石的紫外線和可見光。 無色的lla 型鑽石透明度極高。根據現行行業約定,對鑽石的顏色和透明度的描述均基於與水的對比。達文尼將戈爾康達的鑽石描述為一等水、完美的水、美麗的水等。
彩色鑽石,比如粉紅色鑽石,可能是I 型或 II 型鑽石。絕大部分藍色鑽石都是IIb型且不含氮,硼是使其形成藍色的原因。
盡管本地區的鑽石開采已經結束,但幸運的是,長久以來尚未開採的部分鑽石依然吸引著我們。除了令人驚艷的美麗外表,很多鑽石還承載著迷人的歷史,它們幾經轉手,遷徙多個大陸,荏苒數百年。略舉數例,供您瀏覽。
Koh-i-noor(可依奴)鑽石
Koh-i-noor(可依奴)是著名印度鑽石之一,並且可能是其中最知名的。這顆鑽石採用改良的明亮式切工,重105.60克拉,鑲嵌在伊麗莎白王太後王冠上。這是一頂專為當時喬治六世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後設計的鉑金王冠,王後於1937年佩戴此王冠出席了丈夫的加冕典禮。Koh-i-noor(可依奴)現陳列於倫敦塔中。
可依奴鑽石
Le Grande Cond(戈航空代鑽石)
Le Grande Cond(戈航空代鑽石)又稱為Cond 和CondPink(空代粉紅鑽石)。這顆9.01克拉的粉紅色梨形鑽石源自印度南部的戈爾康達地區,現陳列於法國尚蒂伊的Musede Cond(空代博物館)。
The Golconda D Diamond (戈爾康達D鑽石)
Golconda D (戈爾康達D)是一顆47.29克拉的圓形明亮式切磨的 D 色無瑕級鑽石,據說產自戈爾康達地區。1984年被格拉夫鑽石的勞倫斯格拉夫收購,這顆著名寶石背後的歷史始終是一個謎。
Golconda D 的合成二氧化鋯石復製品
The Idols Eye(神像之眼)鑽石
The Idols Eye(神像之眼)是一顆70.20克拉的淡藍色鑽石,形狀介於圓形與梨形之間,採用明亮式切工,據說源自戈爾康達地區。來自戈爾康達的另一顆著名的藍色鑽石是 Hope Diamond (霍普鑽)。
神像之眼
雖然戈爾康達的礦場已經不再出產鑽石,但是來自這個地區的美麗鑽石將繼續訴說這個地區的富饒和傳奇。 點擊我們的博客,了解更多例如伊麗莎白泰勒鑽石、Cullinan III (庫里南三號)和IV(庫里南四號)以及Napoleon Diamond Necklace(拿破崙鑽石項鏈)等著名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