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財政收入在哪裡

印度財政收入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4-10-29 11:02:01

A. 印度財政結構

印度經濟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僅扭轉了當初經濟幾乎崩潰的局面,而且有幾年還取得了較高的增長率。印度財政部長在公布2000~2001年度預算時稱:「為了在10年內將貧窮的苦難從我們的國土上消除,我建議印度走上公正、持續、創造就業、年增長率7%~8%的增長道路。未來的10年將是印度發展的10年。」印度實行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如何?今後能否像中國那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
(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呈波動狀態
印度90年代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成效是明顯的。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達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連續三個年度都超過或達到7.0%。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從1997~1998年度開始減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長率只有4%。工業增長從1991~1992年最低值0.6%開始,經過4年的努力達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後增長速度又開始下降,估計2001~2002年度的增長率只有3.3%(註: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農業的增長情況並非令人滿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間,農業部門年均增長率為3.4%。與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長率卻下降了31.03%,僅為2.2%(註:孫培鈞:《印度當前經濟形勢與第二代經濟改革》,載《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農業及相關部門的附加值年增長率從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減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經濟自改革以來雖然出現過幾年較高的經濟增長,但增長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響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又存在著根本性的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印度儲備銀行在其2001年報告中認為,「最近的經濟活動減緩似乎反映了結構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兩種因素的比重不同……」(註: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續的高額財政赤字、電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瓶頸、關鍵部門的結構調整滯後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起到了制約的作用。
表1改革以來經濟增長情況(%)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長1.35.15.97.37.37.84.86.56.14.0
工業增長0.62.35.210.211.67.14.33.74.96.3
農業增長-2.05.84.15.0-0.99.6-2.46.21.3-0.2
財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長-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進口增長-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償債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註:a為臨時數字;b為快估數字。
資料來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國際收支平衡明顯改善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統計的出口貿易額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個年度增長迅猛,分別達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兩個年度的進口增長也大幅提高,分別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卻分別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長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長幅度。2000~2001年度進口增長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長相比有所放緩。印度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放慢主要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對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響。
到2000~2001年度,國際收支貿易賬目赤字從1999~2000年度的178.4億美元(佔GDP的4.0%)下降到143.7億美元(佔GDP的3.1%),無形收入117.9億美元,可彌補82%的貿易賬目赤字,剩餘的25.8億美元赤字約佔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億美元和1.1%相比有較大改善。外匯儲備曾一度降至最低點,僅10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復到64億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億美元,2002年1月已經達到494.8億美元。
(三)外國投資大量增加
印度的經濟改革大大放寬了對外資的限制。投資環境改善之後,許多外國跨國公司第一次將眼光對准了印度。不僅當年撤離印度的可口可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強之中的多家企業,如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國際、AT&T、殼牌、杜邦等跨國公司,也開始紛紛落戶印度。從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間,印度批準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444億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間尚不足1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實際流入從1991~1992年度的1.35億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億美元。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門進一步放寬了對外資股份的政策,例如對電子商務、信件服務、煉油、賓館及旅遊業、制葯業等部門,政府允許的外資股份最高可達100%。
隨著外資政策的放開,外國資本流入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趨勢,而外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資本流入(如外國商業借款和印度僑民存款)的比例減少,目前在印度證券及外匯委員會登記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已超過500家,其中250多家來自美國。
表2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百萬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資
證券投資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
國外發行股票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
機構投資者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
可兌換債券43382239562020459123
總計
資料來源:《印度儲備銀行公報》,2000年10月。
(四)外債結構趨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舉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導致外債成倍增加。據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1991年印度的外債僅次於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採取了持續謹慎的外債管理政策,強調提高出口增長率,鼓勵外國投資,嚴格控制短期債務,使商業債務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內。經過幾年的努力,外債形勢出現好轉。首先是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從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後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更促使印度減少短期外債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債結構已比較合理。在2000年9月債務總額中,長期債務佔95.4%,短期債務佔4.6%,優惠債務佔37.5%。外債佔GDP的比率也連年下降,從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償債率(按現行價格計算)也從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斷下降,並且已經進入一個適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為16.3%。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號債務國的印度已經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銀行列入「少外債」國家。
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一)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長期採用赤字財政的辦法來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當國內積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時,這一部分差額通常由外資或外援來彌補,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實行赤字財政。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所有的印度經濟學家都高度贊揚過赤字財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創下了1135億盧比的財政赤字記錄。然而,高額的財政赤字也會導致宏觀經濟失控和通貨膨脹等惡果。1991年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
印度政府雖然已經認識到財政赤字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財政赤字已經成為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頑症。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從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後的幾年裡卻一直保持在5%~6%之間。由於邦政府也存在類似的財政赤字,導致中央及邦的總財政赤字始終佔到GDP的10%左右,這同改革前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什麼改觀。高額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償還不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產性投資,而且擠佔了私人部門更有效的投資。
印度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支出。政府的補貼主要用於化肥補貼和糧食補貼上。政府通過公共分配系統以低於市場價向消費者提供6種關鍵性商品,差價部分由政府補貼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補貼支出為1964.4億盧比,占當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糧食補貼就高達870億盧比。印度通過補貼的辦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而不是通過建設新的農村基礎設施如灌溉、電力等來加強農業,這一政策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後果。這種辦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難以維持的,一方面擠佔了政府用於對道路、灌溉、技術升級等關鍵基礎設施和社會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擠佔了銀行的貸款,使中央財政不堪重負。
(二)基礎設施發展滯後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將落後偏遠的地區同較先進的地區連接起來。工業的發展需要有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以滿足工業發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來滿足生產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務的及時分配,以實現經濟的快速運轉並形成規模經濟從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礎設施一直比較滯後,對經濟發展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1996競爭力報告》把印度的基礎設施排在49個國家之中的第48位(註:孫培鈞、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頁。)。
對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來說,基礎設施的狀況對於刺激國內投資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FDI(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在廣義上分為三類:市場尋求、效率尋求和其他產地尋求(註:N.S.Sin-ddhartha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僅取決於當地市場的規模、該國的收入和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還取決於效率的實現。FDI出於對效率的尋求,關心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利潤。而成本方面的考慮主要是基礎設施的狀況、勞動力成本等。如果一國的基礎設施滯後,勢必帶來生產的高成本,影響FDI的流入。可見,僅有吸引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合

B. 為什麼印度經濟那麼不發達,還總想成為超級大國

我個人對綜合國力的定義是:
國家財政通過國家采購能夠買到的,能夠提高國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水平和政治影響力的東西。
其它的定義中非常關鍵的問題在於沒有有效區分國家的實力和潛力的問題。
一個國家,人民再有錢,也必須被國家收成稅由國家花出去,才能變成國力。企業的產品再好,也要國家買回來由國家使用才能變成國力。科技人員水平再高,也必須由國家僱傭並為國家服務才能變成國力。否則這些東西都只是國家的潛力而不是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實際上取決於國家的財政支出水平和有效性。
接下來我以印度為例說一下財政對國力的決定性影響:
1、印度的財政收入。中國的GDP大約是印度的5倍,但中國的財政收入大約是印度的8~11.5倍(依據不同的統計口徑)。所以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一半的GDP是不能轉化為國力的。中印之間的國力差距是大於GDP差距的。
需要指出的是,槐跡一個國家有四個主要的稅種:關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以增值稅為主的國家,而且印度所有四大稅種的稅率都高於中國。印度財政的直接問題在於大量的GDP收不上稅,只能躺在統計數據上。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印度的GDP很虛的原因。
2、印度的財政支出。中印兩國的財政支出其實是和GDP的比例相差不多的。財政收支之間的差距主要就靠債務彌補。所以這個國家是靠大量借債,勉強撐起一個和中國競爭的面子。但是印度的國債又存在兩個嚴重的問題:外匯國債佔比很高;國債利率很高。雖然印度國債佔比還不算非常高(與美國、日本相比),但是政府債務的負擔非常大,債務沒有擴張的潛力。莫迪政府上台後,印度國債一路上漲,光國債利息每年就要消耗上千億美元的外匯。因此,印度的財政開支首先是不可持續,其次是嚴重透支了財政潛力。目前印度政府要維持這個面子都已經很難了,最近幾年已經開始逐步出售國有資產了維持財政。
3、財政支出的有效性。印度的財政支出有兩個巨大的弱點:
重要設備、裝備依賴進口。我們經常說獨立自主,但是很多人對獨立自主的認識停留在被國際封鎖怎麼辦上。然而像印度這種不能做到獨立自主的國家,重要資產依賴進口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采購不能使用稅收上來的本幣,只能消耗外匯。也就是說印度的財政收入對相當大一部分的國力建設不起作用。而工業不能獨立自主的國家,換匯能力又極為薄弱,需要依賴從國外借債來取得外匯。於是造成國力建設被外債不斷的吸血。
財政支出絕大部分用來維持自身的運轉,不能用來進行投資,進而生成國力。以軍費為例,印度的軍費中人員開支居然相當於中國的65%左右(人均則相差無幾,想想看印度頃櫻軍人吃的穿的住的是啥條件,怎麼花掉的錢?)。裝備采購費用只有五分之一,訓練費用只有十五分之一。所以他們的軍費大部分被吃掉了,沒有轉化為軍事實力。印度的航天算是亮點,經常吹噓去月球只花了幾千萬,去火星只花了幾千萬,然而事實上印度航天經費一年好幾十億美元,大部分都沒用到正經事上。
財政能雀明叢力最終體現在國力上的結果是:莫迪任內七年,印度重要武器采購項目,買了36架陣風戰斗機,還沒全部交付;重要航天科學項目,月船二號,還失敗了;重要基礎建設項目,鐵路和高速公路都只完成了幾百公里。同一時間它的北方鄰國,采購了十倍以上的三代半和四代戰斗機;修建了一百倍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進行了月球背面著陸,月球采樣返回,火星著陸巡視,空間站,全球定位系統,量子衛星,暗物質衛星。
作為對比,印度的GDP比英國高,但是國力卻顯著的比英國弱。這是因為:
英國的財政收入是印度的1.5倍;英國的國債雖然比印度高,但是它的國際信用也比印度高,國債利率低,而且英鎊本身是國際貨幣,可以比較容易的發型本幣國債,所以舉債能力更強;英國收入更高,國債信用也更高,造成財政開支能力更強;英國的科研能力更強,雖然工業生產能力不行,但是關鍵設備和裝備還是有自產能力的,英國的國際采購環境也比印度強,所以英國財政開支的效率遠高於印度。
總的來講,英國雖然賬面上的GDP不高,但是真實的國力達到印度的兩三倍毫無問題。

C. 印度買武器的錢都是從哪來的

世界上所有國家進口商品,包括進口武器,都是用國家外匯儲備進行購買,印度也不例外,它用來買武器的錢也是來自自己國家的外匯儲備,印度不缺錢。截至2020年2月7日,根據印度儲備銀行的數據,印度的外匯儲備達到473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7。 但是印度給世界的印象卻是落後的基建、大量的貧民窟、飢餓乞討的老百姓。由於印度由於人口眾多,貧富差距較大,所以看起來國家還是很落後貧窮。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貧富差距大和國家沒錢是兩碼事。

隨著印度的經濟數據成長廣受關注,有許多看中了印度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的外資大量湧入,在印度投資建廠,因此印度積攢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尤其印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外匯來源,那就是印度僑民的匯款。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大批印度移民每年都會向國內的親屬寄錢。僅2016一年,印度的僑匯收入總額達到了627億美元,居全球第一,而且每年以5%增速增長。其次就是印度央行在外的投資升值所增加的外匯儲備,最後就是借錢了。截至2019年9月,印度外債為1.4萬億美元,每年財政收入要拿出20%還外債利息。

D. 印度大量軍購的錢從哪裡來

省出來,摳出來,擠出來,吹出來。其實印度哪有那麼多錢?

印度政府2012~2013年度財政預算。
收入93568億盧比
支出149092億盧比
赤字55524億盧比
財政赤字佔到收入的59%,收入增長約14%,支出增長約18%。
國防開支19341億盧比,債務利息開支31975億盧比,利息支出佔到收入的34%。

我們再看看所謂的外向型經濟。
印度2010~2011年度出口2459億美元,進口3503億美元,貿易赤字1044億美元。

好了,總結一下,印度經濟實際上常年維持高額的雙赤字,兩個赤字都能佔到收入的一半左右。它的國家財政和貨幣政策實際上都是不可維持的。
印度政府花的錢比掙的多一半還多,每年光是還利息就要花掉三分之一的收入。表面上看印度政府收的稅少,但我們要明白,政府花掉的每一分錢最後都是要轉嫁給老百姓的。印度政府度目前的財政狀況如果持續下去,財政崩潰只是時間問題。解決的辦法要麼大舉征稅,要麼印錢,反正最後連本帶利都是印度老百姓買單。

回到軍費上來,中國的軍費大約是印度的2倍多不到3倍,但中國的GDP是印度的4倍多,所以軍費負擔比印度輕。從微觀角度說,中國每年新增六七十架戰斗機,而印度只有10架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飛機都是國產,比較便宜。而印度國產的飛機比進口還貴。由於進口先進武器佔用了大量的軍費,導致印度的基本軍事開支得不到保證。例如印軍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步槍,幾十年沒有買過火炮,空軍連一架初級教練機都沒有。
也就是說,印度表面上花了大量的錢進行軍購,但實際上投入的錢並不多,只不過由於大量進口武器,被人關注的更多而已。同時由於大量進口昂貴的技術裝備,導致軍費投入之後的產出並不大。

E. 印度到底是有錢還是沒錢

印度確實很窮。

不論從人口上,還是從土地上,印度都算一個大國。從地緣關系來看,印度也有成為地區強國的實力,然而從報道中看,印度人民確實很窮,但印度政府看起來卻很有錢。

F. 印度落後的真正原因

印度發展遲緩的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政府收入相對不足
印度其實是個聯邦制國家,國家權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兩層,財政上也分散在中央和邦政府兩層。這就導致中央財政收入打折較多。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基數低的情況也很明顯。錢不多,還不能捏在一起花,必然加重政府的財政困難。
2.基本消費不少
印度國內資源和產能不足。特別是在能源和糧食上,印度都不能自給,這就要求用不少硬通貨來換取,同時政府不得不為糧食生產投入大量補貼,2012年印度在農業補貼上就嚴重超支。印度的人口基數也是造成這一負擔的因素之一。
3.制度不適
1)印度的民主制度,必然導致其政權輪換頻繁。民主制度的好處是能較好地在各種利益平衡上頻繁調整,但過多的調整也使其缺乏一個持久的經濟建設目標和政策。民主制度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良葯,一般而言,在國家進行大調整時就需要集權制度,而需要保持平衡路線時採用民主制度則更有效。印度現在想要一個大調整,卻又被民主制度所限制,而且這種情況看來短期內不太會改變。
2)法制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比如,印度土地始終是私有制,國家對於土地使用沒有決定權。在印度,一個工業園或者一條道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解決而被迫放棄的情況屢見不鮮。這雖然保護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在政府與個人達不成協議時,政府就明顯缺乏一個合理的法律手段,只能放棄,從而損失了更多人的利益。這在法制建設上是需要思考怎麼解決的。再如,政府為發展經濟往往出台很多優惠政策,但在實施上很多制度法規建設又沒有同步跟上,這都是法制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承擔立法的議會方面的問題
4.政府的能力不足:
1)印度中央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上缺乏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明確方針。比如,印度政府的好高騖遠特點非常明顯,理想過於遠大,不切實際,在國防上投入過多,這些錢短時間內就算投入也不會有什麼回報,也不會讓多數人得益。如果換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對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敏感性。在印度,道路、公共交通、水電煤、教育、公共交易平台等經濟基礎方面始終並不如人意。特別是對於平民來說,這些方面均不高效或普及率低。
3)政府效率低下,腐敗嚴重。最新公布的世界腐敗評價,印度的腐敗程度比中國還略嚴重一點。而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這都影響了政策和法律的執行效果。
5.風俗成為包袱
1)印度的種姓是一種帶有行會意味的等級制度。一個種姓的人能進行的職業是被限制的,而被僱傭者與僱傭者間也往往存在一種固定關系,這都限制了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種姓的等級制度也造就了占種姓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在教育、財富等方面與高種姓的不平等地位,很多人才能被種姓制度所壓制,得不到正常發揮。
2)印度傳統文化中壓制慾望的味道濃重,使很多底層社會的人都安於現狀,缺乏積極性,勞動效率自然也受影響。
3)印度社會節奏緩慢,且人們往往安於這種緩慢的節奏,很多地方都缺乏革新精神。比如造同樣的一座樓房,印度人往往會化十倍於中國人的時間才能造好,當你看到印度人依然用頭頂小罐的方法在運輸水泥沙石混凝土時,作為中國人真的很難想像這是在21世紀的印度,在中國,機械化程度明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當然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在知識分子為多數的軟體行業,印度人的革新能力也是顯著的。

G. 印度為什麼有那麼多錢到處買軍火,卻不買美國國債呢

印度其實很窮,他們賣軍火的錢是必須通過財政系統收上來的稅收,而這些印度盧盧比要在外匯管理部門換成美元,然後才可以向全世界買買買。

關鍵是這些錢必須是印度聯邦的錢,不能是印度老百姓的錢,這段話也意味著,印度用來購買國債用的錢,要求是這些國家出口企業買東西賺回來的美元,然後還得在外匯管理部門換成盧比。

不過,印度也有優勢,很多印度佬到美國打工,賺來的美元郵寄回印度,形成了印度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這一點,和菲律賓、埃及一樣,都是有"僑匯"的。

H. 印度的四大支柱產業

1、服務業:印度的經濟支柱之一,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5.1%。主要領域包括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在2007/2008財政年度,服務業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為396億美元,其中軟體出口額達314億美元。
2、旅遊業: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的產業,已成為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和就業創造部門。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外國遊客訪問印度的人數約為443萬,同比增長14.2%,為印度帶來約65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同比增長14.6%。印度的主要旅遊點包括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和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有企業,是主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部門有單獨的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迅速,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成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印度海運能力在全球排名第17位。
(8)印度財政收入在哪裡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的選擇原則:
1、突出重點原則:在選擇支柱產業時,應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避免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和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應選擇一兩個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形成「支柱」;再圍繞這些「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以支撐整個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技術開發原則:支柱產業的發展應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科學技術水平是提高產量、質量和實現產品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也是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和提高生產管理水平的關鍵。不斷將新技術應用於支柱產業,能夠使其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3、扶持培育原則: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的推動,同時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政府應通過產業政策和行政干預來彌補市場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和優化結構。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更有必要採取措施來引導和支持支柱產業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印度財政收入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和伊朗做生意會怎麼樣 瀏覽:232
越南芽庄膏脂有多少錢 瀏覽:873
越南工人收入多少 瀏覽:946
伊朗有哪個城市 瀏覽:149
英國女兵有什麼好處 瀏覽:552
天使的義大利文怎麼說 瀏覽:160
如何辦理英國的手機號 瀏覽:903
印度的傳宗接代觀念怎麼來的 瀏覽:585
義大利4大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798
義大利謝謝怎麼讀grazie 瀏覽:729
越南版手機有哪些 瀏覽:85
中國企業萬億市值多少家 瀏覽:96
胡蘿卜是哪個朝代傳進中國 瀏覽:855
伊朗人口1970年多少人 瀏覽:64
越南可以買什麼寵物 瀏覽:153
美國為什麼不敢動伊朗油船 瀏覽:107
越南女兵嫁給多少人 瀏覽:932
義大利srls是什麼的簡寫 瀏覽:221
國足和伊朗哪個發展好 瀏覽:366
越南女人多男人多少 瀏覽: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