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LCA戰斗機是怎樣研發的
LCA機體的40%都採用了先進的復合材料,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飛機的自重和成本,而且加強了飛機在近距纏斗中對高過載的承受能力。機體復合材料、機載電子設備以及相應軟體都具有抗雷擊能力,這使得LCA能夠實施全天候作戰。
據印度航空發展局介紹,LCA正常起飛重量8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080千米/小時,具備一定的隱身性能。在這里要指出的是LCA的外形並沒有採用隱身設計,由於LCA機體極小,大量採用復合材料,進氣道的「Y」型設計遮擋住渦輪葉片的因素使得LCA的擁有了所謂的「隱身性能」。
TD-1在班加羅爾進行地面測試,LCA的進氣道對應於2080千米/小時的速度要求採用簡單的不可調式,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翼面下的襟副翼動作裝置的整流罩是如此的巨大LCA原定的動力裝置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F2J3發動機。1999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後,美國停止向其提供發動機,因而LCA生產型將不得不採用本國研製的「卡韋里」渦輪風扇發動機,目前該發動機樣機正在俄羅斯進行測試。
LCA的機身和機翼內都布置了油箱上,機翼和機腹下可以掛載1200升和800升的副油箱。值得一提的是LCA配有空中受油裝置,為這種小飛機提高了續航力。據印度軍方披露,適於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型LCA也在試制進程中。
這架LCA模型展示了LCA的典型掛載方案,三具副油箱+四枚無制導炸彈+兩枚自衛用空空導彈LCA兩側機翼下各有三個外掛點,機身下方也有一個外掛點。飛機還可外掛電子吊艙和偵察吊艙。
電子設備在現代化戰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LCA所配備的「綜合數字電子設備」是由設備系統,管理系統,推進系統、電氣系統及飛行控制系統共同組成。其核心是一個LCA戰斗機「32位任務計算機」,能夠完成諸如飛行控制、機載設備自檢等數據計算任務。任務計算機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Ada語言。
在1月4日首飛前數日,LCA在進行地面滑跑測試LCA的精確導航及制導是通過「慣性導航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共同完成。該機裝備有抗干擾無線電通信系統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設施。電磁和電光接收機/干擾機等電子戰設備,為飛機提供了必要的「軟殺傷」能力。
② LCA戰斗機上艦,印度為什麼敢稱其為亞洲第一
LCA光輝戰斗機是印度自行設計和生產的一型第三代戰斗機,採用了三角翼的布局設計。這種布局之前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幻影2000上使用過。但是LCA戰斗機卻並不像幻影2000一樣成功。而印度稱其為亞洲第一,筆者認為也不過是印度自我吹噓的一種言論。原因非常簡單。首先就是LCA雖然在立項的時候是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其完成研究的今天,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已經落伍。其次就是亞洲地區的海軍強國除了我國之外,還有俄羅斯的艦隊。所以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在亞洲艦載機俱樂部中並不吃香。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
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筆者之前查詢的消息顯是LCA戰斗機在滿載的情況下,不能通過滑躍甲板在航母上起飛。只能在空載的情況下起飛,這意味著LCA即使上艦了,也無法形成作戰能力。因為根本帶不了武器啊。
③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有什麼特性
LCA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爭奪制空權、近距支援,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印度空軍提出其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
LCA項目是由印度政府1983年提出的,作為米格-21和Ajeet的後繼機,1988年底完成任務規劃,90年完成初始設計。
飛機的研製工作由航空發展局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全國50家公司與機構分工完成,如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用超合金,國家物理試驗室研製碳纖維,國家航空試驗室作疲勞試驗,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作靜力試驗,印度技術學院研究復合材料結構,作系統模擬試驗。可謂印度航空工業整體的結晶。但實際上LCA的研製最終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特別是美英的技術力量才能進行下去,如以1000萬美元合同從達索公司聘請30名工程師進行技術援助,並向美國提出引進技術的申請。1987年已提出採用美國莫格公司電傳操縱系統用零件,利爾·西格勒公司的電傳操縱系統技術,霍尼韋爾公司的任務計算機、導航設備,本迪克斯公司的座艙顯示、剎車、液壓技術,諾斯羅普公司F-20上的電子綜合化技術,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所以LCA並不是靠印度本身的力量所搞出來的。
1995年11月17日首架技術驗證機TD-1出廠,首飛原定於96年7月,後推遲到99年中,96年底完成第二架驗證機TD-2的製造。由於技術和管理的問題,LCA計劃進度不斷延遲,進展緩慢。1998年印度接連試驗核武器,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幫助,同年5月印度不得不將自行開發的GTRE發動機交給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工作。LCA從70年代提出設想,到2001年1月5日的試飛,整個研發過程歷經了近18年,已耗資數百億盧比。在此過程中遭受過國人的嚴厲批評和外界的冷嘲熱諷。另外印度搞核試驗遭到美國制裁使其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兩架驗證機採用的是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發動機。經過了這些曲折之後試飛成功,自然是一個鼓舞。LCA的試飛的消息傳出,印度全國反應強烈,總理瓦傑帕伊向參加試驗的全體人員表示熱烈祝賀。1月5日,當地各大報紙也都報道了該機試飛成功的消息。難怪印度政要如此高興,因為它確實來之不易。
LCA翼展8.2米,機長13.2米,機高4.4米,正常起飛重量8500千克,空重約55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M1.7,實用升限15240米,限制過載+9/-3.5G。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LCA是一種自重很小的輕型超音速戰斗機。但正因為如此,使用上也會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有效載荷不會太大,航程也會受到影響。至今未見公布該機的航程數據,但可以斷定它的作戰半徑也一定不會太大。
整個LCA計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50多家公司和機構參與,印度斯坦公司負責整體集成。雖然印度政府雄心勃勃,但是仍然不能改變核心技術需要外國提供的事實。1987年美國同意向印度出口航電設備、復合材料等技術。98年美國空軍為LCA提供了技術和後勤支援。在項目定義階段法國達索公司也提供了包括信息數據處理、軟體在內的一些技術。
LCA採取無尾三角翼布局,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機翼下方。飛機按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集成4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利用垂尾和機翼後緣的兩段式升降副翼以及前緣的三段式縫翼對飛機的飛行姿態進行控制。飛機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鋁鋰合金以及鈦合金等先進的材料。其修型三角翼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安裝在機身上部,前緣復合後掠,內段後掠角小,外段大,大扭轉角,上下單塊蒙皮使用螺栓安裝在翼盒上,大部分翼肋和桁條採用復合材料製造。前緣裝有三段式縫翼,後緣為兩段式升降副翼,氣流在前緣內側的渦流分離器和內側縫翼的共同作用下,在翼根和垂尾處形成渦流。減速板位於機身上方垂尾兩側。垂尾、方向舵、升降副翼、減速板以及起落架艙蓋都採用了復合材料。這一機翼設計非常獨特,尤其是向前凸的前沿,但外界普遍懷疑這一設計的合理性,認為外凸設計實際上會減低LCA的機動性能。而且大三角翼並不符合短距起降的要求,因此也不適合艦載使用。另外機翼下還有著非常奇怪的4個大型突起物,但又並非翼刀,估計為作動筒,但若真如此設計,似乎比較笨拙一些。
原型機採用1台通用動力公司的F404-F2J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80.5千牛;批生產型的發動機由印度自行研製,具體型號是裝有道蒂/史密斯公司的全權數字式控制系統的GTX-35VS渦扇發動機,推力83.4千牛。進氣道為幾何不可調Y型方式。但實際上印度自己研製的PV1-5發動機是否可靠,還是很大的問題。2002年2月,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再度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和貿易,同意出售數量尚未公布的F404-GE-F2J3發動機,用於裝備LCA戰斗機。因此,批量生產的LCA非常可能放棄國產發動機,全面採用F404-GE-F2J3。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LCA採用了洛克希德·馬丁電子公司的四餘度電傳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實現了「手不離桿」操縱。武器包括1門23mmGSH-23雙管機炮,帶有220發炮彈,射速3300發/分。機翼下有7個外掛點,可掛印度的各種導彈和火箭、炸彈等。
LCA型別有:單座基本型;LCA-T雙座教練型,將來可能會取代Kiran教練機;NAVALLCA,計劃中的海軍型,將在飛機尾部增加著艦攔阻鉤。LCA計劃總費用為560億盧比。美方則估計費用為650~780億盧比。除了兩架技術驗證機外,HAL還在製造5架原型機,目前的客戶則只有印度空軍,大約需要200架左右,算上海軍型也不會太多,生產型的飛機大約單價在2500萬美元左右。但是,看現在LCA舉步維艱的情形,LCA何時投入、能否投入裝備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2002年6月5日LCA第二次試飛,飛行了大約30分鍾。令外界驚訝的是該機於2001年1月完成了首飛,直到目前才第二次試飛,進度非常緩慢。印度國防部稱已經制定了2008年將LCA引入空軍服役的戰機發展目標。
隨後,幾經計劃延期和技術延誤之後,第二架LCA原型機在班加羅爾進行了飛行試驗。目前看來,在2010年前該戰斗機服役的可能性不大。最近有媒體稱,印政府正在從國外尋找適當的替換機種。這表明LCA計劃的前景潛伏著危機。印度工業界部分人士認為,LCA的拖延,主要是政治而非設計上的原因。一位工業界人士說:「LCA計劃受政治驅動,它將繼續為政府官員提供就業機會,並將無限期地繼續下去。」2002年底,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LCA將在3年內投產。他說等原型機完成一系列試驗和測試飛行之後,印度將在3年時間內生產該型戰斗機,用於海空軍。費爾南德斯聲稱鑒於印度將在4到5年內實現俄羅斯蘇-30MKI戰斗機的國產化,和其他戰斗機一起為印度構成一支強大的空軍隊伍。
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於2002年7月成為LCA提供機身復合材料的設計軟體。該軟體能夠增強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機身復合材料由輕型高強度纖維混合構成,強度大。估計LCA機身的45%由這種復合材料構成。
在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計算機設備上,2002年11月確定由英國BAE系統公司提供。該合同是由印度航空發展部ADE授予的。從事飛機飛控系統開發的BAE系統控制公司將提供6套激勵器和感測器,每套包括28個可更換元件。該公司同時在兩架飛行中的LCA飛機上完成激勵器硬體的性能測試。這項工作預計將花費2000萬美元。作為主要分包商的Moog公司將生產系統激勵設備部分。BAE系統控制公司與ADE在為輕型戰斗機設計飛控系統方面具有建設性關系。實際上,隨著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技術的引進,LCA的國產化程度與印度官方的說法已經相去甚遠了。
進入2003年後,印度軍方一些好高騖遠的研製計劃開始暴露出其固有缺陷,例如自行研製的高性能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都遇到了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這對LCA的進程也產生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