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現在有多少人能用到電腦

印度現在有多少人能用到電腦

發布時間:2024-11-19 13:08:17

Ⅰ 印度的iT業為何如此發達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政府扶持、英語基礎、人才培養與儲備、重視管理以及開放等。

可以說,給印度軟體業打了強心針的是印度政府的扶持,印度政府不但在減免稅、取消限制、培養技術基地等方面給予行政支援,還將IT業作為經濟騰飛的標志加以鼓勵。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下發文件大力扶持軟體產業,推出了「零稅賦」的政策,對軟體和服務公司的銀行貸款實施「優先權」,因而引發了印度軟體產業的一場革命。到1998年7月,印度政府決定為金融風險資本設立10億盧比的基金,由「小型企業發展銀行」(SIDB)管理。同時還出台政策,規定銀行優先貸款給新創設的高科技風險公司,尤其是小型企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印度政府早期、獨具慧眼的大力扶持是印度軟體業飛速發展的導火線,曾被指責為腐敗、無能的官僚政府實際正是印度IT產業飛躍的倡導者。此外,為適應今後的發展趨勢,印度政府正在加快IT業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據香港「亞洲私人資本評估」的研究報告,2001年流入印度IT業的風險投資將翻3倍,達到25億美元,印度不久就會成為吸引IT技術啟動資金最多的國家。

其次,由於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因此不僅非常容易進入歐美市場,而且培養的眾多軟體精英並不用為設計軟體時的語言障礙而為難。相反,從這一點上來看,印度軟體業擁有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再者,印度還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大多數的軟體工程師都擁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其中不乏一些從美國回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另外,印度許多軟體公司還讓高中生來編代碼,這些高中生往往能很好地把握軟體的整體設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很好地調整了人力資源的結構,因為就算是一些尖端的軟體需要一兩個軟體高手來編程,但大多數軟體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更多的是類似於編代碼的高中生那樣的「軟體藍領」。據悉,印度一家名為APTECH的電腦教育公司,在印度國內有1030個培訓基地,每年可培訓近100萬的電腦技術人才。類似的培訓機構為印度軟體業培養出大量的能編程的「軟體藍領」,使得印度的軟體企業形成了「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具體程序員」這樣合理的人才結構。印度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基礎技術人才,才能在過去的10年裡後來居上。

此外,印度軟體業飛速發展還得力於印度良好的計算機教育機制,即重視計算機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教育,以培養出復合型軟體工程師——不但懂程序設計,而且懂哲學、歷史、藝術等,多學科教育的成果能拓展他們的思維,賦予他們創新的意識,而這正是優秀軟體工程師必備的條件。

Ⅱ 為什麼印度電腦軟體行業處於世界前列

印度的軟體發展始於1990年,只用了不到十年,印度的軟體發展就飛躍至世界領先地位。印度的軟體行業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市,班加羅爾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來,這座首府城市已經逐漸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成為印度軟體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


全球有5000多家的科技公司從事軟體開發,軟體評級公司將他們分別排位從1等到5等。目前全世界能達到5等的公司不足百家,其中有半數在印度,而這其中就有30多家屬於班加羅爾這座城市。

Ⅲ 請問印度目前的軟體行業情況如何

印度軟體產業發展情況的探討與借鑒
[align=center]印度軟體產業發展情況的探討與借鑒——劉恆富(江蘇省軟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align]

一、 概況
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佔全國53%的人口每天生活費在世界銀行標定的極度貧困線以下;印度的工業基礎薄弱,城市基礎設施落後,在印度,至今沒有高速公路,沒有地鐵,家庭電腦的擁有量微乎其微,但是,印度卻靠軟體暢通無阻地馳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成為世界的第二軟體大國。
截止2000年底,印度軟體產業的從業人員41萬人,企業數1000多家,平均每個企業300多人。1999年軟體產品出口額達37.76億美元,2000年出口60億美元的軟體產品或軟體技術服務。

二、 印度的軟體產值及出口情況
印度的軟體出口從1991年起步,發展速度很快,1996年
以來,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而我國為30%,2000年出口額為我國的15倍,一躍成為新崛起的軟體大國。
下表為1996年至2000年印度的軟體產值及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內銷產值 5.31 7.73 10.9 15.86 21.82
出口值 8.59 14.38 24.09 37.76 60.00
小計 13.9 22.11 34.99 53.62 81.82

三、印度的軟體產業高速發展的分析

1、 印度的軟體產業高速發展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扶持。
早在1986年,印度政府就開始關注軟體產業,對印度軟體產業的發展制定了整體有效的發展規劃,1991年印度政府就出台了發展軟體產業的鼓勵政策,其優惠程度相當於我國現行的鼓勵軟體產業發展的政策,個別政策甚至比我國先行的政策還優惠一些,例如實行零稅率,在銀行貸款方面享有優先權等;1998年7 月,印度政府又決定設立10億盧比的軟體風險基金,並規定優先貸款給開發軟體的高科技公司。
2、 與國際接軌沒有語言的障礙
長期以來,英國的殖民統治造就了印度的貧窮和落後,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項最有用的遺產—英語。由於長期的英語環境的熏陶,這就使印度的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在思維方式、文化氛圍與國際接近,承接美國定單時沒有語言的障礙,使印度的軟體很容易地融入國際市場,因此在與國際接軌這一點上比我們有優勢。有人說,我們有些軟體人員寫的英語軟體文檔外國人看不懂,盡管這些文檔在語法上找不出什麼毛病。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還有對西方思維方式和西方文化的領悟問題。

3、 海外印度人群體成為印度軟體走向世界的橋梁
歷史上印度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在造成了印度的貧窮和落後的同時,也造就了海外印度人軍團。印度的軟體產業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海外印度人群體,由於在海外的印度人群體壯大成熟,這不僅給印度帶來了軟體產品的定單,帶來了軟體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也給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帶來了商機。
印度的教育界在人才的外流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印度理工學院班加羅爾分院院長沙達龍先生的看法可以說是這種觀念代表,他認為這種人才的流動不能叫外流,應該叫輸送。沙達龍先生七十年代去美國求學,獲得博士學位,20年前歸國任教,這些年來,他的學生基本上都出國了,現在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國最好的公司工作,這些人對美國的信息產業、軟體產業有很深入的了解,並與美國的軟體產業界、IT界建立了廣泛的關系,在美國的軟體公司中許多印度人已經升到很高的技術和管理的職位,僅在美國歸谷就有700多家印度人主持的軟體公司,這一個海外印度人群體掌握了大量的最新市場信息、投資信息、技術信息和客戶的需求信息,對印度軟體產業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開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關鍵的因素是由於印度政府在軟體產業發展上給予海外印度人相當優惠的政策,為他們報效祖國提供了周全的服務,吸引他們將國外的資金、管理、技術、定單帶回國內,成為印度軟體走向世界的橋梁。

4、 印度的軟體出口為主
印度的工業落後,軟體的國內市場需求量很小,軟體以出
口為主。從1996年到2000年,這5年印度的軟體銷售總額為206.44億美元,軟體出口銷售額為144.82億美元,占銷售總額的70.15%。印度大中型軟體公司的出口比例更大,例如位於班加羅爾的Ininsys公司,該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軟體公司之一,其軟體出口量占公司銷售總額的99%,國內銷售只佔1%。該公司全球雇員達1萬多人,其中在班加羅爾的雇員有5000多人,85%的軟體在國內班加羅爾開發,在美國的軟體銷售占銷售總額的73%,在歐洲的軟體銷售占銷售總額的18%,在亞太地區的軟體銷售占銷售總額的8%。
當然,由於印度國內軟體市場需求量很小,系統集成業相對落後,軟體企業基於硬體製造和系統集成發展而成的不多,有別於我國軟體企業大部分是混合模式。因印度國內軟體需求量小,只能走軟體出口的道路。

5、印度的軟體生產已形成規模。
印度的軟體企業的規模較大,超過1000人的軟體公司有100多家,員工超過5000人的有5家,最大的軟體企業之一的 Ininsys公司、塔塔公司已達到1萬人;印度軟體產業的從業人員41萬人,企業數1000多家,平均每個企業300多人。印度目前有28萬軟體工程師,平均每個企業的軟體工程師為280人;因專一性從事軟體的規模化開發和生產,生產效率相對較高,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市場拓展就較為容易。

6、印度重視信息技術人才和軟體人才的培養,軟體人才結構合理
到目前為止,印度擁有綜合大學200多所,高等院校6000多所,研究所2000所,主要分布在孟買、德里、加爾各答、班加羅爾等地,目前印度擁有各類科技人員350多萬人,是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人才大國。軟體人才30多萬人,這支人數眾多、素質較高的隊伍為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例如其中最熱門的印度理工學院所屬的6所院校,在每年10000多畢業生中IT畢業生有2000多人,IT畢業生占畢業生總數的1/5,是印度高級軟體人才培訓基地之一。同時印度特別重視各層次軟體人才的培養,除高級人才外,印度現有軟體人才培訓點1030家,除承擔在職軟體人員的培訓外,重點培訓軟體基礎人才,現在每年培訓近100萬人次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所需的基礎人才—「軟體藍領」。印度目前有28萬軟體工程師,平均每個企業280人;在印度的軟體企業中,已經形成了「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合理的梯形人才結構。
印度企業對招聘軟體人員的考核十分嚴格,既重視優良的學業成績,更注重對新觀念、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團隊的協同工作能力,還對軟體人員在邏輯、數學和智能等方面進行測試,在軟體人員的使用過程中,注重不斷培訓,不斷對員工進行知識的更新和素質的提高。
在留住人才方面,在印度,軟體人員的工資大大高於傳統產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比起佔全國人口53%每天生活費低於世界銀行標定的極度貧困線的同胞來說,無疑是一步登天;而且每年還有加薪的機會,同時還有獎金、股權的收入;政府還提供低息貸款用於購房;除物質待遇優厚外,還提供優惠的繼續教育和學習培訓的機會,加強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始終貫徹愛國心、事業心、成就感的教育。因此軟體人員相對比較穩定。
我國的軟體還處在項目開發的作坊階段,沒有進入軟體的工業化生產,軟體企業的技術人員以「白領」為主,基本沒有「藍領」,人才結構不盡合理。

7、印度相當重視軟體的質量管理
印度對軟體質量相當重視,也非常重視軟體和國際的接軌。印度較早就應用ISO9000標准認證和CMM模型對軟體企業進行質量和資質認證。印度軟體公司有170家通過ISO9000質量標准認證。是世界上軟體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標准認證最多的國家。全球通過CMM2級以上認證的軟體企業有200多家,我國僅有北京鼎新信息開發公司一家。全球通過CMM5級以上認證的軟體企業至今只有13家,印度有5家,我國一家也沒有。

8、印度軟體企業相當重視管理工作
印度的軟體企業以軟體出口為目標,除非常重視軟體和國際的接軌外,注重通過管理創新,培養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注重不斷增強速度競爭意識、質量競爭意識、團隊競爭意識、國際市場競爭意識,通過強化國際市場開拓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強化軟體質量控制,提高軟體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提高企業在國際軟體界的形象和地位。

9、印度在軟體產業發展上採取務實的態度
首先是政府的務實,1986年印度政府就開始規劃軟體產業的發展,歷屆政府都把軟體作為主導產業來抓,1991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發展軟體產業的鼓勵政策,其優惠程度相當於我國現行的鼓勵軟體產業發展的政策;此後通過各屆政府的修改和補充,包括投融資、稅收、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與培養等政策逐步完善並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特別是鼓勵軟體企業出口。通過12年的努力,印度的軟體產業已具備了很強的實力,成為世界第二軟體大國。1998年,印度政府在麥肯錫的幫助下,拿出了108條更加全面的政策,計劃在2005年從軟體大國變成世界IT強國。政府的務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印度軟體產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次是企業的務實,印度的軟體企業在選擇定單時充分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尤其是美國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做什麼。盡管他們也知道是美國公司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來編程。印度的企業卻以很務實的態度努力去做,緊緊依靠為美國市場服務,奇跡般地發展了自己的軟體產業。
第三,軟體從業人員的務實,印度的軟體從業人員嚴格遵守客戶就是上帝的信條,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最終目標,贏得了用戶的滿意,同時印度的軟體人員團隊精神很強,嚴格按照工廠化的程序生產軟體。

四、印度軟體產業的不足
印度2000年軟體產業的出口額為60億美元,為我國的15倍;近幾年來,印度軟體的增長速度平均為55%,我國為30%。但印度的發展也存在許多不足:
1、印度的軟體公司甚至大型的軟體公司都沒有自己品牌的軟體。
2、印度軟體企業的創新能力比較差,在創新能力方面與美國相比,要落後好幾年。這是印度軟體產業的定位所決定的。
3、印度軟體產業的發展環境較差,軟體產業的發展後勁不足。美國微軟公司地區專門帳戶經理托德.梅因曾抱怨在印度會經常遇到停電和部分燈火管制,上網條件和基礎設施也很差,對吸引國外軟體公司在境內投資
4、印度國內市場小

印度是英語國家,人力資源便宜,軟體以定製為主,主要滿足出口,內需較少。我國軟體技術開發人員15萬人,平均每個企業25人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的統計,中國軟體企業90%在100人以下,而在所有的軟體企業中90%以上的軟體企業主要從事系統集成,開發的仍舊大多數集中在應用軟體。

Ⅳ 印度IT發展世界第二,為什麼卻沒有出名的互聯網企業

提起印度,想必大家對這個國家都不陌生。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說到印度想到的就是這個國家臟亂差、落後又貧窮而且貧富差距十分的大。盡管印度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人們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事實上,經過了多年以來的發展,印度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目前而言,印度的GDP已然居於世界第七的位置,再加上印度政府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印度整體的經濟發展也在突飛猛進著,可以說,印度是除了中國以外,在亞洲最受關注的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在IT行業的發展,更是不容小覷的。

最後,印度國內整體的經濟基礎很難支撐起整個IT行業的發展,雖然國內有大量的精英人才,但是沒有好的福利待遇很難能夠留下人才,造成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外流,本土的IT企業盡管發展不錯,但是卻沒有辦法發展成世界知名的企業。

歸根結底,重要的還是在於印度整體的經濟水平上面,留不住人才是一方面,國內嚴重的貧富差距和種姓制度也制約了本國互聯網市場的開發,印度至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不識字、不會使用手機和電腦,甚至在絕大多數印度人的家中,不像我們國內現在都能夠安裝起了網路,印度網路一般不接入家裡,整體基礎設施差,給印度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阻力。

Ⅳ 印度軟體很厲害嗎常見的軟體哪些是印度的

印度不是軟體很厲害,是軟體外包很厲害,印度沒有幾乎沒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產品,不過大家所熟知的WINDOS確實主要是印度人寫的,只不過微軟拿下之後占據了主導地位,大家對這些不了解而已。

一分為三看待中美印IT互聯網行業

總體來說,美國是軟體行業厲害、互聯網行業也厲害,美國人不論是做系統軟體、應用軟體,或者我們換個話說,就是不管是做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應用生態搭建,美國都是當今世界工業水準最高的。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教育和人才引進計劃,全世界的頂尖人才都願意前往美國學習、生活、工作。

我國是傳統軟體一般,互聯網網厲害,這跟我們不善於創新但善於模仿有很大的關系,加上我們國家是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我們在互聯網行業採用相對封閉的政策,這就讓很多國外的互聯網巨頭比如Google、Facebook就不能很好的進入中國市場發展,反過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可以很好的模式創新,所以我國互聯網發展好。傳統軟體創新難度比較高,因此我們也很難發展起來。

印度是傳統軟體很強,但互聯網一般。印度傳統軟體很強的原因是印度的外包很厲害,反過來印度採用相對開放的互聯網策略,國際巨頭進入印度市場之後不受政策的限制,巨頭紮根之後,創業公司就很難從這些領域殺出來。因此印度傳統軟體行業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一般。

印度是軟體「富士康」,准確地說是外包厲害

印度的軟體行業就跟我們國家的代工廠一樣,在性質上有類似的地方,只不過從產業結構來說,軟體產業更像是智力密集型企業,而代工領域更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的軟體外包廠商,比如大名鼎鼎的TCS、Infosys、Wipro、HCL等等,都是行業里非常著名的,可以說就是軟體領域的富士康。

經過40年的發展,印度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傳統軟體生產基地,全世界最大的外包軟體生產基地,行業收入規模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金,佔到了當年印度GDP的7.5%,這些收入佔比中,海外收入佔到了691億美元。

在美國微軟、甲骨文、IBM等眾多傳統軟體巨頭的影響下,美國軟體行業基本上很難誕生太多原創軟體巨頭,只能盡可能尋求做巨頭的外包,做行業的補充,這一點跟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同樣由於印度採用的是相對開放的互聯網策略,導致了印度很難發展起來自己太多的互聯網企業,這一點印度跟除我國之外的國家也類似,Google、Facebook、Amazon等巨頭已經在印度很好的紮根,很難殺出一個競爭者。

印度有個大名鼎鼎的IIT、印度擅長培養職業經理人

不是說印度理工真的比美國名校強,但是印度理工的教學體系和美國無縫連接,同時印度理工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工程師文化,這讓印度人在美國矽谷如魚得水。

印度之所以擅長培養軟體和互聯網人才,主要還是因為印度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IIT,印度理工是全世界錄取率最低的學校之一,在印度有個謠言說,只有沒辦法被IIT錄取的學生,才會去美國的MIT、Stanford、CMU、UCB等著名的IT名校。即使是謠言,這也側面反映了印度理工在印度人民眼裡的地位。

IIT之所以強,主要還是兩個因素,印度是全英文授課,甭管人家讀音多麼怪異,他們的學生都是直接使用英文教材,縮小了跟英美教育的差距。同時IIT有著強大的工程師文化,幾乎就是以培養工程師為主要目標,印度的工程師文化是要遠遠超過國內的,甚至很多方面比美國還要瘋狂,要知道工程師文化在MIT、Stanford已經很強了,但是這一點在印度更為明顯。在印度人眼裡做工程師,就意味著可以去美國矽谷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不少的印度人眼裡,在印度IIT、班加羅爾大學為代表的學校讀完本科,接著去美國Stanford、MIT為首的名校讀個碩士,最後在去一些商學院拿個MBA的學位,基本上就是沿著工程師向職業經理人轉變的過程。微軟CEO納德拉、Google CEO皮扎伊都是印度人。

生活在中國的吃瓜群眾其實很多時候看不上印度的,但是不得不說在軟體領域,甚至IT領域,印度挺厲害的。且不說微軟、谷歌等知名的互聯網公司CEO都是印度裔人(這點上就已經領先中國,目前沒有華人或者華裔擔任全球市值前十的互聯網 科技 公司CEO),更重要的是據說美國的軟體50%交給了印度外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印度人,美國軟體公司會停業。

但是網路上卻有另外一種聲音,說印度的軟體業發達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很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為什麼這么說呢?

1 .缺乏巨頭公司和頂尖人才

不管是微軟還是谷歌,或者阿里巴巴等,都不是印度的公司,而是中國和美國的。而且在頂尖人才這塊,不管是谷歌的CEO,微軟的CEO,其實都只是印度裔,並不是印度人,說到底已經算是人家美國的了,不是印度的。

印度雖然號稱「世界的辦公室」,軟體業確實非常的發達,服務於世界。但也不要過於拔高,畢竟從事的基本都是一些低端的軟體外包業務,缺乏核心競爭力。

2 .要稱霸軟體業,不僅是外包,更要看產業鏈資源

簡單講,想要再軟體業領跑全球,必須吸引真正掌握軟體核心技術的人才,以及培養或者孵化出像微軟和谷歌這樣的軟體公司。同時對軟體業的產業鏈掌控能力也要夠強,比如軟體業息息相關的半導體等產業。但實際上,而要完成這些對中國來說都困難重重,更何況印度呢,簡直就是難於登天了。

3. 人才外流到美國非常嚴重

印度確實能夠年產數十萬軟體行業人才,尤其是碼農,但是可惜的是,印度並不具備匹配的軟硬體歡迎吸納人才,往往頂尖的人被吸引到美國去了,甚至未來還可能被吸引到中國來。

培養人才和能用到人才是兩碼事,前些年不也在討論中國人才外流到美國去,但實際上對著中國經濟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才有迴流了,甚至還將研究院建到美國。但目前印度還做不到,還需要時間。

4. 但並不意味著印度沒有優勢

尤其是在美國,印度人和印度裔更團結,喜歡抱團作戰,這其實是一大優點。

簡而言之,一個國家的產業水平和綜合國力密切相關,只有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才能培養和留住人才,畢竟教育交通和醫療的配套,甚至是居住環境都和經濟實力密切相關,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軟體業不能形成氣候的根本原因。

上初中那會,地理老師給我說,你們千萬不要小瞧印度。實際上,我們中國就硬體厲害,反而沒有印度在軟體方面的優勢。 確實,印度的軟體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頗有地位的存在。甚至於,你會發現,微軟,谷歌等等CEO都是印度人,並且還畢業於很出名的一所印度學府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

實際上,印度軟體雖然在很早之前表現出色,然而現在的印度軟體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曾經的優勢已經漸漸的消失。

雖然,在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也就在那幾年,印度造就了各種軟體奇跡。

然而,你必須要看到,印度看似軟體出色,實際,印度只是軟體外包產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為有無數個軟體產業園,全球各大軟體巨頭遍布於此,主要承包軟體開發業務,這並不是他們軟體厲害,只是形成了產業規模。

可是,我可以給你說:

實際上,印度的fosys、薩迪亞姆計算機服務公司和HCL技術公司,基本都是印度的外包軟體公司,確實他們很強,可惜就像富士康一樣,天天在給外國品牌打工而已。 我實在找不到,我熟知的印度軟體。

前段時間印度封殺上百款中國的APP沸沸揚揚,很多印度人那時發現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那麼多的常用軟體背後居然都是中國血統,印度本土企業居然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不過不得不承認印度的軟體產業還是相當具有實力的,但是也只局限於項目外包,至於其他方面則是爛的一塌糊塗。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本土經濟依舊非常落後

如果大家對互聯網行業關注比較多就會發現,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 科技 的進步以及電腦手機的普及。比如我們最有優勢的移動支付,如果不是4G網路以及手機走進千家萬戶,那麼我們很多人依舊只能使用現金,移動支付也很難發展的起來。

印度國內目前是什麼情況呢?從整體上看經濟建設依舊十分落後,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還處於沒電的地區;不少人還在貧困線附近掙扎,每天只能維持溫飽;截止到2019年,印度的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也不足30%,買不起智能機的更是占據絕大多數。沒有智能手機和電腦,那麼這也就意味絕大部分的印度人都無法成為印度互聯網公司的有效用戶,

這個因素嚴重的制約了印度互聯網企業的發展。

如果本土企業不能在國內站穩腳跟,並且積累到足夠的用戶資源以及資金,自然也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向國外發展,這也是其他國家很少有印度軟體的重要原因。

印度的人才大量流失

這也算是印度本土網路企業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人才大量的流向國外。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是全球人才外流最多的國家,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才流向了國外,並且大部分都不再回來了。人才的流向主要是美國,許多行業巨頭內部都有印度高管的身影。

其實這也比較好理解,一個人才如果留在國內,本土的企業基本上沒幾個像樣的,最多也就是把一個外包公司做大做強。如果去國外呢?不止意味著更高的薪酬,並且還有更大的舞台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兩者取其一的話,肯定是出國更加讓人心動。

不過這也算沒辦法的事情,現在擺在印度面前的就兩條路,選擇快速發展本國經濟或者是給人才提供足夠多的福利政策。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上印度並沒有對人才流失表現出足夠高的重視,自然也就對這兩條路興致缺缺。印度的互聯網人才如果不想在國內做外包,那就只能出走國外,那麼人才流失的現象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印度本土企業缺乏創新

其實從大局上看印度的軟體外包雖然每年從國外賺取了足夠多的利潤,但是也對印度互聯網行業造成極大的傷害。

軟體外包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缺乏創新性。只需要拿到客戶的需求,全部按照要求來就完事了,完全沒有什麼需要創新的地方。印度互聯網企業參與外包的數量越多,能夠自主研發的企業自然越少,空白的國內市場自然給過其他國外的企業可乘之機。

在印度封禁我國數百款APP後,印度出現了大量的山寨APP,不止在功能上完全相同,甚至連產品的logo都大體一致。比如我圖片中展示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茄子快傳的山寨版,基本上十多個APP在logo上都沒明顯變化。能這么沒臉沒皮的完全復制,也就是沒創新性的印度企業能乾的出來了。

總的來說印度能出現互聯網巨頭的概率遠小於中國,除非未來印度國內的互聯網環境能夠得到極大的改善,企業也能更加註意國內市場,否則他們的互聯網企業永遠都是被外包的打工仔。

印度軟體外包業務很多,在美國很多 科技 簽證給了印度的IT工程師,微軟和谷歌有不少印度的IT工作者。印度軟體主要於出口銷售。由於大力發展外包軟體,本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識產權。

常用的軟體,windows有印度編程人員參與開發。

印度的軟體並不厲害啊,軟體設計流程中比較重要的架構和函數庫印度都不行,軟體相當於蓋房子,中國的高級程序員做的是設計、規劃、架構方面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做完了,還需要和水泥、需要搬磚、需要壘磚、需要抹灰……這些工作誰來做呢?當然就交給印度的程序員來做。

為什麼印度人搬磚會發達呢?全靠歐美給印度定向做的產業轉移,把軟體搬磚業外包給印度來做,而且是給印度的班加羅爾做,其它地區的人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即便如此印度人幹得也並不怎麼樣。從產品角度來說,蘋果的iOS和Mac OS外包給印度人開發之後bug滿天飛,被用戶戲稱為咖喱味系統。從答主本人的生活經驗來說,印度碼農簡直就是災難,代碼寫得一點都不標准,維護難度直接上天,溝通又十分困難,操著奇怪的口音,態度又十分懶散,發他們郵件,從來沒有當天回的,拖個二三天不是個事,即便聯繫上了也是各種扯皮,說真的,印度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沒有契約精神的種族。

至於在矽谷的地位,例如在微軟,寫程序的不是代碼寫得好就行了,同時還需要處理好和團隊成員溝通並且向上級主觀解釋自己工作價值的任務。阿三哥程序員代碼寫的雖然不怎麼樣,但人家阿三哥能夠在職業上一心往上爬,會表達會展現自己,而且非常抱團和排外,只要有一個阿三混到了高層,馬上手下就會全部變成阿三。阿三的IT工程師編程能力不強沒關系呀,人家只要會和上面的高層領導做好溝通,然後按照理解把這些任務具體分配給底層的碼農去完成就OK。

很多人對印度的印象就是臟亂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印度的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極其出色。

據相關數據統計:矽谷的工程師中三分之一的都是印度裔,美國的高 科技 公司中有7% 的總裁就是印度人。

全球500強的企業中,印度籍的CEO是外籍CEO中數量最多的。包括谷歌、微軟的CEO。而印度人在矽谷創建的公司占矽谷公司的比例是15.5%。

印度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世界上最難考的大學之一,只是很多畢業生畢業後都去了美國矽谷深造。

印度的軟體公司,大多都是外包,從事著軟體外包的工作。比如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中很多部分都是印度人開發完成的。也就造成了印度軟體的落後。

印度比較大一點的軟體公司有Infosys、薩迪亞姆計算機服務公司和HCL技術公司等。但是其軟體產品卻是不怎麼出名。

正好對你這一行比較了解。

印度的IT行業比較發達,而且例如新加坡、美國很多IT企業的高管、部門的Leader也都是印度人。印度人一個特點是無論英語說的怎麼樣,非常敢說,而且比較抱團。

再說說印度的IT,他們貧富差距比較大,這個行業也是比較賺錢,而且能往外走的行業,所以有些大學生甚至高中生會參加IT的培訓。學習努力刻苦。但他們開發軟體的效率不如中國,一個很小的需求要很多天才能完成。從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的速度是遠遠快於他們的,無論是從電商還是從社交等方面的軟體來看。

那常用的軟體中國人用的比較少,他們的軟體開發的交互體驗,不一定適合中國本土的用戶。

印度是軟體服務業發達。

windows等美國軟體或許就有印度程序員編寫的代碼,但windows並不屬於印度軟體。以程序員身份進入軟體公司編寫軟體代碼,和作為公司老闆經營一個軟體品牌,完全是兩碼事。

中國國內確實沒有見過印度品牌軟體。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本身有很強的it需求,用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些都是由中國本土it企業完成,沒印度什麼事。

印度所謂的軟體業其實就是歐美軟體公司的苦力,干最臟最重最沒技術含量的活。

Ⅵ 印度最頂尖的四大招牌產業


一、印度軟體服務業


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佔比達到全球軟體出口的20%,印度在IT外包行業是世界第一名,竟然佔到了50%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中國軟體總量要比印度要大得多,中國一年的軟體總量大約在5000億美元之上,而印度的軟體產能大約在1500億美金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主要是用來出口創外匯,而中國的軟體主要是為本土經濟所服務的,具有本質上的區別。



印度軟體業的確厲害,包括著名的波音公司,它的大飛機使用的飛行軟體都是交給印度來編程的。比如著名的Windows 10軟體,大部分印度人做出來的,甚至於比美國人搞的Windows 7要好用一些。


印度被稱為IT人才的矽谷。根據之前統計,在美國超過18%的微軟員工,16%的IBM員工,17%的網路人才和超過10%的醫生,21%的護士曾經在印度接受過教育。甚至於美國的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通用電器、捷運公司包括具有重要定位的美國五角大樓都採用印度的軟體。在矽谷的各大電腦公司里,有大量的印度人擔當研發的重任,即使發達國家領頭羊德國也曾經表示要從印度引進軟體人才。


印度軟體業一度占據世界軟體市場50%以上的份額,印度軟體產品大多是輸出到美國,然後是歐洲。印度的軟體公司大量承攬了美國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航空公司的飛機運行軟體,以及英國倫敦地鐵的運行軟體,印度的設計技術堪稱一流。


世界銀行之前有一份調查稱,80%的美國公司把印度作為全球軟體來源的首選市場。微軟比爾蓋茨曾經在之前訪問印度時驚呼:「21世紀的軟體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歐洲,而可能是印度。」可見,印度的軟體業在全球的地位。


印度主要是IT外包服務,比如服務呼叫中心,還有一個就是軟體外包,依靠的就是印度人的編的軟體通俗易懂。


嚴格地講,印度的軟體業並不發達,發達的是印度的「軟體外包產業」。


印度軟體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表現在外包服務上——就是給歐美大的IT公司做軟體代工。類相當於富士康和蘋果的那種合作關系,因此,軟體的核心技術及品牌都不掌握印度自己手中,類似於中國之前的「外貿加工」模式,所以,印度的軟體外包則是一種比較廉價的腦力勞動輸出。


印度軟體外包業崛起於上世紀90年代


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在軟體業實施「零稅賦」優惠政策,並享有銀行貸款的優先權。不僅如此,印度政府還對號稱「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在內的多個軟體園和出口加工區實施了優惠政策,並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出有利於積極吸引外資、加快軟體業發展的法律生態環境。


疊加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優勢,使得軟體人員在與跨國公司的交流上溝通無障礙,這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具有的先天優勢。



需要糾正的是,雖然英語是印度的一個語言優勢,但是並非英語是印度語言交流的全部。因為在中國人的普遍印象中,印度是說英語的國家。事實上,根據人口統計顯示,印度真正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大約僅占總人口的5%,當然,在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里,說英語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少了,畢竟英語人口擁有5000萬,比起6648萬人口的英國只少1000多萬,可見印度英語人口比例雖然區區5%,但人口基數非常大。

英文是印度的全球商業交流及政治領域的工作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外語。比如在印度街頭翻閱報紙雜志,在酒店裡打開電視瀏覽各個頻道,會發現英語只佔有所有媒體一小部分,而且還是歐美主流媒體頻道,而印度本地的英語頻道並不多。在印度大城市公共圖書館,印度管理人員曾經說過,英語書籍只佔所有圖書的8%,92%以上的圖書是各種印度語言的圖書,而且英文圖書的價格是印度本地圖書的幾倍。

除了英文作為工作語言外,印度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是Hindi(印地語),占總人口的66%。另外還有Bangla(班哥拉語)等1 8種語言。印度語言中分10種不同文字,其中,語言使用人口佔5%以上的語言文字有7種,這些語言在發音、語法、書寫上是各不相同的。

在印度,中學生除了學習本地語言,往往還要學習英語及印地語,假如畢業去外省工作,還要學習當地語言。因此,一個印度人要想在全國找工作,至少要會講4-5種語言。

由於印度在語言交流成本比較高,為了降低語言交流成本問題印度實施了兩次大的規定:一次是印度獨立後,決定在國會繼續使用英語作為法律工作語言,這個決定大幅減少了政府的翻譯成本。在全球商業領域和 科技 領域,印度將繼續使用英文,保持與全球交流的低成本化。另外一次,是1976年,印度決定採用技術的手段,解決6-7種不同語言的溝通問題,其語言翻譯軟體也由此出現。



一開始,印度的軟體外包公司承接的都是一些很小的軟體開發代工,在2000年,印度軟體業軟體開始迅速發展。記得當年「千年蟲」的擔憂讓全球各國一度恐慌,同時,也給了處於低端產業鏈的印度IT公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讓印度接到了大量的代工訂單,比如美國軟體公司運行中的數百萬條代碼修復工作。


另外,日本的軟體公司與美國公司的競爭,迫使美國大幅削減軟體代工成本,在低端的軟體解決方案上與印度IT公司展開合作。印度的很多IT公司也「借力使力」提升自己的軟體技術,並且改善離岸業務模式流程,在獲取專業軟體知識上打造高價值的IT服務。


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盧比開始的長期貶值,間接支撐了印度軟體公司競爭力,讓印度一度成為「世界軟體工廠」,號稱」世界辦公室「。


在軟體代工高速發展時期,成千上萬人的軟體公司不在少數,比如Infosys、 HCL、Wipro等,這些都是印度軟體外包領域的巨頭,軟體代工總收入都做到了千億美元的級別,並佔領了世界軟體市場約20%的份額。統計數字顯示,印度超1000人的軟體公司就有上百家,並且軟體外包公司前五名的公司員工數都在5000人之上。

印度獲得軟體技術人才有幾個方式 :首先是依靠吸收印度的大專院校人才。印度有400餘所大學設有計算機專業,每年能夠培養軟體畢業生1萬餘人,印度政府特別為250餘所院校提供部分教學經費。


印度高等教育享譽世界,印度在高校的師資力量、教材及教學管理其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著名大學幾乎差別不大。特別是班加羅爾大學、韋洛爾 科技 大學等著名大學,他們的師資力量、教材和教學管理與全球名牌大學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印度在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學科設置等方面是與全球全面接軌的,並且人才輸出也堪稱世界一流,印度的畢業生在全球人才市場上炙手可熱。


很早以前,印度信息技術部長在美國就曾經說過,印度每年可向世界各國輸出20萬名IT人才。印度事實上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人才的大國」。當時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德國等,這些發達國家都十分渴望獲得印度的信息技術人才。


其次是依靠民辦或私營機構來培訓人才。這類機構在印度有大約700餘家,每年可培養數萬名學員。再次是軟體企業自己開立的培訓機構。印度政府還在全國250個機構開設電腦培訓課程,並在大約3000所中學推出「中學計算機掃盲和學習計劃」。因此,印度多渠道發力軟體培訓,為軟體企業提供了持續不斷的「軟體藍領」人才。
雖然在過去20多年來印度軟體外包業稱雄世界,但已經成為過去式。由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技術更新迭代較快,特別是在大數據分析應用、數字化轉型、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印度外包產業和模式開始遭遇技術寒流,產值大幅下滑,員工大批失業。



由於印度眾所周知的軟體幾乎都是外包業務,因此,印度軟體業基本上掙的是外國人的錢。印度軟體代工的模式是根據國外公司的需求進行軟體編寫,但自己的硬體條件很差,所以,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環境,軟體發展後勁不足,尤其是軟體外包技術含量相當低,加上外國公司不斷控制人工成本,利潤越來越低。

印度《經濟時報》,早在2017年印度IT產業裁員就高達5.6萬人,並且IT公司在印度校園的招聘也大幅減少了50%—70%。報道稱,裁員僅僅是剛開始。研究表明,在未來數年,印度數十萬的就業機會可能會消失。在印度班加羅爾,心理醫生」生意興隆「,原因是來咨詢的人很多,大部分往往都是被解僱的軟體工程師。
印度IT公司由於極少在技術開發、產品研發上大幅投入,因此無法進入軟體的高端領域。自始至終,印度軟體外包產業沒有走出低端產業鏈的循環格局,印度軟體外包維持的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勞動力套利」模式。


因此,印度IT公司始終在延續這種低成本代工模式,並擁有十分龐大的入門級勞動力隊伍,而缺乏資深的軟體管理者和高端的軟體開發者,讓印度IT公司在面對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數據流量等新的模式面前,在軟體高端產業鏈開發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

印度為何不進行軟體行業產業升級呢? 由於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約達13.4億,再加上它的教育體制限制,缺乏充分的高端人才供給,使得印度基於外包模式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印度的教育走的重視重高等教育,輕視基礎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可以」直追「咱們,但基礎教育卻停留」非洲水準「。比如2013-2014學年,印度小學階段輟學率高達21%,小學到初中階段高達39%。


《經濟學人》稱據一份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告,大約有一半的印度五年級學生看不懂提供給二年級學生的課文,另外,僅有四分之一的五年級學生能掌握除法。

印度在識字率上也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基礎教育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規模卻擴大很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5年已經到了26.88%。



雖然印度也有像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樣的頂級學府(錄取率不到3%),但早已經成為了向美國矽谷輸出人才的後花園。


印度IIT畢業的天才學生幾乎都移民去了美國,成為了印裔矽谷高管,比如谷歌和微軟的CEO往往是美籍印度人。

印度的人才流失一直是印度IT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會選擇離開印度,是全球軟體人才外流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些外流人才一大半去了美國。印度的工資水平低、工作環境差,讓印度的高 科技 人才紛紛流向歐美發達國家,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導致了本國的軟體行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

因此,如果真正讓軟體業領獨領風騷,必須吸引軟體核心高技術人才,或者培養孵化類似於微軟及谷歌這樣的軟體公司,打造軟體業的高端產業鏈及技術把控能力。


印度的優勢是軟體業比較團結,特別是在美國,印度人和印裔很團結,往往喜歡抱團作戰,是其一大優點。


印度頂尖的軟包公司


1、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塔塔集團(TCS)


TCS在全球有100多個分支機構,向55個國家提供軟體服務。TCS雇員超過2萬名,客戶數有近千名, 提供IT和商業咨詢服務。除印度本土外,公司在美國、英國、匈牙利、巴西、烏拉圭和中國擁有多個交付中心



2、印度軟體外包公司:Infosys


Infosys是印度 歷史 上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總部位於印度信息技術中心—班加羅爾市,在全球擁有雇員超過100,000 名,分布於全球27個國家, 56個主要城市設有辦事處或分公司。 Infosys股票市一度達629億美金


3、印度軟體外包公司:威普羅公司wipro


Wipro Limited是印度領先的完整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是印度領先的有價值的信息 科技 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企業。在亞太和中東市場,Wipro為國際公司提供IT解決方案和服務。


4、印度軟體外包公司:薩蒂揚軟體技術有限公司Satyam

Satyam位於印度,在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匈牙利、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與澳大利亞的薩蒂揚開發中心為全球提供服務,其中152 家為財富全球 500 強與財富美國 500 強企業。


5、印度軟體外包公司:馬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Tech Mahindra

Tech Mahindra是印度排名前5的IT公司,在全球90個國家擁有近12.2萬名員工,年銷售額高達46億美元。


二、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


印度處於熱帶,在一些葯用植物上,印度的天然條件能夠獲得更好收成。古時印度的香料業就強於我國。


印度被稱為「世界的葯房」,也被稱為「全世界窮人的葯房「。印度曾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出口葯品,印度葯品一度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20%左右。據統計,印度有近3000家仿製葯企業,2017年全球七大仿製葯公司中印度就佔了兩席。因此,印度的仿製葯品不僅能滿足了本國窮人看病的基本需求,而且每年還大量的出口,並成為印度重要的支柱產業。



全球有大約五分之一的仿製葯出自印度,主要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印度的制葯業比較發達,制葯企業研發能力較強;其次是相關政策比較寬松,甚至不惜頒發強制許可證書,為國內仿製葯亮綠燈,事實上,沒有仿製葯,大多數印度窮人根本無法承擔高昂的醫葯費。


特別是一些抗癌類進口葯物,價格十分昂貴,比如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由瑞士諾華製造的格列衛,如果摺合成人民幣,每月僅葯費支出就要2萬多人民幣,一般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無法承擔。


格列衛在世界很多國家都被授予了專利葯物,但印度政府並不授予格列衛專利。原因是: 一是印度為了適應世貿組織規則,修改了《專利法》,早在2005年就開始生效。印度的《專利法》規定,在葯物領域只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葯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葯物提供保護,不支持衍生葯物專利。由此,格列衛就被印度視為衍生葯物,因此也不受專利保護,印度國內的葯企就可以仿製,因此,印度製造的格列衛價格十分便宜。二是為讓國內葯企仿製一些葯物,印度政府還對一些葯物實施「強制許可」,從而為國內一些葯企生產仿製葯去掉了專利約束限制。


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為實現讓普通百姓能夠看得起病、促進本國制葯行業發展兩項基本目標,親自主持了對《專利法》的修訂。



從此,印度對食品及葯品等民生必需品只授予工藝專利,而不授予產品專利。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印度放棄對葯品化合物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的寬松讓本國企業能獲得大量仿製葯生產許可,從而為印度仿製葯提供了快速擴張的空間。


印度生態品種豐富,擁有森林、濕地、海岸、草地、海洋、沙漠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擁有千差萬別的生態多樣性,從而為印度的生物資源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讓印度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約佔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區總面積的8%左右。


從記錄的野生物種來看,印度擁有世界上6.5%-7%的野生物種;在已記錄的物種中擁有植物4.5萬種、動物8.1萬種。從栽培物種來講,印度是世界上八個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至少有166種作物和320種作物親緣種起源於印度,因此,印度作物基因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已馴化飼養的動物方面,印度仍然具有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且位居世界前列。


印度的醫學院、理工學院等很多都設立了生物技術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已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印度每年畢業的生物技術專業的碩士一度達6500人,博士達1500人。生物技術人才的大量涌現促進了印度生物技術研發的領先地位和生物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



印度的生物技術產業,在資源、人才、設施、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從80年代開始,印度在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安得拉邦、北方邦等地設立了1000多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還建立了10多所合乎國際標準的幹細胞培養實驗室,成為世界胚胎細胞菌採集最先進的十大研究中心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生物技術信息系統網路的國家,處於生物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領先地位。


三、印度的太空技術


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運載火箭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早在2009年,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1)「衛星運載火箭3(SLV-3)」;2)「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3)「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4)「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印度早在40年前就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印度還是繼美國、俄羅斯、歐盟之後又一個將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的國家。



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


印度目前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其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將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是繼中國、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印度一箭十星成為當時第一。此後,特別是1箭104星發射成功最為著名,並且創造了世界之最,一直被印度國民津津樂道。


印度之前進行了一次反衛星試驗,其反衛星試驗其實也意味著,印度將會成為繼中國、美國、俄國之後,全球第4個全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四、印度的電影業


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平均年產量大概超過一千部,根據統計,2018年其電影平均產業規模約合158.27億人民幣。據畢馬威的預測,到了2023年印度電影產業規模將增加到約合227.9億人民幣。


寶萊塢(Bollywood)是寶萊塢製片廠外景的簡稱,位於印度孟買電影基地。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擁有數億觀眾。


寶萊塢和印度其它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Kollywood,特魯古語(Telugu),孟加拉語(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達語(Kannada)和馬拉亞拉姆語(Malayalam)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 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位居全世界第一。



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寶萊塢是印度最美麗的一張名片,表現出印度人獨特的魅力。 印度的電影明星們在全球名流的圈子裡風頭強盛,很多好萊塢明星開始往寶萊塢發展。在印度寶萊塢明星的婚禮上,可請到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夫婦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可見印度寶萊塢的影響力。


印度電影在電影產業中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作為不發達國家,印度為什麼能夠電影行業發展到與好萊塢媲美的程度?


一、金融資金支持。早在1999年,電影業就成為印度政府官方認可的產業,意味著電影從業者可以獲得合法的銀行貸款。2001年,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為電影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大量資金的支持讓印度電影業開始發展壯大。


二、印度電影民族特色極為鮮明。印度電影在歌舞元素及印度民族風光特色的基礎上,非常注重電影節奏、意象表達和敘事抒情。把歌舞轉化為表達人物 情感 和思想的工具,並與全球市場接軌,並且融入搖滾等 時尚 元素。



三、印度政府對電影產業的大力支持。在1948年,印度政府廣播新聞部內設立了電影處、1953年設置國家電影獎、1960年建立電影金融公司、1961年創辦浦那電影學院、1964年建立國家電影館。1952年,印度官方舉辦印度國際電影節以促進印度電影與世界電影行業的交流。不定期舉辦,從197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印度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早的A類電影節之一,至今已成為亞洲極具影響力的電影賽事。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本土市場是印度電影的重要消費地。由於各地語言差異性明顯,印度電影為了服務好本土觀眾,採取根據拍片語言進行了市場劃分。據統計,印度電影中有15種當地語言。


據拍片語言的不同,印度電影總體上形成了三大製片中心:孟買(印地語)、加爾各答(孟加拉語)、馬德拉斯(泰米爾語),其中位於孟買的「寶萊塢」聞名遐邇。



印度電影本土化的重要措施就是採取平民票價。尤其是印度影片收入與影片成本及檔期無關,全國電影票價一律保持在超低水平,目的就是讓平民百姓能夠看得起電影。2017年印度推行GST修正案後,印度國內票價又再度大幅降低。持續穩定而價格低廉的票價,讓平民階層成為電影院的常客,形成印度全民觀影熱潮。

閱讀全文

與印度現在有多少人能用到電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蘇位於中國哪個地區 瀏覽:56
印尼虎ph值多少合適 瀏覽:944
印尼大火為什麼起火 瀏覽:1000
越南摩托車報價多少錢 瀏覽:134
力帆伊朗銷量怎麼樣 瀏覽:478
海外出生孩子申請中國籍需要多久 瀏覽:191
去印度做代購多少錢 瀏覽:475
伊朗反制裁戰略法案獲批意味什麼 瀏覽:345
iati義大利語什麼意思 瀏覽:133
英國易購奶粉怎麼樣 瀏覽:577
越南健康申報表怎麼寫 瀏覽:530
伊朗十二生肖屬什麼 瀏覽:791
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入境印尼 瀏覽:343
在中國每年稅後60萬收入怎麼樣 瀏覽:658
伊朗的聖花有多少 瀏覽:504
伊朗人的新年是什麼時候 瀏覽:905
酒吧打包義大利語怎麼寫 瀏覽:345
新華社駐印尼分社在哪裡 瀏覽:684
印度的士兵是如何被俘虜的 瀏覽:454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什麼開始於義大利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