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滅亡。
滅亡原因: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印度文明起源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古印度歷史發展情況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貳』 古印度是怎麼滅亡的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統治下達到鼎盛。他通過連續的軍事征服,將王國的邊界擴展到南亞次大陸的絕大部分,涵蓋了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建立於軍事征服之上,因此在阿育王去世後不久便開始分裂。大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被推翻,此後,印度次大陸再也沒有實現過統一。(公元前200年 - 公元200年)孔雀王朝衰敗後,西北印度遭受了連續的外來入侵。公元前2世紀,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首次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隨後,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也相繼侵入。在這些入侵者中,貴霜帝國的統治尤為重要。在丘就卻建立帝國後,國力逐漸強盛,他侵入印度,消滅了大夏國在印度的殘余勢力。在閻膏珍和迦膩色伽的統治下,貴霜帝國繼續擴張,其版圖覆蓋了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的廣大地區。在迦膩色伽的支持和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而小乘佛教則在錫蘭、緬甸等地傳播。
笈多王朝(320年 - 540年)建立在貴霜帝國的廢墟之上,其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在這個時期,王權受到限制,官職開始世襲化。外貿逐漸衰落,種姓制度變得更加嚴格,不可接觸者的數量增加。偶像崇拜在寺廟中變得普遍。盡管政治上出現衰退,但文化上卻十分繁榮。《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大史詩,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以及早期的《往世書》都是在笈多王朝時期創作或編纂的。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以其豐富多彩,代表了這一時期藝術的成就。
『叄』 古印度文明為什麼會消失
古印度文明會消失是因為當時強大的古印度王朝——孔雀王朝的覆滅,導致印度區域一帶不斷被外族和外國所入侵。而這些國家入侵後,卻都積極地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思想輸入了進來,而古印度文明則不斷的受到排擠。
同時,伴隨著中亞地區阿富汗境內的突厥人的興起,就在1001-1026年間,該王朝就曾經先後17次侵入北印度。雖然,他們最終並沒有在印度建立起其有效統治,但他們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在印度區域的影響力卻在不斷擴大,從而使古印度文明在最終遭受到了徹底的、毀滅性的打擊之後,走向了滅亡。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產生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年,由達羅毗荼人(或叫哈拉巴人)組建城邦,發展社會生產。
而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具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肆』 孔雀帝國是怎樣衰落的
旃陀羅笈多統治25年後,傳位給他的兒子賓頭沙羅(約公元前300~前273年在位)。賓頭沙羅繼位後,用鐵腕政策大力鞏固帝國的統治,他殘酷地鎮壓了西北印度口旦叉始羅城的人民起義。在對外關繫上,他繼續其父的政策,與西方國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往來。賓頭沙羅在位時,在政治軍事上最主要的貢獻,同時也是他最重要的行動就是對南部印度的成功擴張。
賓頭沙羅對南印度的征服戰爭,表明印度次大陸南北地區開始走向統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這一偉大的事業,最終是由他的兒子阿育王完成的。
約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病死,其子阿育王成為孔雀帝國的第3代國王。阿育王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他在位時期孔雀王朝極盛一時,成為雄踞南亞次大陸的強國。
阿育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國王。有關他的誕生就有一個宗教神話故事。在梵文佛教故事集《天譬喻經》中有一則故事,叫《耶獻土》,說的是有一個名叫耶小男孩的,一天正在街上玩耍,正好遇見佛陀行乞。他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施捨給佛陀,便天真地捧起一把沙土奉獻。這個奉獻沙土的男孩,後來就投胎轉世為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他領有全印度廣袤的國土。作為印度孔雀王朝開拓者旃陀羅笈多君王之孫,阿育王沿襲了祖父輩好戰擴張的傳統,在當政期間統一了除印度半島南端外的整個印度。
為了不斷擴充所轄版圖,阿育王充分暴露了他人性中兇殘的一面,他親率大軍攻城掠地,屠殺無辜百姓。據文獻記載他在征服南部羯陵伽國時,當地民眾有10萬人被殺,15萬人遭放逐,還有許多倍於此數的人死於戰亂。此次戰爭後,阿育王的思想和統治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為自己的暴虐而懺悔,轉而皈依佛教。可以說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帝王國的極盛時代,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全國推行了統一的貨幣、度量衡,有了通往全國的重要交通道路。盡管還沒有統一語言文字,但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接受了婆羅門種姓制度,佛教成為孔雀帝國的國教。但是,由於這個帝國是靠武力統一起來的,缺乏穩定的基礎,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帝國即告分裂。約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的末代帝王大車王被一個將領所殺,孔雀帝國統治時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