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仿製葯大國印度,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癌症病人葯房」
印度是全球仿製葯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其葯品產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巨大。目前,印度的葯品出口已覆蓋超過200個國家,其中疫苗和生物制葯產品出口至150個國家以上。超過60%的印度仿製葯產品出口至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印度能夠成為「世界癌症病人葯房」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
首先,印度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關鍵因素。印度的專利法允許在特定條件下對葯品實施強制許可,即便在專利尚未到期的情況下,也能授權仿製葯企業生產並銷售相應葯品,而無需獲得專利持有者的同意。
其次,印度醫葯企業的強大研發能力不容忽視。根據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有超過40%的印度公司生產的仿製葯獲得了FDA的批准。通常,一種新葯在美國上市9個月後,印度的仿製葯就能投入市場。
第三,葯品價格管製法案(DPCO)的實施,旨在為特定的原料葯和主要制劑設定價格上限,確保消費者能夠以較低價格獲得葯品,同時限制葯企獲取過高利潤。這一措施有效降低了葯品價格,對外資葯企在印度的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第四,印度的生產成本相對低廉。根據印度商務部所屬的印度品牌管理基金(IBEF)的報告,印度的生產成本比美國低約33%,勞動力成本僅為西方國家的約一半,而在印度建立工廠的成本也只有西方國家的約60%。
最後,印度擁有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並遵循與歐美接軌的管理規范。印度的仿製葯管理規范多數遵循美國FDA的規則,已有546家葯廠通過FDA認證,並有2633款葯品獲得FDA認證。
『貳』 中國葯為什麼比不過印度
印度制葯業出口取得成功,相當一部分應歸結於我國對印度原料葯的大量出口。近年來,印度已取代日本成為我國原料葯的最大買家之一。印度大量采購我國生產的青黴素G鉀鹽、7-ACA、硫氰酸紅黴素等大宗產品,運回國內後再加工成制劑或其它產品出口獲取暴利,而我國企業則淪為印度的「原料葯附庸國」。
雖然印度在出口醫葯產品總金額上尚無法與我國相比,但在出口制劑或原料葯的利潤率方面我國企業則不如印度。印度制葯企業手裡擁有的各種證書數量遠遠超過中國企業,這也使中國葯企走上「向印度等國大量出口原料葯」之路。
中國制葯,很多都是中葯,在國外根本就不認可,中葯想打入外國市場,非常難。
『叄』 印度因達爾制葯公司在印度排名
印度的葯品製造業是其經濟的支柱之一,該國生產的仿製葯佔全球市場的20%,並向200多個國家出口葯品。特別是,美國的仿製葯市場有近40%的產品來自印度。在印度,制葯業的增長得到了龐大的貧困人口市場的推動,這些人口對醫療有著巨大的需求,從而為制葯業的發展提供了原始動力。由於印度以仿製葯聞名,制葯公司在研發和廣告推廣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這使得行業的收入相當可觀。
以下是印度一些主要制葯公司的簡介:
1. 太陽葯業(Sun Pharmaceutical):成立於1983年,太陽葯業是印度最大的制葯公司,產品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值在2017年8月23日達到約1129.7億元。
2. 魯賓制葯公司(Lupin Ltd):成立於1968年,是一家跨國制葯公司,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約為431億元,專注於腫瘤學、心臟病等多個治療領域。
3. 雷迪博士實驗室(Dr. Reddy』s Laboratories):成立於1984年,是印度排名第三的制葯公司,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為336.5億元,產品涵蓋皮膚病學、心臟病學等多個領域。
4. 西普拉(Cipla):成立於1935年,是印度最大的制葯公司之一,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為450億元,產品線涵蓋心臟病、神經病學等多個領域。
5. 奧羅賓多制葯公司(Aurobindo Pharma):成立於1986年,主要生產抗過敏、胃腸病等多個領域的治療葯物,市值在2017年約為411億元。
6. 卡迪拉保健(Cadila Healthcare):成立於1952年,主要生產心臟病、胃腸病等多個領域的葯物,市值在2017年約為496億元。
7. 格倫馬克制葯(Glenmark Pharmaceuticals):成立於1977年,主要開發和銷售糖尿病、皮膚病等多個領域的原料葯和配方,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約為171.8億元。
8.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成立於1924年,是印度最古老的制葯公司之一,主要產品包括疫苗和治療抗感染、皮膚病等多個領域的葯物,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約為201.5億元。
9. 迪維實驗室(Divi's Laboratories):成立於1990年,專注於開發現代創新方法製造醫葯中間體和其他原料葯,市值在2017年8月24日約為176億元。
10. 托倫特製葯(Torrent Pharmaceuticals):成立於1959年,服務大約50個國家和地區,市值在2017年約為210.9億元,專注於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等多個治療領域。
這些公司的規模和影響力在國際市場上也不斷擴大,為印度在全球葯品製造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肆』 印度仿製葯賣斷貨新冠患者等來的不是「葯神」
社交媒體截圖
另外兩種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的新冠治療葯物阿茲夫定和莫諾拉韋也已上市。
默沙東已將莫諾拉韋在中國境內的經銷權和獨家進口權授予國葯集團。國葯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預計莫諾拉韋將在春節前後大量分批次到貨。
1月19日,京東大葯房、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等平台已開始限量供應莫諾拉韋。
1月11日,復星醫葯CEO文德鏞表示,阿茲夫定已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醫保掛網,掛網價格為270元/瓶(每瓶35片,每片1mg),已覆蓋全國各地主要醫療機構,包括二級以上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同時,阿茲夫定已開通互聯網醫院問診處方平台渠道,方便百姓就醫用葯。
在價格方面,流向中國市場的印度仿製葯定價混亂,且目前不少仿製葯的售價與國內正規渠道購買的原研葯相比並無太大優勢,例如藍盒Paxista的報價普遍在1000-1800元/盒。
目前Paxlovid、莫諾拉韋膠囊和阿茲夫定片的掛網價分別為1890元/盒、1500元/瓶,並在今年3月31日前被臨時納入醫保報銷范圍。Paxlovid在北京、上海等地社區醫院經醫保報銷後自費不到200元,在京東大葯房、美團等電商平台售價為2170元。而阿茲夫定片已被正式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醫保支付價有望從270元/瓶降至175元/瓶左右。
阿茲夫定是中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小分子口服葯。近期,國產新冠葯物捷報頻傳。
1月16日,先聲葯業抗新冠病毒創新葯先諾欣新葯上市申請(NDA)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以葯品特別審批程序受理。1月18日,君實生物公告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已於1月17日受理其公司旗下口服抗新冠葯物氫溴酸氘瑞米德韋片的新葯上市申請。
健康時報19日報道,目前有十餘個處於研發階段的新冠口服葯正在排隊等待審評,2023年上半年有望迎來多個葯物獲批上市。
另據國家衛健委19日消息,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醫療救治平穩有序,日常的診療服務在逐步恢復。各省已經度過了三個高峰,就是發熱門診高峰、急診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
相信隨著新冠感染高峰過去,正規渠道的新冠口服葯供應緩解,以及國產新冠葯物的加速推進,國內對印度新冠仿製葯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
(小劉為化名。本文圖片中的葯物信息僅供參考)
『伍』 印度疫情變化影響全球原料葯等供應格局
是的,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之際,「世界葯廠」印度一度限制26種原料葯出口,引發全球對原料葯供應短缺的關注。近日,印度疫情劇變,其引發的市場格局變化再度成為焦點。
雲溪基金總經理陽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印度疫情加重導致企業停產,那麼可能受益的細分板塊有:原料葯、部分器械、新冠疫苗、新冠檢測、CXO。首先,2018年美國仿製葯處方量前20名中,9家是印度企業,如果停產,這些相關的公司受益的可能性高。
然後是新冠相關的企業,中國企業可能會接到大量關於新冠需求的訂單,具有高業績彈性。最後印度也是全球創新葯企CXO的主要承接地,如果承接能力下降,國內CXO企業受益概率較高。
中印同為原料葯供應大國,存在訂單轉移的可能:
當下中國原料葯供給佔全球的9%,印度為12%,而從結構上來看,當前中國的出口大宗原料葯佔比較大,在產業鏈中占據上游,主要供給了印度市場68%的大宗原料葯,印度則是特色原料葯為主,在產業鏈中占據中游的位置。
從產品上看,印度原料葯品類主要為抗感染、心血管、中樞神經、呼吸領域,其中抗感染和心血管佔比超過50%。當前國內在相關領域具備一定的積累,產能也較為充足,在印度原料葯產能受到抑制的情況下,預計將會有更多訂單向國內轉移,國內相關原料葯企業有望受益。
以上內容參考 金融界-印度疫情變化影響全球原料葯等供應格局?多家上市公司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