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說漢語的有幾個國家分別是什麼國家
漢語主要分布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蒙古、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泰國、寮國、朝鮮、韓國、日本、美國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等國家和地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會說漢語的人大約有16億,居世界人口數量使用語言第一(佔世界人口使用語言五分之一)、使用廣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為英語,第二為西班牙語,有5000多萬外國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
(1)印度漢語熱是什麼擴展閱讀:
1、漢語的語法特點: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分析語),不同於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詞彙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復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
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
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語素雖然在現代漢語里不能作為一個詞單獨用,但是有時候在借用古漢語的詞句時,也偶爾作為詞來使用。
2、漢語的分類:
漢語一般劃分為13種方言各方言可分成多種次方言。十三種漢語一級方言分別是:官話、晉方言、粵方言、湘方言、吳方言、徽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北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中方言、莆仙方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語
㈡ 印度留學:不少本地人以會講漢語為榮
近年來,隨著中國同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在印度不少地方出現「漢語熱」。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政府計劃在中學推行漢語教育,甚至研究將漢語納入小學教育。不過,在中學推行漢語教育,對於印度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因為現在無論是漢語教材還是師資力量都遠遠滿足不了渴望學習漢語的印度人的需要。 不少印度人以會講漢語為榮
上世紀80年代學習漢語的印度人還非常少,進入90年代,漸漸有人認識到了漢語的重要性,開始學習。21世紀後,漢語在印度不少地方持續升溫。
記者就印度興起「漢語熱」采訪了在北京的印度商人Kumar, 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後,印度學習漢語的人確實在不斷增多。他還稱,今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印度學生幾乎是瘋狂地學習漢語,目前漢語已經成為印度大學里相當熱門的專業了,許多印度人以會講漢語為榮。
印度人學習漢語,雖然原因各異,但持著「學好漢語能掙更多錢」想法的人還是佔了大多數。新德里中國語言學院負責人Purnima Garg女士說,新德里學習中文的人近年來呈上升趨勢,而到該學院學習中文的以商人居多,其次是在當地中資公司工作的印度員工。
曾在復旦大學學習的印度人Naresh也稱,中國現在是世界製造工廠,學習和掌握漢語非常重要,自己就是因為要和中國人做生意而學習漢語的,現在來中國5年了,還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
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學校校長馬丹·薩拉夫稱:「近幾十年中國經濟持續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來到海外發展,這意味著擁有良好漢語技能的人,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他表示,據自己觀察,印度旅遊行業就急需懂漢語的人,並且薪水都很高。他還自豪地說,自己學校的畢業生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甚至不少學生畢業前就被公司預定了。
漢語教師在印度走俏
雖然印度人學習漢語熱情高漲,但漢語教師極缺。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研究院Madhu Bhalla教授說,漢語發音與印地語或英語明顯不同,聘用印度教師教授漢語並非最好的選擇。她表示,印度大學里的漢語院系非常需要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但中國人來印度工作簽證很難申請,導致不少原本能來印度教漢語的中國人放棄了到印度教漢語的想法。她還表示,過去德里大學東亞研究院的學生從來自中國的漢語教師那裡學到了不少漢語技能和有關中國的知識,但現在該院已經沒有來自中國的教師了。
馬丹·薩拉夫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我們學校共有3名漢語教師,其餘教師是中國後裔。印度工作簽證難申請,確實阻止了不少漢語教師來印度工作。」
馬丹·薩拉夫還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某知名機構邀請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參加活動,他們精心挑選了已學習3年漢語,並被認為學得還不錯的學生做了演講,但之後中國總領事卻無奈地表示,自己沒怎麼聽懂這位學生講的是什麼。
然而,對想學習漢語的印度人來說,漢語教師的稀缺可不是玩笑,因為這將影響到他們的就業前景。
就印度漢語教師缺乏問題,采訪了印度駐中國大使館的一位工作人員,他表示,印度共有五六十萬所公立中小學,政府在中學增設漢語課,如果所有學校配備一名漢語教師,漢語教師確實會非常缺乏。但他表示,印度政府會進行研究,並爭取早日解決這一問題
㈢ 現在那些歐美國家注重漢語的學習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地區,人們甚至提出了「漢語學習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隨著世界逐步進入信息時代,語言也逐漸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因此認真研究對外漢語教育現狀,加強對漢語的推廣工作,讓漢語真正走向世界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程
對外漢語教學在中國的發展是相對比較晚的,它是隨著新中國建立,中國對外交流逐漸增多才發展而來的。
1950年7月清華大學正式成立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進修班,這可以看著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開始。但由於政治和經濟多方面的原因,那時對外漢語教學還一直是屬於短期培訓的角色,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學科建設在中國興起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日、美等眾多國家紛紛跟我建交。隨之,40多個國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學生。國內高校也陸續恢復招生。正是在國內外的這種形勢下,北京語言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的曾用名)於1973年復校,接著,北京和其它若干省市的高校也先後恢復或開始接受留學生。北語並於1975年試辦、1978年正式開設了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本科教學。教學規模的擴大和本科教學的創建為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學科的產生准備了良好的基礎。
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對外漢語教學才開始真正有了長足的進步。1978年北京市的語言學家們以學術的敏感及時發出呼籲:「要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設立相應的專業,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但是,這個學科、專業叫什麼,並沒有正式命名。1982年,中國才正式確立「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學科名稱。隨著對外開放的進程,對外漢語教學也逐漸受到重視。1987年我國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嚴格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對外漢語教學機構的行政級別;加強了對從教人員的管理和培訓,開始進行統一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把對外漢語教學列入規劃,強調「要大力加強對外漢語教學」,1989年,當時國家教委的一項通知中,就指出「發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除了北京語言大學已建設成為中國唯一的一所專門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的國際型大學之外,全國已有近400所大學開展長期的和短期的對外漢語教學,甚至某些中等學校也都積極開展了短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在華外國留學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語言大學外,像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學生都在千人以上。
全球化興起「漢語熱」
而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真正迎來自己的春天還是在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世界逐漸進入信息時代,進入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時代,整個語言科學在21世紀的地位越來越高。由於中國近20年來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又由於中國有無比巨大的廣闊市場,所以任何類型的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和平與發展,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國打交道,而要跟中國打交道,不能不要求他們的國人努力學習漢語。
因此與中國的強勢發展相呼應,在全球,漢語熱也不斷升溫,漢語正逐步成為一種強勢語言。據報紙報道,現在許多歐美國家已將漢語列入高考外語考試任選科目之中。
在美國,12種外語中漢語的選修人數是增加得最快的一個語種,已成為第三大通用外國語;現在已有8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系、所,許多中學也都開設了中文課,有些州(如猶他州)還通過法律規定漢語作為中學必修課。而法國的漢語熱從巴黎街頭的一則廣告中可以體會:「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法國有近3萬人學習漢語,人數居歐洲首位,開設漢語專業的大學有38所,其他類型高校近90所,開設中文課程的中小學數量為149所,學生達8000人。著名的巴黎東方語言學院2004年招收中文學生2000人,首次超過日文。不僅是法國,漢語熱也在俄羅斯蔓延。據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教育處統計,全俄已有50多個漢語教學點,其中開設漢語課程的高校30多所,學生
2200人,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8所,學生2500多人。漢語人才也很搶手,很多公司願意出高薪與外交部等傳統用人單位爭奪漢語人才。
在亞洲,日本,一直是漢語教學最熱的一個國家,幾乎每個大學都有漢語學科,漢語也已成為中學生高考的可選外語之一;有的學校,漢語已成為外語選課中的第一外語。而韓國,在跟我國建交以後,學習漢語的人數猛增,在300多所大學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大學開設了中文課,學習中文的語言學院更是遍布各大城市;在中國大陸的韓國留學生,數量上已超過日本,越居首位。而在非洲,漢語熱也正在興起,埃及、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等國已設有四年制中文專業,有的還已經開始招收中文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現在100個國家超過2500多所大學在教授中文,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達3000多萬人。
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
雖然全球「漢語熱」一浪高過一浪,但有些只是表面現象,如果冷靜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對外漢語推廣之路存在重重障礙,與英語等強勢語言相比,漢語在世界各大語言中還是處在弱勢。美國卡爾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主任趙啟光對此曾形象比喻過:「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只有3個:長城、婦女的裹腳和大熊貓。而隨便在清華校園里走走,就能看到晨讀的學生在攻讀GRE或托福。這說明漢語在國際交流中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尤其是在國外的推廣存在著很多困難,一方面是漢語本身學習起來難度很大,澆滅了不少外國人的熱情;另一方面,由於師資的缺乏,海外漢語考試中心不普及等原因,導致很多外國學生放棄學習漢語,甚至放棄了來中國留學。
據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在對我漢語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是認識問題。有些學校的領導重視對外漢語教學,至今還是出於經濟的考慮,對於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實際的支持力度不大。
二是多數學校,負責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的領導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學科意識不強,不注重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建設;不注意整合各不同學科的力量來為建設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服務。不少來自文學、歷史、外語、哲學等學科的教師,他們雖然身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崗位上,但仍只是搞原先本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怎麼將自己原先所學的學科知識跟對外漢語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
三是目前有些學校所編教材隨意性還比較大,缺乏科學性,而又沒有統一規范來加以檢查。
而在這其中,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的缺乏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里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隊伍水平不一,個別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應,不顧自己的實力,一再擴大招生,於是師資不夠,就叫研究生,甚至一般行政人員來上漢語課,使得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參差不平。而目前,在社會上廣泛出現的對外漢語培訓機構更是良莠不分,許多培訓機構完全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教師的把關不是很嚴格,認為學中文的、普通話能講好的就能當對外漢語教師,根本無法保證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使得對外漢語教學呈現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北京市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有4萬,而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至少達到8萬。即使按照對外漢語教學的「大班教學」的標准,這些留學生至少需要8000名漢語教師,而目前全國擁有對外漢語資格證書的只有3000到4000人。國內尚且如此,國外推廣漢語就更是如此,據專家介紹,印尼要在主流社會推廣漢語教育,至少還需要3萬名以上的漢語教師。
必須加強漢語推廣力度
發達國家在推廣本民族語言時,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在國內扶持和建立佔主導地位的語言教育機構,在世界各地建立語言的分支機構,通過語言的推廣,增進世界各國的融合和良性互動。為使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成為整體力量和核心競爭力,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如建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啟動「漢語橋」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等。
近年來華留學生出現了新變化:人數高增長,學習目的多樣化,專業學習領域多樣化,學習要求多層次化。因此,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要進行調整,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漢語傳播趨勢。
有關專家認為,要進一步加強漢語推廣工作,讓漢語真正走向世界,除了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中國對外漢語教育更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確立語言也是文化資源的觀念,注意保護和開發本土語言資源。二是增加漢語教學的學科意識,注重漢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建設和整體建設。三是加強漢語教學的基礎性工作,研發高質量的系列教材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確保對外漢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四是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在科學研究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需要進行雙邊、多邊的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我們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強勢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中國必然會更快更深地融入世界。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會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通過漢語教學能進一步建造起一座寬闊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