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下層種姓有機會翻身嗎為什麼印度人不反抗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它發源於印度教,迄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
不少開明的印度人早就意識到了種姓制度的各種缺陷,因此想過很多辦法改變,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比如出身婆羅門的印度近代思想家羅姆·摩罕·羅易就曾建立了一個任何種姓都能參加、所有成員一律平等的新型組織——「梵社」。然而,這個組織很快就淹沒在如汪洋大海的亞種姓(印度有上萬個亞種姓)集團之中。最終,「梵社」自己也成為了亞種姓之一。
印度歷史上統治王朝換了一撥又一撥,外來文化沖擊一次接一次,但種姓制度卻從未退出歷史舞台。雖然時至今日,印度在法律上正式廢除了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
2. 難以改變的印度種姓制度是什麼
在印度,從古代就一直流傳著一種非常嚴格的種姓制度,等級差別也非常明顯。假如兩個屬於不同種族的人結了婚,那麼這對夫婦以及後代將會被逐出原種姓,改成其他的姓,成為雜種種姓。雜種種姓的人被稱為骯臟的不可接觸的人,其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他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
由於不可接觸種姓的出現,印度原本就不平等的社會更加不平等了。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種姓制只是保證了婆羅門的尊嚴和特權,而且是以犧牲別的種姓的利益來做到這一點的,地位越低的種姓受的損害越大。而且從社會結構看,印度社會中婆羅門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那些人數眾多的低等種姓為什麼不反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們好像還存在這樣的心理,認為他們自己的地位還是令人羨慕的,還不是最糟的,時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去做違規的事情而落到更讓人不可接觸的地步。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學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似乎沒有找到一個令人十分信服的結論。從歷史上看,由於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印度在這一時期不存在強大的王權,但同時印度又不存在強大的平民階層,或者說是不存在一個利益一致的平民階層,這樣就只有由第三個階層——既不屬於當權階層,又不屬於被統轄階層的婆羅門,藉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眾人之上。
但實際上,印度在很早就出現了階級分化,奴隸這個詞在吠陀經典中就已得到應用,但是種姓制的血緣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階級特徵。它所嚴格規定的婚姻規則使血緣紐帶得到維系,而關於職業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階級分化的加劇。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種姓意識而不是階級意識。即便是不可接觸的雜種人群,由於他們身上仍然流淌著原種姓的血液,所以他們仍然脫離不了這個體系,這樣,印度種姓制度實際上就擴展了。
種姓制度的擴展造成了各個集團的隔離,從而大大沖淡了隱蔽在隔離後的階級剝削和壓迫。比如首陀羅在4大種姓劃分開時,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奴隸,然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有許多新的種姓處於比他們還低得多的位置,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羅種姓對自己地位的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印度的階級意識和矛盾始終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發展階段。
另外,印度次大陸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也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由於印度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不用花費太多的努力就能保證基本的生活。加上宗教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蔑視,那些位於社會上層的婆羅門甚至剎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與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種和諧。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和、寬容以及忍耐的特點也使種姓間的矛盾和沖突得到緩和。
還有,由於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人們即便存在不滿的情緒,各種姓成員更習慣從自身修行的角度從內部去尋找原因和解決不滿的途徑,而不像其他一些國家的奴隸和農民,把對現實的不滿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種手段去加以改變。印度人們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會觸動種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鞏固。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婆羅門集團至高無上的地位也難免會受到沖擊,婆羅門教的神聖地位也會動搖,不過種姓制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進入了低潮而已。
3. 從古至今,印度的百姓一直被壓迫剝削,為什麼不選擇反抗
古印度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公元前2500多年的印度河地帶就曾誕生了文明!當地的土著人生活了一千餘,期間雖發生了大大小小的幾次戰爭,但是未曾沒落,也就在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大陸後,古印度文明才開始了沒落!
4.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啥為啥說印度種姓制度不廢除,印度永遠都超越不了中國那印度為啥不廢除求大神解答
種姓制度,就是一種血統論,印度分為五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代表四個等級,婆羅門代表的是祭祀的職位,剎帝利代表軍事和行政的職位,吠舍是沒有特權的一般人通過繳納稅金贍養上面兩個階層的人,首陀羅是高級傭人和工匠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然後達利特是賤民。
這個制度類似中國以前的宗族,區別在於宗族大都是有血緣關系的,也不存在上下階級的區別。強大的宗族控制皇室的情況歷史上也一直有發生。之後,在明朝以前,皇權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瓦解宗族的勢力,完成中央政府集權。隨之而來的就有消藩,去宗族化,強制遷離,科舉制度等等都是為了限制和稀釋宗族的影響。
回到問題,為什麼說種姓制度不廢除,印度永遠超越不了中國。首先,永遠這個有些誇張了,如果有優秀的領導者,可以得到大勢力的支持,那麼其實國家還是能夠得到發展的,詳見三國志的曹操(夏侯氏等等),劉備(荊州黃氏),孫權(江南的周,顧,陸氏)。劉備的蜀國之所以沒有能夠制霸三國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最後入蜀,和當地的宗族關系不好,難以得到支持(帶過去的都是荊州宗族和當地四川的宗族存在矛盾)。其實現在的美國的歷史也是類似的,只不過不是宗族或者種姓,而是利益集團。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歷史上皇帝一直在乾的都是廢除宗族呢?原因很簡單和美國的兩黨制一樣,宗族(利益集團)代表的不是國家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由此就會有難以平衡的矛盾沖突,隨之而來的就是內耗,甚至會威脅政權的安定。新冠肺炎的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集權政府行動迅速管控高效,但是美國和歐洲的多黨制政府相對的行動就會滯後,特別是美國應該共和黨代表的利益集團多為中高收入人群,所以優先就選擇了這部分人的利益,滯後的封鎖措施和快速的解封措施來維護這部分人的商業利益。而不是去考慮美國整體人民的利益,缺少大局觀。
最後個問題,為什麼不廢除,這個不是你想廢除就能廢除的,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加上印度政府又是選舉政府,廢除種姓制度需要長期漸進的去勢力化,而選舉政府又不可能長期執政,沒有外部勢力的介入,在政局穩定的情況下,這些利益集團又是和政府內部存在聯系的,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情況是因為千百年來政府都是走集權主義的,所以宗族也好,利益集團也好,只要有必要政府都是有能力和手段連根拔除的。這個也就是我們一直宣傳的體制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