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只有中國不到一半的土地,是如何養活13億多人口的
1. 印度,這個與中國一同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國家,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卻面臨著超過13億的人口挑戰。
2. 盡管印度從未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家庭多生育,與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但印度依然能夠支撐起其龐大的人口。
3. 印度擁有廣闊的耕地面積,遠超中國三分之二的非肥沃土地,這為其糧食生產提供了基礎。此外,印度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高降雨量也有助於農業生產。
4. 得益於適宜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印度的糧食產量並不低於中國。然而,由於人口眾多,印度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5. 盡管如此,印度的城市化水平較低,許多人仍居住在農村地區,依靠農業為生。這也導致了印度城市中存在大量擁擠的居住區,人們生活在相對原始的條件下。
6. 印度的生存方式與其古代文化的遺留有很大關系,嚴格的生育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優勢共同作用,使得這個國家能夠勉強維持其龐大的人口。
7.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糧食僅能勉強滿足基本需求,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盡管如此,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印度在人口承載方面已經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適應性。
8. 身為中國人,我們應當珍惜身處和平年代和富強國家的幸運。對於印度而言,盡管其人口數量龐大,但如何提升生活質量仍是一個長期面臨的挑戰。
以上是對原問題的分析和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想法。
㈡ 印度的面積不太大,人口卻那麼多,是怎麼做到可以住下這么多人的
面積小人很多,想要住下,那麼只能擁擠一點了。
雖然近年來,印度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時間。所以現在他們也沒辦法,地方小人口有那麼多,那麼只能擁擠在一起了。
㈢ 印度那麼小的國家為什麼能容納10多億人
印度298萬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7億公頃產糧2.16億噸(中國1.21億公頃,產糧5.01億噸),人口13.1億,雖然印度國土面積小,但是耕地面積比中國更多,之所以能養活這么多人,耕地和糧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我認為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僅僅是「養活」的水平,肉蛋奶消費量低,糧食主要供人吃了,而中國相當一部分糧食(玉米)是作為飼料用於生產肉蛋奶了
㈣ 印度的面積不太大,人口卻那麼多,是怎麼做到可以住下這么多人的
印度能生存多達十三億的人口,跟其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徵有直接關系,比如我國同樣是人口大國,但是地形地貌卻豐富多樣,沙漠隔壁高原人口稀少並不宜居住,但印度卻不同。
03、印度幾乎全民信教,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都是鼓勵生育,且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
印度國家也是一夫多妻制度,並且相當的重男輕女,生不到兒子就多娶一名妻子,直到生到男孩子為止,而且還不止要生一個。這樣一來就有一個丈夫和幾個孩子老婆一起住一個房子的情況了。一個家庭這樣算下來至少有十幾口人,這就是為什麼印度那麼點面積能有那麼多人口的原因,這種例子還可以參考孟加拉國,十幾萬平方公里住了1億多人,這個人口密度比印度還誇張。
㈤ 印度平原比中國還多,難怪能養活那麼多人口
1地貌。整個印度除了北部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西部一列山地,東部幾處局部山地,國土的全境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原和低高原。相比之下,中國只有華北和東北有連片的大塊平坦平原,即使是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內部,也只有成都平原一小塊是平坦的,90%以上為丘陵和山地。
2降水量。一說到降水量,就有人老說,印度蒸發量也大什麼的。但實際上蒸發量只是理論上地表水的蒸發量,如果地表不是水而是樹木或者石頭,蒸發量就遠沒有那麼多。熱帶沙漠里蒸發量最大,但實際上呢?蒸發量為零,因為根本就沒有地表水可以供蒸發。僅舉一個例子,華北天津一帶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三倍,難道華北就寸草不生?新疆乾旱地區的灌溉之地難道就不產糧食?植被的生長本來就是根部吸收降水的水源得來的,蒸發量大可以通過落葉、葉片結構等方式控制,環境乾燥,那蒸騰作用就自己控制一下少一點好了。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區是智利北部沙漠,受秘魯寒流影響全年溫和多霧,可以說是十分溫潤的感覺,但仍然寸草不生,需要從山區引水。再比如美國、澳洲年降水200-400毫米的沙地可以長滿巨大的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和各種沙地植被,中國內陸年降水50毫米以下的新疆沙漠則只能是寸草不生的流動沙丘。但實際上,美國西南部和澳洲內陸的沙漠蒸發量要遠大於新疆。也就是說,在氣溫和日照水平不至於低到極限的情況下,降水量在植被生長量上起到主導作用!中國已經治理成功的沙地(注意不是沙漠)的年平均降水都在300毫米以上,沒有因為比澳洲蒸發量小得多,就可以在年降水200毫米以下長滿植物的。世界上植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高降水高蒸發的熱帶雨林。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季風地區一年一半時間乾旱,但總降水量達到了,照樣是生長茂盛的季雨林。溫帶海洋氣候迎風坡的美國西北和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是溫帶雨林最茂盛的地區,即使全年多雨多霧,也生長著世界上最高最粗的樹木。然而,並不是降水越多越適合生長森林。東非和南美的稀樹草原,雖然樹少,但長著一人多高的草,並且樹木也是枝繁葉茂只不過沒有連片形成森林罷了,其年降水1500毫米左右的地區(比如巴西利亞、內羅畢、亞的斯亞貝巴等)實際的植被密度和我國同樣年降水的浙江北部山地的竹林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茂盛的草本為主)。總之,可以輸送到植物根部的淡水總量是決定植被生長密度的最重要原因。不論是全年不間斷的輸送,還是只有冬天或者夏天輸送。至於降水的時間分布,最令我國人民稱道的雨熱同期在印度整個國土體現的淋漓盡致(再強調一遍,降水季節分布不是最重要的。美國中部的大陸性氣候區和西歐法國溫海氣候區都是全年降水超級均勻的地區,地中海的義大利、以色列則是明顯的冬雨型。但是美國中部是世界糧倉,法國的糧食供給率300%,以色列被稱為奶與蜜的土地、歐洲果園菜籃、義大利也是重要糧食產區。冬小麥、各種高蛋白豆類、堅果、多糖瓜果、高質量蔬菜最適合生長的地區就在地中海和美國西南的地中海氣候區,夏天吸足陽光產生高量蛋白質,冬天吸收雨水發芽和長葉子。最好的搭配!如果灌溉充分解決,即便是水稻也是地中海氣候產量最高(參見義大利、西班牙南部、黑海附近、埃及北部等水稻高產區))
3氣溫。這個十分明顯,印度全年平均氣溫普遍高於我國除華南以外的南方地區,植被生長迅速。
4土壤。這個因素倒是和糧食產量密切相關,但仍然不是根本決定性因素。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可以後住營養所以有黑土區當然很好,但土壤貧瘠地區比如福建山地、比如西非,由於熱帶降水多產生的淋溶作用或者地貌流失表土營養等原因,難以種植和收獲足夠糧食,但這些地區的薯類等吃營養根的作物可以在土壤更貧瘠的情形下生長產出高澱粉含量的可以日常食用的糧食。包括愛爾蘭和我國北疆、東北大興安嶺的土豆,在夏季低溫、全年低日照、凍土或者冰嘖土的貧瘠條件下生長,根本上還是有充足的水源。中國南方的低地和梯田種植的水稻,原本就是鹽鹼地和山坡地,就是幾千年來不斷地改造,種植水稻,才形成肥沃的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