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沙包的餡怎麼配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是湯圓的別稱。舊俗元宵節要吃湯圓,故稱「吃元宵」。昔時民間在正月十五用糯米磨漿吸干成面,做成球形有餡食品煮吃,城鎮居民多在市場購買。吃元宵習俗流傳至今。
吃元宵,這是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古時候人們把元宵這種食品叫湯圓、湯團或團子,只因在正月十五這天食用,所以便把這一天叫成了元宵節。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因為元宵節這天定在正月十五,是陰歷年的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又含著一個「圓」字的同音字,象徵著團圓、美滿、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們多取其意,要吃元宵。那為什麼又有「鬧元宵」之說呢?「鬧」就是指熱熱鬧鬧地歡樂一天的意思。因為我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中比較清閑的是「冬仨月」,元宵節過後,氣溫逐漸變暖,萬物復甦,冬閑已經過去,就要備好耕作的事宜,不能稍有休閑了,所以元宵節這天歡樂一番,既是一種「放鬆式」的休閑活動,更是表現人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用歡樂的笑聲和喜慶的鑼鼓聲,在吉祥的氣氛中,迎接豐收一年的來到。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 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元宵節話元宵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元宵節話元宵
為什麼元宵節要吃元宵呢?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裡搭起座座高台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闆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後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呢習慣叫湯圓。還有呢元宵是這樣滾出來的,而湯圓是一個個手工包出來的。
湯圓是用糯米細面,再配以白糖等各種餡,通過灑水工藝滾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北方習慣稱之為元宵,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它最大的區別是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作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麵粉即成。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細粉餡精。
還有啊這元宵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煮:一次不要太多,水要多放些,因為天冷元宵的溫度低,放多了不易開鍋,浸泡時間一長麵粉就會脫落,造成混湯,水開後再點兩次冷水,有兩三分鍾就能起鍋了,煮好的元宵應是蓬鬆如棉絮狀。
參考資料: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1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話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牶「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牶「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牶「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牶「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牶「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牶「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牶「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牶「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食 俗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游藝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錘元宵節的食品出現於唐宋時的有油錘,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說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油錘是一種什麼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記載可作今日研製「仿唐菜」時參考。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葯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麼,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麼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牶「紫雲茶社斟甘露,八寶元宵效內做。」元宵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區有別,風味各異,豐富多彩的特點。面燈也叫由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做燈盞十二斗(閏年十三隻),盞內放食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盞滅後盞內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後盞中留水的多少以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志》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面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志》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目前農村仍有此俗。
面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糟羹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帶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舞 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ca>
❷ 南寧有什麼好吃的
第一:醋血鴨
作為廣西非常正宗的特產,醋血鴨是一種完全利用鴨子的好方法,味道酸辣可口。最畫龍點睛的是香味十足的醋血蘸醬。處理鴨子時,先將鴨血放入醋中攪拌,然後加入蔥、姜、蒜、胡椒粉腌制,最後攪拌均勻。即使鴨肉沒有過多的裝飾,一碗醬也是香味十足。廣西愛吃酸、辣、甜、苦,就像生活宏物的桐團味道。這是老一輩廣西人傳下來的道理。
第二道菜:檸檬鴨
這是武鳴地區的特色。又酸又辣。這是一道開胃的主菜。越吃越喜歡。這道菜通常用廣西特有的酸蒜、酸辣椒、酸姜、酸檸檬,以姜、蒜為佐料。翻炒時,酸辣會充分進入鴨肉。這樣吃下去會越吃越多,越吃越停不下來。
第三道菜:生榨米粉
很多廣西人都在感嘆生米粉不能帶出廣西。因為生榨米粉的粉末是用好的面團用工具壓出來的,所以生榨米粉的稱局絕橘號由此而來。它的靈魂在於那一點點酸味和嘴裡的溫柔。很多外地人往往接受不了的就是那一點點酸味,所以往往這些人都要慎重選擇。
第四道:老友粉
老友粉在南寧百年,土生土長的我家姑娘Angel一直在安利美食。顧名思義,老友粉就是老友聚在一起吃的粉。關於它的故事在南寧流傳已久。軟糯扁粉和酸辣湯一起煮,香氣四溢,非常誘人。
第五:五色糯米。
這是壯族人在3月3日總是做的美味食物。雖然每天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是三月三是依賴五色糯米的。那時候,很多壯族婦女會在家裡自製五色糯米飯。黑、黃、紅、白、紫五種顏色的搭配,是壯族人用花、葉等食物根用顏料染出來的。它們是天然的顏色,健康又安全。它嘗起來很甜,有和平的意思。
第六:炸粉蟲
油炸黃粉蟲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小吃,在廣西和南寧的每個美食街都會有賣。黃粉蟲不是蟲,所以叫它是因為外形相似。黃粉蟲的質地軟而韌,煎的時候爽滑爽口,再配上豬肉炒,相得益彰,十分誘人。
第七:肉餡餃子。
去了北方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粽子都吃肉粽子。北方的粽子很甜,有糖有紅棗,品種很少。廣西粽子不僅有肉粽子,還有糯米粽子,涼拌粽子等等,都很好吃。餃子里放五花肉和栗子,肥肉煮到糜爛,豬肉很軟,栗子粉很嫩。在餃子里待上50分鍾,香氣濕潤,一切打開都能聞到四處逸出的香味。
第八種方式:卷粉
作為南寧的特色食品,卷粉通常作為早餐。綿軟的外皮包裹著濃郁的餡料,再淋上番茄汁和黃梅醬,酸甜可口。
第九名:分教
餃子和卷粉一樣,是南寧的特色小吃。多種餡料包裹在透明的餃子皮里,淋上最好的伴侶黃皮醬,讓人覺得又香又好吃。
第十道:八珍粉
八珍粉在南寧經營已久。濃郁的海鮮和肉拌上清淡可口的粉,再煎一個雞蛋。淡粉遇上鮮美的海鮮和肉類,鮮嫩滑嫩,非常好吃。
❸ 廣西小吃
南寧小吃攻略
利用了兩天出差的機會,品嘗了南寧的小吃。其中包括:烤韭菜、烤茄子、烤生蚝、烤臭豆腐、烤春卷、鮮榨汁、老友粉、牛肉粉、龍腸粉、炒酸筍、蟹、拔絲芋頭、筍蒸排骨、瓦煲飯、紅豆沙、花生糊、海帶綠豆湯、綠豆糕、缽仔糕。
到了市中心安頓好,立刻和同事迫不及待的出門找吃的了。來之前列印了部分功略,知道這里最有名的就是各色米粉。那就先從米粉下手吧!滿大街都是米粉店,這里用米粉作為早點,所以粉店非常的多,每條街上都有。
龍腸粉:米粉按照兩來賣,包括:各種鹵肉的和砂鍋的等,可以隨意添加鹵肉、鹵蛋和蔬菜,先來2兩米粉,加一份菜,一杯果汁,結賬5元。旁邊的桌子上擺著各種調料,光辣椒就三種:辣椒油和兩種泡椒,最好吃的是一種很小的白色泡椒,味道香辣,但是不能多吃,因為很辣容易肚子不舒服。蒜末和小蔥末,還有鹽和紫蘇(作用就像北方的香菜,有薄荷的味道,北方人不適應),米粉的味道非常好,很香,從此我就開始天天早上米粉了,不知道離開這里後什麼時候能再吃到。目前無限懷念中……
中山路:南寧人都知道,從晚上7點開始,一直持續到凌晨4、5點鍾,不像咱們北京,一過11點,除了酒吧所有店鋪一律關門,大馬路上沒什麼人氣了。在南寧11點鍾最大的超市普爾斯馬特還沒關門呢,中山路上也正熱鬧(照片拍的時候下雨,所以人要少些)。第一次來,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什麼都新鮮。賣燒烤、粉面的、小餛燉、甜品、涼茶應有盡有。從街頭吃到街尾,兩個人不過70元。幸福啊,真想天天就這么吃下去。同事戲稱,這是泡妞的好地方,怎麼吃也不會破產的。
老友粉:本地特色,要到當地人去的老店品嘗,我們去的是復記,盡管賣像一般,乍一看像熗鍋湯面,整個製作過程非常簡單,看不出什麼精華的地方,就像煮方便麵。粉是扁的,味道絕對沒的說,最後我們兩個連湯都沒剩下。可惜因為太餓,而沒來得及拍照。
燒烤:最經典的就是烤生蚝,後面的伙計,用錘子把生蚝敲開,留下一片帶肉的殼,然後拿到燒烤攤上,燒烤人用鉗子把它們都放在炭火網上,隨著溫度的升高,生蚝慢慢滲出水來,用刷子把密制的醬刷在上面。拿到桌上後,先用筷子慢慢的把它的肉弄下來,讓兩面都沾滿醬,聞了聞,有點醬的蒜味,感覺很鮮,吹吹放到嘴裡,因為很小,一口下去。海鮮的鮮味和密制烤醬完美結合,嫩啊,鮮啊,老闆再來兩個。烤韭菜和茄子也是不錯的,茄子又軟又滑,最後總結為老闆的醬非常不錯,但是配方決不外傳,攤位上擺著被電視台報道過的廣告宣傳牌。
海鮮、炒菜:因為離北海不遠,這里的海鮮也非常多。可以隨便挑幾樣炒菜,我們要了一斤花蟹,姜炒的,味道很好,25元。一大半都是我一個人吃的,非常爽。還有做好的巨大的螃蟹,每個都快一斤了,三個一盤才15元,可惜肚子有限,沒嘗到。這是我到現在為止還遺憾呢。
酸筍:酸筍用來配菜炒田螺、放在粉里都非常好吃。我們單點的炒酸筍也是很有特色,和青辣椒一起搭配,酸辣適中,很爽口。
瓦煲飯:其實就是砂鍋飯,配上雞肉、黃鱔、雞雜等等。5或者6元/鍋,每鍋都是當場製作的,所以等待的時間也比較長。米飯經過肉汁的滲透非常有味,但是也有點咸,吃完了正好去喝甜品。桌上的豆豉辣椒味道不錯,配在一起吃,簡直就是美味。吃這個的都是當地人,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人聊聊天,南寧人很熱情友善,有問必答。我們還借別人的吃的拍照。大家都非常配合,還推薦好吃的給我們。
甜品:中山路路口有一家專門的甜品,就是咱北方的綠豆湯、紅豆湯都被人家弄得這么好喝,沙沙的,甜而不膩,1元/碗。還可以把花生糊和芝麻糊混合到一起,味道香甜,簡直太好喝了。為什麼北京沒有賣的,要是住在這里就好了,天天來他一碗。小塊黃色的綠豆糕也是在這里賣的。裡面放了香油,面面的有點甜,做得很精緻,小小的一塊仔細的包在塑料紙里。
鮮榨汁:芒果、火龍果、木瓜、檸檬、黃瓜、胡蘿卜,滿滿的碼在檯子上,可以隨便挑上幾種,當場榨汁,小杯3元,大杯6元。咱要去當然不能要什麼類似胡蘿卜這種滿大街都是又是最便宜的蔬菜了,咱就要在家不常吃的芒果、火龍果、木瓜、檸檬這幾種,味道很清新,爽口,真不錯啊!其實後來發現,胡蘿卜也有精彩的地方,老闆推薦的胡蘿卜檸檬汁也是非常與眾不同的。
另外,比較有趣的事:
塊糖:在超市裡看到有肥皂大小、長條的、深色的、遠處看就像廉價的大塊肥皂。結果這就是當地人用來煲甜品用的糖。
涼茶料:感覺像進了中葯鋪,到處散發著一種中葯味。品種有二十多種,葉啊、草啊、根啊都是製作涼茶的材料。
干撈粉: 中山路尾佳和葯房對面「皇都食府」的干撈粉十分可口
解放路老味、中山路舒記、中山路仙池的干撈粉
八仙粉: 中山路最北邊,仙池粉店,每天從早上只賣到中午一點左右
燒鴨: 新民路快要靠近人民公園附近有一家大師燒鴨
炒螺: 南國街宮廷炒螺還不錯
水塔腳斜對面的「塔香田螺店」里的炒螺
腸粉: 古城路上有一家廣州河粉店的腸粉很吸引人
老友粉: 七星路的舒記老友粉號稱南寧第一好吃!
中山路"復記"老友粉面,味濃味精多
建政菜市旁「建政飲食店」里的老友粉、雜粉、棕子、糍粑等等,都是南寧原國營店的傳統民間小吃.
中山路「大同粉店」的老友粉味道正宗.
新民路「天助粉店」的老友粉利3.5元得一大碗
共和路萬興旁邊有一家亞光粉店,老友粉好吃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的老友粉、老友八珍粉、炒粉,價格便宜,味料夠足
共和路七醫院旁亞光
小嘟來的老友粉
粥品: 圓湖路「廣州粥王」的花魚粥、鴿子粥、麻雀粥再配上油條和小菜那是吃夜宵的好去處
馬肉粉: 新竹路朱記桂林馬肉粉可以一嘗.
七星路「富豪餅屋」旁邊一家馬肉粉,味道特別
雙皮奶和姜撞奶: 人民路南寧肥仔和中山路中山北小對面的中潤的勉強過得去
覺得雙孖井的那家(好象是叫方太美食吧)不錯,夠甜夠滑
叉燒包: 四中旁的柏頓總店和建政路分店的叉燒包
中華路金都的叉燒包味道很不錯,就是嫌肉餡少了些.
陽光城喝早茶時總點那裡的叉燒包
步行街廣州照相館旁的美味情緣的叉燒包,0.50元一個,味道過得去.
綠豆沙或紅豆沙: 中山路的鮮甜閣的紅豆沙,綠豆沙,紅薯糖水和水圓.
壽司: 文化市場對面的稻之源以前去只點那裡的鰻魚壽司和果盤,而且只在晚上9點以後去
千鶴
小山原湯羊肉粉: 人民路新萬通附近也有一家,粉的湯料的確很鮮
少年宮對面和唐山路口都有一家
瓦煲飯: 中山路皇都旁的那家也不錯.
新華街水塔腳對面的富士攝影器材店樓上的
中山路和南環路交界處,有兩家,面對鋪面左手第一家味道最好.記得要一碗酸辣湯.
水塔腳斜對面的「塔香田螺店」瓦煲飯
荷葉飯: 連升甜品屋的臘味荷葉飯
建政路千色的海鮮,排骨等荷葉飯
新夢附近的半閑居
粉餃: 水街老甘飲食店的粉餃
葛村路廣電中心內的缸中缸的絞股蘭餃粉餃色澤碧綠,皮質透明嫩滑,很有特色.
石巷口,老牌粉餃店,在快意水餃餛飩旁邊,下午3.4點後就沒得賣咯
(石巷口:在高峰路和解放路十字路口附近,那家店對面是"更衣"室)
中山路尾有2家,旁邊就是岔路那家好吃點,粉餃和鴨血都很不錯
甩餅: 紫雲軒的牛肉甩餅
園湖路的金大陸的印度甩餅
燒烤: 中華路體校對面,有一家"黃英記燒烤店"
南鐵的劉記燒烤雞爪最好吃
江南圖書館右邊的"大頭勇燒烤",那烤雞腳特入味特脆!
野礦廠斜對面有家烤青口螺的,3元10個
南鐵文化宮周圍O記烤魚
建政小巷裡的O記烤魚
中山路仙池飯店對面O記烤魚
七星路一醫院對面的小福樓,那裡的烤青口螺,排骨,雞腳,芋片不錯
中山路西一里路口那家小賣部前的那家燒烤青口螺特好吃
石巷口水餃店對面的王八燒烤攤,烤雞腳好吃
南寧小嘟來的烤雞翅,排骨和鵪鶉
青山路三中對面的辰日韓國料理店的燒烤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那裡的醬料很香.
錦華酒店2樓的椒鹽鴨下巴
紫雲軒的烤鴨下巴也可以,有干濕兩種
文化宮對面的美麗華的還可以,不過不喜歡那裡的經營作風.
石巷口有一個叫崩牙英的燒烤攤
新竹路和鯉灣路交叉路口的粉之都門口的青口螺(加酸料烤那種)味道很好,不過要晚上11點才有
捲筒粉: 民族大道花鳥市場內的「越南妹小食檔」,那裡有多種越南風味小吃,如:雞肉粉、肉糕粉,春卷等
建政路小巷有一家的也不錯,一問就知.
古城路夢之島對面天河飲食還不錯
狗肉: 雙擁路1號怪味樓的馬車六的羊肉狗肉乾鍋
民主園湖路和建政路口的玉林美食城
航洋的狗肉或兔肉乾鍋不錯,不過上周又去了一次,覺得味道不如修路前好.
芋頭: 桂林肥仔的芋頭夾
南寧小嘟來的芋絲餅
人民路南寧肥仔的芋頭角,是那裡的招牌
漢斯的拔絲芋頭
中山路皇都的芋蓉蛋
陽光城旁雨石閣的肥肉裹芋片
陽光城的欖仁芋頭餅10元4個,想起來讓人流口水豬腳粉和腐竹排骨粉: 衡陽西路南鐵一中那條巷口的溫記粉店的豬腳粉,還不錯
舊夢古城路的天河粉店粉店旁的大門也有一家溫氏的記腐竹排骨粉
牛巴粉: 中山路的昌記玉林風味(不過我每次去都會單獨要一小碗牛肉丸,湯又鮮又濃)
七星路的肯德基後德天桃路也有昌記德分店和平商場的都不錯
雲吞: 和平對面有家南寧老牌雲吞
中山路的玉林風味的雲吞加點牛肉丸才好吃.
石巷口那家水餃店也有雲吞,雲吞本身的味道一般,就是雲吞的湯很鮮
建政路三品王旁邊的福建沙縣小吃餛飩王的湯是蝦味的,餡又脆又鮮
萬隆旁的北寧街小巷也有一家雲吞王分店,吞王和餛飩王都是同一家人開的
牛雜: 步行街的銀絲巷.
南國街的蘭姐,覺得醬料不如銀絲巷的好
舊機場路上的王府牛雜
新竹路口邊的清香園的味道也很不錯,不比蘭姐的差
牛扒: 建政路千色的招牌牛扒和
民族大道的新華大酒店的金牌牛扒很有符合南寧人的口味,嫩而不膩.
蛋撻: 一品軒的沒有以前的好.
新民路公安廳對面的美點總店的不錯
半閑居
人民路南寧肥仔的蛋撻也可以
建政路的伯頓下午4點前
鴿: 紫雲軒的茶香鴿
園湖路的金大陸的烤乳鴿
灣仔味的還可以,不過覺得師傅烤得偏濕.
紅蘿卜酥或榴槤酥: 灣仔味
人民路的南寧肥仔
新夢斜對面的半閑居
個人最愛吃肥仔和半閑居的
海鮮仔的榴槤酥覺得最好,入口即化的感覺
南瓜餅: 陽光城的不錯,甜而不膩.
東葛路延長線的金陵春的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南瓜餅
園湖路的金大陸的味道還好,其他分店的不值一提.
蓮藕餅: 以前中山路皇都的的蓮藕餅號稱一絕,最近沒有去試過.
老友炒粉和粉蟲: 陽光城旁的雨石閣總店的滑而不膩,清爽開胃,其他分店的不如總店的好
中山路鮮甜閣斜對面的美食佳的還不錯
北湖路大阪樓橋頭的粉店,炒粉
解放路有一家「老味粉店」 炒粉
螺絲粉: 裕豐後門的品螺香(最近已搬到萬隆旁的食通天裡面)還可以
建政路南寧十四中斜對面的「寧寧柳州螺絲粉」店,經營了13年,味道正宗
星湖路科技廣場旁藝術學院後門的小巷裡,有家螺螄粉,經常排隊很長的
農院路西一里化工學校門邊的柳盛,在西大裡面也有一間(燒腸粉做得也很好)
湯包: 好時下面的開封天下第一湯包店的東西盡管大部分不好吃,但湯包還不錯.
園湖路往花鳥市場路上的周氏湯包店的也還可以.主要是便宜啊,才0.5O元一個.
水(湯)圓: 建政路14中旁的黃記甜品店的湯圓皮包餡香
陽光城的五色湯圓不但味美還外觀精美
去缸中缸千萬不要錯過嘗一嘗那裡的絞股蘭巧克力湯圓,的確味美色靚
鮮甜閣的三色湯圓好香啊
粉利: 解放路都市村莊對面的老味的粉利有鮮肉,豬雜,牛雜等品種大碗,湯料實在很鮮
解放路小老宋對面的解放路老牌柳州螺螄店的老友,三鮮等粉利料足
煎包: 吃來吃去覺得還是陽光城旁的雨石閣總店的煎包好
新民文化市場對面分店的煎包也不錯
園湖金大陸店的煎包也很不錯的.
手撕牛肉: 星湖路西一里,斯的味香辣,富有川味.
步行街的燭光水吧總店的手撕牛肉香酥味濃干.
蘭州拉麵: 小嘟來那裡的排骨或叉燒蘭州拉麵.味偏甜
雞肉粉: 明秀路!地委大院里!有一家真珍...雞肉粉
步行街那家清真寺里的雞肉粉
西米露: 喜歡共和路寶生堂的椰奶西米露,椰奶夠香,西米也夠火候,比中山路的好
南國街蘭姐牛雜旁的益保齋的紅豆爽和西米露
陽光城的紅豆爽和西米露
灣仔味的馬來西亞扎扎(即香芋西米露)
生榨米粉: 建政路和古城路交叉路口的那家,榨出來的粉一條一條的
唐山路的玉氏生榨米粉也
中山路亞光旁邊的蒲廟生榨粉口感很好
水街里的阮紅生榨米粉
水街的天天生榨店水和虹遠生榨米粉店的生榨粉
另外:明園飯店外賣部的花生豬尾煲和香芋肉夾
十四中斜對面的北方證券旁邊的酸野攤的酸野
北大路有家東山羊,那裡的清補良燉羊肉,巨好吃
南國街的益保齋,裡面的甜品不錯
建政路黃記的八寶粥,芝麻糊和蛋奶
共和路亞光的芋頭糕還不錯
衡陽路的衡秀里,又間「369」賓陽狗肉店,那裡的白斬狗,脆皮狗,黃燜狗
星湖路(大版一區後門)中國聯通南寧分公司旁邊一家"鹵味小吃店"
新竹路口進一點玲莉的雞湯粉,豬腳粉好吃~
"南鐵復記"的螺絲粉和老友炒粉和炒粉蟲
鮮甜閣旁的老牌南寧的紅薯湯圓很好吃
鳳嶺神農庄的煎餅好吃啊
新夢對面的小福樓新店的燉甜品銀耳鵪鶉蛋5元一盅,味道還好
賓陽酸粉:在北湖北路北湖菜市旁邊,有一個仙湖酒家,裡面的賓陽酸粉味道很好
金大陸的賓陽酸粉不錯
地洞口的三品王和到火車地洞之間,有一家大排擋叫「賓陽仔」有好吃的
牛雜:教育路藝術學院旁
燒鴨:水街,具體不懂怎麼說,旁邊攤有賣炸魚仔的
生輝的還可以
大師燒鴨
烤鴨:南鐵消防隊前的曹記,每天下午4:30開賣後是香飄陣陣
牛雜:星湖路南一里小巷裡藝術學院後門,好多MM去吃
2中後門的那家
燒烤:星湖路南一里小巷旁邊工行門口「阿康燒烤」
桂林米粉: 桂榕米粉,民主路祥雲對面再往文化宮方向走百米左右.4中和伯頓附近
螺絲粉: 南鐵劉記不錯哦~
人民公園門口左邊的天姿游泳池入口處左邊「柳州西環肥仔螺螄粉」
燒烤:地洞口的奉天肥仔
中山路西一里路口莫記日雜店門前那家,青口螺可以
瓦堡飯: 中山路的黑貓
餃子: 地洞口的生記
小籠包: 廣百超市旁的沒名字的 開了幾十年了~
明秀秀靈路口交叉汽車旅館旁的沙縣包包~
蛋撻: 在步行街口,靠近朝陽路,也就是在廣州照相館的旁邊的那間「美味情緣」茶餐廳的超好吃,1.5/個
❹ 香港美食有
一、雞蛋仔
香港街頭最普遍最經典的美食,要數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咖喱魚蛋。鮮嫩彈牙的魚蛋,遇上濃烈夠味的咖喱,精心烹調後成就了一串熱氣騰騰、滋味十足的絕味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