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怎麼修建河道

印度怎麼修建河道

發布時間:2024-12-03 08:36:16

① 印度海岸線很長,為什麼印度沒有出現世界級的港口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特別發展了沿海地區,而沿海地區的港口是經濟貿易往來的媒介,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印度這個國家海岸線非常的長,但是發達的港口相比起中國卻非常少,這是由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先來看一下印度的地形特徵,印度是南北高,中間低,南部是高原,北方是喜馬拉雅山,印度凡是靠海的地方,離山都非常近。靠近阿拉伯海的地方,有四高止山脈,靠近孟加拉灣的地方,則有東高止山脈,可以說印度但凡是靠海的地方都是山。並不適合人類的居住,也不利於交通的運行。一般優良港口所處的位置交通都要比較便利,比如有鐵路,公路,管道,河道等現代化的運輸網,港口所處的城市經濟也較發達,有大量的貿易往來,剛才有運輸需求,港口才能發展下去。呃,印度沿海地區都不滿足這些條件,所以盡管海岸線很長,也很難有優良的港口。

② 印度薩爾達薩羅瓦調水工程

1 印度水資源及跨流域調水工程概況
印度是世界上第七大國,國土面積297.47萬km2,人口近10億,由22個邦和9個直轄區組成,可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5%,農業產值占國民總收入的50%。全國年平均降水量1100mm,總降水量37萬m3,蒸發量約占降水量的1/3,地表水年徑流量約17萬m3,7.9萬m3入滲補充地下水,其中約2.7萬m3可以被利用。印度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勻,喜馬拉雅山東部和西海岸的山脈年降水量為最大可達4000mm,東部阿薩姆地區為1000mm,在中部和南部的高止山脈背風坡面不到600mm,最乾旱的西北部拉賈斯坦和塔爾沙漠以及孟買北部固賈拉特年降水量不足100mm。印度的河流水源有兩種:一種是雪水補給的,在北部和西部經常引起洪水;另一種是季風雨補給(印度降雨量的90%集中在6~9月的雨季),在中南部造成短暫的洪水,這些河道旱季乾涸,雨季暴漲,很有規律。
印度現有灌溉面積2200萬hm2,占可耕地面積的15%,僅占預計潛在灌溉能力的一半。據粗略估計,印度的1/3地區水量有餘。1/3地區缺水,1/3地區水量時多時少。因此,開發印度水利資源最好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把季風雨徑流貯存在水庫中,並用於作物需水期灌溉。由於水庫庫容與年徑流相比根本談不上實現有效控制和最佳利用,所以跨流域長距離調水就成為開發印度水利資源恰當而重要的方式。
長距離大流量調水在印度已有五個世紀的歷史,如西珠木那運河和阿格拉運河從喜馬拉雅山調水至遙遠的旁遮普、烏塔普拉德西和拉賈斯坦。20世紀開始,特別是印度獨立以來調水工程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北方邦的薩爾達-薩哈亞克調水工程從卡克拉河-薩爾達河送水到恆西平原,供水渠長260km,設計流量650m3/s,灌溉面積約160萬hm2,拉牟剛嘎河供水工程,灌溉面積約60萬hm2;巴克拉-前加爾調水工程,灌溉面積約133.33萬hm2;那珠那沙供水工程,灌溉面積約80萬hm2;唐巴德拉供水工程,灌溉面積約40萬hm2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拉賈斯坦運河工程,從喜馬拉雅山輸水到拉賈斯坦的沙漠地帶,供水渠長178km,設計流量685m3/s,灌溉面積約120萬hm2。
20世紀90年代印度國家水文研究院提出的2000年及2025年全國需水量預測見表1。
表1 印度2000年、2025年需水量預測表

由此表可見,印度全國年需水量將由1990年的5520億m3增加到2025年的10500億m3,增加190%;其中灌溉用水由4600億m3增加到7700億m3,增加167%。其增長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盡管近幾十年對灌溉水源做了大規模的開發,但印度政府和各邦政府對長距離大流量調水問題仍在進行認真的規劃和調查研究。這些調水規劃有:哥達瓦利河-克里西那河-蒲那河調水計劃;那馬德河高水運河;西流河水東調計劃;恆河建高壩蓄水計劃;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調水計劃以及開發拉賈斯坦沙漠計劃等。印度政府已經認識到大規模調水對於開發水利資源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性,可以期望,再過一、二十年這些規劃中大部分將變成現實,那時印度大部分地區的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將會面貌一新。
2薩爾達-薩哈亞克調水工程設計、運行和管理
薩爾達-薩哈亞克調水工程建於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已經正常運用20餘年。調水工程位於印度北方邦,從發源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卡克拉河和薩爾達河取水,水源充沛。在兩條河上各建一座低攔河壩和進水閘組成的引水樞紐。在兩河之間建一條連接渠,長14.5km,設計流量為480m3/s,從卡克拉河調水入薩爾達河,以上為取水首部工程。輸水總乾渠自薩爾達河引水,全長260km(其中自26km至104km為雙線並行輸水,其餘均為單線輸水),設計引水量650m3/s,灌溉面積160hm2。灌區內主要作物為甘蔗、水稻、小麥、蔬菜和果樹,主要灌溉期為6月至11月;11月至3月用水較少,一般維持在400m3/s左右;3月至6月為非灌溉期。總乾渠基本處於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村鎮稀疏,渠線比較順直,渠道多為填方或半挖半填,設計水深7.0m~6.8m,渠道底寬48m~23m,設計邊坡為1/2.0,縱坡為1/10000。總乾渠渠道輸水部分採用混合襯砌,襯砌結構自下而上為素混凝土墊層(厚10cm)-磚(厚12cm)-塑膜防滲層-磚(厚12cm),襯砌段長度合計130km。總乾渠共設節制閘4座,分水閘12座。為保證輸水安全,每隔40km~60km設退水閘一座,退水流量為相應總乾渠設計流量的1/2,總乾渠與現有河渠交叉處共設大型建築物2座,其中渠渡槽1座、河涵洞1座。由於總乾渠兩側村莊較稀疏,公路橋間距約為2km~4km左右。
調水工程仍實行政府行政管理的事業體制。總管理機構為北方邦灌溉管理局,並在樞紐工程和重要建築物處設管理處。灌區的農作物灌溉定額為1m水深(摺合10005m3/hm2)。灌溉水費按作物類型以hm2計征,如:小麥為287盧比/hm2;甘蔗為474盧比/hm2。水費由地方政府徵收,工程管理、運用和維修費用由政府撥付。工程運用方式也比較簡單,渠道一般不按灌溉需水量輸水,而是常年維持大流量輸水,多餘的水量送入下遊河道。
3 戈麥蒂渡槽的設計、施工和管理
戈麥蒂渡槽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渡槽之一,位於薩爾達-薩哈亞克調水工程總乾渠163km處,是總乾渠跨越戈麥蒂河的大型交叉工程。總乾渠設計流量357m3/s,戈麥蒂河設計洪水流量4530m3/s,渡槽總長473.6m,其中:進口漸變段37m,槽身段381.6m,出口漸變段55m。過水槽寬12.8m,高7.45m,由9.9m高的預應力混凝土縱梁、加勁肋和橫梁、上連桿組成的框架系統支承。左右縱梁頂部均設有5m寬的公路橋連接戈麥蒂河兩岸交通。渡槽下部結構空心槽墩和基礎沉井,槽墩長18m,寬3m,高9m;沉井長27m,寬12m,深35m。
戈麥蒂渡槽的工程設計、施工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增加盲跨,減少岸墩沉井深度
戈麥蒂河設計洪水流量4530m3/s,經河道水利計算渡槽設10跨,每跨31.8m,即可滿足行洪要求。但按此進行沖刷計算,河槽部位沉井埋置深度為35m,兩岸沉井埋置深度達58m,不僅造價太高,施工難度也太大。因此,設計時在兩岸各增加1跨31.8m的盲跨,兩岸況井按埋置式設計,不再考慮沖刷影響。渡槽設計總長為12跨,每跨31.8m,共計381.6m。
3.2輸水槽與承重框架各自獨立,解決槽身抗裂問題
戈麥蒂渡槽上部結構採用預應力承重框架支承非預應力輸水槽身的布置形式。這種結構受力明確,跨度31.8m的承重框架不直接擋水,不必進行抗裂計算;而輸水槽身三面支承在間距為1.95m的橫梁和肋板上屬於密肋板結構,容易滿足抗裂安全要求。由於採用這種結構,輸水槽身可以分節布置,設計為每跨三節,每節10.6m,以增強槽身對沉陷、位移、溫度、地震等變化的適應性。
3.3承重結構採用預應力箱型框架,承載能力強
戈麥蒂渡槽承重結構採用預應力箱型框架,框架由縱梁、橫梁、豎肋和拉桿組成,為增強框架的剛度,底部縱梁和橫梁之間還設置了十字交叉的系梁。框架的每一個部件均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每根縱梁設有38根縱向預應力鋼絞線,每根橫梁設有12根橫向預應力鋼絞線,每根豎肋設有3根豎向預應力鋼絞線,每根拉桿設有4根橫向預應力鋼絞線。這個由三向預應力構成的高9.9m,寬14.6m,跨度31.8m的箱型框架具有很高的承載能力,經20餘年的高水位運用,未出現任何問題。
3.4 採用兩段鋼槽連接段,選用合理的支座及分縫止水結構,適應地震、溫度、伸縮、沉降變形
為了消除槽墩沉陷和地震時縱向位移對結構和止水的影響,戈麥蒂渡槽採用了非常規的連接段、支座、接縫和密封止水形式。經計算和現場實驗槽墩沉陷7.2cm~13.4cm,對應的漸變段側牆頂端位移可達30cm。為此,在岸墩與漸變段之間設置了一跨長1.2m的簡支滑動鋼槽,鋼槽支承在一側固定,一側可以滑動的圓柱鉸支座和滾動圓柱鉸支座上,能在滾動鉸支座側承受30cm的滑動位移。為便於滑動並保證密封止水,在支座的墊板上增加一疊10mm厚的鉛片,並將帶皺折的止水銅片焊接在鋼槽和支座鋼板上,使之能適應水槽的位移,保證渡槽不漏水。在漸變段內,將水槽分段與沉井布置相適應,即每段水槽放置於一個沉井上,並在沉井之間設置較小的水槽段。水槽支座採用特製的切線橡膠支座,相臨水槽間設30cm的分縫並採用Ⅴ型橡膠止水。這種止水表面用鋼板覆蓋,鋼板一邊固定在一節水槽上,另一邊搭接在另一節水槽上,鋼板下鋪設鋁片並安裝P型密封橡膠止水,防止泥沙進入。漸變段是渡槽沉陷、位移最嚴重的部位,採取以上措施保證了渡槽的安全運行。
3.5 漸變段採用沉井基礎,減少與主槽段之間的不均勻沉降
戈麥蒂渡槽上部荷載很大,主槽部位全部採用沉井基礎。沉井為雙D型斷面,長27m,寬12m,井壁厚2.25m,隔牆厚1.5m。漸變段位於兩岸槽身坐落在原狀土上,如不進行處理將在主槽和漸變段之間產生很大的不均勻沉陷,造成結構破壞和渡槽漏水。為此,設計時特別重視兩岸漸變段的基礎處理,對漸變段的槽身也採用沉井基礎。漸變段的基礎沉井長26m,寬14m,比主槽沉井尺寸大,上游漸變段設3個沉井,下游漸變段設4個沉井,除與岸墩相臨的兩個為雙D型斷面外,其餘5個均為矩形斷面,矩形沉井壁厚為1.7m。為使設計更加符合實際,在戈麥蒂河左岸做了一個直徑5m,壁厚1.25m的實驗井,經詳細觀測得到:井壁摩阻力為1.9t/㎡;井底容許承載力為4.5kg/cm2以及荷載強度5kg/cm2時的總平均沉陷量。這些實測資料為沉井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6 梁系結構採用工字型斷面,受力條件好
戈麥蒂渡槽的主要受力構件均採用工字型斷面。縱梁梁高9.9m;上翼緣寬5m;跨中部位腹板厚350mm,下翼緣寬600mm,高1.5m;兩端各5.55m長部位腹板厚600mm,下翼緣寬1650mm,高1.5m;跨中部位與兩端部位之間設600mm長的過渡段。橫梁高1.5m;腹板厚350mm;翼緣寬均為1m,上翼緣厚150mm,帶有高90mm的45°的梁腋;下翼緣邊厚150mm,帶有高150mm的30°的梁腋。拉桿也為工字型斷面,截面高600mm,腹板厚350mm,上下翼緣均為450mm,厚150mm。主要受力構件採用工字型斷面雖然給施工帶來一定困難,單具有斷面經濟合理,便於配筋等優點,特別適用於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3.7 戈麥蒂渡槽工程量
戈麥蒂渡槽於1973年10月開工,1978年竣工,總工期5年。主要工程量為:土石方35000m3,沉井土方開挖180000m3,混凝土和普通鋼筋混凝土140000m3,預應力混凝土8000m3,鋼筋7500t,鋼模板和鋼支架3500t。沉井開挖採用10t起重機加1.5m3抓鬥,每口井使用兩台。由於沉井自重很大,一般不需另加壓重便能自行下沉,但是工地也准備了混凝土壓重塊,施工中有一個沉井就在使用加重塊後一個月未沉陷,而在一次偶然情況下突然下沉10m,所幸未造成任何破壞。上部結構施工順序為:縱梁,每根縱梁分3次澆築;橫梁;內外肋板;拉桿;輸水槽以及其他小項工程,如護欄、耐磨層、連接裝置等。縱梁施工由於河床土壤承載力很低,不能在地面安裝腳手架和模板,為此製造了一台帶滾輪的特種鋼拱架梁,架設在槽墩上,一次可施工4跨。縱梁採用定型鋼模板,分三層澆築混凝土,一旦縱梁澆注完成並施加完第1期預應力後,鋼拱架梁就移可至後面4跨,澆注後面4跨縱梁。橫梁、肋板、拉桿、輸水槽的模板均支承在從縱樑上緣懸掛下來的腳手行架上。由於輸水槽的側牆非常薄,側牆混凝土分4層澆築,並採用模板振搗器振搗壓實。為防止漏水,輸水槽底板和側牆均塗刷了兩層環氧樹脂。預應力的施加程序為縱梁(先垂直後縱向);橫梁;拉桿。縱梁澆築完5天後開始施加垂直預應力,從縱梁中部向兩端對稱施加,在縱梁頂部載入,在底部灌漿封孔。縱向預應力分兩期施加。第1期在混凝土澆築完7天後開始對26根鋼絞線施加預應力,梁底6根鋼絞線的預應力足以承受縱梁自重,此時可拆除底部鋼模板;第Ⅱ期預應力於縱梁混凝土澆築完21天後施加,各縱向鋼絞線均從縱梁兩端施加預應力。縱梁預應力由縱梁向跨中對稱施加,為減少附加應力對縱梁的影響,分三步進行:第1步,先對每根橫梁的2根鋼絞線施加預應力;第2步,對另外2根鋼絞線施加預應力;第3步,用千斤頂將整跨框架頂升並將縱梁支承在只允許橫向位移的滾住軸承上,再給橫梁中的其他鋼絞線施加預應力。所有橫梁預應力均由一端施加,施工時左右交叉對稱進行。拉桿施加預應力從縱梁兩端1/4跨處開始,向跨中和兩端對稱進行。每根拉桿的預應力一次施加完成。所有的預應力鋼絞線穿孔均採用混凝土泵進行灌漿,以確保漿體注滿整個空間。該渡槽的其他部位施工均採用常規的方法。
戈麥蒂渡槽設有管理處負責運用管理和養護維修等工作。運行20多年來渡槽經常在高水位下運行,未出任何事故。通過檢測未發現工程有明顯的位移和沉降,也未發現渡槽常見的漏水現象。這些充分說明戈麥蒂渡槽的設計、施工和管理水平都是很高的。

③ 印度恆河水很臟,但是對於印度恆河很神聖,他們為什麼不治理一下恆河水

印度的恆河水非常臟,但是恆河水對於印度人的意義很高,無法改變宗教習俗的話,恆河水未來只會更骯臟,而且治理的代價太大,所以這件事情就一直延誤下去。

一、印度宗教習俗

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印度人的婚喪嫁娶都跟恆河水有點關系。比如說當印度人去世的時候,要把屍體丟進恆河,這樣才能夠前往神所在的地方。在出現宗教節假日的時候,會有一大批印度人涌進恆河水中洗澡,去世的親人的骨灰要被撒到恆河當中,當印度人民覺得身體不再舒服的時候,也會去喝一杯恆河水。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大企業還會把各種污水排入恆河當中。恆河就算有再強的自我凈化能力,也抵不住人類這樣糟蹋。

④ 印度河治理開發

灌溉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發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紀,已有修建引水灌溉渠道。自1605年起,印度河沿岸興建了第一條永久性灌溉渠,將拉維河水送到拉合爾以西的謝胡布爾。1850年,又修建了引拉維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1870年和1887年,印度河流域相繼修建了從薩特萊傑河引水的色爾漢德渠和在拉維河上修建了馬拉拉閘,進入有壩引水階段。到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規模已經很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攔河閘,每個閘上游有若干條引水渠或相鄰河道之間的聯接渠(運河),在河間地內發展大片的灌溉區。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幹流上的蘇庫爾攔河閘,閘長1440米,過閘流量42450立方米/秒(原設計31130立方米/秒),兩側共引出7條乾渠,最大引水流量186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達300多萬公頃。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獨立分治後,兩國上卜游用水糾紛日益激化。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兩國政府於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水條約》,並同時成立了印度河常設委員會。根據條約,巴基斯坦可從西三河引水,印度可從東三河分水。從此,印度河的治理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在干支流修建包括有高壩、大水庫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巴基斯坦完成了規模巨大的西水東調工程,使原由東三河供水灌溉的150多萬公頃耕地,改由西二河調水灌溉。該工程包括了印度河幹流上修建的塔貝拉水庫和傑赫勒姆河上修建的曼格拉水庫。西水東調的平均年調水量約為217.7億立方米。印度在東三河上修建了一些高壩大水庫和兩河之間的調水渠道,也是西水東調,引水灌溉印度境內的耕地。



印度河現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積15萬公頃以上或灌溉乾渠流量在lOO立方米/秒以上)和印度河十支流上已建、在建大型多目標工程(水庫)見印度河流域人型灌溉工程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標工程表。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採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嚴重鹽漬化,影響農業的持續發展。巴基斯坦政府從1959年開始大力實施「斯卡普」(SCARP)計劃,即「防止鹽漬化和土壤改良計劃」,修建以抽水管井為主,結合明溝、暗管的排水系統,已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印度河干支流的平均含沙量在2.38~3.30kg/立方米,僅喀布爾河為1.03kg/立方米。



防洪方面,印度河流域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巴基斯坦境內有各類堤防長約5400公里,其中印度河幹流為3000多公里。主要支流的堤防長度為:傑赫勒姆河95公里,傑納布河1052公里,拉維河398公里,薩特萊傑河356公里。這些堤防經過加固後,一般以防禦歷史最大洪水位為目標,重現期約為50年。此外,巴基斯坦也很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



發電方面,印度河計劃在塔貝拉壩上游的印度河幹流上修建卡拉巴格水電站,以及在傑納布河、拉維河和薩特萊傑河上修建多個水電站。這些水電站的建成,使印度河流域的發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時,印度河灌區工程的大規模興建始於20世紀20年代,近20餘年來發展較快,80年代初期,灌區已建三大水庫、19座攔河閘、45條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築物,年引水能力從60年代的1021億立方米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億立方米。



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之一,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約-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其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顯然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用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印度河文明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但早於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至今無人能解讀印章上的文字。


(4)印度怎麼修建河道擴展閱讀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⑤ 印度河為什麼不在印度境內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

重點....
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閱讀全文

與印度怎麼修建河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地人在河口到越南要什麼手續 瀏覽:759
微信怎麼給伊朗人民捐款 瀏覽:465
中國房貸佔比多少 瀏覽:86
看我們中國人如何打敗東洋高手 瀏覽:202
義大利守門員哪個俱樂部 瀏覽:563
印尼語為什麼不能翻譯 瀏覽:304
出國印尼勞務中介怎麼辦理 瀏覽:75
印尼巴士手機版怎麼裝mod 瀏覽:292
印度洋上的明珠英語怎麼說 瀏覽:672
我的幸福用越南話怎麼說 瀏覽:374
伊朗有什麼空軍基地遭襲 瀏覽:612
深圳有榮義大利之家地址在哪裡 瀏覽:907
英國留學研究生專業如何辦理 瀏覽:269
越南的麥子怎麼樣 瀏覽:875
義大利菠蘿披薩怎麼做 瀏覽:368
印度囊餅怎麼做 瀏覽:301
中國哪裡茶葉最出名 瀏覽:806
越南史書有哪些 瀏覽:1002
印度游輪要什麼證件 瀏覽:65
英國富力項目現狀如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