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印度選戰機都是要大部分的雙座的,非要兩個人的幹嘛
對於這個問題,兵器知識雜志曾經撰文進行過探討,當時客座專家的意見是:印度的空軍裝備思想較為幼稚。
但我的看法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印度過去空中攻擊能力不夠,現在迫切需要這方面的能力。在獲得蘇30之前,印度的主要空中對地攻擊力量來自米格27和美洲虎,但它們的數量不夠,載彈能力弱,缺乏防區外攻擊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特別是戰略打擊能力基本為零。
其次,受到了中國發展進攻型空軍的刺激。印度軍隊是按照美國,蘇聯等大國空軍的模式進行建設的。在海灣戰爭之後,印度和中國一樣受到了空中打擊力量的巨大沖擊和啟發。但是,印度很快就發現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中國空中攻擊力量的發展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強化由轟-6,殲轟-7,蘇30MKK構成的重型專業空中打擊力量;另一方面利用越來越豐富的精確制導武器庫,強化現有殲擊機的對地攻擊能力。逐漸發展出由輕到重,由近到遠,由戰術到戰略的空中打擊力量。因此,技術能力不足的印度就需要一種「重量級」的殺手鐧,來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
第三,貪大求全的思想作祟。雙座型戰機基本上都是多用途型戰機,表面上看既能制空又能攻擊。但實際上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有沉重防空壓力的國家來說,大部分戰斗機在大部分時間內都不會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多用途戰斗機的飛行員也不可能同時完成全面的格鬥和對地攻擊訓練,總有某一個方面會差一點。多用途戰斗機在同一次戰斗中也不可能同時完成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除非對手極弱。
打個比方說,如果印度與中國開戰,那麼就必須讓一部分蘇30作為純粹的對地攻擊機執行戰術和戰略轟炸任務,讓大部分蘇30作為純制空戰斗機奪取制空權和掩護對地攻擊。而如果對巴基斯坦開戰,則必須保留足夠的蘇30作為純制空戰斗機防禦中國方向。
因此說,印度如果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和蘇30MKK搭配,而不是用純粹的蘇30MKI機群,其戰鬥力會更強而且更便宜。而且這兩種戰機都具備一定的多用性能,必要時可以互為補充。
事實上在世界主要大國的空軍中都會保留大量的單座型戰斗機充當制空作戰的主力,像印度這樣以雙座型多功能戰斗機作為主力來進行空軍建設的可以說絕無僅有。而諷刺的是印度購買蘇30MKI後十幾年來一直是拿它們當純制空戰斗機用的。
第四,就是被俄羅斯忽悠了。印度空軍的建設方向受到蘇30MKI的影響很大。印度人看到蘇30MKI的三翼面布局和矢量推進發動機之後錯誤的認為飛機的性能這就算到頂了,能和五代機相提並論了,對於制空作戰來講已經夠了。這幾乎是普通軍迷才會犯的錯誤了。對於這一點,我只能說,印度對於戰斗機的研製,使用和未來作戰環境的認識都有缺陷。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戰斗機單改雙之後的性能都是下降的。這裡面固然有空氣阻力上升,推重比下降這樣的表面因素。也同時存在前機身強度和剛度下降,重心改變這樣的結構性因素。還存在兩個飛行員的座位位置不一致,導致總有一個飛行員的受力比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例如橫滾運動時,後座飛行員由於位置更高,受到的離心力更大,因此更容易發生紅視。蘇30mki的橫滾能力下降就非常厲害。
在超視距導彈橫行的時代,戰斗機的敏捷性和超音速機動性要求越來越高。中國試飛員對殲10有一個經典的評價:拉桿即仰,推桿即俯,擺桿即滾。這就叫做敏捷性。而在導彈和飛機「格鬥」的時代,如果戰斗機能夠在1.5馬赫拉出一個3.5g的過載,那麼絕對就比「眼鏡蛇機動」管用一百倍。在F22和殲20的身上都強烈的貫徹了這種趨勢。而蘇27在這方面本來就差,改成蘇30後就更差。
實際上我們從俄羅斯空軍自己的選擇上就能看到雙座型和單座型在性能上的差別:只要把蘇30MKI身上的設備拿到單座型蘇27身上,那差不多也就是蘇35了。哪怕是早期型的蘇35,打蘇30MKI那也是玩兒啊。因此說雙座型打制空,那性能和成本是肯定不如單座型的。
㈡ 印度為什麼不買台風戰機
印度這個國家在對於軍隊購買裝備上管理比較寬松,對於向外采購要求不嚴,所以對於他們的選擇就比較多。但是對於印度為什麼購買陣風戰機而不購買台風戰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飛機本身來說,台風戰機和陣風戰機二者均為中型多用途的戰機,而且是雙發、鴨式布局,但是兩種戰機所側重點缺不相同,陣風是鴨翼和主翼距離非常近的一種布局,主要重視敏捷、低速大仰角等性能。
通過上述原因的分析,很明顯,印度選擇陣風是理所當然的,這不都印度政府頭腦一熱所做出的決定,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所決定的,而印度此前使用過法國的幻影,對法國戰機的印象還是不錯的,關鍵是法國人可以接受印度人提出的條件,所以最終確定陣風戰機也就不奇怪了。
㈢ 印度最先進的戰斗機是什麼
印度最先進的戰斗機是“陣風”戰斗機。
“陣風”戰斗機是法國達索飛機製造公司設計製造的雙發、三角翼、高機動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戰斗機。印度從法國引進了這種戰斗機,以提升其空中作戰能力。陣風戰斗機以其優異的性能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具有出色的機動性、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對地打擊能力。
印度引進“陣風”戰斗機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其空軍實力,特別是在面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時。陣風戰斗機裝備了先進的雷達和武器系統,能夠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執行多種任務,包括空中優勢、對地攻擊、偵察和電子戰等。此外,陣風戰斗機還具備強大的掛載能力,可以攜帶多種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陣風”戰斗機性能優異,但印度空軍的裝備體系仍然相對復雜,包括多種不同型號和來源的戰斗機。這使得印度空軍在維護和作戰協同方面面臨一定的挑戰。此外,隨著國際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其他國家也在積極研發更先進的戰斗機,印度需要持續關注和評估其空中作戰能力的需求和發展趨勢。
未來,印度還計劃繼續推進國產戰斗機的研發和生產,以滿足其空軍對現代化戰斗機的需求。這些國產戰斗機項目包括AMCA等,旨在提升印度空軍的自主裝備能力和作戰實力。然而,這些項目的研發和生產周期較長,需要印度政府和軍方持續投入和關注。
㈣ 印度MCA戰斗機介紹
印度MCA戰斗機是一個採用隱形技術的項目,配備兩台發動機和內置武器吊艙,採用雙垂尾翼設計。它的外形設計與美國F-35戰斗機非常相似。預計MCA的研製成本約為20億美元,生產周期長達15年。首架試驗型飛機預計在2012年進行飛行測試。
據印度空軍介紹,MCA上所使用的技術將不同於此前的MMRCA項目。MCA項目的總研發費用估計高達20億美元,生產周期為15年。按照DRDO的計劃,首架試飛型的MCA將在2012年開始飛行測試,並在2015年服役,以取代「美洲虎」和幻影-2000戰斗機,並作為蘇-30MKI的補充。
MCA戰斗機在設計上採用了隱形技術,採用雙垂尾翼布局,配備兩台發動機和內置武器掛架。該機的起飛重量預計在19-20噸之間。
印度在MCA計劃上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早在1997年便已啟動,由DRDO負責研製工作。然而,DRDO希望引入國外合作夥伴共同實施MCA的研製工作。按照印方的設想,MCA的研製模式將與美國主導的JSF項目類似,即採用國際協作、各參與方分擔投資風險的方式。
MCA項目的總研發費用估計高達20億美元,生產周期為15年。按照DRDO的計劃,首架試飛型的MCA將在2012年開始飛行測試。
除了獨立研製外,印度還考慮了另外兩種方案,分別是美國的F-35A和俄羅斯根據PAK-FA計劃研製的T-50先進戰斗機。印度曾在2005年拒絕以聯合實施者的身份參加PAK-FA計劃,但在2007年下半年,印方宣布將參加該項目,並與俄羅斯方面達成聯合研製的協議。
專家認為,ADA很可能已初步確定了國產新一代中型戰斗機的輪廓。與此同時,其宣布與俄共同開發第五代戰斗機,並不意味著放棄了獨立研製新型戰機的願望。
印度計劃驗證新一代的中型戰斗機(Medium Combat Aircraft,簡稱MCA)。預計新機的研製和生產工作將在LCA「光輝」輕型戰機的研製工作完成後開始。在「印度航空-2009」國際航期間,,印度國防部下屬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下屬的印度航空發展局(Aeronautics Development Agency,簡稱ADA)曾展示過一種MCA戰斗機的概念模型。